主题:茗谈149:赤雁 -- 本嘉明
- 共: 💬 423 🌺 2377 🌵 67
- 新: 💬 1
dB 本身是无量纲的倍数取对数
而且按角度显示真截面单位也是平米/单位立体角啊。
可以直接用公式10^(dB/10)来算,所以+20分贝相当于100平米,这哪里是隐形机啊。
.
对高速后掠角才不是那么特别重要的啊,米格25,31主翼后掠角显然不大啊,40度左右,更别说那个X-15近乎平直的小机翼。。。
40度多也不小啊。歼20也差不多是这个角度,最大也能飞2.8马赫。在风洞中 也吹过3马赫。X-15就别提了,都快飞向太空了,看成火箭更合适。在空气如此稀薄的地方机翼已经提供不了多少升力和阻力,主要是降落时候用的。
.
SR-71 雷达信号差来自于发动机加力燃烧的高温喷焰的等离子体。。。喷气发动机(包括涡扇)到马赫2.5以上就是开加力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高速加力,喷气速度必须高,喷气温度也必然高,这些是逃不掉的物理规律。。歼36也得遵循。。。
所以3倍音速必然破坏隐身,6代机显然是注重隐身为主,不可能追求太高速度。。。为了很少用的极速是在划不来,可见加莱特进气道至少不比DSI 的差。。。
只要尾焰反射面足够小就可以了,我是没听说过SR71不能隐身是因为等离子体尾焰,他那个形体本身就隐身不了。现代隐身机在降低发动机尾部也大都只考虑尾喷口的雷达隐身和尾焰的红外隐身,这个和速度其实没多大关系。F22还有一套急速冷却系统,可以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发动机的红外特征,可以用来对付红外跟踪导弹。
所以“3倍音速必然破坏(雷达)隐身”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世界上第一款实用的隐身机就是3马赫的D-21,也就是SR71的后继者。不仅机身设计上考虑到隐形,也使用了铁氧体涂料,以及吸波填充物。现在估算它的正面RCS在0.1到1平米之间,已经可以看成隐身机,至少当时的雷达貌似都发现不了。坑爹的是这货是一次性的,实际使用中没一次成功,所以最后放弃了。但中国的WZ-8是和它的理念很像:都是空中投放,都是高速,都是隐身。不同的是WZ-8是可重复使用的。有一架DC-21在中国失踪,美国估计是坠毁在苏联或者中国北方,实际上是坠毁在西双版纳了,而且可能是因为在森林里,保存的还相当完好,当时以为是SR71,但找半天也没找到连个发动机。77年后美方才公开DC21,之后中国才知道它的代号。中国的隐身机研究很可能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否则单凭传说中不知真假的F117不可能进展那么快。
.
而且也没证据表明加莱特这种不可调的能支持那么大速度范围。。。
所以也有可能是可调的啊。我前面也提到了苏57就是可调加莱特。
下面层数太深不能回了,这里补充说明:
这里的分贝全称是“分贝平方米”,不是一般物理上的“分贝”。
歼20吹3马赫
DSI也能飞3马赫,但这时低速不能保证。所以用(可调?)加莱特。
X15其实是火箭,和飞机根本不是一回事。最高飞到了100公里高,目的也是验证太空操控技术,其驾驶员中很多是宇航员,包括登月的阿姆斯特朗。
SR71尾焰主要是红外而不是雷达信号强,通过燃料中添加物质甚至可以利用其改善后向RCS,也就是“等离子体隐身”,在其前身A12上试验过。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6 层
🙂dB 是相对数据啊 fakeone 字777 2025-02-10 16:14:25
🙂dB可以直接换算成平米 1 假设 字1982 2025-02-13 01:02:39
🙂不知参考点哪来的换算成平方米 1 fakeone 字898 2025-02-13 11:34:40
🙂你这个对的不多 5 pattern 字904 2025-01-28 22:52:31
🙂你这才扯的没边啊 fakeone 字881 2025-01-29 13: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