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经济节选) -- 多余6688

  • 共: 💬 118 🌺 347 🌵 3
  • : 💬 1 🌺 1
哈哈,严家的厂子被炸,这得有多恨人啊,哈哈,你这里有几个问题

80年年代的粮食产量没有数据,按理说应该有吧。

小长江村(郁家的)的援助道路似乎没写,小长江村的援助还是很够意思的。

李克勤(jixuie)题记:被称作“长江骄子”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有一个独特的决策,那就是资助发展滞后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其实,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很简单的事情。

不过,在现实中间,简单就是美,简单透射着勇气和智慧。

郁全和正是以我们中国乡村土企业家的独特风格,用自己带领全村人民,集体致富,并且先富帮后富,走出了一条“时代先锋”的土企业家之道,我们就从敢想、善说、能干,来加以分析,以此来认识和研究这位乡村红色企业家的道器变通。

http://xgj.xiangyang.gov.cn/zwgk/gkml/gysyjs/jzfp/202102/t20210218_2400304.shtml

我估计小长江村还是为了买好,结果小岗村太拉了。注:大长江村是全国第一,是李良宝(已去世)家族的长江村。

此文虽是吹文,但是毕竟有内容可吹,小岗村就玩完了。

郁全和是一个不惧风险、大胆创新的人。从1974年他33岁担任长江村的前身长江大队党支部书记开始,他就不喜欢走“寻常路”,而是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1970年代,他成功摸索出了一套新式农业栽种技术,在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实现了“三纲”粮食,“双百”棉的好收成,使长江村从当时沙洲县的落后村一跃成了响当当的农业样板村;又是怀着同样的开拓意识,凭借着无惧无畏的胆识和坚定十足的干劲,带着村民在长江村里逐步建起了电梯导轨、建材、纺织、房地产等公司。1994年,一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国家级大集团——长江润发集团成立,长江村因此成了改革开放中新农村建设集体致富的一个典型。

   一旦全村集体致富以后,他又大胆思考先富村带领后富的问题,这就进一步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头脑,他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解的确超过常人。

   1997年11月22日,小岗村举行了“友谊大道”奠基仪式,短短三个月后,一条长1000多米、宽22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水泥大道就展现在小岗村人的面前。友谊大道的修建,令小岗村人开始认识了郁全和这位长江村的带头人,认识了这位苦干实干的庄稼汉、“老把式”。

  为了修好这条路,他不仅亲自带领设计人员到实地认真勘测,而且亲自率施工队赴小岗村进行施工,督促着施工人员一寸寸夯实路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是他带人到苏州园林处一棵棵挑选,再逐棵用红漆编上号,然后派长江村绿化组用专车连夜运到小岗村栽上的。在友谊大道竣工仪式上,小岗村的有关负责人激动地说:“友谊大道不仅是长江村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更是郁书记本人给我们小岗村领导班子上的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郁全和的统一性理念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是这条“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而他的一致性,可以用这句话来解析:“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也是长江村的一条醒目的标语,常常引起前去参观学习的人们的注意。讲解员自豪地介绍,这是长江人的真实写照,也是长江村人的做人原则,更是他们的领头人——村党委书记郁全和的做人原则,正是他把贫瘠的荒滩变成了一块沸腾的热土,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村变成了一个文明富裕的村庄。30多年来,他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汗水和智慧,带领“长江人”在昔日的一个人穷、地薄、人愚昧的小滩涂上,建起了一个拥有22家子公司、总资产超16亿元的国家级企业集团,跨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听着他们的发展故事,我们禁不住感叹这是一群脚踏实地,有胆识有魄力的“长江人”,更是一群说话算数的人。

  他们有统一的理念,所以说话理直气壮,他们又能保持前后一致性,能够说到做到,所以在社会里,在市场上有了毋庸置疑的诚信。这才是当今中国真正需要的“善说”,本质的含义是要“说善”,说善良,讲善良,这是中国农民朴实的本性,郁全和就是因为保持了这一农民的本性,所以他才能够有如此大的信誉,他周围的人才会听他的话,跟着他干。

郁全和,他生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在长江南岸的这个小村庄里生活了近70个春秋,从1959年起服务农村基层岗位,至今已整整50年。 

  50年的奋斗,把长江村从“苏南的苏北”的穷乡村,建设成拥有“长江名花”美誉的全国先进典型。2008年,全村完成产值26.8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超过了1.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18000元。 50年扎根农村,带领长江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实现工农业发展的一次次飞跃,创造出了农村的发展奇迹。 

郁全和的“长江之路”,起步于1959年。那一年的3月12日,年仅18岁的他成了一名生产队会计,从此,个人命运便与这个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74年,凭借个人努力和出色表现,郁全和成为长江村的“当家人”。那时的长江村,只是长江南岸一个偏僻的小渔村,贫穷落后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代名词。郁全和做梦都想改变这种贫困面貌。他首先将目光瞄在了农业发展上,要打一场农业“翻身仗”。 

  但无论如何引进良种、狠抓田间管理,长江村的粮食产量就是不见起色。 围着田间地头不知转了多少圈,郁全和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是土地在作怪,要想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这种高低不平的地。于是,“房子靠边站,腾出土地来,面貌彻底改,增产再增产。”一场平整土地运动在长江村轰轰烈烈展开。 

经过3年零8个月的苦干,全村拆旧房建新房2000余间,挑土88万方,改造土地“三包面积”1147亩,做到了格田成方,树木成行,排灌无阻,道路畅通。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肥料,平整过的地不仅产量高不了,甚至还要减产,变成僵板地,可当时村里又没有本钱改良土壤,怎么办? 

多方学习考察,郁全和选中了成本低但产量高、肥效强的绿萍,可绿萍在沙土地上从来长不好。为此,郁全和悄悄一人到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去“偷”学经验,在有经验的老农家做学徒。学成归来,放养绿萍也就成功了。田平、田肥、人勤劳,长江村的粮食产量自然直线上升。之后,郁全和通过钻研学习,又在棉花晚茬夺高产、提高棉花单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一鸣惊人,成为稻麦连年超吨粮、棉花超双百的先进典型和县里公社的样板,长江村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是郁全和工作生涯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不仅实现了祖祖辈辈追求的梦想,也为以后工业经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个牢固的基础,他才能够在以后的奋斗中,越干越好,因为这个基础中间,不光是物质的东西,更多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江村有了集体经济的根基,才有今天的富裕、文明的新生活环境。请注意:长江村这样的农民别墅群,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可能规划出来,建设出来,普通农民才能心安理得住进来。郁全和的成就归根结底,是他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的结果。

郁全和的敢想,善说,最后落实在能干上,他就是一个来自农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能人,是一个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能干的土企业家。

注释:本文以《长江骄子郁全和的土企业家之道:敢想、善说、能干》发表在《中国集体经济》杂志2009.04(上)

李克勤后记:郁全和敢想,这和吴仁宝是有共性的。可以参考(请点击下文阅读)

另外,几个省投厂子上交给凤阳不知道啥意思。希望能详细解读一下。意思是省里给小岗村的,凤阳县毫不客气的收走了吗,那么厂家现在是在凤阳还是小岗村呢?

我估计是省里不信任小岗村人的品质,哪怕沈浩坐镇都不好使。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