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有奖猜谜】"两泓清水"打西西河河友一 -- 衲子

共:💬87 🌺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猜谜的诀窍(1)

初次接触灯谜的人常常会感到犯难,这灯谜不知该如何去猜破它,似乎无从下手,要是能掌握到猜灯谜的诀窍就好了。

那么,猜灯谜的诀窍究竟是什么呢?又怎样才能掌握它呢?猜谜的诀窍指的是了解灯谜的结构、明白灯谜的体裁、遵守猜谜的规则、熟悉解谜的方法这四个方面。猜谜的诀窍掌握得是否得心应手,首先取决于猜谜的人爱不爱动脑筋,善于不善于动脑筋,其次再看他平时所积累的文化知识是否厚实,脑子里储存的信息量是不是多,知识面是不是广,最后便是他对上述四方面猜谜知识熟稔和精通的程度如何了。要知道,猜灯谜与思想上的懒惰汉和知识上的贫血儿是毫无缘份的。

一、灯谜的结构

我们遇到一条灯谜,通常会发现它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灯谜的术语叫“谜面”或“谜题”;一个是写在“谜面”下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数目的语句,灯谜的术语叫“谜目”;另一个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灯谜的术语叫“谜底”。有些特殊的灯谜,在“谜目”里特意标示“xx恪”的,这个“xx格”,灯谜的术语叫“谜格”。

举个例子说明,如,老二武松(打电讯工具一),大哥大。[谜面][谜目][谜底]:例谜的题目是“老二武松”,它是首先映入猜谜者眼帘的文字,因而有“谜面”这个名称。前人对谜面有许多清规戒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字字有来历,也就是用诗文的现成句子或词藻作谜面,绝不允许制谜者自撰文词。后来此禁渐渐被打破,只要成文即可,也不管是现成的还是自撰的,但切忌生造词句。例如用“牛角刀”,打数学名词一,谜底是“解析”(“解”字正好可析“牛”、“角”、“刀”三字,这谜的谜面“牛角刀”成文,是一种物名。倘若我们用“害刀”作谜面,也打数学名词“分割”就通不过,因为“害刀”构不成词,什么意思都弄不懂,叫人怎么猜呢。

在标示谜目时,习惯上把数字放在最后,这是古汉语用法的残存,现已约定俗成了。“打xxx一”、“打xxx二”等里“打”是猜的意,也有写作“猜”或“射”的,因为猜灯谜,还可叫打灯谜或射文虎。

有时候,我们参加谜会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经过缩略的谜目简称或别称,现择常见的简介于下:聊目也作“志目”。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名。五唐、七唐、五干、七干、四子分别指《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诗句、《唐诗三百首》中的七言诗句、《干家诗》中的五言诗句、《千家诗》中的七言诗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一才”人名——即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人名,因坊间称《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五才”人名——即古典小说《水浒传》人名,不限于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只要是书上的人名皆是。清代金圣叹称《水浒传》为“第五才子书”泊人——《水浒传》中梁山108名好汉之名。泊,水泊梁山的简称。泊诨——也作“泊号”,《水浒传》中梁山108名好汉的绰号名。六才——古典戏曲《西厢记》曲词。清代金圣叹称《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石人——也作“红人”,古典小说《红楼梦》人名。《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影人——电影工作者,包括编、导、演各方面人员名。影目——影片名。视目——电视片名。本草——中药名。市招——市上招贴的广告用语。店招——商店招牌(店名)。带量词——数词加量词再带上一个名词。如:一两人参、一听可乐等。

至于谜底,一般一条灯谜仅有一个,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底。不过有的谜底采取集锦式,将几个词串在一起与谜面扣合,这仍算作一个谜底,因为它是组装后一次性符合谜目的要求而已。如:纳凉说《水浒》(打电影演员三),谜底:夏天、陈述、梁山。尽管谜底包含三位电影演员的艺名,但却是串在一起扣面的,而不是个别去扣的。

二、灯谜的规则

猜灯谜还要懂得灯谜规则,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遵守灯谜规则去猜谜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灯谜的规则共有两个:

1、谜面与谜底不许“撞车”。

这个规则是说凡是谜面上出现过的文字,绝对不准在谜底中重复出现,谜目上出现过的字不在此限。谜面与谜底的字重复出现,在灯谜术语中叫“相犯”。相犯,是灯谜中的大忌,要是一个做了条底面相犯的谜给人猜,人家按照规则去寻思,准保猜不出,而且越是行家里手越是无法猜出。但是,有许多初次接触灯谜的朋友,由于不懂这个规则,往往见了谜面上的字眼,以为抓住了谜底,一味地把谜面上的某个字拿来,去与其他的字搭配组词扩句,结果南辕北辙,猜了老半天还是没挨上边。现在,我们懂得了这个规则,就可少走弯路,有时兴许还能借它,慧眼窥破萁中的机关,顺藤摸瓜,很快地找到谜底哩。

比如有这么一条谜:悬崖勒缰(打国名一)如果我们仔细端详谜面的话,你一定会觉得蹊跷,现成的一句口语“悬崖勒马”为何不用,要去换成“悬崖勒缰”,显然作者出谜的人要想避开“马”字,别让违规“相犯”,这不露了馅了吗?谜底中准有个“马”字,于是乎循面再求,便可得出谜底:危地马拉。

2、必须运用字义别解

“别解”是一个灯谜术语,就是故意对字词进行曲解。换句话,也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将谜面和谜底(主要是在谜底)上的字、词不照原义解释,而是引出它的歧义,构成别种解释,将经过“别解”处理的谜底和谜面意思吻合。这种“别解”手段,清代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同时是个灯谜造诣极深的音韵学家)曾称之为“借用”。它可是灯谜趣味的渊薮。它好比相声中的包袱、魔术中的“结子”,一经解开,使人恍然大悟,谐趣盎然。所以猜谜的人必须明白凡谜皆有“别解”这个规则,去识破它解作何义,然后揭穿谜底。

如有一谜:赢了不算(打《水浒传》人名一),谜底:白胜。谜底“白胜”,原是《水浒传》梁山好汉之一,“白胜”是个人名,“白”是姓氏,“胜”是名字。现在别解为:白白地获胜了。名词“白”别解为副词了,名词“胜”别解为动词了。这是“别解”在谜底上的例子。也有别解在谜面上的,如:雨前牡丹(打《红楼梦》人名一),谜底:茗烟。这条谜乍一看会理解成在雨水前面的牡丹花,湿漉漉的模样,怪替花可惜的。那么越是朝这上面想,离谜底就越远。假如领会了谜面也可“别解”,换一种思路,便不难悟出“雨前”是一种茶叶的名字(在农历“谷雨”节气之前采制的茶叶),茶叶又叫香茗,可扣一个“茗”字;而“牡丹”是一种香烟的牌子,可扣一个“烟”字。

然而,更有同时在谜面和谜底上双双别解的情况,请看一例:宝玉、花袭人(打外国音乐家一),谜底:贝多芬。谜面看似借用古典小说《红楼梦》里两个人名,但应作别样解释:宝玉,不是贾宝玉,而是解作宝贝,以扣谜底中的“贝”字;花袭人,也不是怡红院中大丫头,而是解作花气芳香袭人,以扣谜底中的“多芬”二字;整个谜底已不作外国人名解,而是一一与谜面别解吻合。

我们猜射灯谜时,还可利用这条规则,拿“别解”去自我检验一下猜得对不对,如果测试下来,你猜的谜底径直作本义或近义解释,毫无“别解”,那就要重起炉灶,掩起“别解”这规则,去敲开谜底大门。

三、灯谜的体裁

我们知道灯谜是一种文字联想游戏。“别解”是灯谜扣合的主要手段。而灯谜的面底扣合总离不开文字的音、形、义的变化,根据文字的音、形、义的变化、曲解,由此产生出许多扣合方法各异的灯谜体裁。灯谜体裁,简称“谜体”,大致有四种,即会意体、增损体、象形体和拟声体。现分述如下:

l、会意体

又称“包意体”、“传神体”。是灯谜中用得最普遍的体裁,有“十谜九会意”之说。它从谜面内容的含义去与谜底吻合,当然这些内容可以正面意会,也可反面映照、甚至可以侧面领悟,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眼药使用说明(打成语一),谜底:引人注目。此谜直接从眼药使用说明书的作用去领会个中含意,是为了引导人们如何注药(或药水)而设,故而相扣,属于正面理解的会意体。

至于从其他不同角度去理解的会意体,后面一节将详细举例说明,恕不赘述。

2、增损体

又称“离合体”或“增损离合体”。这种谜体是离用增加或减少文字的手段,使底面吻合。如:七(打卫生用品一),谜底:增白皂。将谜面“七”上增加一个“白”字,便是一个“皂”宇,故扣。这是“增”(做加法)的增损体,还有“损”(做减法)的;甚至又“增”又“损”。(加了又减,减了又加)的,详见后节。

3、象形体

采取摹拟形状的方法来便谜面谜底吻合,当然这种摹拟图像的手段,很像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追求神似的意境。如:三人踢球,一人跌倒(打字一),谜底:似。此谜以中间一点象形小球,把“似”看作三个“人”字,中央的一撇一提象形“人”字跌倒之状,摹状传神,惟妙惟肖。

4.拟声体

又称“象声体”。它是专以模拟声音作为手段的一种灯谜体裁,当然这些声音仍是用文字表示的。如:羊叫(打词牌一),谜底:声声慢。这谜用“慢----”来模拟羊儿的叫声,这一声声的“慢----”不正是羊在叫吆。

然而,谜体只是表示谜面与谜底扣合方法特点的体裁。一般出谜者是不会去注明谜体体别的,得由猜的人自行琢磨估量,去猜度它究属何种谜体,再因体制宜地去解开谜底。粗粗看来,不标明谜体的灯谜,要确定它归属何体似乎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凝神思考,是不难辨出各体的特点和规律的。

例如谜面仅有一个字(俗称“独字谜”)或字里行间出现含有增加、减损、分离、组合等意思的词语,十有八九是属于“增损体”。如果谜面有许多形象性的描绘,则往往是“象形体”的标志。假如有的谜面上有描摹声音的文字,则是“象声体”的记号。倘若有的谜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那么不妨把它视作“会意体”。

我们只有对谜体具有了识别能力以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猜法。由于同是一个谜体其扣合角度又是多方面的,故而具体的猜法也就不一。这些我们将在下一章里详细介绍。

关键词(Tags): #猜谜诀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