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崇福的吕园说起几个名人 -- 抱朴仙人

共:💬45 🌺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崇福的吕园说起几个名人

前面说过浙江桐乡县的崇福镇,有座文峰塔,蛮有特色。也说到该镇另有一个去处值得一看,那就是吕园,吕留良的纪念园。对了,就是那位《鹿鼎记》上写到过的抗清志士,身后被开棺戮尸,子孙充军。孙女吕四娘更是江南四侠之一。

点看全图

吕留良大名鼎鼎,此亭此园也自不凡。

上图的这块石头叫做牡丹石,是嘉兴四大名石之一,吕留良的朋友送的。

“吕晚村纪念亭”这几个字是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所题。陈先生是著名的建筑家,园林专家。我藏有一本《说园》,这本讲园林的著作,是他自己小楷写就,自绘插图,端的是精美绝伦。杭州湖西杨公堤旁,邻近曲院风荷的郭庄,也是陈先生主持重修,园借西湖景,极具特色,对园林有兴趣的朋友不可不看。陈先生的公子赴美从贝聿铭学习建筑,不幸被杀害,此后陈从周先生隐居不出,与孙女相依为命。这一段故实,朋友们大概很熟悉了。

扯开一句,陈从周先生在杭州的园林界风评并非极高。我有一次与某园林前辈聊天,他就直指陈先生不懂园林。我惊问何出此言?老人家说:这园林之道,需要懂建筑,懂文化,懂动植物,融会贯通,才能谈得上造园。陈先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懂建筑而完全不懂植物。一园之广,一角之窄,四季之间,各有风韵。春天是什么色泽?秋天什么景象?植物怎么长的?互相之间如何搭配?与周围建筑是个什么关系?如何在色彩和构图上相得益彰?这些都需要对每种植物的特性烂熟于心。陈先生大约不精于植物学,这样一来,造了许多房子假山池塘,可是花草树木搭配的不好,就大为减色了。

亭子里的碑,正面是蔡元培所题写,反面是张宗祥先生书写的碑文,碑文模糊,照片拍不出来,只能发一张正面的:

点看全图

蔡元培不用介绍了,这个书法,倒是很有些受过爨宝子碑影响的味道。想想这位翰林大人,书法竟然不是“黑大圆光”的一派,肉厚骨硬,又不失活泼妩媚,也是一奇。

至于张宗祥,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是此老名气之大,当年真是吓死人。

张先生当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浙江图书馆馆长,《四库全书》文澜阁本的增补与保护工作,就是他主持并为主完成的。他是西泠印社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会刻印的社长,你说他的书画造诣得到什么份上才镇得住这个场子?

他是徐志摩的老乡,浙江海宁硖石人,与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是好朋友,并称为文武才子。读书过目不忘,跟蒋百里搞知识竞赛:“不问何书,日尽数卷互相问答,不能答者罚停阅他书”。

张先生少年坎坷,三岁还不会说话,十二岁才扔掉拐杖走路,可是21岁就中举,29岁殿试一等,到清华教书去了,32岁,点读完《二十四史》,成为一代学宗。解放后,据说中华书局出版古籍的时候,都要请张先生把关才放心。

张先生不但书法著名,而且写字又好又快。为了保存中国文化,曾经手抄古籍六千余卷(一说八千余卷),全都是蝇头小楷,这份心血我曾有幸亲眼瞻仰过,真叫震古烁今。他抄书的功夫,一天最多可以写24000多字的小楷,鲁迅先生因此戏称他为“打字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曾为张先生刻一方古玺印“手抄六千卷楼”。

中国有这样的读书人,文化才会百代不绝。可惜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了,我们只是受惠而已。

张先生原来另有其名,后来是仰慕文天祥,这才改名为宗祥。为吕园书碑,应该是他很高兴的一件事吧。

院门口右侧有吕晚村先生石刻画像,像不知是谁画的,题画的人可又是大名家:

点看全图

这个篆书“明遗民吕晚村先生画像”,是马一浮先生的题字。

如果说张宗祥先生以刻苦执着出名,跟郭靖似的,马一浮就是个黄药师了。凡事一看就会,一学就精,什么过目不忘之类的,简直就是小儿科的把戏。弘一法师李叔同曾经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得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马一浮先生天纵英才,少年成名,15岁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府试、道试连夺三个第一,是谓“小三元”。跟他同去参加考试的同乡,有两位后来大大有名的人物,周树人和周作人,考试成绩却瞠乎其后了。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再是县考”一文中,据当年日记的记载回忆说:“会稽凡十一图(每图五十名):案首为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才兄三图三十七......马福田即是浙江的名流马一浮”。鲁迅才考到第137名,他考个第一,他比鲁迅还要小两岁,你说他考试厉害不厉害?

马先生后来是中国“儒学三圣”之首,地位比熊十力还要高。他的《论语大义》对于《论语》的研究简明深刻,可真是了不起的著作。

马先生书法造诣深厚,但是从来不题碑,不作墓志铭,这是我仅见的马先生题碑。

再扯开一句,曾经有个机会获得先生的《中国戏剧论稿》手稿,还有先生自己用朱笔增删修改的字迹,当时卖家开价八千元,朋友们都认为不值,就放弃了,此后后悔不已。

回到正题,吕亭上的对联,本来是太虚法师所题,后来被毁了,现在是请冯骥补书的。

说了这么多近现代名家,终于要说正主了。

吕留良晚村先生,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反清志士和学者诗人,气节清高。这是一般的说法。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吕留良先生其实只是当时的一个民族斗士,与张苍水等人之所为并无二致,抗清不成,改为不合作运动。跑到吴兴山上去结庐而居,不肯与当局合作,写诗作文骂人,政府也没怎么样他们,最后得了善终。

吕留良的识见,其实是很一般的。他思想的主旨,就是“严夷夏之防”,搞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那一套,所谓“夷夏之辨,过于君臣之伦”,是狭隘民族主义者的思路。这种黑就全黑,白就纯白,“汉贼不两立”的思路,对于一个战士而言,身负国仇家恨,并无不对,但也说不上高明。与他同时,经历相似,也同为浙江知识分子,互相认识的黄宗羲,那就高明的太多了。

黄宗羲老子被明朝权臣修理,自己还要反清复明,开始时的思想水平与吕留良其实差不多,几经失败,痛定思痛,思想上就有升华,终于写出了《明夷待访录》这样的划时代巨著。

吃尽了不同民族统治者的苦头,《明夷待访录》看到了这些政权的共同属性。病根在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药方是普及民本甚至民主思想。《原君》篇开宗明义:“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指出人天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和利益。这些君王们呢?“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尽出于我”,“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未上台之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上台之后,“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结论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这就是以无政府主义为旗号的民主自由思想,跟咱们刚去世的巴金老人差不多。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不再谈夷夏之防,不再忠于某个姓氏或者家族甚至民族。从屠杀的鲜血中站起来的人,不但看到屠刀和仇恨,他看到了苦难的根源。这就是他比吕留良高明的地方。

吕留良得大名于身后,完全是因为两个神经兮兮的家伙,曾静和雍正。这两个人的故事大家多半都熟知了,不必赘述。奇怪的事有两件:

吕留良死了都半个世纪了,湖南呆子曾静忽然准备实施吕留良的思想,因为大将军岳钟琪姓岳,就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岳飞后代,“夷夏之防”嘛,根正苗红,一定可以说得他造反。这就是中了吕留良的毒,认为只要是汉人,就真的会帮汉人。

雍正也是滑稽,查明案情后,挖空心思要拿此案作突破口。想来想去,长考出臭棋,说什么曾静不是主犯,乃是上当受骗,可以赦免,反倒揪出死了49年的吕留良出气。曾静造反引出吕留良文字狱,结果竟然是曾静赦免,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满门抄斩发配。主犯赦免,死人教唆犯灭门,雍正自称“出奇料理”,果然不同凡响。不过过得几年,还是要儿子来擦屁股,那就叫做“奇不胜正”了,嘿嘿。

吕留良惨案,对于家人,自然是冤案,对于本人,就没有什么冤的了。所谓文字狱,他那些文字,本来就是赤裸裸地反清。什么“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处理他不算是冤枉,所冤枉者,乃是半个世纪后才作了别人的替罪羊和当权者的工具而已。

既然吕留良没什么不得了,那这个亭子上为什么名家荟萃呢?请君看看建亭时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正是日军入侵华北,举国抗战之际。蔡元培,太虚法师,张宗祥,马一浮,这些人建的这个亭子,就表明着一种态度。

国家有难,读书人所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吧。

关键词(Tags): #陈谷子烂芝麻元宝推荐:雪个,履虎尾, 通宝推:wxmang的书童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