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吴敬琏:过度发展重化工业将引发四方面问题 (大家怎么看?) -- 柴皇荣世

共:💬13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的重工业刚开始起飞, 发展空间还大得很.

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是不多, 但也并不特别少, 而且总量大种类全. 说老实话, 世界上除了俄罗斯以外没哪个国家是真正的自然资源丰富. 中东的油, 澳洲的铁, 美国的煤, 智利的铜, 都是单一种类优势. 同德国日本比起来, 中国的资源禀赋甚至还要好一些, 而重化工业则差得远了, 人均产值和消费量都低得多. 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 主要是居民收入不高导致内需不足. 换句话说, 不是重化工产品太多了, 而是人们没钱来买这些产品(或其最终产品).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正处在半山腰, 轻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纺织/玩具/小机电/...), 接下来的路重化工业是主角之一. 未来经济增长点中估计是健康的房地产, 汽车, IT电子三个行业挑大梁, 他们都要建立在强大的化工机械光学产业基础之上. (教育和医疗恐怕还不行, 这两个领域关系到社会稳定, 而且中国非常缺乏这两方面的人才资源技术, 完全市场化必然会导致价格飞涨,贫富分化,民怨大增,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可能必须大力干预来保障公平.)

另外服务业也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发展. 象在东北鼓励下岗职工去摆摊, 但大家都穷, 你服务我, 我服务你, 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除了教育医疗这样不得不支出的服务业, 老百姓的消费一般偏好于实际物品. 普通人有了余钱, 他们更愿意先买台数码相机而不是先出门旅游.

以上还只是纯经济方面的原因, 如果再考虑到战略产业和国家安全的因素, 那就更谈不上中国的重工业"过度发展"了, 路还长得很.

不过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吴敬琏的话, 他的一些观点我不赞同, 他的一些措词用语也不恰当, 但他的话里也有有道理的地方. 他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中, 重工业阻碍就业和服务业比较牵强, 但关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问题则的确是存在的. (还有消费不足, 上面已经谈了)

要素价格扭曲和政策向重化工业和简单加工工业倾斜,使不少企业放松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高效率的努力,造成原材料、燃料资源的高度紧张。

在过量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撑的条件下,无效投资意味着使银行系统潜在的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积累。

最近的这波投资热潮同政府采取的刺激政策关系很大. 在需求面, 政府放开和鼓励房地产, 高涨的价格抬高了建材需求. 而在供给面, 政府管制了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 这给钢铁,铝材,塑料等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引发了这一轮投资高潮. 从摆脱"98通缩"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政策有积极意义, 但2002年以后其消极面越来越明显, 于是才有宏观调控.

关键在于这样的政策是政府给企业的"火鸡大餐". 企业既不需要关心市场也不需要关心成本,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资金上项目. 而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国有银行, 风险由国家信用承担, 出了坏帐由中央财政买单. 另外这样的政策让企业认为只要政策不变就稳赚不赔(的确如此,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这使企业不仅没有风险意识而且也没有技术创新改造的动力. 钢铁业就是个好例子, 中国现在钢铁产量比美日加起来还多, 但汽车用钢板等高端产品仍需进口.

吴敬琏在苏州讲这些话, 显然是针对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 对宏观调控有抵触而言的. 当然投资热情本身没什么不好, 但如果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也不承担风险和责任的话, 这就成了免费的午餐了. 不包括外资的话, 此轮规模投资热潮的技术含量不太高, 难以用"战略产业"来简单地形容. 对于半导体,机械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等行业, 国家进行政策扶持是合理的. 而对于粗放型和技术水平低的工业, 则应让市场主导, 既企业要靠自身的力量到金融市场上融资, 到产品市场上销售. 这样才能让企业自我负责, 自我承担风险, 同时让市场"逼迫"企业进行产品技术效率的升级, 实现真正的发展.

所以说, 中国的重工业不是不要发展, 而是要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发展是共同的目标, 问题在于, there is right way to do it, there is wrong way to do i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