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乡愁 ---- 献给中秋佳节 -- 不爱吱声

共:💬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乡愁 ---- 献给中秋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就要到了,一屡屡乡愁涌上心头.做此篇,以解思乡之情.

我是沈阳出生,沈阳长大,而后到北京上的大学,自那以后就只有放假会回家看看.后来一毕业就来到美国,本来是抱着准备和平演变美帝国的重任来的,可是这么多年来,美国变本加厉地帝国主义,而自己远离故乡,最近一次回国在家乡小住不到一个月,还是三年前的事儿.算来算去离乡背井也有十年了.

在海外,初次见面的国人之间有一句寒喧语―――“你是哪里人啊?”这代表了移民的典型特征,在无根的漂泊中寻求同乡的认同,如果是老乡相逢,那种亲切和兴奋更是特别令人感动。如果不是老乡,也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乡愁在彼此间交流―――毕竟都是背井离乡啊。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回过故乡了,虽然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方水土,但我仍带着浓浓的乡音和豪侠的烙印啊。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这是在我家乡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这首歌原本是知青反城时候在火车上传唱的.但这首歌确实能让一座城市热血沸腾,让走南闯北的沈阳人一听到这首歌就潸然泪下,这恐怕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都市奇观。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每当火车即将抵达沈阳南站的时候,这首歌的旋律就会在车厢中回荡,当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那辆坦克已经映入眼帘的时候,泪水早已挂在了脸上!

  钟楼的老边饺子、鼓楼的李连贵大饼都是百年老字号.即便在儿时改革开放之前,记得沈阳人也以红梅牌味精和双喜牌压力锅为自豪.小时候,我们那帮孩子最自豪的就是生活在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这里造飞机造大炮造机枪造子弹,造各种巨无霸机器。不知何时起,这些工厂又改成生产大巴洗衣机自行车了,但这是后话。那时,沈阳人见面的寒喧语是,你是哪个厂子的?看到青史微言有朋友讨论沈阳职工下岗的问题,只有嘻嘘的份了,时代不同了,改革是会有阵痛的,但为什么不管怎么改,吃亏的却总是老百姓!

  最令人怀念的是童年的冬天,冰天雪地的,穿着“棉猴”,脚蹬大头鞋,脖子上挎着“棉手闷子”到河床上滑冰车去了,最难滑的是“单腿驴”,是用两根冰钎子撑着,身体的重心全在一小块木板下面的一块三角铁上,很不容易掌握平衡,只要能滑上几百米不摔跤,那就是顶尖高手了。捎大一点,伙伴们在一起,搞些土豆,玉米,地瓜,甚至奢侈点的还有大虾,然后在雪地里挖个洞,生上火,由于天寒地冬,雪水融化的速度和凝结的速度相同,根本不怕雪会化掉熄灭火,烤熟的东西香喷喷的,隔着手套,捧着滚烫的地瓜,还有啤酒,哥们几个开始胡吹海说,寒意全无,烦恼全无!

  沈阳是前朝盛京,八旗之都,有满汉全席,但那不是老百姓的家常便饭。老百姓的真正喜爱是“乱炖”,就是粉条土豆茄子豆角之类乱七八糟的,整到一起,要啥味有啥味。大盘子大碗是我们那疙瘩的风俗,尖椒干豆腐、小鸡炖蘑菇、酸菜粉条汆白肉,人家问东北菜有什么特点,我说,没别的,就是管够造、下饭,吃得过瘾、撑个没够,就是那么回事。为了吃,那疙瘩人可费了力气,那时,一到秋天就开始“坚壁清野”,挖菜窖贮存大白菜,挑沙子埋大萝卜,怕萝卜糠了,土豆埋下去也长芽,我老妈说那芽有毒,吃时要掰干净了。酸菜缸更是每家必备,到了冬天就指着它呢.不过现如今,新鲜蔬菜到冬天也供不应求了,大概没人再去折腾了,但儿时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

柳条湖是个很美的名字,那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地方,日本人在那里修了一个炸弹形的纪念碑,今天它成了沈阳人以及中国人的国耻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长眠的东陵和北陵、十王亭拥立大政殿两旁的故宫都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而大帅府,已经装满了尘封的历史典籍。很多年以前,沈阳人听说少帅张学良要回“奉天”,正琢磨着要上街欢迎呢,少帅又不来了,你能说他已经把家乡父老遗忘了吗?当时在电视上看到张学良依然是满口浓重的家乡口音,我懂了,有故乡的血液流淌在血管中,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心有不甘的游子啊。

席慕容用他优美的诗歌告诉我们:

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是啊,乡愁确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的色彩在我们心底永不褪色.故乡的故事在我们心中永存不忘. 当我们为生计游走他乡,在金钱与利益间徘徊时,那遥远的故乡为我们燃起“乡愁”,指出通往心灵原始世界的坦途,捞起那些遗落在现实生活中的灿灿金片。

而此时中秋佳节之记,心中惦念的只有故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