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三思科学网站谈起之科学篇 -- shibaozhong

共:💬32 🌺8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奇怪,刚才一直贴不上,再试一下

80后大话科学史 专家座谈谁敢这么写科普?

2006年01月06日 07:22 竞报

  80后,神秘客大话科学史

  最近,一部科普作品从网络走到纸媒,成了一本书,取名《上帝掷骰子吗》,一下成了国内著名科学出版人、科普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者曹天元,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80后”。

  此人从2003年开始给物理学里最难懂的量子力学写了部史话,在网络上被网民追捧了一年。有统计说,互联网上转载这部量子力学史话的网站,总数超过了8000家。

  观察人士感叹,科普书,这个一向被看作是“精英中的精英”才可能勉强驾驭的禁地,被一个“80后”突破了。

  科学史原来可以这样写

  “1927年这场华山论剑,爱因斯坦终究输了一招。并非剑术不精,实乃内力不足。”

  ———你能想象,这说的是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结果吗?在这次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进行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学术辩论。在这次辩论中,玻尔所代表的新生量子论学派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而维护经典理论的爱因斯坦则被认为不合时宜,站到了对立面。

  在曹天元的大话之下,科学家们又是个什么形象?他说,这次辩论的胜利者玻尔“看上去沉默驽钝,可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他一生中几乎没有输过哪一场认真的辩论。”爱因斯坦呢?“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容易被打败的人,他逆风而立,一头乱发掩不住眼中的坚决。他身后还站着两位,一个是德布罗意,一个是薛定谔。三人吴带凌风,衣飘飘,在量子时代到来的曙光中,大有长铗寒瑟,易水萧萧,誓与经典理论共存亡的悲壮气概。”

  清华大学著名科学史学者刘兵教授说,这确实是一本有关量子力学历史的科普书,但以前真的从没有人这样写过。

  用“80后语言”叙述科学江湖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作者其实是在用“80后”的镅悦栊纯蒲Ъ颐堑慕

 比如,作者可以把某个著名科学家的理论公式比喻成“冲虚道长的剑”。

  此外,这本书还用了很多年轻人的网络语言,不光有武侠方面的语言,甚至包括了日本动漫的语言,比如说,“牛顿推了推眼镜,说,‘真相只有一个。’这其实是《名侦探柯南》里面很经典的一个动作和语言。于彤认为,正是这两点引来大众的追捧。

  曹天元是谁?

  曹天元是谁?这是所有参加这本书发行仪式的专家学者都在问的问题。可所有人能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许苏葵说,出版社在与这本书作者联系的过程中,作者要求对自己的身份保密。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表示,现在对作者曹天元的身份大概有点谱的信息是:曹天元很年轻,是个80后;出生于上海;曾经游历全国;有不短的美国生活经历,英文很好;大概学计算机或者金融专业;现定居香港,在商界工作。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说,从作者的网名CAPO来看,CAPO代表了双子星座的两颗星,这又可能暗示了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这部网络著作最初发表在新浪论坛频道,论坛主编小浪给这个作者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他说,作者一直不愿公开透露他的身份,但他曾经有一次在电话里无意中说起,他经常能见到国际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这又引起了众人关于“作者是不是杨振宁的某个非专业的私塾弟子”的猜测。

  作为这本书的序言作者,刘兵说,不管这个人是谁,我们现在能够肯定的是,要写出这样一本书并不容易。轻松幽默的语言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写作的天赋,而他还必须有长时间的泡网经历,此外从作品内容的广度看,作者的阅读量特别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田松是学物理学出身的,他也说,“我平时很注意阅读物理学著作,我认为我对物理学著作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但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比我的阅读量还要大。要达到这一点,非要对科学有强烈的兴趣不可。”

  曹天元看点一

  “这是一次草根的胜利”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和网民进行了持续的互动

  科普专家们在把书看完后基本一致认定,写作这本书的曹天元,一定不是学习物理学专业的。这本身就颠覆了传统科普创作的定律。因为一直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科学家才可能写出好的科普作品。霍金写作《时间简史》被看成是顶级科普书的最好产生方式———由一流科学家写作一流科普书。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不是物理学家的人也可以谈科普,这完全冲破了我们的科普观念。

  很多科学家都觉得科学这个东西是有门槛的,科学家一般觉得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人是没有资格谈的,如果你们想就科学的事情发表一些意见,他们可以很粗暴地把你们赶走,说“你们懂什么”。而一个没有学过某个科学专业的人,想要从事科普书的创作,更会被正统的科学家们呵斥———你没学过,怎么能写呢?

  江晓原认为,谁可以谈科学,谁有资格谈科学?这本书用它的出现,向我们表明,不是物理学家也可以谈物理学,而且可以谈这么好。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田松说,作者不是科学家,他完全是和所有的读者站在一起的。事实上,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读者也一直和作者站在一起。曹天元2003年开始在新浪论坛频道连载自己的大话量子力学史的时候,几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的网民跟帖。这些跟帖除了表示对这部著作的肯定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和曹天元一起创作。因为,他们中有不少人看过曹天元发在网上的文字后,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一些具备物理学专业知识的网民还纷纷将在连载中发现的错误指出来。

  曹天元在网络回帖上曾表示,正是这些来自网民的指正,促使自己查阅更多的资料,阅读更多的物理书,不断修改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众多不是科学家的网民和曹天元这个不是科学家的科普作者一起写出来的。而这部网络连载终于走入纸媒,成为被人称道的一本另类科普书,闯入科学精英们一直把持的禁地,观察人士认为“可以算作这些草根的一次胜利”。

  曹天元看点二

  “大话”惹恼科学史家

  大量虚拟情节,可能会使读者看不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程

  虽然《上帝掷骰子吗》推出后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但严肃的科学史家却对书中众多虚拟的场景大为恼火。

  他们认为,大量的虚拟情节严重损害了科学史的真实。例如,书中叙述赫兹利用实验装置发现电磁波的故事就采用了大量的小说手法———“赫兹睁大了双眼,他的心跳得快极了。铜环接收器突然变得有些异样,赫兹简直忍不住要大叫一声……”

  一般而言,为了吸引读者而将科学发现的场景用小说的手法加以虚拟,并不会损害科学发现本身的真实。但严肃的科学史家们认为,对那些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场景进行虚拟却极可能误导读者。

  例如,书中描述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过程也使用了小说的方式。而真实的发现过程可能并非如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武夷山就认为,科普书应该写得更加精确一些,大量虚拟的情节,可能会使读者看不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程。

  曹天元看点三

  是否会引领科普娱乐化

  新的问题是,科普作品的娱乐化底线在哪里

  看过这本书的人大都认为这本书写得好玩。清华大学著名科学史学者刘兵说,如此轻松幽默的文字,一定是在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下完成的,网络赋予了他实现这种自由写作的可能。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我推测这个作者自己阅读物理学的一些书之后,感到娱乐了,所以他想把这个娱乐用出来让大家分享,本着这种宗旨做这个书,这很符合我心目中的新的科普。”

  然而,娱乐和准确是否会发生冲突呢?

  刘兵说,这本书娱乐性确实很强,比如书中有很多类似武侠小说式的描写,都很有网络娱乐的特点,以前谁敢这么写科普?同时这本书的确又是科普书,又是以科学史的形式写的科普书,所以科普性和娱乐性这两个特点,在这本书中都具备了。可以说这本书是以网络的形式,把科普的娱乐性推向一个极端。

  这样极端娱乐化、追求好看与幽默的科普书,还能做到准确、可靠吗?刘兵认为,科普,只要你想“普”,就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只有科学家用行话交流,才能是准确的,所以任何科普作品都不能是严格的准确科学。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科普作品娱乐化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因为这本书已经冲破了以前的底线,在书中,大量掺杂了小说化的情节,一些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场景都是被虚拟出来的,这肯定是不准确的,甚至是故意不准确的,但是阅读起来,效果却非常好。实际上读者未必会在意这个科学家当时有没有说过这个话,有没有做过那个动作,读者通过作者形象的表述知道了那段历史,知道了量子物理的一些关键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刘兵觉得,过去的科普作品,过多地在准确性上纠缠了。纠缠的代价惨重———看的人少啊!“所以我要说,公众不需要最准确的科学知识,首先还是要让读者觉得好玩、有趣、有意思,这才是真正尊重读者的表现。”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施剑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