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15.谦卦——论谦虚行事

艮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 艮下

    --- ---   

  

谦:亨,君子有终。

[译文]谦卦象征谦虚:亨通,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

[提示]谦虚有益,要始终坚持。

  

师:《韩诗外传》中记载周公告诫的一段话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徒:谦卦安排在大有卦之后,也很有意思:以富有骄人是世间常态,然而越是富有越要谦虚。大获所有,到了一定极限就要满盈,就要走向其反面而衰败。为了防止因满盈而衰败,必须谦虚。所以《序卦传》中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师:古人极其重视谦德。“满招损,谦受益”,《尚书》中的这句古语,已经成为至理名言了。从初涉人世的青年到饱经世故的老人,对这句话都会有切身体验的。所以卦辞首先指出:谦虚处世,必致亨通。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分谦虚,必然有一分受益处。不仅事业上能够得到他人之助,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但是,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始终谦虚。只有自我修养良好的君子,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这叫做“君子有终”。

徒:俗话说:满瓶子不摇,半瓶子晃荡。内心充实的人总是谦虚的。

师: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确实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令人感叹,更令人深思。所以,谦虚确实是每一个对主客观世界孜孜探求的人所自然形成的品性。谦虚不是浅薄,更不是虚伪。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译文]《彖传》说:谦虚则亨通。天的规律是下济万物而天体却愈加光明,地的规律是低处卑下而地气却源源上升。

[提示]解释卦辞“谦亨”。

  

徒:《彖传》说的“天道”,从卦象中看不出来,是怎么一回事?

师:谦卦下为艮,由乾的一阳来交于坤上爻而形成,有如日光照射在地上而产生光明。这一卦象说明天本来是居上的,却能下降而交于地,更显出它的光明,所以说“天道下济而光明”。谦卦上为坤、为地,地本来是居下的,正因为它居下,才使得地气上行而交于天,所以说“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下济”与“地道卑”皆为“谦”,“光明”与“上行”皆为“亨”。这样,《彖传》就以天与地的自然规律为象征,解释了卦辞中“谦亨”的含义。

师:再看下文,进一步发挥论证“谦”的好处。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译文]天的规律是亏损满的,补益虚的;地的规律是倾陷满的,充实虚的;鬼神的规律是危害满的,加福于虚的;人类的规律是厌恶满的,喜好虚的。(变:倾坏。流:流注。)

[提示]论证谦虚的益处。

  

师:这里以天地鬼神为比附,意在说明“人道恶盈而好谦”。太阳正中时就要西斜,月亮盈满时就要亏损,可见“天道亏损而益谦”;高山会因地震而倾坏下陷,低谷会因沙石流动而淤积增高(这种现象叫做“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可见“地道变盈而流谦”;自满者往往取祸,谦虚者往往得福,可见“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指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也就是自然和人事的客观规律的象征。天地鬼神都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而人之情也是厌恶盈满、喜好谦虚的,东方人情尤其如此。

徒:这就进一步申明了卦辞“谦亨”之义。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够始终保持谦虚。

[提示]解释卦辞“君子有终”。

  

徒:这几句话说得好。位尊者谦而不傲,见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见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

师: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译文]《象传》说:地下藏着高山,象征谦虚。君子因此取多补少,称量财物,平均分配。(裒:音pou,取。施:给予。)

[提示]以谦让的精神治理社会。

  

师:谦卦上为坤、为地,下为艮、为山,是“地中有山”之象。山本来是高耸于地面的,现在却降到地下,以造成山与地之平,这象征着谦虚、谦让以求平的精神。君子见到这种地质变化现象,受到启发,认为也应该用这样精神治理社会,减有余而补不足,平均分配财富,以避免因分配不公而导致动乱。

徒:想不到“均贫富”的观念,在《易经》中已经有了。

师:《大象卦》往往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发挥。下文是谦卦六爻的分析,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主旨是行谦必受益;上三爻皆利而无害,主旨是过谦则无益。上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辩证地表述了谦虚哲学。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译文]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用这样的美德涉越大河,吉祥。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文]《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能够以谦卑之道自我修养。(牧:养。)

[提示]谦而又谦,能做成大事业。

  

徒:初六以柔爻处于谦卦最下的位置,是谦而又谦之象,所以称为“谦谦君子”,是吗?

师:是啊,“谦谦君子”的美称,即由此而来。初六处于谦道之初,象征人在初入世时,容易锋芒毕露,不知深浅,尤其需要谦上加谦。有谦谦之德,心地光明,得道多助,就有能力渡越艰难险阻,做成大事业,前途必定顺利吉祥。

徒:“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亦“吉”,日常行事还有什么不吉呢!不过,养成谦谦之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师:这就需要“卑以自牧”,坚持用谦卑之道,作自我修养的功夫。人的常性是易生骄矜之气,难归谦逊之途。对待自己的骄气不能放松纵容,要像牧牛一样,拉紧牛鼻子。牛如向邪路上走,立即拽回到正途上来。这就叫“卑以自牧”,这四个字是值得好好思忖的。

  

六二,鸣谦,贞吉。

[译文]六二,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鸣:名声外传。)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译文]《象传》说: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谦虚要出自内心。(中心:内心。)

[提示]谦虚要发自内心。

  

师:“鸣”是名声外传,美名远扬。因为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得正,又得下体之中,柔顺则能谦退,得中则无过无不及。谦退居下,而又能行中正之道,所以谦声外传,远近闻名。

徒:既然谦虚的美名远扬,这应该是大大的吉祥了;为什么只评断为“贞吉”(坚持正道可获吉祥),只得到了有附加条件的吉祥呢?

师:附加这个“贞”字很重要,因为有许多人的“美名远扬”不一定是从正道而来。如历史上著名的伪君子王莽,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为了篡夺西汉政权,捞取政治资本,他干了不少笼络人心的事,其中之一是表现得特别谦恭下士。当他的丑恶面目未暴露之前,确实是“美名远扬”,人人传诵,俨然是一个“鸣谦”之士,十足的“正人君子”。当他的真实嘴脸暴露以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唐代诗人白居易读了这一段历史,从伪君子王莽一度得到美名,联想到真正的君子人物周公被流言中伤,一度得到恶名,写诗感叹道:“周公恐惧流言反,王莽谦恭未篡时。倘若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所以爻辞中特地在“吉”字之前加上“贞”字:凡“鸣谦”者,守正方可获吉,以邪道“鸣谦”者,当然无吉可言。作《象传》者怕人家不明此意,又特别强调:“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徒:“中心得”就是得于心中,确实是在人生修养中有所心得的结果。因此,谦虚是发自内心的,非勉强可为,更不是假装出来骗人的。

师:是啊!由于谦退之道有得于心中,所以一言一行不必作修饰,就自然而然地合乎谦退之道。这是“得于中而形于外”的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要达到此种境界才是。当然,其谦虚的名声会自然地由近而闻于远。

徒:这是“兰在林中,其香自远”啊!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译文]九三,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能保持至终,吉祥。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象传》说:有功劳而又谦虚的君子,人人都敬服。

[提示]有了功劳而保持谦虚,最为可贵。

  

师:有了功劳,并不居功自傲,仍然以谦虚自处,这叫做“劳谦”。“劳谦”,是谦虚修养达到新的高度的表现。

徒:谦虚已经很不容易做到了,劳谦更是难能可贵!人之常情,谁不爱夸夸其谈、自我推销?

师:所以《系辞传》里引用孔子的话解释本爻说:“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是品质极其忠厚的标志。暂时的劳谦,还是可以勉而为之的;如果长久不渝,始终如一,劳谦终生,谁能受得了?不是大德君子无法做到。这样的人,无疑要受到万民的敬服和拥戴,在人民心中立起丰碑,这当然是吉祥之兆。

徒:在本卦中为何把“劳谦”的美誉归于九三呢?

师:九三是本卦中唯一的阳爻,一阳处于五阴之中,有出类拔萃之象;同时又以刚居阳,守其正位,是勤劳有功之士。论其功德,九三本应居于上位,现在却止于下体。能者多劳,同时又甘心谦退,这正是“劳谦君子”之象。而九三虽处下体,而上下群阴皆归向之,也正象征着君子谦退而万民归心。

  

六四,无不利,撝谦。

[译文]六四,无所不利,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 (撝:音 hui,挥手拒绝。)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译文]《象传》说: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无所不利,因为这样做不违背法则。

[提示]要避免谦虚过度。

  

师:“撝”是“挥”的意思。“撝谦”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是发挥谦虚的美德,另一说认为是挥退过分的谦虚。我们取后一说。凡事超过了限度,做过了头,都不好。过分的谦虚,其中很可能掺杂着虚伪的成分,使人感到并非出于诚心。再说,有时候就该当仁不让,不必点头哈腰,退避三舍。

徒:依我看,对待谦虚的人切勿高傲,对待高傲的人不必谦虚!

师:我们看谦卦下体的三爻,初六“谦谦”以自养其德性,六二“鸣谦”已有得于心中,九三“劳谦”而万民悦服,谦虚之道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再谦虚下去就有过谦之嫌了,应该适可而止了。所以谦卦上体的三爻,都有防止过谦之义。到了六四,本来就是阴柔之质,以居于阴位,不患其不能谦虚,而患其谦虚过度。所以这时六四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是对的,是无所不利的。这就是“撝谦”之义。

徒:不可不谦,也不可过谦,需要的是适度的谦虚。

师:“过犹不及”(过分与不足同样不好),这就是儒家的“中道”的法则。所谓“适度”就是符合于“中”的法则。所以六四要挥退过分的谦虚。针对可能产生的误解,《象传》特意强调指出:“撝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译文]六五,不富实,但能左右近邻。宜于出征讨伐,无所不利。(以:使用,有指挥、调度之意。)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译文]《象传》说:宜于出征讨伐,因为这是征伐不服从的骄横者。

[提示]行谦道仍有骄横不服者,可以征伐。

  

徒:在第十三卦中,行同人之道竟引起了战争;本卦谈的是谦道,更不该打仗了,怎么也发生了征伐之事呢?

师:谦虚宽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来没有停止使用过,这是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实。谦卦六五、上六两爻指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征伐是许可的,是不违谦道的。

徒: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必谦让,甚至诉诸武力、使用强硬手段呢?

师:我们先研究六五爻的情况。《周易》以阳爻为实、为富,以阴爻为虚、为贫。六五居于君位,但它是阴爻,是不富实的,就是说实力并不强;但它仍能左右它的近邻,指挥得动亲近它的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它能行谦道,有谦德。六五以柔居尊得中,能够广泛地施谦于下,善于团结群众,所以部下乐于为它所用。在《易经》中,“富以其邻”是比较正常的,富有实力的阳爻居中处尊,当然足以左右其近邻,如前面讨论过的小畜卦九五爻。然而能够做到“不富以其邻”,这就不简单了,标志着实行谦道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徒:但是六五毕竟不富不实,必然会有一些势力不服从它,抗拒它的权威。

师:是的。服从者是从道义上心悦诚服,不服从者是从实力上不甘心为之下。对待这些骄横强暴的势力,六五就不能再一味谦让,姑息养奸,任其坐大,以至不可收拾;必须利用人心归向的道义优势,团结民众,以武力征伐的手段,将其制服。

徒:唐代中期地方军阀飞扬跋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以宽容政策招降了河北藩镇田弘正以后,任用李想等将领发动征讨战争,一举扑灭了长期割据淮西以抗朝廷的吴元济,受到了民众的拥护。这次著名的战争,正如本爻《象传》所说,是“利用侵伐征不服”的正义之举。

师:当行谦道民众大悦之时,仍有桀骜不驯者执意为非,只有以征伐加以惩处,这并不违背谦道。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译文]上六,谦虚的名声远扬,利于出兵,征讨附近的邑国。(邑国:自己的领地。)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译文]《象传》说:谦虚的名声远扬,然而其志向没有实现。可以出兵,然而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而已。

[提示]以谦道未能安定天下时,可以动用武力。

  

徒:上六的情况似乎与六五有相似之处。

师:上六和六五,都不是谦虚得不够的问题,而是过于谦虚了,然而谦虚退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最后不得不诉诸武力。上六以柔爻处于阴位,是阴柔之极;又居于谦卦最上,是谦让之极。以至柔之质,处于极谦之地,所以上六的谦名远扬,有“鸣谦”之称。

徒:上六虽然位高谦极,足以感化众人,恐怕仍然无法在骄横的强徒身上奏效。

师:因此,上六企图以谦道安定天下之志,毕竟无法实现。所以《象传》指出,虽然“鸣谦”,依然“志未得也”。在此种情况下,横逆者不是以谦道可以安抚的,只有兴兵征讨。由于上六兴兵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舆论上占有优势,所以是利于出兵的(即“利用行师”)。不过,上六毕竟是以阴爻处于阴位,非刚健之才,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罢了。

徒: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谦让之术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只能起些辅助作用。一般说来,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实力,还是刀兵。本卦对于这些表述得很清楚。到了关键时候,一味谦让有什么用呢?

师:《易经》十分重视谦道,充分肯定了它在缓和一般矛盾、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谦卦的前三爻中;同时强调谦道并不是万能的,谦让过度并不可取,尤其不能解决对抗性矛盾,必要时应辅之以强硬手段,或代之以武力斗争,这主要体现在谦卦后三爻中。

关键词(Tags): #易经#谦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