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华东野战军全家福 -- 两晋遗泽

共:💬4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完

  总评价:华野是打硬仗、恶仗、险仗最多的野战军,也是歼敌人数最多且大部分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自己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野战军!和其他野战军相比,华野有许多别人没有的困难。首先,从47年重点进攻开始,实际上华野就没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做大后方来支持(相比东野拥有全军最大的根据地),无论山东还是江苏,都是四面受敌(东野只一面对敌),处于敌人重兵把守的大中城市的包围之下,所有支援都来自被各蒋管区分割的山东苏北农村(东野除解放区外还有苏蒙朝的支持),唯一稳固一点的根据地就是渤海区,可以说是根据地最小的一个野战军,甚至不如西野(陕甘宁并不小,只是太穷,人口太少)。从兵源来说,华野的地盘主要是山东和苏北,虽然表面看来是人口众多的地区。但一方面这里也同样是国军的重要兵源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历八年抗战后,这一老根据地在兵源方面早已枯竭,青壮年基本都已经倒在或加入到战场上了(东野却有的是人力,东北人力抗战基本没遭到破坏,解放战争中国军控制也有限,最多时不过30%)。所以直接表现是华野47年1月整编野战军就27万,全军第一。可一直到48年9月打济南才发展到32万人,发展速度全军倒数第一(东野47年1月18万野战军,48年9月70万野战军)。各纵队47年1月成立时基本都是三万多人,到淮海前却基本都是两万多,不增反减。除了战斗损耗太大外,补充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7年土改后各解放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数量华东仅多于陕北(东北全国翻身农民最多),不是觉悟不够,而是人数有限,总不能不要基干民兵和支前民工,不种地吧!从地域来说,山东和河南这么大的地方集中了国共双方一百多万军队,城市又很密集,距离不大(东北如何地大城市稀大家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使得我军的战术回旋余地很小,很多时候就连粟裕这样的卓越军事家也不得不被迫与敌人硬碰硬,从而使华野没有东野那么容易穿插分割敌人或者围城打援,很多时候不得不靠阻击部队的血肉和攻坚部队的勇气来保证胜利,表现出华野在47年2月莱芜战役后基本每一战都很惊险,都是冒着很大风险打赢的(东野正好相反,到 47年夏后就是换老聂和老陈去也可以解决,不过时间问题)。从兵力和战斗力看,相比其他战区,华野面对的敌人始终是人数最多,装备最精良的(东北敌人最初是装备最好的,但是从此就不见补充,光减不增),且大部分都是老蒋嫡系或战斗力很强的桂系,五大主力有三个在这个战场,74师和5军不用说,一直盯着华野不放,就是11师,也有70%的时间在尾随华野,再加上桂系的7军和48军。这就使华野和中野不可能象东北那样来个什么“东拉西打,西拉东打”。再次,从 47年中野跃进大别山后,一直到淮海前,实际中野就基本在豫西豫南皖西活动,对付国民党的华中部队,实际在中原大地和山东苏北,一直是华野那30万人在独当一面,几乎没有别的配合。而在野战军内部由于我军吃不动徐州的敌人,使得4个兵团被敌人分割成至少三块,使得1、3兵团又很难和2、4兵团搞很好的配合。可不分又不行,山东和苏北老根据地不能不要吧?中野走了之后,中原大地不能送给国民党吧?只好优势兵力硬是分割为不大的四块。所以我一直质疑毛的挺进大别山的意义,真是两大野战军拖垮一个,累瘦另一个(真是全国牺牲来换取敌人不向东北增兵啊,老蒋也“配合”的很)。最后,军委一直把华野当作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直把最重的担子给华野,即使到48年都还把最多的歼敌数字分配给华野(这也太黑了,当时东北我军是2:1对敌人啊),还不停的催催催。所有这些,使得粟裕这样的优秀的军事家也不得不打一个个硬仗、恶仗、险仗,无论是孟良崮、南麻、临朐、藤县、豫东还是淮海,莫过如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