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坤下巽上
---------
--------- 巽上
--- ---
--- ---
--- --- 坤下
--- ---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译文]观卦象征观察:把手洗干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可以看出充满诚敬的样子。(盥:音guan,祭祀前洗手。荐:供献祭品。孚:诚信。颙:音yong,肃敬。若:语气词。)
[提示]提出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
师:观卦专谈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观卦在临卦之后,构成一组,卦形也恰好是临卦的颠倒。《序卦传》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居高临下的东西一定很大,成为众人观望的对象,所以临卦后面是观卦。
徒:观卦论述对事物的观察,怎样从祭祀的仪式说起呢?
师:祭祀的基本精神是心中诚敬,而不在于祭品是否丰盛。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就是说,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灵就在你面前。卦辞说,看见祭者洗手时虔诚肃穆的样子,即使还没有摆出祭品,已经可以判断祭祀是庄重诚敬的。因为已经看到了祭祀的本质——心诚,至于祭品,那只是现象,是无关紧要的。
徒:就是说,观察事物要看其实质,而不是只看表象。后者只是肤浅的观察,前者才是深刻的观察。
师:现象当然也要看,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卦辞通过祭祀的比喻,所揭示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也正是观卦中所蕴含的“观”之道的基本精神。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译文]《彖传》说:站在高处,眼界阔大,纵观一切。要温顺而谦逊,以持中守正的观念去观察万事万物。(巽:逊)。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彖传》指出,观察事物立足点要高,眼界要阔大,才能纵览一切,这才称得上是“大观”。要有毛泽东所说的“极目楚天舒”的气魄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而不是目光如豆,坐井观天。
徒:登高望远胸自宽,此种境界确实是令人神往的。
师:这还不够,要想看得真、看得全、看得深入透彻,还必须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因为个人所见毕竟是有限的;又要有持中守正的观念,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私心往往妨碍观察的由表及里和去伪存真。
徒:既有阔大的眼界,又有科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观”,才是“观天下”的“大观”,才算穷尽了“观”之道。
师:《彖传》为“观”的阐释和发挥,是从卦象中推演出来的。观卦的两个阳刚之爻雄踞于上,这是“大观在上”之象。观卦下体为坤、为顺,上体为巽、为逊,这是“顺而巽”的象征。九五爻居于上体之中,又以阳爻居阳位(第五位)得正,既中且正。“中正以观天下”便是指九五而言。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译文]观看祭祀,祭者把手洗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表现出充满诚敬的样子,在下面观礼的人就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忒:音te,差错。)
[提示]解释发挥卦辞。
师:《彖传》又进一步指出,祭祀时的诚敬,是为了使观礼者受到感化。就是说,诚敬的祭祀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形式。
徒:这就更深一层地透过诚敬祭祀的形式,观察其实行教化的根本实质。下文更明确地说,对神灵的祭祀,正如同观察神奇的自然规律,借以施行教化而使百姓信服一样,其实质可以说是“神道设教”的一种手段。
师:《彖传》对祭祀的实质所作的观察和提示,可以说是极为深刻和精辟的。在两三千年前,已经能这样明快地道出“神道设教”的奥秘,极为难得。这正是观察和分析的一个范例,是对卦辞所提出的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发挥,是“观”之道的生动体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象传》说:风流行于地上,象征观察。先代君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实行教化。(省:察看。)
[提示]实行教化之前要广泛地观察民情。
徒:观卦上为巽、为风,下为坤、为地,是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之象,象征广泛、全面地观察。先王受此启发,于是像风行地上一样巡视天下,考察民情,以便于普遍地实施教化。《象传》的寓意是很清楚明白的。
师:《象传》往往在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上作引申。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对于小人来说没有过错,君子必然会有遗憾。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短浅。
徒:“童观”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浅见”,这比喻很生动。儿童蒙昧无知,视力稚弱,认识肤浅,没有辨别真伪、分清是非的能力。初六以阴居阳,其位不正,又处在“观”之初期,离开九五、上九的“大观”境界很远,当然谈不上远见卓识。为什么说“童观”对于小人是“无咎”的呢?
师:因为小人卑下,鼠目寸光,并不足怪;况且小人胸无大志,偷生苟活,浑浑噩噩,也无需苛责。而君子肩负重任,欲有作为,理应高瞻远瞩,却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当然是令人憾惜的事。所以同样是“童观”,对于小人来说无咎,君子则可吝。
徒:这种比较式的判断是发人深省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处在小人童观的境界里,而没有君子远瞩的见地。
六二,闚观,利女贞。
[译文]六二,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闚:音kui,窥。)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象传》说: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对男子来说是可羞丑的。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狭隘。
师:“童观”是说观察的幼稚性,像个小儿;“闚规”是说观察的狭隘性,像个女子。所谓“小儿之见”、“妇人之见”,都是古人认为不可取的。
师:六二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至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就可羞丑了。
徒:六二居于下体之中,又以阴爻处阴位得正,确实是静居闺中、自守贞洁的象征。男子汉应该眼界开阔,纵览全局,要像宋词里所写的那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见者广,所蓄者大,不计较一时之成败得失,这才是做大事业的胸襟气度。怎能效小女子行径,“个人痴小,乍窥门户”,目光狭小,只见眼前,岂不令英雄齿冷!
六三,观我生,进退。
[译文]六三,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生:生活中的行为举措)。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说明六三没有失去观察的正道。
[提示]自我省察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师:初六、六二讲的是向外观察,六三“观我生”讲的是向内观察,反身自省。人们往往注意观察客观环境,而不注意省察主观行为。在认知客观环境以后,必须据此调整主观行为,以求适应环境,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观本身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以决定是继续坚持而进取呢,还是加以舍弃而退守呢?作出调整和修正,这才不失为“观”之正道。
徒: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客观,但是永远不要责怪客观,而要求之于主观,以主观去适应客观、改造客观。
师:为了不断地改造客观,首先要不断地改造主观,这就是“观我生进退”的工夫。从六三来说,以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又处于上下二体之间,很容易搞得进退失据。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像活水中的蛟龙一样腾挪变化,进退自如。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译文]六四,观察国家政绩的光辉,利于在王朝从政。(宾:作宾,仕进。)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国家的政绩光辉,说明六四有志于从政。(尚:志尚。)
[提示]考察国家政治情况以决定是否从政。
徒:六四“观国之光”,观的范围更大了。
师:这是有志于从政的人的观察。六四以柔居阴位得正,能够观察到九五中正之君的治国德政,这就是“观国之光”。六四与九五形成阴阳亲比的关系,上承九五,有君子宾于君王之象。所谓“宾于王”,就是为王之宾,指的是在王朝作官,为王朝效力。决定是否从政之前,当然先要观察国家的政治情况。
徒: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师:目前六四遇九五之明君,观见国家的政绩光辉,当然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译文]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这样做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首先要观察民风民情。
[提示]当政者观己要与观民相结合。
徒:六四是从政之臣,九五是执政之君。九五应该怎样行“观”之道呢?
师:执政之君坐在令人眩目的权位顶峰,颂歌盈耳,威势逼人,最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也最需要作清醒的自我审察。所以九五爻辞提出“观我生,君子无咎”是十分明智的。独踞权势之巅者,如果没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是绝对无法免除过错的。
徒:《象传》又提出“观民”的问题,这与“观我生”有什么关系呢?
师:《象传》进一步指出九五“观己”的途径,要通过“观民”来“观己”,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作为一个君王,能向他直言相谏的人极其罕见,而人们又总是难得有自知之明,很难看到自己的真相,很难实现客观的自我评估。所以九五虽然认识到了自我审察的必要,但是实现自我审察极其困难。而民风之美恶、民情之好恶、民生的优劣,正是检验为君者的政绩如何、是否合乎民意的尺度,正是自我审察的极好的明鉴。所以三国时青年易学家王弼在《周易注》中说:“欲察己道,当观民也。”欲观“我”的行为、德政如何,是否应当坚持、更改、调整,只要观民风、民情以及民生状况如何就清楚了。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观民风”,这与今天我们经常强调的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徒:九五阳刚而中正,居于群阴之上,所以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算得上是有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的明君。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译文]上九,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这样的君子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文]《象传》说: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上九的心志才不致于安逸松懈。(平:安宁)。
[提示]居上位者要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
徒:上九爻辞与九五爻辞基本相同,只有一字之差。
师:变动这一个字,大有讲究。“观我生”是自我审察,“观其生”是被人审察。就是说,居上位者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这样才可以避免过错。在众目睽睽之下,才会警惕戒惧,不致于心志安逸,放纵自己为非作歹。清代易学家李光地在《周易折中》里解释说:“志未平,言心未敢自安也。”可见接受群众监督是必要的。
徒:这样看来,《易经》中还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这是很值得珍视的启示。
师:上九居于本卦最上位,正是天下人仰观的对象,应该时时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注目,要格外地自我检点,垂范于众人才是。这当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很可宝贵的遗训。总的说来,观卦论述如何观察事物,涉及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提出不少有关人生策略和政治道德的精辟见解。观卦六爻,初六“童观”、六二“闚观”,从反面指出目光短浅和眼界狭窄的弊病。六三“观我生”,揭示反身自省以决定进退的原则,这是重要的人生修养。六四“观国之光”,则是出仕从政的重要前提,反映出古人对用舍行藏的审慎。九五和上九两个阳爻高踞于四个阴爻之上,一则“观我生”,一则“观其生”,特别强调居于上位的执政柄者不仅要以观察民情为鉴作自我省察,还要主动地置于民众的审察之下,如此方为坦荡“君子”,方可“无咎”,否则是难以免除过错、改正过错的。这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徒:这真是“观其生,君子无咎”的绝妙写照啊。把“观”之道发挥到这样的境地,真能使人产生回味无穷的乐趣。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21.噬嗑卦——论执法断狱 1 闲看蚂蚁上树 字9444 2006-02-20 13:14:53
礼防患于未然,刑惩恶于既然 幽云老燕青 字1842 2006-04-11 01:03:34
查了一下资料,周代司寇断狱可能会遭遇“五过”而受罚 幽云老燕青 字242 2006-04-11 03:34:00
【文摘】20.观卦——论观察事物
祭虽有仪,而诚为本;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君子观象知本,仁恕而已 1 幽云老燕青 字0 2006-04-10 23:51:07
观国之光...观光会不会是由此而来的?呵呵...花之 幽云老燕青 字0 2006-04-04 03:34:44
【文摘】19.临卦——论统御之术 2 闲看蚂蚁上树 字8616 2006-02-16 11:10:51
治蛊用刚,则之后统御需用柔,感而化之 1 幽云老燕青 字232 2006-04-04 0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