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看参将兄的贴想说的话:写在经济比较进行时 -- 葡萄

共:💬291 🌺491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建国三十年看颜色革命:论改革前后(二) 未完

我们再来说国内因素,这里有执政党的因素,有国家发展愿望与现实的基础制约,也有来自国家经济基础转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动荡与冲击.

首先我们从执政党的自身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就是从内外残酷政治斗争一步步成长壮大最终成功夺取政权的历史.无论毛泽东还是毛泽东的同僚,都是从各种政治斗争成长起来的政治领袖与国家领导人.在文革最终使一种国家发展与治理模式走到尽头前,一种曾经使中国共产党在1949获得建国成功的方式方法会被在1949年后运用在治理国家中,尤其是在残酷的外部问题与虚弱的国家实力的双重矛盾困扰国家发展的时候,政治运动成为必然的一种选择不仅符合毛泽东的逻辑,这也符合当时中国领导团体的逻辑.建国前三十年各种政治运动,从本质上是建国前中共成长模式的一种延续.无论毛泽东在建国后是否延续其领导地位,政治斗争与政治运动都始终将存在共和国的历史之中,直到这样的模式走向尽头.

其次是国家发展愿望与现实的基础制约注定我们不能从单纯模仿什么模式中直接成功,这里说的首先就是苏联工业化模式.苏联在革命成功前有个首相对沙皇这样说:陛下给我20年,我给陛下一个全新的俄罗斯.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苏联从建立国家起就是一个工业化或者半工业化国家.而中国不可能完全复制苏联模式的地方就是:1949

年的中国基本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但是我们是否在经济建设中完全照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作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唯一可以借鉴的模式注定苏联模式将给我们的工业化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工业的赶超重型化。但是49年时候孱弱的国力基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注定中国工业化道路将是一条艰辛的路。同样在1979年后的发展模式,中国可以走么。坦率的说依然不可以。这个是因为,无论50年代还是60年代,在四小龙刚起步阶段无论在资本上和产业升级上都将要等待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转型才有机会提升自己,当时资本在四小龙自己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很难走出过门更不要说对海外尤其是中国进行投资了。而来自美国与日本还有发达国家,在50年代和60年代正忙于和苏联争夺新崛起的民族独立国家,而当时还是制造业优先的发达无论是是自身发展需要上还是巩固其经济殖民地的需要上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大规模向海外投资制造业。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越战一直都抱有强烈的敌视态度,并千方百计试图控制。这里可以从60年代美国以粮食援助为筹码,要求印度拱手让出经济计划独立制定的权利而导致印度倒向苏联可以看出。也可以从一直主张进口替代政策和发展巴西民族工业的的瓦加查及其继承者在60年代被美国支持的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从而发展出一个拱手交出国家独立主导经济发展大全的拉美化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我们更不可能去学习发达国家通过对内对外战争来获得国家发展与资本积累的手段。没有现成的模仿对象,我们只有靠自己,而曾经大国历史与还在记忆中不算久远的历史,都使中国人会对一种可以迅速提高国力的方式方法报有极大热情。无论是在改革前,还是在改革后,一种迫切希望快速发展的狂热始终存在。改革前的叫大跃进,改革后叫经济过热。差别的是手段与方法,没有区别的是同样的狂热。

最次是来自国家经济基础转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动荡与冲击.这个冲击,首先是工业化给农业社会带来的冲击。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兴起时期大小不断的殖民地战争以及其对本土的影响与冲击,都说明了在一种新生产模式形成的时候,由生产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各个阶层对利益的争夺在一开始一定是暴力的。不完成向新社会生产关系的组织转变的工业化都不可能是成功的工业化。建国后,来自西方的工业化及其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同来自中国文化直接的说就是来自几千年来沉淀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建国前三十年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需要出发,无论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出发,都必须要走属于中国自己的路。这个路没有现成可以完全模仿的对象,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中国走完了前三十年,一种曾经在共产党历史与共和国历史起过重要作用的方式方法也恰好走到了尽头。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