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沉默的大多数 -- 孔老大
不熟悉乌克兰的情况。
当时全国不是每个地方都饥荒。全国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错误,却都是搞了的。(除了西藏等地)这不是在强调。而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史实。
高指标、高估产的结果,就产生了高征购,购了过头粮。1958年实收粮食18266万斤,除了三留外,只剩1180万斤;而我们却征购了7102万斤,特别是1959年,总产只有10960万斤,按当时标准,仅够全县口粮,而我们却购了5974万斤,结果就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安排。这一年从秋收结束到12月底的两个月中,农村中没有供应口粮。
高征购(7012万斤+5974万斤=) 12086万斤,征来的粮食去向?
您的意思是没有发生天灾?
今年计划粮食产量为2900亿斤,即使完成计划,也不足供养1.2亿城镇人口,甚至即使恢复到1957年的粮食产量(3900亿斤),也负担不了目前城镇人口的正常供应。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严酷现实。
因此中央决定,城镇人口减少 2000万人。
中国东部农村人多地少是事实。
一下子增加城镇人口,确实不是“有步骤、按比例地发展”,是头脑发热的结果,会造成经济损失。可是即使工厂企业增加太多,职工人数3年内增加 3000多万人,他们进了城,原籍乡下的口粮就“不需要”了,没有在城里吃一份,乡下还吃一份的吃双份特权。这3000万人也进了城,同时农村就少了3000万张嘴,不能只看一面,关键还是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百分之5~6%的农民,分三年进城,安排的好,城乡可以“双赢”,问题是他们进城后进入轻、重工业的比例也弄错了。
所以,让人返乡还有一层意思,要调正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部骤。有人批评甚至攻击说这是“国家转移负担”给农民。城里,不能“让”回乡的,当时有的就是坐着,但每月工资要照发。
关键是50年代农业生产力不高。耕地现在少得多,人口增加一倍,能养活。耕地面积减少,这种数据要联系总耕地面积、那时农业生产水平等才能说明问题,建一条铁路,要减少多少耕地?而铁路又有重大经济和国防意义。即使是为了攻击我,也要那么表达才行。耕地减少,对粮食大面积的减产,起多少作用。可以用数据说话,曾有人作过,记不得具体的了,不是起了很大作用,否则就恐怕会作为借口,掩饰中央的错误了,呵呵……。
一句话,如果您认为没有天灾,行,全是大跃进之过--->路线政策--->GCD(制定政策者)--->领袖(责任人),也行。我曾经那么认为。也与人争辨过。
但是我从来承认史实:发生了天灾。有的地方没有饥荒,大跃进等的错误后果都存在,上面您引述这些“比例失调”“头脑发热”……却统统都有。
您要是认为全国都发生了饥荒也行啊,呵呵。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沉默的大多数 8 孔老大 字1169 2006-05-10 01:23:28
🙂回答麻子网友
🙂我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4 麻子 字1540 2006-05-14 01:55:18
🙂请不要故意在回复时篡改网友ID。谢谢。 1 宁子 字0 2006-05-13 22:52:09
🙂我不介意 麻子 字141 2006-05-14 03:22:54
🙂谢谢。是想用码代替麻,我们那儿麻子是骂人的话,所以 十八亩段 字16 2006-05-15 00:11:17
🙂你介意与否并不重要 煮酒正熟 字225 2006-05-14 11:47:21
🙂请问斑竹, 十八亩段 字37 2006-05-13 23: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