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异形祢衡 -- MP4

共:💬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异形祢衡

1

在群雄四起,军阀割据的乱世里,知识分子或士人们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

一是救世。或以重振朝纲、复兴旧朝为目的,或怀抱实现建功立业、重新统一天下的政治热情,这些人宦游天下,择主而事,无不寻求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是遁世。面临残酷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深感悲哀而又无能为力,遂消极逃避。这些人或隐居世外,或高卧林泉,或躬耕于山野,当然,这里面既有待价而沽者,也有真正看破世情的避世人。

祢衡走的是第三条路。

2

祢衡字正平,平原人。“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势必都会记得祢衡击鼓骂曹的惊世骇俗之举,这是小说最精彩的段子之一。其实那不是罗贯中的小说家语,在史籍里能找到极相似的史实依据。

这个故事在《后汉书?文苑第七十》里记载如下: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于是先解喧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闻知后,居间调停,劝说他去谢罪。祢衡去了,却手持三尺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曹操大怒,但怕担上容不得才士的恶名,便礼送他到荆州刘表那里,刚开始还受礼遇,后来终因“言不逊顺”死在黄祖手里,年仅26岁。他遭杀后,文章也大都亡佚,保存至今的仅4篇。

祢衡是天才。《后汉书》载: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躬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令人沮丧的是,一个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狂生,这似乎就是后人对祢衡的盖棺之论。

3

我想,当初祢衡从荆州去许昌,该不是去游玩,而是去寻求发展的。就是说他还是希望能够才有所用的。然而,他看到的,遇到的会是什么呢?

他看到的会是,残暴不义的军阀征战,尔虞我诈的权利争夺,宦途的独木桥上庸才们不择手段的挤压、竞争和表演,现实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损人利己的生活态度……而所谓政治,无非强权者的游戏,所谓抱负,无非迎合执政者的意愿而已。

这一切对一颗年轻热情,充满理想,而又孤傲自信的心灵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冲击,什么样的绝望啊!

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是妥协还是反抗?妥协意味着生存,反抗则意味着毁灭。

我相信,99%的人会选择前者,哪怕是暂时的,不得已的,因为现实毕竟是靠一己之力无法抗衡的。但祢衡却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毁灭,因为他不同凡人,他是“异形”。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祢衡,一个为世俗难容,桀傲不逊但绝不猥琐的狂人,一个拒绝任何形式的同流合污,坚守人格独立和尊严底线的知识分子。

4

曹操不愿背上骂名,使个一石二鸟之计,把热山芋掷给刘表,这个借刀杀人的招式刘表还是心里有数的,所以最后由无关紧要的老粗黄祖动手解决。

其实,死在曹操手上也罢,刘表或者黄祖也罢,究竟哪一个最后杀掉祢衡,这并不重要,因为祢衡走的本就是自我放逐之路,这个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是求仁得仁。

前朝后世,为人格独立而在精神上自我放逐的知识分子很多,当然也不乏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或狷狂,或恬淡,或“采菊东篱下”,或“散发弄扁舟”,皆不外借情于山水,忘情于诗酒,却很少有如祢衡那样敢公开蔑视权势,敢以身殉的勇气。

且看《三国演义》中祢衡对执政者酣畅淋漓的痛斥:

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5

若干年后,广为后世称颂的一代名臣诸葛亮壮志未酬,病逝于北伐军营之中。

诸葛亮和祢衡不是一类人,诸葛亮是正统典范,祢衡是愤世叛逆,不好比较,甚至无法相提并论。不过祢衡死于不甘随波逐流,诸葛亮则死于对已不可能完成的大业的最后冲刺(这在《后出师表》里已表明),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并自愿以身殉之。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