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 -- dreamflyer

共:💬267 🌺137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23

王中孚先生遇到的人是谁呢?有人说是著名道士刘海蟾,有人说是两个正牌神仙,一个是吕洞宾,一个是汉钟离。道教内部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后人也大多表示赞同。汉钟离还没有什么,遇见吕洞宾的机会那是太高了。此人在唐朝以后,曝光率大增!大概是在天上混不下去吧,一天到晚在咱们凡人的地界乱跑,有时还要泡泡咱们凡间的小妞儿。

   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予尝谓佛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缪(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的确如此!观世音、吕洞宾、关公这几位,就像现在的某些网络名人一样,莫名其妙,突然窜红,而且一红起来就不可收拾!特别是吕洞宾和关公,红了之后,还要借机炒作,四处显灵,你就是不想遇见他们都难!

  

   王中孚遇见吕洞宾、汉钟离之后,性情大变,行为举止怪异无比。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他改名王嚞,字知明。因为仰慕陶渊明,喜欢菊花,而菊花是在重阳前后开放,故而自号重阳子。

   改好名字后,王重阳先生弃家出走,在终南山山脚下一个叫南时村的地方,挖了个洞穴,取名为“活死人墓”。王重阳先生在里面,一住就是两年。

  

   凡是看过《神雕侠侣》的读者,都对这座“活死人墓”印象深刻。不过,如果按金庸书中的描写,那座坟墓应该改名叫“活死人宾馆”才对。里面有完整的套间,贵重的家具(寒玉床)、高级防盗门锁装置、纯天然的饮食供应……不挂牌营业,简直对不起祖师爷王重阳!

   当初王重阳住的“活死人墓”,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书中记载,这座墓的面积很令人失望:“凿塘丈余,高数尺”。住王重阳一个人勉强凑合,如果挤进杨过、小龙女、孙婆婆,再摆张小号的寒玉床,那就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不仅如此,“活死人墓“的装修极差,既没有贴墙纸,也没有刷涂料。只在墓的四边分别种上海棠一株,所以诗中才有“海棠亭下重阳子”之句。

   不过,王重阳为什么不像林逋一样种上梅花,或者干脆像陶渊明一样种上菊花呢?其中另有深意。王重阳先生宣称:“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所以,一定要种四棵,并且要有个“海”字。

  

   除此之外,“活死人墓”中,还孤零零地供有一个牌位,上面大书五字:“王害风灵位”。

   “害风”是陕西当地的土话,疯子的意思。王重阳祖师有先见之明,估计自己往这“活死人墓”里一跳。附近的街坊邻居,少不了在背后议论自己是疯子。与其让别人议论,不如干脆自己写出来吧!反正咱们道门中人,疯子不止俺一个,明朝那姓张的全真道后辈,还干脆一下子“三疯(丰)”呢!

  

   王重阳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在历史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生在世,不管信什么教,期待进什么天堂,但在你的内心的最深处,仍然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恐惧。历代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更是忌讳莫深。说什么都好,千万不要提到一个“死”字,甚至连“死”的同音字“四”字,也受到牵连,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数目字。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王重阳外,好像只有两个特例:一个是《聊斋志异》中的姓李的无名书生,他在堂前悬着一个匾额“待死堂”。蒲松龄称赞他说:“亦达士也!”

   另一个就是我们大家熟悉不过的鲁迅,他在北京抄古碑的那段时间里,事业失败,理想破灭,婚姻失意。于是便给自己刻了一方印,曰“堂”;又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曰“俟堂”。意思都是一样,还是“待死堂”!

   ——这其中彷徨无助的悲观,凄苦万端的绝望之情,恐怕不足与外人道也!一个人要想像鲁迅一样深刻,这,就是代价!

  

   同样的,当时年局四十七岁,文武双全的王重阳,一个人默默地住进了这窄小的“活死人墓”。当他孤独地面对着自己那方小小的灵位时,心中该是怎样的一种凄苦和迷惘?

   “一处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从古到今的那些圣哲们,也许都有这种独处行窝,在烈日下蓬头长走的惨痛经历吧?

  

   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王重阳从“活死人墓”中爬了出来,转身几铲子就把“活死人墓”给填了。此时的王重阳,仿佛经历了一番生死劫,脱胎换骨,浑身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

   他在诗中写道:

  

   活死人兮活死人,死中得活是良因。

   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

  

   死中得活,当然是一件好事。只是他上来就把墓填了,未免太不给后人留余地了。要是杨过和小龙女今后打算要住进去,便须自己拿起锄头铁铲来挖。杨过还凑合,臭男人一个,天生就是做粗笨活的。但小龙女冰清玉洁,一身白衣如雪,也捏着把铲子下去挖土,多少有点唐突佳人吧?

  

   可惜的是,王重阳在墓里住了两年,在当地却没有什么影响。他还真猜对了,在周围那些凡夫俗子的眼光里,王重阳先生是个货真价实的疯子无疑。所以,两年下来,王重阳在终南山下招收的弟子,一个巴掌都可以数得完。

   王道长寻思,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呀!于是决定,东出函谷关,赴山东一带传教。树挪死,人挪活。再说了,山东一带是孔子故地,人们多少读过几本书,不像终南山下的群氓,除了锄豆南山下以外,便什么都不懂了。

  

   事实证明了他这一果断决策的正确。在山东半岛,他竖起了“全真”的旗号,短时间内,旗下便聚集了大量的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七人。金庸的小说里称他们“全真七子”,道教内部的正式称呼叫“北七真”。

  

   全真派早期和其它道教教派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提倡“苦行”。王重阳自己捧着个铁罐子,到处化缘为生。大弟子马钰,修道时每天只讨食一钵面,一年四季赤脚走路,夏天不过度喝水,冬天不烤火。估计外表形象很不怎么样,至少没有遇到郭靖的时候那样潇洒。

   王处一在《射雕英雄传》里面号称“铁脚仙”,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这个绰号,但得名由来却是很不相同。小说中说他武功过人,可以单腿独立悬崖,吓退群盗。历史上,王处一苦行功夫过人,曾在砂石地上跪得膝盖溃烂,露出骨头;同时,他还可以赤脚登山,不畏荆棘岩石,所以才得来了这个外号。

   至于最有名的邱处机先生,他每天也是只讨吃一顿饭,随身总是带着一件蓑衣,人称“蓑衣先生”。《射雕英雄传》中,邱处机的出场是这样的:“那道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满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

  

   可见,金庸在人物的外观的把握上,还是非常细致的。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嗤笑金庸在历史细节上的差错,但老实说,作为小说家,金庸的历史功底还是相当深厚的。他所阅读的正史野史书籍,更是无所不包。一般的作家,往往很难望其项背。

   只不过,他老人家如果被人多吹捧两句,便昏昏然像晚年任我行一样,硬要去当什么“博士生导师”,或者以正牌历史学者自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