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文革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回复老萨 -- 煮酒正熟

共:💬297 🌺64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革打破的是文化人的地位

古代中国,百分之几的识字率,百分之九十几的文盲,“文化”在哪里?“文化”在那百分之几识字的“文化人”那里。

“文化人”“学而优则仕”而做了官的,地位自不必说了。学而不优的“文化人”地位也不低。中国“封建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最小的官是县官,县以下是乡绅自治。乡绅自治的“乡绅”是什么人?就是有文化的地主。

解放前,大知识分子是大地主,小知识分子是小地主,原因无他,学文化是要花钱的。

所以就有一个现象,早期的共党骨干都是青年小地主。“贫下中农”根本上不起学,也就无从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小地主才有钱上学。但小地主在乡下算得上有钱人,一旦到了大城市,同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一比,又成了穷人,所以就会感觉特别地压抑、特别地不爽,也就特别容易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过程,在众多“革命前辈”的回忆录中都有所反映。

别的地方看过贴子,讲蒋介石的“四一二”清共,说是清共最早并不是蒋介石的主意,而是蔡元培联合了一百多个大学教授,上书蒋介石要求蒋介石清共。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有了这一层因素,共党当政后,自然对于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出身的大知识分子特别地不感冒。“文革”只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总清算。

“文革”后,老九们虽然经济上翻了身,但“文化人”对于普劳大众的那份道德上的优越感是再也找不回来了。当时大学教授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印度“文化人”地位的崇高与中国“文化人”地位的不很崇高。我们现在都知道印度是怎么回事了,种姓制度,有钱的人永远有钱,有地位的人永远有地位,有钱有地位与有文化是等同地。中国的教授们追求的就是印度的那个东西。

现在经过“教育产业化”,大学教授的收入已经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了。钱是有了,只是道德上的优越感是不是也有了呢?现在的工人农民尊重“文化人”吗?毕竟,中国不是印度,中国没有种姓制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