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好像有点没心没肺 -- 中虎步兵

共:💬126 🌺180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也随便谈谈我自个的感受吧,想哪说哪

我觉得70年代可能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安定的时期。比如说社会治安,我4、5岁的时候生了病,大概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下午自个带着药走去职工医院打针,完了再回家,完全不要家长操心。大概单程10分钟的路程吧,小孩走路的时间更长一点。我们家住二楼,那个时候没有防盗门,窗户上也没有铁栅栏,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有时候晚上就我们俩小孩在家,夏天开着窗户睡觉也不用担心。到了80年代社会慢慢开始变了,但总的来说还算可以。90年代以后社会治安就越变越差了。有一段时间我妈每每看到电视上的社会新闻,什么杀人、抢劫、强奸、诈骗等等,她就叹气:唉!这比文化大革命串联的时候还乱啊!那个时候虽然乱但是人心好,哪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等到我家周围什么入室盗窃抢劫杀人的事情都屡有发生之后,她也就慢慢习惯了不唠叨了。

我家住的是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小时候我们那栋楼里住着干部、工人、教师等,邻里关系都很不错。我们这栋楼里有名家之后、有的有海外关系、有的是地主家庭出身。还有一位住旁边一栋的跟我们家关系不错的,孩子的外公是国民党军官去了台湾,我父亲有空的时候还带着我们去他家串门,小孩子都是一块玩的,绝对没有说不要跟哪家的孩子来往,更不要说歧视了。夏天的晚上大伙都搬出凳子竹床在走廊上、房前的空地上,天南海北地聊天,到11、12点以后才陆陆续续散去。那时候空气特别好,夜晚的星空格外清晰,离我们不很远的地方有个飞机场,常常地可以看到往那个方向飞进飞出的飞机上的灯,以及偶尔划过的流星、缓缓移动的人造卫星。

谈谈小孩子的玩耍。我们这栋楼的孩子“头儿”是一位小学高年级的姐姐,她功课好人又大方,老师家长都喜欢,总之是我们的楷模(后来高考她得了全市第一名,再后来我和另外几个都去了她上的那所大学)。寒暑假我们的“头儿”就组织我们排练节目:唱歌、跳舞、诗歌朗诵,隔一段时间就搞一个晚会表演,还放幻灯:把图书和儿童杂志上的漫画用毛笔画在玻璃上制成幻灯片,用手电筒通过一个纸做的幻灯机投影在墙壁上,我们小孩子特别喜欢。我们还起了一个名字叫“向阳院”,受当时的一部同名电影的影响。顺便说一下那个时候并不是只有8部样板戏,我记得那看过的故事片有《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春苗》《无影灯下颂银针》《创业》《杜鹃山》等等,还有那时候正片前面都要加映新闻或科教片,我印象深的科教片有这么几部:一部讲马王堆西汉女尸的、一部讲越王勾践的青铜剑、一部讲科学养猪的、一部讲沼气的、还有比较有名的《蛇岛》。小人书西西河以前在龙门客栈里讨论过很热烈的,我这里补充一本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从猿到人》,比一般的的小人书开本要大一些,最前面是恩格斯语录:劳动创造人。除了上面提到的集体活动,平时的游戏那就太多了,女孩子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抓沙包、剪纸,男孩子打陀螺、滚铁环、打弹子、拍香烟壳、几乎人手一把木头枪或用铁丝做的弹弓枪(采用弹弓的原理但是是用扳机发动用纸条做的“子弹”),还有抓知了、蜻蜓、萤火虫、金龟子、养蚕,过年的时候放鞭炮和花炮,还有许许多多其它叫不出来名字的游戏不一一讲了。这个以前在龙门客栈里也讨论过的,想必大家都是大同小异吧。讲两个不算游戏但是特别一点的。有一段时间我家的邻居阿姨是一位外语老师,夏天乘凉的时候她教我们唱歌,小孩子虽然不懂英语但是记性好啊,到现在还记得两首:一首是“I love Tiananmen in Peking”,另一首是英文字母歌,结尾的两句是这样:“向中国人民学习,向世界人民学习,为解放全人类,学习外国语”。还有一件事情,那个时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荒地上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是学工学农还是科学实验?),我跟着去采过棉花(原来棉花是这样来的!很惊奇)。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只种了蓖麻,从老师那里领了种子回家种,秋天收了以后上交了一大瓶,据说蓖麻是用来提炼飞机用的润滑油的。

有趣的、值得怀念的事情太多了,展开来写就没完没了了。如果非要说小时候有什么不那么快乐的事情我自己有这么几件:一是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容易长痱子。一是我父亲对我要求比较严厉,比如每天要写字和做高年级的算术题,不做完不准出去玩。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其他大人小孩都在外面乘凉,我在白炽灯的烘烤下苦思冥想的情景。等完成任务之后胳膊会在桌子上留下一个水印子。所以当时的愿望就是要赶紧长大。我记得那个时候是每人每月1斤肉吧?不过真的我们没有因为吃的东西而计较过。比如红薯这算杂粮吧,可在小孩子看来就是美味,直到现在还很喜欢吃(很奇怪我父亲比我们还爱吃)。我家父母都不娇惯孩子,所以我们小时候一不挑嘴,二不乱吃零食。说到零食有两样特别一点的:一是用牙膏皮换麦芽糖,二是打爆米花。每次打爆米花的人一来,各家的孩子就拿着盆装了大米或玉米兴冲冲地去排队,听那一次次“砰”“砰”震耳欲聋的响声,象过节一样。现在想来,这份快乐不仅仅在于吃上,而且在于享受这份过程。

我想一个人、一个家庭过的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并不是由绝对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比如对现代人来说电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电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可是过去千万年人们都是在没有电的生活中过来的,难道他们都不幸福了吗?再比如对于吃素的人来说,他们不会因为不吃肉就不快乐。再者,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以前是骑马、坐马车,后来出现了自行车,然后是摩托车、小汽车,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后会出现更新的代步工具,到那时候连现在最豪华的小汽车也不放在眼里了。用现在的标准看,毛泽东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当然不够好、不够丰富;可是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比之以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啊(这方面的资料很多,那些什么文革期间经济到崩溃边缘的说法简直是在睁眼说瞎话嘛)!如果说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积累占的比重太大,那我觉得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总有这么一段艰苦奋斗的时期的,实际上6、70年代亚洲周边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不富裕的,只不过我们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因而惯性大起步慢一些罢了(另外我们是要全面发展的,有些国家比如国防科技上就不用那么大的投入)。

我父亲曾经跟我说过小时候挑一担米到县城赶考的事情。我问他如果不解放你能不能上中学啊?他回答说:读~(拉长音)不起!就是地主家的孩子也不一定读得起!解放前他们县城只有一所中学,解放后很快就建起了第二所。

是解放改变了他这个好学但家境不富裕(我家还不算很穷至少还能供得起他们兄弟读私塾和小学)的孩子一生的命运,不然他也只能一辈子在乡下务农,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我了。就为这,我也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啊!至于政治上什么的,至少我没什么感觉,我想其实大部分老百姓都没什么的。我父亲他们每年要到附近的农村支农:春天一次,夏天一次,每次大概半个月,文革之前就开始了。春天的我没有印象了,但是暑假期间的“双抢”我是记得的,每次我父亲都带着一顶草帽,晒得又黑又瘦地回来。我父亲当了个什么副组长,组长是个转业的老红军,比较严厉。我父亲带队的时候就对女同志啊、老同志啊比较照顾,安排轻松一点的活。但那个时候人的觉悟比较高,有的就说:我们应该向贫下中农学习,没问题的。坚持和大家一起下田。据我父亲说大概他们三个人可以抵农村一个壮劳力,农民还是很欢迎的。这个算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么?好象也不能这么说吧。

从我这个小孩子的眼里看来,那个时候周围的人际关系都是不错的,邻里之间一些小矛盾小别扭是有的,但是什么吵翻天的啊骂大街的啊从来没见过,人们的心态都比较平和,可以说周围的社会是比较“和谐”的。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心态不一样,感受可能就不一样。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就此打住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