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之一 -- 大驿土猴

共:💬199 🌺78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哈军工曾经的岁月十五(1)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十五

哈军工第一学期,班组战术是战术课的重点,所有的训练和考核都围绕班组展开。

班组战术是步兵的基本战术,班为战斗单位,组为基本组织。一般每三人为一组,一个班有三个突击组和一个火力组。所有的进攻和防御的战术,都要十二个人互相配合着完成,而每个人在训练中都要当一回班组长,因此每一项战术都要演练十二遍,想练不熟都不可能。

平时各排的战术训练就近在马家沟河南岸的训练场练习,每班配三四个警卫部队的老兵带着练。那时训练场内还有许多的无主的野坟没有平掉,于是猴爸爸他们就在那些坟圈子里开枪、投弹、左冲右突,折腾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训练让大家过足了枪瘾,每次战术课,不把发的空包弹打光不算完。尤其是拿冲锋枪的,一搂火就是一梭子,从不玩儿什么点射,让陪练的老兵们直笑话,说活象美国的“少爷兵”,打起仗来不管是谁的东西都可劲儿祸害,一点儿不知道节省。

打枪的时候乐和,到擦枪的时候就知道苦了。空包弹喷出的火药残渣全腻在枪管里,比打真子弹的枪要难擦多了。象冲锋枪、机关枪这类连发武器,枪管里满是灰垢,膛线都看不出来了,要想擦干净得把枪油倒在枪管里颠颠倒倒滚转几回,先把火药残渣泡软,然后用硬刷刮,再用软刷蹭,不反复三五回别想擦亮。要是谁摊上擦机枪,光收拾完那根又重又长的枪管就能累出一身汗来。

在这期间,结合进攻、防御的战术要求,训练、考核了一些所需器材的使用技术。比如如何使用爆破筒;怎样布设地雷阵;怎么制作和使用炸药包搞连续爆破等等,还学习了喷火器的操作技巧。

说来有趣,那时候猴爸爸他们普遍对打枪比较着迷,但是对于爆破筒、炸药包之类一轰一片的家伙却深存敬畏之心,不敢随便招惹。看着老兵们嘻嘻哈哈地把肥皂大小的TNT炸药块扔到饭盒里架在汽油炉上烧化,随随便便倒在模具里铸成炸药棒,感觉他们真是胆大妄为,牛到家了,一个个佩服得什么似的。后来上过理论课才明白,原来TNT枪打、火烧根本没事,没有雷管或者手榴弹很难弄响它。这以后摆弄炸药的胆子才渐渐大了起来,也敢把炸药包坐屁股底下当小凳使唤了。

感觉最震撼的要算操练喷火器了。使用的是ЛПО-50式喷火器,就是在苏联也是刚装备不久的新式武器。整套装备足有四十多斤重,三个粗壮的钢瓶背在背上,每瓶装有3.4升凝固汽油,一根一米多长的喷火枪挂在胸前,枪托下一根软管连在钢瓶上。与在朝鲜缴获回来的美国M2A1-7喷火器用压缩空气作喷射的压力源不同的是,苏联人使用的是火药燃气加压,喷射压力巨大,射程比美国人的远了将近一倍,最大射程足有70米,要是遇到顺风,还可以射得更远。

从教员介绍这东西的时候起,猴爸爸他们就盼着快点考核。当时大庆油田还没探测出来,中国还是一个标准的“贫油国”,汽油属于战备物资,相当的金贵,就是北京长安街上跑的公共汽车都要顶着一个大大的煤气囊,靠烧煤气代替汽油。而苏联人的喷火器又是一喷就是一整瓶的豪迈脾气,一扣扳机就够一辆汽车跑上几十公里了,所以练习中根本不可能有实际的喷射,只能够在考核时真正喷上一筒体验体验。就这样,整个预科考核一次也要烧掉三四千升汽油,在当时绝对算是大手笔了。

考核那天,专门调了一辆汽车,猴爸爸他们二排带着十二架喷火器直奔演习场。排长挑了一块顺风的沙土地停了车,用小三角旗标出了射击位置,然后四班先上,背好喷火器每隔三米趴一个人,架上喷火枪,装上点火管,接通点火电源,听排长一声令下,一扣扳机,随着一声怪兽嘶吼般的啸叫,十二条火龙喷薄而出,霎那间眼前一片火海。凝固汽油粘性很大,沾哪儿哪儿着,烧得吱吱作响,等到猴爸爸他们六班上阵时,隔着六七十米都觉得热气扑面。火焰燃烧越猛烈也就越不会持久,全体射完没多大一会儿,目标区烧成一道火墙一样的明火就熄了,排长带着大家走上前去观察燃烧效果。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将近四百平方米的一大块地面焦黑一片,纵横交错满是拳头宽窄的裂缝,滚滚蒸汽从裂缝中腾腾喷出,雾霭一片。地面上细小的砂石都烧化了,凝成一坨坨玻璃般亮亮的东西。虽然火已经熄了,但是地面上温度依然很高,就是站在边上还是觉得烤人,要知道这时的气温已经是零下十几度了。这还只是一百多升凝固汽油燃烧的效果,难怪美国人说凝固汽油弹是近地支援的最好武器;也难怪朝鲜五次战役63军死守铁原,在美军飞机铺天盖地的凝固汽油弹轰炸下,13天阻击战后全军三万之众仅余一千五百多人;更难怪美国佬久攻不克,对燃烧弹覆盖过多少次的阵地上依然在顽强战斗的志愿军震撼之余由衷的叹服了。在这种棉皮鞋踩上去都觉得烫脚的焦土上能够生存就已经是奇迹了,要是还能战斗……这样的军队谁见到不胆寒?

关键词(Tags): #哈军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