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国的悲哀与感动 – 说二战的波兰 -- 萨苏
新宪法以法国宪法为蓝本,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但这一民主体制是相当不稳定的。1922年的政治斗争导致了毕苏斯基的辞职。他的朋友加布里埃尔·纳鲁托维奇(Gabriel Narutowicz)被选为新一届总统。但是,两天后,他就被一个右翼反犹主义者暗杀。这个家伙本来是想暗杀毕苏斯基的,但却错杀了纳鲁托维奇。随后上台的右翼政府并不合毕苏斯基的心意,于是他在1923年5月宣布辞去最后一项职务——波兰陆军总参谋长,隐居华沙郊外。
三年后,1926年5月,毕苏斯基在一场军事政变中重新上台。在这场“五月政变”中,支持社会党的铁路工人帮了大忙,他们随意改变铁轨岔路,使政府军的装甲列车无法正常行驶。
此后,毕苏斯基开始在波兰全国推行“萨纳奇”政策。相应的,波兰政府也被称为“萨纳奇”政府。“萨纳奇”(Sanacja)来源于拉丁语“Sanatio”,意思是“纯洁”。“萨纳奇”的发起者都是前军官,他们对原波兰民主政府日益严重的腐败感到强烈的不满,因此决定纯洁波兰人的思想和政治。在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尤杰纽什·克维亚托夫斯基(Eugeniusz Kwiatkowski)的努力下,波兰基本上消灭了腐败和通货膨胀,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因此,尽管“萨纳奇”政府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独裁政府,但它在当时还是得到了大多数波兰人的支持。
有趣的是,“萨纳奇”政府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一个政党。因为在毕苏斯基看来,政党政治的必然结果就是党派利益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只有无党派政治才能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毕苏斯基本人在“五月政变”后也没有公开担任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仅仅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国防部长和武装力量顾问。但是,这些表面的“民主”举措无法掩盖“萨纳奇”的军人专政实质。1928年,萨纳奇分子就开始热衷于组建一个被称为“非党派政府合作集团”(Bezpartyjny Blok Wspólpracy z Rzadem)的组织,这个组织左右着波兰政局,它的最高领导人毫无疑问就是毕苏斯基。在“萨纳奇”政府统治期间,历任总统都必须得到毕苏斯基的认可,否则官方会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宣布总统当选无效。
1935年毕苏斯基逝世后,“萨纳奇”揭开了其法西斯主义的本来面目:宣布废除1921年宪法,颁布1935年宪法。新宪法确立了“萨纳奇”的原则,即把波兰变成一个以总统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独裁国家。不过,“萨纳奇”组织本身很快就分裂了。二战时期的波兰流亡政府中已没有多少“萨纳奇”分子,但他们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巨大。战后,波兰人民政府宣布“萨纳奇”分子是“全民公敌”。
“萨纳奇”把波兰推上了法西斯主义的轨道。反犹主义和反共主义在当时的波兰非常盛行。犹太文化和犹太商业遭到抵制;共产党在1938年被迫解散。无数犹太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无数共产党员被迫害致死。但另一方面,毕苏斯基却在1934年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积极反苏反共。波军还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占领全部捷波边界有争议的切欣地区。最终,波兰的法西斯主义情结没有换来德国的同情。1939年,波兰成为二战开始后第一个沦陷的国家。
我看呢,波兰政府未必自称法西斯.但毕苏斯基自己应该会喜欢这个名头
是否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政府的行为让后人给它进行了归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阶级矛盾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1 电子狼 字216 2006-11-01 01:10:26
🙂我也没说阶级矛盾一定占主流 1 马前卒 字364 2006-11-01 01:14:42
🙂对不起,再叫一真儿啊 1 电子狼 字116 2006-11-01 01:23:52
🙂关于波兰是否是法西斯政权,我又找了点资料
🙂是这样的 2 马前卒 字1483 2006-11-01 01:34:27
🙂毕苏斯基有点儿象日本的东乡平八郎 萨苏 字78 2006-11-01 03:36:07
🙂多谢回复 电子狼 字0 2006-11-01 01:39:39
🙂在委员的回帖下面糟践民族主义?!大胆! 3 内务人民委员 字934 2006-11-01 01: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