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工分制”的惨痛回忆 -- 嘎嘎
你说的肯定有片面的地方,也许是因为那时还小,有些事不太清楚。
你父亲的“国家粮”不养家?
在当时,农民家里有一个“吃国家粮”的应该是条件比较好的。
下面网友说的当时大学毕业生月工资四十多是对的,如果你父亲只拿十几元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如果有四十几元,即使你母亲不出工也足够养活一家四口,生活水平要比当时大部分没国家粮的农民好些。当然与现在是不能比。
记得直到七十年代,南京市里发放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的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八元还是十元。当然这个标准是很低的,只能保证你刚刚吃饱穿暖而已。如果在农村,因为还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标准还要低些。
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当时城里吃食堂如果包伙日标准是三毛三,每周还能吃到几次有肉的菜,如果家里自己烧吃大约一半就够了。
当时南京国社菜场的部分价格(每斤):青菜2分,猪肉0.65-0.95(从不分部位到净肉)海鱼0.4左右,鸡蛋0.75,春天产蛋旺季时0.68。国家粮站大米0.11几-0.14几(后面有厘),白面好象是0.15-0.18之间。
以上的物价一直维持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所以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65年和72、3年消费水平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七十年代前(三年困难除外)较高档的消费品(相对于当时)是相对充足的,只要有钱就能以国家定价买到。而七十年代开始这些较高档的消费品开始相对坚张,没有票证买不到国家价,要维持以前的“高水平”只有到自由市场(当时叫黑市)去买高价。
南京直到七十年代前除粮、油、布、豆腐外没有其他票证,因为普遍收入低买的少供应也不紧张。约七十年代初后青年人大量分配工作后消费上升,物资供应增长跟不上显得紧张起来,各种票证也就应运而生。
一个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的例证是南京供应的大米主要分两种:秈米(南京叫中熟米)和粳米(南京叫大米),前者便宜又出饭,后者好吃。七十年代前粮站的秈米限量,粳米随便买。(当然要粮票)七十年代开始直到粮食市场放开后反了过来,粳米限量,秈米随便买。
下面有网友说家庭月收人112元还只是糊口水平,除非你家人口众多,否则是不可能的。人均22元在当时是中高档的生活水平。
我们家当时总收入一百五十多元,七口人,比同单位两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当然要差不少,但比当时的平均水平还是要好得多。买了自行车,我插队时还给我买了一支汽枪,这在一般家庭是想也不敢想的。但我在上中、小学时穿的大多是姐姐穿过的旧衣服。记得很清的是两件事:小学时姐姐的花棉袄加件罩衣就给我穿,不小心就露出里面的花布遭到同学笑话。中学时姐姐的一件呢服染色后给我穿,当时正在上演电影《千万不要忘记》,里面有一位当做反面典型的青工用打猎挣的钱买了件148元的高档服装,于是我的旧呢服就成了148。
另外对于包产到户的看法:包产到户是解放了生产力而不是提高了生产力。集体化时期最重要的是一个生产单位(对于农村就是生产小队或大队)的领头人,这个人如果比较好这个队生产就不会太差(与当时相比)但如果领头人不好就会搞的很差,这也是当时许多自然条件差不多而农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的原因。包产到户就是解放了这部分领头人不好的生产队的生产力。
至于农民收入低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人口占比例太大,九个人才能解决十个人的吃饭问题这九个人无论如何收入也不会高。提高农村生产率的同时还要减少靠农业生产收入的人口。因为农产品的总消费是有限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只要总产量高于总消费量价格必然下降。按照中国这么个大国,出口最终只能解决部分人的问题。即使是开放以前农民收入低也主要是人口比例问题,靠人为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是不行的。就象粮食阶格放开后粮价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随后就是长时间的停滞,到现在粮价相比工业品的总价格水平与开放前并没有什么上升,说明当时国家规定的粮价并不离谱。
俺写不出陈经那样的文章,只能想到哪写到哪。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这才象个讨论问题的样子:))) 嘎嘎 字1228 2006-11-08 14:41:38
😄人家那时候隔几天就一顿肉一顿蛋呢,你没法比 ☆☆☆ 字0 2006-11-08 12:43:26
🙂可笑的是那个人还自称他当过老师 ☆☆☆ 字11 2006-11-08 11:27:03
🙂花,
😄先花,关于当年农村的“副业”问题我想单独列个帖子:))) 嘎嘎 字138 2006-11-08 09:44:29
🙂"倒找款" 是什么? meow 字0 2006-11-07 23:05:13
🙂如下: njyd 字211 2006-11-07 23:50:34
🙂小老弟,你说得怎么听都不象? 十八亩段 字241 2006-11-07 22: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