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请保持你的观点。

十八亩段:从你描述的吃机米白薯,那还是南方(小城市)?人均23块/月的收入,天天鱼肉是没有的,平日蔬菜为主,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还是有的。

我想当时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外,别的地方很难做到 "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 . "十八亩段"君可否说明一下,你们那里这些东西是否凭票供应?每人每月限量多少? 价钱大概多少?

怀疑“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不可能?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前提是“南方小城”,以我们那儿为例,猪肉60~80分/斤,鱼(青鲤鱼)20分左右/斤,冬笋,8~10分/斤(产地)……

十八亩段:既然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啊,一加就是240块、360块/年了。家庭责任总还是有的。

就算其父每月有40块,“每月挤出20块30块”是很难的! 以我家为例: 父母的月收入合计约为120块。支出:1 奶奶爷爷那里30块/月 (因为姑姑还小)。2 姥姥姥爷那里20块/月。剩下的钱由我家五口人用。每月没剩下什么钱。

向您父母致敬!每月养老人的负担忒重,您要学他们对他们更加好。

我说“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前提是每月40、50块钱总该有吧,再不济,30几块总是有的。事实是四类地区,最低的小学教员工资30几块,地区高,还会往上一点。生活又是一工一农家庭,所以“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你可以想象一下就明白:如果你家当时只需买粮食(农村买粮食还会稍稍便宜一点,这里就不计了),吃菜完全自家地里摘就是了(非但吃得更新鲜,还更多),那会是个怎样的“水平提高”?

嘎嘎文中说了,他没见过爷爷(饿死在那“大锅饭”年月,嘎嘎说的),我可没赌咒的任何意思。嘎嘎说得是他父亲拿不出钱来养活他和弟弟,即使他母亲能养活她自己。

17块钱/月,当然是拿不出多少钱来,可是30几块/月呢?40几块/月呢?你也看到了,中师毕业的国家教师,最低的中学教师工资,在四类地区(浙江、安徽、江西……)是40多块/月,最低的小学教师都30多块/月。如果学校在本村,嘎嘎娘儿仨口粮钱也就是140几块钱/年,(嘎嘎自己说的),那么在那个年代生活真的可以很不错的。不然,除非是文弱书生,为什么非要呆在“教师”位置上?直接干农活,反而能养活家(挣得多一点),人就往高处走呗。

顺便说一下,四川的生活指数较低,重庆、成都,两个水铺鸡蛋加酒酿,才一角钱(据说四川的小县城8分、9分就能买这么一碗佳肴了,太“天府之国”了),这在北京、天津、上海,同一时期恐怕2角都下不来。

“那个年头,有钱有粮票,是一定能买到食品的。为什么?政府保证了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

从这段文字看,您至少没在当时的城市里生活过。 你在这里一会儿是说食品,一会儿是说粮食,这两个是不同东西。粮油是可以保证的,但是象你说的“蛋糕”等不一定有卖。理论上可以买多少斤是没用的,首先看地区,还有碰运气。在供应紧张的地区,还可以用糕点票来控制,糕点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呵呵,食品是与粮食不同。物资是很紧张。所以有高价“食品”出现,物以稀为贵,反过来戏说一番,物贵了需求就稀少了嘛,很好理解呀。城市人口的粮油得到了保障,蛋糕不能保证供应,那么用价格杠杆,还是可以看到“有蛋糕供应”的,有钱人终究还是有,少数罢了。一些城市暂时没有,过段时间就纷纷出现“高价”的各种东西了。

请保持你的观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