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七路半”的将军们 一.傅先生 -- 萨苏

共:💬166 🌺58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七路半”的将军们 五.董武穆 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董其武,绥远起义后担任解放军陆军上将,第二十三兵团司令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六日,当一路象干鸭子一样追击卫立煌而来的坂垣征四郎开始攻击太原的时候,一定觉得太原北城的守将是个软柿子。

理由么?侦察报告,太原北城的守军士气高昂,城上战旗翻卷,城墙上处处可见身穿灰黄色军装的中国士兵在沙袋工事后面严阵以待,看起来很有决死一战的气魄。

尽管看来很有气势,但对这样的防守阵容“中国通”坂垣实在太熟悉了,这是中国军阀混战中守城的标准打法。要是想象不出来,您可以回忆一下《从奴隶到将军》里面,罗炳辉将军把城上排着队向下打枪的北洋军一个个干掉的镜头。不过,在现代化的日军面前,这种守法实在落后时代太多,徒增伤亡而已。古老的城墙,在现代化重炮的面前,早已失去了防守的价值。这一点,八路军在和日军作战时认识得比较早,每打下县城,必发动群众“拆城”。原因是这城墙面对有重炮的日军毫无防守意义,但若让日军占据了,下次再来没炮的八路还真不好把它攻下来。

国军的战术相对来说就呆板一些,“死守”到“守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勇则勇矣,多少有些不知变通。摆出这副“义和团”的架势来,一点儿也不奇怪。

不过,这种“死守”有时候也很要命,比如这次坂垣就被在忻口死守的国军狠狠摆了一道,不但无法突破忻口前线晋绥军/中央军的阵地,而且后勤补给也被切断,如果不是寺内寿一从河北方面调二十师团突破娘子关围魏救赵,他的部队很可能被包饺子。

说坂垣差点儿被包了饺子,并非信口开河,从中国方面的记录看,二战区确有吃掉坂垣的决心,所以,阎锡山才在娘子关方面吃紧的时候依然不肯从忻口方面抽调部队增援,并且直到寿阳失守,才恋恋不舍地下令卫立煌撤退。部队一退不可收拾,和撤退时机的掌握有很大关系。从日本方面的记录看,坂垣征四郎这次作战中,因为盲目尊奉东条的命令,以第五师团强攻忻口,受到的非难极大。他所部中日军全军当时唯一的一个战车旅团(独立第一混成旅团主力),在忻口,宁武等地损失很大,热河作战中日军坦克部队的军神人物百武俊吉部队长战死,至使日军对装甲部队的运用思想都产生了怀疑,认为坦克部队的集群使用不够成熟。忻口战役后,日军解散了独立第一混成旅团,此后日军装甲部队一直没有联队以上的编制。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年半以后,才如梦方醒,认识到对装甲部队使用方式的落后,重建坦克旅团,坦克师团,只是已经为时太晚了。

坂垣因为此战,被质疑战场指挥能力不足,事实上这个说法未必没有道理,此后他在台儿庄又闹了一次孤军深入,被李宗仁打得抱鞍而走,连手杖大衣都成了张自忠的战利品。坂垣在日本军内胜在关系广,后台硬,论打仗和粟林忠道这样的将军还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这一次坂垣一路追击,大有轻取太原,为自己洗刷名声的意思。这时候发现守太原北城的居然是一伙“义和团”,看来连老天都在给坂垣帮忙。

当天,日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太原北城墙,结果。。。重炮轰了半晌,把城墙炸得七零八落,等步兵一冲锋,守军却出乎意料地从城墙前面的开阔地下面钻了出来,火力凶猛,兵力强劲,坂垣的攻击如同撞在铁墙上一样,损兵折将败下阵来。欲待再攻,炮兵却报告炮弹打光了。哪儿来的这么多中国兵?难道我的炮弹打不死人么?坂垣被打退后一天没再攻北城,估计郁闷得很。

假如他知道自己面对的这个“义和团”将军是何许人也,坂垣就不该郁闷,而应该庆幸了 --庆幸这个叫董其武的将军手下只有一个旅。

傅作义的爱将董其武,军中呼为“董武穆”。

“作岳武穆”,曾经是抗战时期无数中国军人的梦想,不过,他们中牺牲的大多数,只能作了无名的岳武穆。只有林徽音女士设计的纪念碑无言屹立,勉强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一个为他们献上鲜花的地方。

董其武将军一生沉毅有威,卫国北土,御寇晋绥,历长城,大庙,百灵,忻口,太原,包头,五原诸战役,堪称那个时代旧军人中的楷模,但是这样的将领,在当时军中亦非少数,为何只有董其武得封“武穆”呢?

原来,董其武的这个外号,来源很早,是起源于太原学兵团时代。一九一九年,阎锡山在太原创办自己的黄埔军校 – “斌业学兵团”,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但是,阎锡山其人,素有心地狭隘,目光略短的毛病,所以他的干部学员多半是“会讲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山西土财主子弟,其中,却有一人凌然独立,与众不同,这就是董其武。董家世贫寒,但受其开办私塾的舅父影响,少年即有从军救国之志,听说学兵团招考,即步行数百里前来报考。在成群的纨绔子弟中,董一身布衣,却凛然有威,如同鹤立鸡群,引来上下无数目光,但董安之若素。及至发榜,第一名就是 – 董其武。

一时众人纷纷以评书《说岳全传》中的岳飞目之。“董武穆”的名声不胫而走。

“董武穆”的名声可不是纸上谈兵,就在忻口会战中,董其武曾亲率二一八旅渡过云中河,以一个八路式的穿插钻到了坂垣的背后,倒挂金钩奇袭日军在河北旧村的前线指挥所,一举将其攻占,令坂垣中央突破的尖刀没了握把,是忻口战役中中国军队少有的主动攻击战例。董其武也在此战中臂部负伤,忻口一战,中国军队阵亡一个军长(郝梦龄),一个师长(刘家祺),一个旅长(郑廷珍),负伤一个师长(李仙洲),两个旅长(于镇河,董其武),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董武穆”怎么会学义和团来刀枪不入呢?如果坂垣知道对方是董其武,肯定明白这一仗决非想象中那么好打。

的确,董其武这一仗确实用了圈套。城墙上的旗子是真的,士兵,则只是城垛子上扣军帽而已。他在城上基本没放兵力,而把主阵地放在了城墙外面的开阔地,让坂垣的重炮统统变成了礼花炮。

董武穆用这一计,固然是因为中国军界自古崇尚智谋型将领,也是出于无奈,他的兵太少了。

其实,傅作义确实可称名将,他在奉命防守太原的时候,摆了个奇怪的阵势。东城和南城外的日军,到得早,兵力多。傅作义却只放了杨维垣旅的新兵壮丁,把两员大将董其武的218旅和孙兰峰的212旅分别放在了北城和西城,各负责一面城墙的防守。这两个旅也是傅作义三十五军的看家本钱了。如果日军对东南两面发动攻击,太原必破无疑。这个怪阵就表现了傅作义对日军的心思就摸得极准,坂垣在忻口吃了亏肯定要找面子,所以从北面来的坂垣一定会猛攻西城北城,而坂垣在日军中人缘很好,其他日军将领一定不会和他争功,仗打起来东面南面压力会小得多。从此战的进程看,傅作义堪称料敌如神。

其实中国当时不缺优秀的将领,比如白崇禧,武汉会战中部署了一个又一个口袋阵,日军就一个一个地钻,结果每次都以国军口袋被钻破告终。

尽管西城北城是主力,傅作义的兵力也捉襟见肘,其中董其武的情况更为严重,因为他的一个主力团李思温团还要负责防守太原兵工厂,要一天以后才能回到太原,剩下的兵力实在不敷使用。

怎样度过这一天的血战呢?董其武不动声色,就使出了这招“真假义和团”,坂垣果然上当。

董其武在太原摆疑兵阵的传奇流传不广,因为这一仗打得最终还是比较窝囊的,不但丢了太原,而且三十五军损失惨重,几乎把番号打光。董其武的大将风度,在这一战中没有得到充分表现。真正体现“董武穆”形象的,萨觉得应该说是乌加河血战。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