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开国第一战】第21章:分进合击 邓华挥师扫横城 (1) -- MacArthur

共:💬224 🌺98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卅一章】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1)

[SIZE=2]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SIZE]

凡战,

所谓守者,

知已者也。

知已有未可胜之理,

且固守以待敌之有可破之势,

而出兵以攻,

无有不胜。

——《百战奇略 守战》

中朝方面对“联合国军”再次动武是有所准备的。

说实话,李奇微不动手,彭德怀也要动手。

当第五次战役刚一结束,彭德怀就在策划第六次战役。

7月2日22时,停战谈判前夕,彭德怀致电各部:

美帝决议授命贼酋李奇微代表联合国向我提出和谈建议,这是我军8个月来奋战的结果,也是和平民主阵营声势浩大的具体反映。敌虽急于求和,但不会改变其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可能玩弄种种花样与欺骗阴谋,亦可能乘我麻痹之际突然袭击,我全军必须提高警惕,望转饬所属,加强战备工作,准备掌握情况,对进犯之敌,在充分准备下予以沉重打击。须知,惟有经过坚决激烈的斗争,才能换得和平。也惟有持久作战的充分准备,才能获得较速的胜利。望各级首长深刻领会,坚持执行之。

同日24时,毛泽东也对志愿军发出了同样内容的指示。

根据这些指示,中朝联合司令部为配合停战谈判,开始着手拟定和准备第六次战役计划。联司拟定,如果美国拒绝以三八线停战撤军,中朝军队则待敌进攻时全线发起反击,以军事斗争的胜利来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促成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即使“联合国军”不进攻,中朝军队也拟于9月主动发起战役反击。

战役计划为:

以志愿军13个军在朝鲜人民军4个军团配合下,分两步作战,歼灭敌军两个师左右,将东线之敌打到三八线以南地区,同时出动志愿军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

志愿军空军也拟出动22个航空兵团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整个战役作战时间计划在两个月左右。

7月8日,志愿军总部下达了战役准备工作指示,要求各部队作好阵地攻坚和连续纵深突破的战术准备。

谈判果然如中朝统帅部所估计的那样,进展得极不顺利。美方顽固地拒绝讨论从朝鲜境内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的问题,也拒绝把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问题列入谈判议程。

7月19日,美国国务卿迪安 艾奇逊还专门发表声明,拒绝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

直至7月24日,半个月过去了,停战谈判竟然连一项议程协议也没有达成。

按捺不住的彭德怀此时已有战意,当天便致电毛泽东:

我再有几次胜利的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按比例逐步撤出在朝外国军队,坚持有理有节。经过复杂斗争,争取和平的可能仍然是存在的。如果经过上述一切办法而不能达到和平,则继续打下去,在持久战中,我虽有许多困难,但可克服,最后赢得战争胜利是肯定的。从全局观点来看,和的好处多,战亦不怕。……我于8月中旬争取完成战役反击准备,如敌不进攻,则至9月举行。最好待敌进攻,我则依托阵地出击为有利。

妥否?盼示。

7月26日,毛泽东回电指出:

7月24日电收到,敌人是否真想停战议和,待开城会议再进行若干次就可判明,在停战协定没有签订,战争没有真正停止以前,我军积极准备9月的攻势作战是完全必要的。

在停战达成议程协议并进入分界线谈判后,美方的态度更加傲慢,将中朝代表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的让步视为软弱可欺,得寸进尺咄咄逼人,丝毫也没有表现出要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上达成协议的诚意。

这下把参加谈判工作的邓华、解方也惹火啦!

妈那个×,不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他妈的得意得要忘形了!

7月31日,志愿军谈判代表邓华、解方致电彭德怀司令员:

谈判需要战斗胜利配合,并须作破裂之军事准备,……战役准备,争取8月15日以前完成,准备破裂后的反击以8月内动作为宜,……如谈判仍在持续,最好是乘敌进攻时予以有力地打击……或者我举行地区性的主动攻击敌人。总之,谈判需要政治攻势,特别是战斗胜利相配合才更为有利。

这正中彭德怀的下怀。

“打的坚决打,谈的耐心谈。”

他对打的和谈的说。

8月8日,志愿军总部将第六次战役的意图和部署电报毛泽东。

8月10日,毛泽东指派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召集总部有关人员对第六次战役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具体意见。

这个时期,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形成了相互对峙的态势。

至8月中旬,中朝军队与“联合国军”对峙在西起临津江口,向东经高浪浦里、涟川、铁原、金化、登大里、月山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一线。

中朝军队第一线阵地西起土城里,经松岳山、五里亭、平康、登大里、艾幕洞、西希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之高城,东西延绵250公里的防御工事已经全部完成。并在西起南川店,经市边里、安峡、玉洞里、新城山、云磨山、乍德山、昌道里、龙门山、竹叶山、国士峰至东海岸高城,构筑了第二线阵地。熙川、孟山至阳德之中间运输线,佳丽州至昌道里、法洞里至淮阳两条东西运输线,以及阳德、成川、遂安地区,新溪、伊川地区的4000多个仓库设施亦按照计划完成。同时,中朝联合司令部对中朝军队部署亦进行了调整:西线以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一个师进入开城及其以南地区,保卫开城谈判会场区域;中线第二十七军接替第二十军防务;原在西线的朝鲜人民军第六军团调至东线化川里地区,以加强东线防御力量。至此,全军已获得1~2月的休整时间,补充了10多万兵员,储备了一个月的粮食与弹药。

中朝联合司令部还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各部队中抽调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较强的侦察骨干于6月中旬组成中朝联合游击支队。志愿军共抽组4个中队,即第三、第九、第十九兵团各抽组一个中队,原第十三兵团各军合组一个中队。游击支队以志愿军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为司令员,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副师长茹夫一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朝鲜人民军派出政治委员和副司令员各一人,并抽组两个中队,游击支队共组建6个中队共2 050人,于7月中旬集结完毕,准备在战役反击发起前后深入三八线以南开展游击活动。

中朝军队第一线展开兵力为志愿军8个军,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共11个军;第一梯队展开8个军,第二梯队为3个军。第二线包括担任东西海岸防御的兵力,志愿军为9个军,朝鲜人民军为4个军团,共13个军。志愿军入朝兵力已达77万人,朝鲜人民军亦整编补充至34万人。

中朝军队总兵力为112万人。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亦在双方接触线已方一侧建成了3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即与中朝军队的接触线,名曰“耳明线”;

第二道防线,西起铁原西南的263.3高地,东经读书堂、地境洞、大成山到北汉江西岸之小高云飞伊,全长60公里,为中间了阵地,名为“怀俄明线”(距第一道防线10公里);

第三道防线西起临津江口之鳌头山,沿江而上,经积城、道城岘、华川湖南岸、杨口、兜率山、山头谷山至东海岸杆城以北之马达里一线,全长220公里,名为“堪萨斯线”(距第二道防线20~30公里)。

各道防线均构筑了坚固工事,设有大量的地雷和铁丝网。另外,“联合国军”还积极扩建金浦、水原、大邱等原有机场,新建了瓦草里、东豆川、永平、麟蹄等18处前沿机场,增辟了原州、镇海、群山、济州岛等14处海、空军运输补给基地。在此期间,美军有6个师、韩军有4个师先后撤至二线,进行了1~2个月的休整。美军及其他“联合国军”部队亦补充、轮换了19万余人。同时,还扩建了3个韩军师,并将空降第一八八团和两个轰炸机联队由美国调至日本,增加了其机动力量。

为了统一指挥,英步兵第二十八旅、第二十九旅和加拿大步兵第二十五旅等英联邦国家军队于7月28日合编为英联邦第一师。

至此,“联合国军”第一线兵力为14个师又两个团,第二线兵力为4个师又一个旅又一个空降团。全军共计69万人,计有火炮3 560门,坦克1 130辆,飞机1 670架,舰艇270艘。

此时,中朝军队在兵员数量上与对方形成了1.6:1的相对优势,但在技术兵器、坦克和炮火方面仍处于绝对劣势,制空权、制海权均操于“联合国军”之手。

而且从这时的战场态势来看,“联合国军”相对来说要主动一些。

在谈判期间,“联合国军”虽未实施大规模的进攻,却仍然保持着相对持续的局部攻击态势,其目的显然是企图消耗当面的中朝军队,以不断施加的压力与谈判桌上的无理要求形成呼应之势,并准备视对中朝军队的消耗情况,随时恢复全面攻势作战——也就是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制定的向平壤、元山——朝鲜蜂腰部推进的所谓“势不可挡的行动计划”。

这种战场态势,是彭德怀、邓华等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彭德怀、邓华也在准备以打来争回主动!

8月17日,为动员全军,积极准备作战,中朝联合司令部向全军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计划分两步作战,第一步突破敌当面阵地,第二步再向南推进,如第一步进展不顺利或打不动,则各个轮番撤退,诱敌深入而后反击,将敌赶过三八线以南。

这个时期,中朝军队虽然已确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但对在敌人猛烈火力下实施阵地坚守作战还缺乏信心和把握。防御作战思想还被局限于“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形式,亦即积极防御与短促突击的作战方式。”

所以这个计划总的思路是打小歼灭战和稳步前进。

但总的设想仍是打运动战。

同是主张打,邓华却与彭德怀的思路不同。

虽然在参加谈判,但身为军政全才的百战名将邓华仍然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情况,并且一直在根据对情况的直接了解,盘算着怎么动手才最为有利。

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分析,邓华认为,如果仍按前几次战役的方式向敌人发起攻击,必将付出很大代价,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战果。从第三次战役以来,中朝军队的几次战役一次打得不如一次,正面攻击伤亡巨大,取得成果又难以巩固。这说明,在这种技术兵器远不如敌人,又没有足够的海空军支援的客观现实基础上,再发起规模巨大的攻势,与“联合国军”打堂堂之阵,很可能还是象前几次战役一样,得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再象前几次那样打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的确是困难重重。

不光是敌人,自然条件现在也在与中朝军队作对。

7月,朝鲜北部出现了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从7月20日起,朝鲜北部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漫溢,泛滥成灾,一般河流水位上涨3~4米,最高达11米。水流速度达到每秒4~6米,最高达7米。洪水所至,交通中断,堤防溃决,房屋坍塌,物资冲走,装备毁坏,人畜伤亡,其水势之猛、之急,持续时间之长,危害范围之广,为朝鲜近40年来所罕见。

这是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将军记录的文字。

最惨重的是洪水淹了志愿军后勤部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

三登的仓库、医院和高炮阵地全在洪水之下变成一片泽国,大量库存物资被冲走,有些待避的汽车也被冲走,露天存放的物资几乎全部被冲。保卫三登的高炮营所有高炮均被冲走,被逼上高压线的指战员们未能及时疏散,在压断了高压线后,纷纷坠入水中,被淹死了167人。

交通也被中断。

后方几乎所有的公路路面都被冲坏,路基被冲塌,205座公路桥梁全被冲垮,无一幸免。

铁路桥也一样。

不少桥梁修好了又被冲毁,冲毁了又被修好,反复多次,比敌机轰炸还麻烦。主要铁路桥如京义线上的大宁江、西清川江、南大同江桥;满浦线明文桥;平元线东大同江,东沸流江桥均被冲毁,每座桥平均被冲4次,东清川江桥先后被冲垮竟达9次。

而前方部队储存的粮弹只够维持一个月,前方少数部队已发生断粮现象,只能以野菜充饥。

进入8月后,“联合国军”又发起了所谓“空中绞杀战”,出动其空军力量的80%,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战斗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企图在3个月内全部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来寄予厚望的苏联空军又不愿前出,只肯掩护鸭绿江至清川江这一段后方交通线,志愿军空军部队又因准备不充分,要迟至11月份才能投入战斗,致使前方交通线仍处于无空军掩护的状况。

运输困难仍然无法解决。

真是雪上加霜!

而当面的“联合国军”也是今非昔比了。

由于屡遭中朝军队运动战的打击,原来不喜欢构筑工事的“联合国军”部队也改掉了不少大少爷脾气,花了很大力气来改进工事,由上一年秋冬简单的方形坑掩体(俗称“狐狸窝”),发展成为普遍构筑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前沿还敷设了大量地雷和铁丝网。至8月中旬,已完成了纵深达30~40公里的3道防线。而面对这种前所未遇的坚固阵地和立体防御,中朝军队在火力处于绝对劣势,又缺乏攻坚经验的情况下贸然发起进攻,显然是把握不大而胜算不多的。

邓华认为,大举进攻,不如以守为攻。守住现有阵地,大量的消耗敌人并粉碎敌人的进攻,同样可以达到“在军事上打击敌人配合停战谈判的目的”。

但这样就必然涉及到战略方针的调整。

也就是说,要改变中朝方“以三八线为界停战”的目标函数。

深思熟虑后,邓华毅然上书中央军委。

8月18日,在中朝联合司令部发出战役预备命令的第二天,邓华致电毛泽东,正式提议改变“以三八线为界”的停战条件。

邓华提出,实现就地停战,虽然“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占领的面积要大一些,但从双方位置上来看中朝方并不吃亏。依据充分调研的论据,邓华建议,与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发起大规模的新攻势,还不如把力量花在巩固现有阵地的上,这样可以让“联合国军”不断在徒劳的进攻中消耗的自已远较中朝方更为稀有的有生力量。

出于高度的政治责任心,邓华还建议,对中朝方的战略方针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重新把握主动权。

邓华,真不愧是胸怀战略全局的百战名将。

邓华的建议得到了响应。

聂荣臻等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的有关人员与邓华产生了共鸣,他们认为,倘再以原有的运动战方式发动攻势,还会象第五次战役那样推来推去,对于机动能力远不如对方的中朝方来说反而不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格局和双方态势问题。本来机动力非凡是中国军队的传统优势,但那是徒步机动力,你就算是神行太保飞毛腿,怎么也比不过人家的汽车轮子呀。再说,人家白天有行动的自由,而咱们却被人家的飞机大炮压得动不了窝。

情况变了,环境变了,对手变了,昨日之长,变成了今日之短。

那就得敌变我变,改变思路与对策。

“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考虑了邓华的意见。

8月19日,中央军委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权衡利弊,对第六次战役提出了具体的参考意见并电告彭德怀。

中央军委的电报在分析了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后着重指出:

为使休战谈判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并准备谈判不成破裂的责任落在敌人身上,……在作战上我们也应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在9月份如果我们预拟的战役计划,确实能做到歼灭美三师、伪二师及其他敌人一部或只歼敌一个师,同时又能迅速推进至涟川、铁原、金化地区,或只推进一个地方,而不致为敌赶回原阵地甚至侵入我阵地,那么整个战役尚是有意义的。但从现在具体情况看来,不仅空军在9月不能出动,并也不能掩护清川江以南的运输,而且其他方面也不易使我们这个战役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朝鲜雨季8月底才能结束,清川江、大同江、新在川、富城几座桥梁尚未修通,清川江以北堆积的粮车最快恐须至8月底才能倒装完毕,因之连续作战一个月的粮食在9月份得不到完全保证。弹药从现在前方储量计算,可供一个月作战消耗,但雨水浸的程度不知检查结果如何,有些仓库离前线较远,尚不能供应及时,且战役发起后,不论胜利大小,均有使战役继续发展可能。我们粮弹储备只有一月,而后方运输又未修场,设敌人窥破此点,我将陷入被动。次之,从战术上看,……我军出击必须攻坚,而作战正面不宽,敌人纵深较强,其彼此策应亦便,我第一线只能使用8个军突入,敌人则除麟蹄以东外,有16个师旅可供呼应。即使我在战役开始时,歼敌一部,突入后迂回渗透、扩张战果及推进阵地则须经过反复激战,时间拖长可能性极大,结果对谈判可能起不利作用。现在我们重兵在手,空军、炮兵逐步加强,敌人在谈判中对此不能不有顾虑。设若战而不胜,反易暴露我弱点。如谈判在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上,在9月份尚有妥协可能,亦以不发起战役为能掌握主动。

这和邓华的建议是完全一致的。

8月21日,毛泽东再次电告彭德怀,要求考虑将9月份战役计划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尽可能做战术性的反击。

8月26日,邓华再次向毛泽东和彭德怀提议不再举行第六次战役:

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强固设防,而又是现代化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一是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三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而求得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毛泽东、彭德怀都对邓华的建议予以首肯。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