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反舰导弹发展 -- 博扬
在“风雷”-1上马之后,考虑到当时轰-6丁仍隶属空军序列,跨军种作战不灵活,无法把握转瞬即逝的战机,同时轰-6备航时间长,对地面设施要求高而不能配置在简陋的沿海小型机场。海军航空兵于1970年向三院提出研制小型超音速空舰导弹,用于装备海航编制下的强-5鱼雷机。新型导弹要求有效射程不小于50千米,命中目标瞬间速度不低于2马赫,全弹重量则要求控制在700千克之内。三院于笑虹院长组织了全院力量展开论证,在对海航的要求进行研究后,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完全达到要求,作为部队要求和技术可行性的折中,课题组确定走一弹多用,分布发展的路子,先舰舰弹,后空舰弹;先近程,后增程。
1973年,三院上报小型反舰导弹总体方案,导弹以舰舰型为基本方案,射程37千米,重700千克,采用高亚音速低空飞行模式,动力为一台串联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1974年,根据海军先搞空舰弹的要求,三院对原方案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同年9月,海军下达“论证50公里小弹任务的通知”,要求新型导弹必须满足重量低于650千克、射程50千米两项要求。之后的1977年9月,修改后的总体方案正式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时命名为“鹰击”-8导弹。1978年8月,海军、三机部及八机部总局对强-5鱼雷机挂“鹰击”-8导弹系统方案进行审定。之后,强-5改型机研制受挫,使得作为配套项目的“鹰击”-8一度成为“黑户”,后“鹰击”-8改作舰舰导弹继续研制,并提出在33型潜艇基础上改飞航导弹潜艇以及为24型导弹艇装备“鹰击”-8导弹,最终使得“鹰击”-8没有因载机的问题而夭折。
“鹰击”-8导弹,采用高亚音速超低空飞行模式,速度0.9马赫,平飞段高度设定为20或30米,二次降高后为5或7米,动力为串联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仅0.36米舰舰型全重815千克,由于弹内空加狭小,原来用于“上游”、“海鹰”系列的电子管和机电设备显然容不下,因而最终的设计方案中重新设计了以模拟计算装置为核心的自动驾驶仪,更为精确的无线电高度表,以及采用精确数字定时器,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单脉冲末制导雷达。
除此之外,作为主动力装置的固体火箭续航发动机,是设计的又一个关键,发动机推力不大,最多不过几千牛,但必须能持续稳定工作一、两百秒,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准确的控制燃烧表面及可靠的防热措施。其中:对于固体火箭发动机而言,如果推进剂成分及喷管喉部面积不变,推力的大小决定于药柱燃烧的表面积。小推力,长续航时间意味着药柱的大部分需要包覆起来,仅一小部分表面积参与燃烧。对药柱的包覆要绝对的可靠,即使是很小的脱粘表面,对小推力发动机都可能造成明显的推力爬升。
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法像液体火箭发动机那样对受热构件进行冷却,只能以隔热的方式来处理,而长续航时间将导致受热时间延长,使得问题更为突出。
“鹰击”-8导弹的续航发动机分为装药燃烧室、尾管及点火器三部分。主装药是实心药柱,为低含铝量聚硫复合药剂,其侧面和前段用富有弹性的轻质材料以专门工艺包覆。弹体内部粘贴有由橡胶、石棉、树脂组成的柔性绝热层,在续航发动机工作结束后,弹体温度不超过100℃。尾管则由难融金属钨制成,而避免了使用昂贵的炭-炭烧蚀材料。
另一问题在于战斗部,“鹰击”-8的全重才815千克,比“海鹰”/“上游”系列巨大的聚能爆破战斗部重不了多少,为保持足够的毁伤能力,使用了重165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其中很大一部分重量来自钨钢壳体的重量,前者保证了导弹可以顺利穿透船壳,弹上安装了电子、机电两套延时引信,确保导弹进入目标后得以爆炸,此外,在弹头出还安装有防跳爪,用以保证穿透效果。
1978年12月,“鹰击”-8开始在锦州23基地进行试验,其间共制造样弹9批21枚,1984年10月到11月,由于33G型飞航导弹潜艇的进程滞后,“鹰击”-8首先在24型导弹艇上定型试验。1985年4月至5月,33G型潜艇水面发射“鹰击”-8试验获得成功,为日后水下发射战术导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之后,“鹰击”-8于1987年设计定型。
1981年12月,海军决定首先将“鹰击”-8导弹装备护卫舰,1982年6月25日,装备“鹰击”-8型的535、536号两艘护卫舰被总参定名为053H2导弹护卫舰。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军唯一两艘装备“鹰击”-8导弹的战舰,而所谓的C-801则是这一型号的出口型,后被出口到多个国家。此后不久,出现了“鹰击”-8的改进型“鹰击”-8A,后者的射程由原来的40千米增加到85千米。1987年,新一代的166导弹驱逐舰和537导弹护卫舰开始率先装备“鹰击”-8A,之后“鹰击”-8A全面装备新一代的驱/护舰及导弹艇,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的制式装备。
最初设定为“鹰击”-8空舰型载机的强-5鱼雷机最终没有出现,而与“鹰击”-8差不多是同一时间上马的歼轰-7型歼击/轰炸机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最终进入海军序列,成为“鹰击”-8空舰型的载机,空射型“鹰击”-8省略了舰射型的串联助推器,射程增加至50千米,歼轰-7飞机可一次挂载4枚,1996年台海军演中,这对组合首次在世人眼前一扫而过。若干年之后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潜射型“鹰击”-8首次露面,由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发射,从音像资料分析,导弹应是从鱼雷发射管通过水下运载器发射。
世纪交替之际,人们观察到中国海军的新型舰艇纷纷以一种四联装发射装置取代“鹰击”-8A原有的双联装、三联装箱式发射装置,很快,早期建造的部分051型舰也在现代化改造中拆除了原有的7222型三联装回转式发射装置,代之同样的四联装发射架。
据境外媒体报道,新一代的反舰导弹名为“鹰击”-83,由“鹰击”-8发展而来,1994年开始研制,1998年完成试验定型,重量增加之1203千克,射程150千米,巡航速度1.4马赫,弹道末段可以2.0马赫速度冲刺。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鹰击”-83与“上游”-2导弹同时亮相,之后,两种导弹的模型在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上展出,通过对模型外观的观察,笔者对“鹰击”-83可以超音速飞行的说法存有疑问,模型上的漏斗型进气道显示“鹰击”-83的动力应该是涡轮或涡扇式喷气发动机,而不是超音速反舰导弹所通常采用的冲压式发动机,而其头部,对于超音速飞行而言也显得不够尖锐,因此笔者个人更倾向与认为这是一种以高亚音速飞行的反舰导弹,当然,在导弹在弹道末段开始俯冲是速度超过音速是完全可以的,早期的“冥河”导弹同样可以实现,但其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穿透力的增强。
“鹰击”-8是一弹多型的多用途导弹,对比以固体燃料为动力的“鹰击”-8/8A,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的“鹰击”-83按理说,同样应该存在相应的潜射与空射型号,如果再对比“鹰击”-63导弹,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与“斯拉姆”导弹类此的防区外投送武器,同样也是可能的,同时也非常有必要。当然,这仅是逻辑上的猜测,事实如何,只能等待以后进一步解密的信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出现在“鹰击”-8/8A和“鹰击”-83之间的C-802出口型岸舰导弹,到目前为之,还没有在中国海军序列中找到对应的自用型号。C-802的研制时间应是在前述两个系列之间,主要的改进在于以涡轮喷气发动机取代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续航动力,相应的由于增加了油箱和油路,弹体被加长,后部做了重新的设计。改进之后的C-802较之C-801,全重降至715千克,射程则增加到120千米。
在上世纪90年代,三院还曾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自筹资金开发过一型小型多用途反舰导弹。导弹从外形看,像是“鹰击”-8型的缩小版,直径为180毫米,弹长2507毫米,翼展587毫米(折叠状态450毫米),重量100千克;导弹的动力装置为双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飞行速度0.8马赫,平飞高度15-20米,最大有效射程15公里;制导采用自控及电视捕控指令制导方式C701第一个导引头为电视制导,有两种不同的控制模式,既可采用发射后不管的方式,也可以把人置于控制回路中,有选择地攻击目标,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导弹自导命中概率为95%。此外,研制部门还为其配置了准红外成像导引头和8毫米波导引头作为备选方案,一弹三头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操作人员可根据具体作战情况选择使用;战斗部采用半穿甲型,重量29千克,典型作战对象为180吨的导弹快艇;导弹采用四联装“田”字型发射装置,两座发射架装8枚导弹的重量不大于2吨。箱式发射时采用15度固定仰角发射。
新型导弹曾先后向海军与海关部门推荐,但没有信息表明上述单位最终采购、装备了这型武器。之后,新型导弹以C-701的名称向海外出口。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压缩 4 层
🙂更加庞大的“海鹰”家族4 15 博扬 字3822 2006-12-10 01:02:10
🙂【原创】早期的冲压发动机超音速导弹 13 博扬 字2685 2006-12-10 0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