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绅士”战争说起 -- 博扬

共:💬18 🌺7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海洋作战体系思维杂想-3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试图通过某种简单而又可以稳定存在的方式,来概括、解释那个看似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做到了,他们为我们将世界概括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更进一步,祖先们尝试着以阴阳两极来解读世间多变的事物。无论后世对此产生了何种曲解,但无疑,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原始方向与此是相同的,只是后者更接近于客观事实。

如何评价你手中的武器

从石、木到青铜,再到钢铁,到硅片,自人类蜕去尾巴进化为“人”,用于杀戮的武器与用于讨生活的工具就同时出现在了我们的手里。那么,从最为理性的角度,我们需要如何对手中的杀戮工具进行评价呢?

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这样一点——从原始概念讲,对所谓的“武器”更为概括性的称谓应是“战争平台”——对于士兵来讲,自动步枪、匕首、火箭筒,这些就是他的“战争平台”;对于基层指挥人员而言,士兵本身就是“战争平台”;而对于统帅,整支军队乃至于整个国家,构成了他的“战争平台”。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更新,“战争平台”的具体形式不断的在变化,越发显得纷繁复杂,而在拂去这杂乱的表相之前,我们已经隐隐感觉到:这下面所掩盖的,必然是某种简单且稳定存在的东西——就像很久以前我们祖先所感觉的那样。

对此,笔者探究到的一个结果是——仅从物质的角度考虑,任何一种战争平台——既包括单独的一件“武器装备”,也包括各种规模的军事集群,它们均可以概括为抽象的五部分,即:火力、防护力、信息力、机动性及持续力。火力,即每次对目标进行能量作用中“能量”的大小、效率以及单位时间内实施能量投送的次数——如弹药的破坏效果、火器的发射率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火力”的具体体现;防护力,战争平台对作用其上的能量的反作用的效果——例如装甲的厚度;信息力,战争平台对其之外的环境的感知、反馈及信息传输的能力;机动力,战争平台在一定空间内运动的距离、速度,以及战争平台所能运动到的空间的广度;持续力,上述四部分在战场上所产生的效果所能持续的时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五部分与通常我们描述某种“武器”装备时所提及的“火力”、“机动性”等概念并非一回事,前者只是极为抽象的东西,由它们组成了原始概念下的“战争平台”。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他们才可能与现实中的技术指标产生看上去似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从历史角度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火力、防护力、信息力、机动性及持续力对战争平台效能所起的作用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总会使与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紧密相关的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它部分,而由此得以超额发展的这部分则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决定军事系统作战效能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火药的发明最终埋葬了骑兵,使火力在这一时期一度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直到蒸气机、飞机等新的技术更新成果被大规模的应用于军事之后,机动力的发展水平再一次超越了火力,获得更快的机动速度,更广的机动空间成为了那一时期武器系统研制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信息革命之后,硅制品含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铁,成为拉开战争平台效能差距的又一个决定性力量。

然而历史进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外,最近的一次“意外”发现在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核武器被发明之后,火力被发展到了顶峰,理论上讲,只要拥有足够数量的核武器,防护力、信息力、机动性和作战持续力对战争平台作战效能的影响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核武器的拥有者绝非一个,它的破坏力也远超过人类可承受的极限,这意味着除非国家的生存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否则核武器——至少是战略级别的核武器——就不大可能被使用,至少在核国家之间是这样。战略核武器对国家的政治利益保障,只能涵盖政治利益最为基础的层次。这个技术之外的因素使得“火力”在技术上不得不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转而通过其他的具体技术途径,进行跨度相对而言非常有限的前进。

构成战争平台的“五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其各自的发展水平总是不均衡的,其客观反应则是——由于技术发展而得以超额发展的部分,会使得其余部分在相应技术未取得提高的情况实现提高。这说起来似乎很拗口,所以,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飞机:从技术发展史上说,航空技术使得构成战争平台的机动力得以超额发展,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从黑火药到硝胺炸药、TNT再到黑素金直到U235,从钢铁到钛合金、复合材料,从目视到雷达、红外、激光技术……,就与其他“四力”息息相关的技术而言,飞机作为一种具体的战争平台,并没有比坦克、战舰等其他战争平台有什么超越,相反,由于技术特性的限制,飞机不可能如坦克那样披挂上厚重的装甲,装载大和战列舰上的巨炮或是大口径的雷达天线……,但是,航空兵作为一种战争平台,其在火力、防护力和信息力上都要胜过地面部队和水面舰艇,其中的奥秘在于机动力上的巨大差异——二战时期日军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舰艇编队无论在单位时间的弹药投送量还是装甲防护水平上都至少不输于美军的航母编队,但在机动力飞机与战舰则存在着天壤之别,无论是航空炸弹还是鱼雷,其威力都远不及“大和”号的460毫米巨炮,但它们可以从数百海里之外由舰载机从四面八方投下来;日方战舰拥有最厚达数米的装甲,但他们要面对的是敌人数百公里的防御纵深……。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空中力量能在现代、后现代战争中始终作为决定性的力量而存在。但是,这种状态未必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也许,未来的某一次技术飞跃将使得构成“战争平台”的其余四部分中的某(几)项获得同样的超额发展,从而使得“战争平台”们的具体形态再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我们所获得的另一项启示则是——在现阶段,空中力量这一战争平台通过机动力上的超额发展,使得火力、防护力及信息力在相关技术没有出现超额发展的情形下,得以成倍的被放大,这一点毫无疑问。同样毫无疑问的是,由于航空兵器先天的技术特性,这种优势总是缺乏持续力,而现实中,交战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是总能弥补这个问题,而这也构成了地(水)面力量在航空兵阴影之下能够继续存在的理由之一。自然而然的,仅仅凭借这一点,那种主张单纯依靠空中力量的“空军制胜论”就很难打动我们。

19世纪末期的甲午海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拿来证明这种观点,北洋水师的大口径舰炮威力巨大,可是反应迟缓,其每一次射击都是十分可怕的,但在两次射击之间,存在着很长的空档;日本联合舰队则刚好相反,其火炮口径较小,但射速高,从而保证了火力投送的持续性——对此,马汉所总结的观点是:舰上所装备的大口径火炮不宜过多,而应同时配备数量更多的中口径火炮,使之可以辅助重炮,保证重炮射击的有效性。虽然这并非大东沟海战结局的根源,但这还是可以说明——战争平台持续力是无法或缺的,同样的,其余四种因素也一样,各个历史时期,不均衡现象出现在技术上是无可避免的,但与之相对的是,对于一个完整的战争大平台,或者说是一个战役级别以上的军事集群,其火力、机动力、防御力、信息力与持续力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是均衡的。

反应到现实中来,中国军队的战术弹道导弹作为一种战争平台,凭借着较之飞机更高的机动力,使之在突防能力,对大系统倚赖的倚赖程度上都要优于航空兵,或者说,战术弹道导弹同样通过机动力,在更大的程度上放大了其火力、防御力及信息力。但是,这一效能缺乏持续力,所以,作为战役以上级别的战争大平台,为维持“五力”的均衡,就必须保留机动力相对较差但持续力更强的航空兵。

依此类推,在航母的运用问题中,同样存在类此的现象:即使战区处于岸基航空兵的最大作战半径之内,但从“五力”均衡的角度说,在此处部署航母仍是必须的——即便是舰载航空兵由于规模或性能而看起来缺乏岸基飞机那样强有力的冲击力,就如同马汉眼中大口径舰炮与中口径舰炮的搭配一样,短期内几乎没有什么国家可以同样拥有像“尼米兹”那样的超级航母,但是,最起码的,在岸基航空兵的活动范围内,这种“不太强大”的航母仍可保证“更为强大”的岸基航空兵的攻击的有效性。

“旋翼猛禽”VS“装甲兔子”

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关于武装直升机的讨论之中。同样是机动力的优势,使得诸如AH-64、Mi-28之类的战争平台在火力、机动力、信息力上均要优于与之处于同一技术时代的坦克装甲车辆,当然,这种机动力上优势更多的体现在不受地形束缚而不是运动速度和运动空间大小上。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旋翼猛禽”可以彻底的结束可怜的“装甲兔子”们的历史了呢?很难回答是与不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很难。

问题同样存在于持续力上——显然,武装直升机具备相比较于固定翼航空兵更长的持续力,同时,它还具有远胜于一般地面力量的机动力,这使得它在战术上的攻坚作战中比之坦克具有更强大的冲击力。这一特性,还意味着在一场高烈度战争中,假如空中战场的态势还未特别明朗,在这种情形下陆军航空兵对于制空权的敏感程度要比传统的地面部队低的多,或者可以说,直升机对潜在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坦克,因而它也就可以更早的投入到战场。在双方力量并非过于悬殊的前提下,这一点无疑会显得十分的重要。至此,至少可以认定的是,武装直升机已经在大大得削弱了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而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削弱”是否可以达到足以将“装甲兔子”踢出历史舞台的地步。

显然,“旋翼猛禽”的软肋同样存在于持续力上,作为地面力量,其持续力的确具有天然而来的优势,但与传统战争平台相比,这一问题似乎还难以忽略。武装直升机不会像固定翼飞机那样受到机场的束缚,但是,它还不能“放肆”到能像坦克那样随时随地的停下来进行维护或补给并可在此期间迅速的转入到作战状态。当你在战场的优势不是非常大的时候,单纯的“直升机陆军”会使得持续打击变得难以为继。

让我们再说的明白一些:假如在上个世纪,冷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实实在在的战争——这里先不考虑战略上是否合理——再进一步,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欧洲地区,从持续力上说,苏军的大纵深、大跨度作战对其陆军航空兵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直升机的后勤体系无法也安装上旋翼,武装直升机战术上的机动力优势,因此而会遭到抵消——这里先不考虑量的问题,与之相对的是,战术上处防御状态的北约直升机在这方面遇到的麻烦要小的多。从这里看,Mi-24、Mi-28等一贯的“粗糙、简单”与“阿帕奇”们的“精细、复杂”,除了双方工业水平和技术传统上的差距,其中可能还包含着这样一层战术设定的不同。

由此可以想到的是,武装直升机在陆军中地位的加强,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指标的提高,更决定于其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后勤的条件要求,即提高持续力,这是由地面力量的特性所决定的。陆军航空兵所需要的,应该是相对较为“皮实”的武装直升机,甚至“粗糙”也并不是完全无法忍受的,陆军所不能接收的,应该是那种持续力低下的“带旋翼的歼击/轰炸机”。而如果陆军航空兵的持续力无法赶上坦克——即使是已经非常接近,那么,它对坦克的地位就永远谈不上取代,而只能是大大得削弱。

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一支军队,同样可以将其抽象为火力、防护力、信息力、机动力和持续力,同样需要去追求它们之间的均衡——如果你是统帅,那么自然,军队就是你的一个“战争平台”,而你则需要以此为切入点,来思考它的现在及未来。

至此,我们的这个思维游戏算是告一段落,这里所说到的,未及全部的十之一、二,唯一可以告诉明确的是,战争并不是数量、装备那样简单。然而,翻过来讲,如果静下心来,将一切归于始于原始概念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上去,似乎又不那么高不可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