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漫话“坞登” -- 博扬

共:💬9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漫话“坞登”

相对于通常我们印象里的“无需见面”的现代海战,同样处于海洋作战体系下的登陆作战则是一种纯粹的“接触作战”,这必然意味着高风险,甚至是让人感觉血腥,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然而它所起到的战术效果是非接触作战所无法替代的——它对目标的破坏是最为彻底,地下设施,各类管线等很多精确制导弹药难以打击到的目标,与其“亲密接触”的单兵可以很容易的完全破坏掉。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海上战役中,常常会有某些陆上区域需要去取得控制权,而这是唯一一种可以对岛屿或大陆沿海区域建立起绝对控制的作战模式,无论是舰载机还是巡航导弹,都无法给予指挥官同样的控制效果。只要制海体系中涉及到了陆地,那么,把士兵投入到鲜血和泥泞中就是一件很难避免的事情,我们所能作的,只是让这个过程尽量的变得容易一些,同时也尽量的使之至少看起来不那么血腥……

[SIZE=3]船坞登陆舰的发展[/SIZE]

现代登陆战中,按照任务划分,两栖作战舰艇可以分为6种:

——两栖攻击舰(LPH、LHA、LHD);

——船坞登陆舰(LSD);

——坦克登陆舰(LST);

——轻型登陆艇(LCU、LCM、LCAC);

——两栖运输舰(LKA);

——两栖指挥舰(LCC、AGF)。

如同驱/护舰之间一样,两栖作战舰艇间的界限同样也在趋于模糊,上述几种功能总会或多或少的在一艘船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功能上的侧重,来尽量准确的为其归类,而这项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彻底失去意义。

最早关于LSD的设想始于二战时期,最初,登陆作战中都是由舰艇直接冲滩靠岸,传统坦克登陆舰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舰首的结构,还要考虑整个舰体,这必然要束缚船型的设计,使其不能简单的按照通常意义上的“船”来进行设计,而这就要影响到舰船的装载效率和航行性能。当兵力投送的距离开始延伸之后,这个问题会变得越发严峻——航渡距离增加意味着船要增大,让一条大船装着数百名未必都会游泳的士兵慢悠悠的把舰首冲上敌占区的海滩,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二战中的英国人为此设计出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LSD,建造则是由美国摩尔船坞公司完成,1942年7月1日将这一新型两栖平台命名为船坞登陆舰(LSD),1943年6月5日全部建成,舰名:Asland,编号:LSD-1。

Asland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浮船坞,坞舱占到了全舰长度的87%,最初是为了解决小吨位登陆艇的远洋快速航渡问题,同时也排除了大型登陆舰登滩时近距接触敌人火力的问题。

这之后,如同生物的进化一般,LSD也在不断加入新的成分而发生演化。首先是坞舱被缩小,相应的扩大了陆战队的居住区,在两栖突击之外,又提高了运输功能,随着直升机技术的应用又增加了直升机的起降平台和机库……这种功能更为均衡,使用弹性更大的两栖舰船在美军中的称谓改为了“两栖船坞登陆舰(LPD)”,例如“奥斯丁”级在概念上便属于LPD的范畴,在1993年1月11日,美国国防采购委员会又批准了LPD17(原LX级)计划,首舰命名为“圣•安东尼奥”号,1996年签订了建造合同,1998年开工建造,2002年交付使用,新一代的LPD进一步的取代了“奥斯丁”级两栖船坞登陆舰和更早时期建造的全部坦克登陆舰(LST)、两栖货船(LKA)和船坞登陆舰(LSD);英国人则将类似的舰艇称之为“突击登陆舰”,例如曾参加马岛海战的“无恐”级登陆舰,从概念上说其同样接近LPD的概念;前苏联则在1978年研制出了1174型(“伊万•罗戈夫”级)登陆舰,它还拥有用于直接冲滩的首门,这则留有了LST的影子。而更晚出现的拥有大面积飞行甲板突出垂直登陆功能的两栖通用攻击舰(LHA)和更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两栖多用途攻击舰(LHD),也和“原始”的LSD有着血缘联系。

[SIZE=3]

泛论坞式两栖战舰
[/SIZE]

LSD的出现,使得登陆模式与LST时代比,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即:在地平线以外发动登陆,也就是让登陆舰艇实现了与敌方的“非接触”,在通过登陆艇和舰载直升机,向海岸的兵力投送可以在距岸20-30海里之外展开。如前所说,当作战区域远离大陆,这一点将变得非常的有意义,也可以认为,这类舰艇更适合在远离己方陆地的开阔海域使用。

这种大吨位舰只由于船型设计较之LST所受限制要小,所以拥有更好的适航性和更大的续航力。按照功能组合的不同, 这里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侧重于平面登陆的LSD和LPD,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在结构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坞舱的长度,因而可以更多的搭载兵员和车辆,相对于LSD更为强调运输功能,功能弹性更大,性价比更高,当你的军事力量对战场拥有了较好的控制能力,突击上岸的任务不那么艰巨的时候,显然LPD更适合使用,因为它更省钱,这也是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美军全面以LPD取代LSD概念,反之,你则需要LSD,因为突击登陆是最重要的任务,例如法国海军在1990年交付的TCD-90 “闪电”级,从概念上说它更接近LSD,其坞舱长度达122米,占全舰的3/4,为了搭载高度较大的船艇,其坞舱的后1/4段采用了活动舱盖,因而可以携带更多或更大的登陆艇,显然,这表明它的设计首先考虑的是突击的效率而不是任务的弹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思想似乎也为中国海军所接受。

LSD/LPD向海岸投送兵力,更多的是通过所携带的机械化登陆艇(LCM)或气垫登陆艇(LCAC),当然,现代意义上的LSD/LPD基本都搭载有舰载直升机,但数量一般都不会超过4架,通常无法作为一种主要手段来使用。意大利的“圣•乔治奥”级以及日本的“大隅”都采用了通直甲板的结构,这就使得它们在分类上产生了一定的“迷惑性”,但事实上前者只能搭载3架CH-53级别的重型直升机,后者则为2架,且都不具备直升机长期停放的机库和地勤设备,在“大隅”装备初期某些媒体称其可以在短期内改造为轻型航母,这显然是以讹传讹,相对于其他LSD/LPD,他们的垂直登陆能力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通直甲板对直升机的起降更为有理。同时,这两级舰都非常强调运输功能和多任务能力,故更符合LPD的概念。除此以外,假如没有亚洲金融风暴,在上世纪末,泰国海军也会装备最少一艘排水量7800吨的LPD,其结果可能也与之相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隅长得的确有点像航母,要是扔给洛衫矶警察,估计它也就承认了吧?

直升机进入到两栖作战体系,无疑是两栖战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作战空间由二维平面拓展至了三维立体空间,彻底的摆脱了沿海地质、地形的束缚。1956年,美国人把二战中建造的“赛斯提湾”号护航航母改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直升机两栖攻击舰(LPH),可以搭载20架直升机和一千名士兵,很快,英国人也将自己的两艘轻型航母改造为LPH,并参与了对埃及的军事入侵。和最初的LSD一样,LPH同样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概念——它的兵力投送完全由直升机完成,之后由于“赛斯提湾”号的甲板强度不足,不能保障重型直升机的起降,美国又将两艘二战中的重型航母改造为LPH,可以搭载30架重型直升机。在1959年,全新的LPH“硫黄岛”号开始动工,后陆续又建造了4艘同级姊妹舰,此后另一艘更新型的两栖战舰在1976年5月29号面世,这就是“塔拉瓦”号两栖通用攻击舰(LHA),满载排水量39967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栖战舰,她在结构上,更像是LPH与LSD结合的产物,即:拥有前者所没有的坞舱,可搭载19架CH –53D“海上种马”(Sea Stallion)或26架CH-46D/E“海上骑士”(Sea Knight)直升机,需要时可载AV-8B鹞式(Harrier)垂直/短矩起降战斗机,此外坞舱可以转载4艘通用登陆艇(LCU1610),或2艘通用登陆艇(LCU)和2艘机械化登陆艇(LCM8),或17艘机械化登陆艇(LCM6),或45辆两栖登陆车(LVT);1200吨航空燃油;也可载1艘气垫登陆艇(LCAC);4艘大型人员登陆艇。在拥有强大的垂直登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平面登陆方式向陆上投送重型物资、装备。这赋予了LHA强大且均衡的两栖突击能力,同时,庞大而完备的航空保障设施也赋予了她较之LSD/LPD更复杂的结构,更大的排水量,当然还有更为昂贵的价格,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海军而言,LHA与航空母舰一样,都还属于奢侈品的范畴。

考虑到硫黄岛级将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使用期限,美国决定再建一级新的两栖攻击舰。鉴于“塔拉瓦”级造价偏高,原打算将新舰建成比塔拉瓦级吨位小,造价低的两栖攻击舰,但建造中改变计划,1987年8月4日建成时,吨位、作战能力均超过“塔拉瓦”级,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两栖攻击舰。这就是“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LHD)。它的主要使命是载运AV-8B鹞式飞机,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用于装载,运输,展开和支援登陆部队,在必要的时候,还可搭载至少20架鹞式飞机和4–6架反潜直升机,想航母那样执行制海任务。有LHA向LHD的变化类似于LSD向LPD的演化,后者向对于前者而言,更为注重任务弹性,更适应平战结合。

就结构而言,近年来建造的坞式两栖战舰其上层建筑大多集中布置在舰的前部,而上层建筑前部或后部有宽敞的甲板,舰内有较大的装载空间。坞式两栖战舰一般都装载满载的登陆艇, 当实施两栖攻击时,首先打开坞舱门,舰体下沉,使坞舱浸水,登陆艇随即自动浮起,通常水深要不低于2米,靠其自身的动力直接驶向敌岸登陆,当然,如果装载的是气垫登陆艇(LCAC),则无需再向坞舱注水,这种简化,也是LCAC的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优势。大多数现有坞式两栖战舰的舰体沉浮靠舰上的压载系统来调整, 即压载水舱和坞舱注满水后舰体下沉,排放水后舰体上浮。其压载系统型式根据总体设计的不同要求各有所异,但从分类角度考虑,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压载水泵注、排水;

——重力注水、压缩空气排水;

——重力注水、压载泵排水。

压载水泵注、排水是一种传统的压载系统型式。重力注水、压载泵排水是最近意大利海军首创的新型压载系统。其坞舱甲板设置在设计水线以下,作业时打开坞舱门,海水自动注入坞舱,从而使坞舱的浸水速度大大加快;排水量, 首先关闭水密性能良好的艉门, 然后利用压载水泵将坞舱和压载水舱的水排乾。这种重力注水式坞舱比传统的浸水坞舱具有下列优点:

•减少压载水舱的容积和压载水泵的数量, 减少了功率消耗;

•减小舰的尺度, 降低造价;

•注水时间短、从而提高了舰的战术性能。

坞舱前部需要通过斜面跳板过渡到车辆甲板,舟艇从自身跳板通过该斜面向车辆甲板靠近停靠,车辆自行由上层甲板通过跳板向车辆甲板移动,除车辆甲板外,飞行甲板在某些时候也会用于搭载车辆,同样由甲板间跳板构成到车辆甲板的移动通道。而车辆在舱内的转向,由于空间限制则需要依靠转向台来完成,通常,也可以在舷侧安置跳板。

坞式两栖战舰对动力装置的要求较高, 除了保护工作可靠、生命力强、启动时间短、工冼转换快和经济性好外, 还应满足一些特殊要求。众所周知, 坞式两栖战舰都有一个大坞舱, 而且机舱往往都设在坞舱甲板下面, 使其对主机的高度要求比其他舰艇更为苛刻。另外, 登陆舰进坞必须在低速航态下进行, 故要求主机具有低速运行性能。

与航母类似,考虑到兵力投送是在敌方威胁不太严重的区域展开,且自身是处在己方海军作战舰艇的控制范围之内,在武器配置上,LSD/LPD与LHA/LHD通常只是安装一些由于自身点防御的对空、对潜武器及电子/水声对抗设备,而随着空中威胁的加剧,近期建造的两栖战舰都重点增强了对空特别是对反舰导弹防御力量,例如点防空导弹以及一定数量的中、小口径速射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次新出现的“坞登”,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受“闪电”的影响,内部坞舱占了全舰长度的一半还多,在功能上应该更靠近LSD

元宝推荐:海天,东湖珞珈,晨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