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莫斯科战役的余波 -- 冬、春季大反攻 (原创) -- zzw78

共:💬83 🌺9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 刚说得太笼统, 都是泛泛而论

实际上我认为基辅方向上的选择是必须的。刚我那张帖子里说的进攻方向的选取,制定消灭敌部队为主要战略目标这些问题方面, 体现了希特勒的才能, 其中, 就包括基辅战役的选择。 而对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等城的攻坚, 则恰恰是有问题的。

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这样的全面战争里, 剥夺敌的作战资源是最重要的, 苏联的作战资源有哪些呢? 土地, 石油, 生产能力, 外援, 人口 。 那么我们一样一样看, 土地, 苏联的土地太过广阔, 这也就决定了, 以德国的军队, 无论如何不可能象占领法国一样轻易压制苏联, 即便完全占领, 也是极大的包袱, 而类似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要点, 在古德里安的回忆录里完全是以交通枢纽的身份出现的, 试问, 占领那样广阔领土里的多几个交通枢纽就能改变大局吗, 我以为是不能的, 通过交通枢纽能快速运兵与补给, 对于进攻很有意义, 但对于这么大领土的占领, 仅靠左支右绌调动那些不敷使用的兵力, 无疑还是远远不足的; 石油, 夺取乌克兰的石油对德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对苏联而言, 他还有别的油料来源, 不可能因此让苏联的血流光; 生产能力, 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 苏联就跃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就连曼斯坦因也承认, 即便德国占领苏联的主要工业中心, 他们依然有可能靠其它地区的生产来挺下去, 实际也是如此, 哈尔科夫的坦克厂被占领以后, 远东的坦克厂甚至拖拉机厂都还完全能够担负生产任务, 二战中生产主力坦克数目之比, 德国的四千对苏联的十万这样的数量级上的差异说明, 不能奢望轻易摧毁苏联的生产能力; 外援, 太关键了, 能与德国抗衡者, 美苏也, 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一书里举过二战前每年各国机动车辆的生产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能源获取能力和坦克制造能力), 美国占全世界生产量的60%多, 苏联占20%多, 德国仅占6%, 从这样的比例大致可以看出, 与美苏同时抗衡, 是怎样的劣势, 分化敌人是唯一的办法, 但这点希特勒没有做到, 即便努力去做, 也不是他控制得了的, 事实上美国参战前也就已经确实给了苏英各国强力的援助, 参战后更是以一支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为筹码加入赌局, 德国如何能扛得住呢; 人口, 才是真正软肋, 苏联的人力资源不是象中国一样取之不尽的, 事实上虽然最后苏联胜了, 在这方面也依然是捉襟见肘, 通过一系列的歼灭战, 将苏联的人力彻底打垮, 是有可能实现的, 从苏军大部份将领的回忆录里看得出, 斯大林格勒反击时, 苏军的人力资源已经经不起浪费, 后来的各次战役, 苏军将领都有对部队不足的报怨, 试想, 假如基辅战役以后继续以敌主力部队为打击目标, 而不是顿兵坚城之下, 苏军又能经得起几次类似基辅战役的打击呢, 当然, 这也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运气, 不过, 如果可胜, 这应该是唯一的途经了罢。

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里以一个坦克战术大师的身份对希特勒不速攻莫斯科而攻基辅的指责, 从大战略角度看, 是没有眼光的。

当然, 本质上我认为苏联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征服的国家而是一个可以肢解的国家(即便在当时, 斯大林的倒行逆施就挺够呛的了)。 希特勒的很多措施却反把苏联各共和国人民, 各种信仰的人民, 各级部队政工人员, 指挥官一律都推向斯大林的一边, 这点上非常愚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