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东北军将领选录 -- 阿_康

共:💬60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张学良与吕正操 [图]

          张学良与吕正操

            

          1991年,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美国曼哈顿街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千古功臣 抗日名将

          千古功臣张学良和抗日名将吕正操都是辽宁海城人。吕正操从入伍东北军到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的部下任职。张学良出生于声威显赫的军阀家庭,是大名鼎鼎的少帅。吕正操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们虽然出身不同,地位悬殊,经历各异,但自幼都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的掠夺和蹂躏,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息息相通。

          张学良从年轻时起就一直怀有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中国,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鸿图大志,对其父张作霖热衷于军阀混战不感兴趣。张作霖在世时,他就着手整军经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民教育,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他自幼除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外,也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开明,广招人才。他不受党派、地域、出身、年龄的限制,只要是有文化有才能的人,都收留重用,尤其注重培养、提拔青年一代。吕正操就是他培养、提拔青年军官中的一个。

          忝列门生 情同袍泽

          吕正操原名正超,后来自己把「超」改为「操」,意思是操练好了打日本,正是怀着这样一个爱国之志,十七岁就说服家人,入伍到张的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同年考取文书资格,在旅部副官处当上士。

          不到两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学良看到吕正操的字写得不错,又是同乡,便推荐他考取东北陆军讲武堂。一九二五年,吕正操毕业后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同泽俱乐部干事。是年,进步军官郭松龄倒戈受挫,吕正操对郭氏夫妇同遭惨死,很伤心,从而产生消极失望情绪。当时张学良让他任新兵营长,他不愿干就离队回家了。十二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三、四方面军军团司令部,派人召他回锦州,分配他担任张学良的少校副官。一九二六年三、四方面军军团司令部迁往北京,一九二八年初,张学良派吕正操回沈阳担任同泽俱乐部干事(该俱乐部是东北高级军政人员娱乐的地方),吕正操开始受到共产党的影响,看了一些马列的书,似懂非懂,思想倾向革命,主要是出于民族仇恨。张学良派往日本留学的一些人,有的加入了日本共产党。他们回国后也给吕正操讲一些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和革命道理,还对他说:「你不要在城里上层混了,要到下边去掌握部队。讲武堂毕业,为什么不去带兵?」这对吕正操启发很大,他一再向张学良请求下部队去。张虽然批评他年轻浮躁,但还是把他派到十六旅任中校参谋处长,时为一九二九年。只可抗日决不「剿共」

          一九三二年冬,十六旅奉命开赴热河。热河失守,张学良十分焦虑。一九三三年三月上旬,张学良电召吕正操连夜赶赴北平。吕见到张学良后,张询问前线情况,说:「你看我们的力量怎样,能不能打?」吕说:「我部据守长城各口,在喇嘛洞子就打了胜仗,喜峰口失而复得,士气高昂。眼下日军后方空虚,没有设防,我们完全可以打!」张听后当即表示,不惜一切收复热河,并命令吕立即赶回前线,转告何柱国、缪征流、孙德荃三位旅长,准备反攻,东北军全部拚上,也要打到底!还说,他要去见蒋介石请命抗日……

          吕很高兴,以为这次可能打出关去。同时张委任吕回去接任六四七团团长。不料次日下午,吕还未及登程,就看到张学良被迫通电下野的号外,代蒋受过,出洋考察。当晚吕正操乘火车赶回部队,向缪征流报告会见张学良的情况以及他的指示。但是,关于张学良对热河抗战的命令也就无从传达和执行了。

          一九三六年八月,张学良原拟委任吕正操接任一一六师师长。万福麟反对吕升任师长,就和缪征流背着张学良,把吕送到南京陆军大学高级班学习,力保其亲信刘元勋接任一一六师师长。吕正操到南京后,和一个横行霸道的国民党特务发生冲突,打伤了他。国民党的报纸用大字标题刊载:「东北军军阀吕正操行凶打人。」张学良得知后,立即电令吕正操回部队,是年九月,吕回到北平,和东北抗日联合会商讨筹组「东北武装同志抗日先锋队」,吕被推为总队长。十月张学良调吕到西安张公馆作内勤工作。在西安时,张学良有时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饭,曾说:这些部队宁可为抗日打光,也不能为「剿共」消耗掉,这样才对得起家乡三千万父老兄弟。不久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

          送蒋被扣 天各一方

          吕正操根据中共北方局指示,服从万福麟和刘元勋拆散六四七团的改编命令,而不公开对抗。一九三七年五月初,吕带一个营到石家庄和一一九师六四五团的两个营合编为一三○师六九一团。五月四日晚上,在一个帐篷里,地下党员李晓初代表党为吕正操举行了入党仪式。「七七事变」后,六九一团受党指示,挺进敌后,创建人民自卫军,部队迅速扩大,后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为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张学良送蒋被扣,张与吕天各一方,直到一九八四年才有所联系。是年六月,张学良的五弟张学森之女张闾蘅(全国政协委员),从香港到北京谈商务,受其伯父张学良之托,特地看望吕正操,介绍了张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张闾蘅回港时,吕托他带给张一副健身球和几听上好的新茶,以示问候和挂念。之后,张闾蘅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吕传递信息。由此,他们之间书信、口信、诗作唱和,往来不断。

          作诗唱和 往来不断

          一九八七年初,张闾蘅带来张学良赠吕正操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张学良摘取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篇的第三联和第五联,集成一诗,并把原诗末句「欲辨已忘言」的「忘」改为「无」。抒写他晚年久居林下,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的心境。吕正操也以同样的集句方式,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篇中摘取第二联和第四联,集成一诗,回赠给张学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他也把原诗末句「良辰讵可待」的「讵」改为「知」,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他振奋精神,焕发青春,相信他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一九八八年底,吕托张闾蘅给张将军带去新年贺卡。第二年三月初,张闾蘅又来北京,回去时,吕托她给张将军带去两首诗。其中一首是书录一九八四年冬的旧作《浙东纪行》:「雁荡奇突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西安谈和安天下,凌里课易求不同。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凌里,古地名,在河南汤阴县北,相传是周文王推演《易经》的地方。双楠,是指张学良在雪窦寺幽居时手植四棵楠树中现余的两棵,枝叶茂盛,故称「双楠」。)充分表达了他对张学良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发动「西安兵谏」所建不朽历史功勋的赞誉和对张将军的深切思念。张闾蘅把此诗交给张学良后,张当即挥毫作答:「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后来吕又作诗答张将军:「霜染两鬓白,心存一寸丹;淡泊以明志,肝胆照人间。」

          九秩大寿 盼国统一

          一九九○年六月,张学良在为其举办的九秩大寿庆贺会上表示:只要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将以年轻时一样的心怀,尽心尽力。此前,他书寄吕正操《谒延平祠旧作》: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谒延平祠旧作,书寄吕正操学弟正

              九十老人毅庵书。」

          是年六月一日,吕正操给张学良发去贺电并和诗一首:「适值先生九秩大寿,不能亲自前去祝贺,甚以为憾。先生爱国爱民,坚贞不渝,大义凛然,天人共鉴。正操忝列门生,情深袍泽,耳濡目染,受益匪浅。遥望云天,不胜依依,仅以几句俚语为先生祝暇:

            讲武修文一鸿儒,

            千古功业在抗胡;

            盼君走出小天地,

            欣看人间绘新图。

              情长纸短,言不尽意,敬祝健康长寿。

          半世纪后纽约重逢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吕正操一行五人飞向大洋彼岸,先到旧金山拜会了张将军夫人赵一荻女士,其时张学良已去纽约。五月二十六日吕又飞往纽约。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吕到张学良住地贝祖贻的太太家会见张学良。吕刚走出电梯,便见张将军站在公寓门口等候,张一眼就认出了吕,老远伸出手。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了,两人心情都很激动,双手紧握,四目相对,沉思片刻,互致问候,即进屋落坐。吕送上从北京带去的贺礼:一套张将军爱听的《中国京剧大全》录音带和大陆著名京剧演员耿其昌、李维康夫妇新录制的京剧带;当年新采制的碧螺春茶叶;还有一幅国内画家袁熙坤先生为张将军赶画的肖像和一幅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手书的贺幛,书录的是张将军一九九○年写的小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的视力较差,他掏出一个类似水晶球大小的放大镜,认真仔细地鉴赏启功先生的墨宝。两位老将军精神矍铄,思维敏锐,谈笑风生,畅叙久别重逢之情。张幽默地说:「我可迷信了,信上帝。」吕随口接上,「我也迷信,信人民。」张笑着说:「你叫地老鼠。」吕说:「地道战,也是人民创造的嘛,我个人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八百万军队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台湾。」张插话:「得民者昌!」吕接着说,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想回国又不想太张扬

          五月三十日,张与吕二次见面。这是他们二人的单独谈话,吕首先向张将军郑重地递交了邓颖超的信,并转达了党中央领导对张的问候。在信中邓颖超受邓小平委托,诚恳欢迎张将军在方便的时候回家乡看一看。当时张没有使用放大镜,脸几乎贴到信纸上,一字一句地认真看着。看到末尾邓颖超签名时,他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沉思片刻又说:「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他表示要写回信。不久,他给邓颖超亲自覆信,其中写道:「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并引用「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两句诗来表达他既想回家看看,又不愿过分张扬的愿望。五月三十一日和六月一日两个晚上,旅美华侨先后两次为张将军举行祝寿宴会。吕送的贺幛被张学良特别悬挂在六月一日宴会大厅内显眼的地方,正式向外界透露了吕赴美为他祝寿的消息。阎明光(即阎宝航之女,阎明复之姐)代表大陆亲朋故旧出席了寿宴,张悄悄托她转告吕正操希望再见面详谈一次。于是吕邀张于六月四日下午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别墅做客。

          「我愿为中国出力」

          张在阎明光、张闾蘅的陪同下来到别墅,给吕带了一包台湾产的凤梨酥。此次谈话范围甚广,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从政治、经济到人物及海峡两岸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张将军一一道来,而且有独特见解。谈话中张将军尤为关心祖国统一问题。他说:「我看,大陆与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吕给张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张表示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点力量,并询问大陆为什么不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吕说,这主要是对付外国干涉和台独分子。一旦台湾在外国支持下搞独立,中国共产党不能坐视不管。若放弃使用武力,岂不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给外来势力、台独分子以可乘之机。当说到「二二八」事件时,张学良说:「国民党到台湾时,更加腐败,不是人干的事都干出来了,硬是把人民逼反了。他们说这是共产党搞的,依我看,要有共产党领导,就不会失败,他们就完蛋了。搞什么台独?最好的时机早已过去了(说着哈哈大笑);对台湾独立,日本右翼势力是支持的,不可忽视。我明白了你说的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意思。我愿保存我这个身分,到那一天会用上的。我虽然九十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为中国出力……」

          张、吕此次会晤距「九一八」六十周年仅两个多月,为纪念此一事件,张应邀题写了「历史伤痕,痛苦回忆」,由吕转交辽宁人民出版社,已刊载《「九一八」事变丛书》上。/摘自环球军事论坛

    • 家园 能否谈谈吕正操
    • 家园 张廷枢 -“副司令,你不抗日我要辞职拉

      张廷枢

      张廷枢,原名柏庭,字蔚久。1903年生于锦州义县南杂木林子村,是曾任吉林省督军、省长、东三省保安副司令张作相的次子。

      张廷枢幼年先读几年私塾,后进洋学堂。1919年2月,张作霖重建“东三省路陆军讲武堂”,张廷枢与张学良是讲武堂第一批学员,一年后毕业。

      1922年4月,张作霖将奉军改为“镇威军”。次年秋,张廷枢晋升上校团长时,被张学良选送到日本千叶县步兵专门学校学习。1925年从日本回国后,接连晋升,由团长升为少将旅长、12师中将师长、预备军军长。

      从1928年东北军易帜到“九一八”事变,张廷枢任改编12旅旅长、辽宁省第三区剿匪司令,驻防锦州。

      “九一八”事变突起,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沈阳城和北大营。消息传到锦州,第12旅旅长张廷枢立即下令全旅紧急动员,进入战争状态,并在锦、义县一带布防警戒,在大凌河岸昼夜赶筑工事,随时准备迎击日军西犯。1932年,该旅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2师后,张廷枢任该师中将师长。

      张廷枢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主张抗日。1933年3月4日,日军进犯热河,承德失守。112师奉命出师古北口,阻击日军南侵。9日凌晨,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向我守军发起猛烈进攻。

      自从战役打响后,张廷枢一直坚守指挥岗位,率部苦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通过古北口战役,使张廷枢对蒋介石假抗战的面目看得很楚了,因此他坚决主张实现国内大联合,一致抗日。在这一时期,张廷枢和黄显声同冯玉祥组织的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了联系,和中共党员有了接触。

      与此同时张廷枢与黄显声密约,秘密联络从东北退入关内的吉林抗日救国军冯占海部、刘翼飞联合一体,出关抗日。由于受万福麟的阻挠未能实现。

      张廷枢与黄显声“志同道合”,友谊很深。所以东北军中,有:“张离不开黄,黄离不开张”的说法。他们主张国内联合,一致抗日,对于共产党力主联合。

      1934年8月,东北军奉调进入湖北打内战,张廷枢思想处于极度苦闷之中,逐渐产生了解甲归田的想法。1935年12月,他向张学良提出辞职。张学良推心置腹地和他谈话,极力加以挽留。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将军,并着手瓦解东北军。张、黄二人为营救张学良将军,首先到南京,会见了宋子文、宋美龄,结果无济于事,营救无望。

      1937年10月,张廷枢与张政枋率队从太原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指挥部所在地。部队被授予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番号,张廷枢、张政枋分别担任司令员、副司令员。

      1938年秋,张廷枢延安抗大学习。年底,组织上留张廷枢在抗大当教员,教军事课。但因革命需要,他后来随聂荣臻去组织从事抗日游击队的工作。

      1940年初,张廷枢肝病发作,他离开抗日根据地去香港治病。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为拉拢东北军旧部,委任他为东北行营中将高参,但他对蒋介石扣押张学良一直愤恨不平,因而一直拒绝上任。

      北平和平解放时,张廷枢的病情已很严重。周恩来和邓颖超对他很关心,嘱其好好养病。张廷枢对周恩来的为人非常敬佩,念念不忘周恩来夫妇对他的关怀与帮助。

      1949年7月23日,张廷枢在北平逝世,年仅45岁。

    • 家园 赵国屏 -那夜他在北大营 ..青天白日勋章

      赵国屏

      赵国屏,1902年12月11日生于吉林省永吉县木石河大田屯。

      1913年赵国屏开始读书,1915年入兰西县高等小学校,1918年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毕业。于1922年考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4科步兵科,1923年毕业后,任排长。

      1925年6月,赵国屏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七期,在校晋级少校参谋。1925年冬,他曾参与郭松龄反奉回师东北,后因郭松龄失败,又回京继续完成学业。1927年10月,赵国屏于陆大毕业,1928年3月,任陆军第19师第2旅中校参谋长,驻奉天北大营。他协助旅长王以哲积极训练部队,使该旅成为东北军的模范旅。他还向张学良建议改善部队装备,以期把日本侵略势力赶出中国。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日军自毁南满铁路柳条湖处一段路轨,诬为东北所为,随即就炮轰北大营。旅长王以哲在城内参加武汉水灾赈济会议,当晚没有回驻地。第七旅所属620团团长王铁汉听到炮声赶回驻地,619团团长张世贤回家未归。身为旅参谋长的赵国屏成为全旅的实际指挥者。当日军向北大营进逼时,他即向王以哲家打电话请示,王表示找荣臻参谋长研究对策。赵国屏一面下令全旅进入预定阵地,一面打电话直接向东北边防军总参谋长荣臻请示。荣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 ,为国牺牲。”赵国屏回答说:“把枪放到库房里,恐怕不容易办到吧。”过了一会儿,赵国屏再次打电话给荣臻,希望他改变命令,国屏恳请说:“这个命令已经同各团长说过,他们都认为不能 下达,而且实际上做不到。官兵现在都在火线上,如何能去收枪呢”荣仍坚持说:“这是命令,如不照办,出了 问题,由你负责”赵国屏觉得难以理喻,就挂上电话,命令各团仍按原定计划准备迎击敌军。他认为:无论胜败,必须拼死一战,才对得起国家,才不负军人职责。

      19日凌晨2时许,敌军已迫近营垣四周的铁丝网。赵国屏不顾荣臻严令,决定利用敌军迟滞前进的间隙,向南北两面出击,以掩护非战斗部队由东面向东山咀子撤退,集结待命。部分官兵与敌人激战至下半夜3点多钟,伤亡很大 。敌人已从南面突入营垣 。赵国屏当即命令旅警卫连,反击突入营垣之敌。5点多钟,第7旅官兵退到东山咀子,稍加整顿。6点多钟,发现敌骑兵来袭,赵国屏决定部队向山城镇转移。到达后,旅长王以哲赶回部队,与赵国屏研究下一步的行动问题。王决定先去锦州,由赵国屏率队转赴锦州。到锦州后,先行到锦州的王以哲,见到赵国屏,向他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礼说:“当时如果听我的话(指把枪放在库里)就坏了,我这个旅长是你给我的,谢谢你。”

      1933年春,长城抗战爆发,赵国屏担任在古北口新编成的陆军第67军107师619团团长,率部驻守在黑裕关等处。由于他作战勇敢,深受士兵的拥戴。3月,他令所部一个营利用黑夜掩护,从滦河上游偷渡。奇袭河东岸桃马渡之敌军营地,枪击刀砍,将睡梦中的日军杀得鬼哭狼嚎。许多日军士兵未及穿衣就被杀死在床铺上。此次出击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其中有日军的重要文件,还有日军残杀我国婴儿、纵火烧毁民房的照片多幅。这一胜利,震动平津,各地报纸大加赞扬。为此,军部特对赵国屏传令嘉奖,并向北平军分会请功,赵国屏因此获青天白日勋章。

      1937年初,赵国屏就任105师第3旅旅长。6月任49军109师327旅旅长。

      1939年1月,新任东北军53军军长周福成(原东北军129师师长),来电请赵国屏回53军。赵因之返回53军。1940年3月,53军所属116师师长赵绍宗因对日作战负伤,转病故去,赵国屏升该师师长。10月任53军参谋长。他曾亲到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并与叶剑英作了一次关于抗日前途的恳谈。这是他决心在思想上跟共产党走的开端。

      1943年初,53军改为远征部队,属于20集团军战斗序列。经过整训,换上美式装备。为打通陆上交通线,该集团军于1944年5月渡怒江,连续攻克大塘子、江苴街等6个敌军据点。腾冲是三国时被诸葛亮7擒7纵的孟获酋长的京城,扼守此地的是日本56师团主力,弹药储备充足,工事坚固。为攻克腾冲县城,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把攻克来凤山任务交给预备2师。对此,赵国屏深感不安,觉得这样的进攻难于奏效,当即提出建议:“增派兵力助攻来凤山,再攻县城。”赵的建议被采纳。战斗结果,赵的建议完全得以实现,来凤山的敌人据点被拔掉,城外的敌人也被完全肃清。1944年8月2日,在盟国空军的大力支援下,20集团军开始攻城53军所属116师、130师首先登上腾冲古城城墙。血战51天,毙日军2600人,是抗战以来的巨大胜利之一。赵国屏对腾冲会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4年12月,赵国屏任53军副军长。1945年10月,蒋介调53军入越南接替60军的防务。

      1946年5月底,赵国屏与周福成率53军回国。1947年6月,赵国屏率53军转进辽宁省开原县。8月,周福成升任第8兵团司令官。

      1948年6月,中共方面代表李书城(赵国屏同乡、世交)持于毅夫、吕正操的亲笔信来见赵国屏,他们根据报纸发表周福成任第8兵团司令官兼松江省政府主席的消息,判断赵国屏已担任53军军长。于、吕在信中劝赵国屏率部起义,或在必要时有所行动。赵国屏慨然允诺,并说明了情况。赵国屏与李书城商定:若赵就任军长,立即率部起义,否则尽其所能,从内部瓦解,对赵国屏个人,不仅保留原级,还予奖励。

      9月,人民解放军形成围攻锦州之势,赵国屏找所部师长个别谈话,说明眼下严峻形势,用“争取万全之策”来暗示他们不要与人民顽抗到底。

      1948年11月原定的起义,因变故改为放下武器,赵国屏对此感到极为痛苦。虽经联名向上级反映,未能奏效,他感到无望,遂自奔前程。

      1949年2月,赵国屏从沈阳到北平闲居,经友人商议,他罄其所有并外借资金,在北京、天津、沈阳开办企业,但仅年余,所办企业相继倒闭。中共中央东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德尊曾帮助他、劝导他,对他产生很重要的启发作用,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1950年4月,经当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介绍,赵国屏到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此时家中生活 难以维持,经李克农通过政府部门帮助,救济小米3000斤,得以支撑到赵国屏正式参加工作。1951年4月,经中央政务院介绍,到军事训练部高级研究室任研究员,正式从事革命工作。因所在研究室撤消,1953年赵国屏到山西省政府参议室任参议。1954年2月,加入民革。1955年至1967年9月,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为改变山西省交通的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

      赵国屏在任厅长期间,还曾担任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民革委员等职。

      1967年9月2日,赵国屏因病在山西省太原市逝世,终年65岁。

    • 家园 邹作华 -中国炮兵之父

      邹作华

      邹作华,字岳楼,吉林永吉人,1894年5月11日生于一商人家庭。初入吉林陆军小学学习,毕业后到吉林孟恩远的陆军做见习军官。1917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炮兵科。回国后,被分派到段祺瑞所属的边防军教导团任队副。后代理教导团团长、重炮营营长。直皖战争中,皖系战败,皖系边防军被直军收编。邹作华不愿依附吴佩孚,遂决定以队副的身分率领炮兵队的学兵以及火炮、马匹、装备等,投入张作霖的奉军,从此开始了他在奉军中的军事生涯。

      邹作华开始在奉军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混成团参谋。不久任炮兵营营长。1922年第1次直奉战争,邹作华在廊坊战役中,指挥炮兵以强大火力压制直军,被困的奉军得以突围,战后升任炮兵团团长。邹作华精通炮兵作战、训练及指挥,治军严明,在奉军暂露头角。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炮兵发挥很大作用,他又升为炮兵第1旅旅长,晋升陆军少将。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兵变反奉,任命邹作华为总部参谋长。邹作华虽身在郭松龄军营中,却怀着投张作霖之心,对郭松龄军队的战败起到极大的作用。邹作华暗中通奉,“将榴霰弹引线芯抽出而放之,帮其虽命中而不炸,奉军未致大伤亡”。郭松龄军队在最后一战,参谋长邹作华“突然间将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郭军遂大溃”。随后,邹作华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部名义下令各军停止攻击,协助张作霖收拾残局,安抚军队。进一步受到张作霖的宠信。1926年被任命为奉军炮兵司令。1928年5月“济南惨案”发生后,邹作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请求自愿率领军队去东北边疆垦荒。张作霖任命他兼任兴安屯垦督办,兴安屯垦区的面貌发由此生了很大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邹作华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陆军炮兵学校校长,成绩斐然。抗战时期,任炮兵总指挥。曾兼吉林省政府主席。1947年任国民党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年,加陆军上将军衔。大陆军解放前夕,邹作华去了台湾。1973年11月7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9岁。

    • 家园 周福成 -远征异域的英雄 解放战争的败将

      周福成

      周福成,字全五,1898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柳条寨乡连三台子村一个农民的家庭。1924年由保定军官学校第9期步兵科毕业。

      1924年6月,周福成加入奉军后,驻在满洲里东北陆军第15旅,任连长、营长。1925年任第六旅第80团中校团副,驻防锦州附近。同年10月,随奉军入关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1927年5月,又随奉军下河南,与靳云鹗作战,此时周任17团团长。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后,东北军再次整编,周被编为东北边防军步兵第6旅任44团团长。1933年周升任129师师长。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福成在捉蒋过程中担任临时外线指挥官。1937年,蒋介石曾在南京召见了东北军的代表,他们是67军军长吴克、113师师长李振唐、112师师长霍守义、129师师长周福成、105师第2旅旅长唐君尧和旅长张志恒6人。召见后,蒋介石为迫使张学良说服东北军将领服从他的命令,迅速东开,特安排他们去 溪口拜见被扣的张学良。53军改编后,仍驻河北保定。这时,周福成任编后的第53军副军长兼116师中将师长。

      1938年冬,因53军军长万福麟年老退职,由副军长周福成接任军长。10月,武汉三镇相继失陷后,53军由武汉转移到湖南省源陵整训,并参加对日作战。

      1943年夏,53军开赴怒江前线,增援进攻受搓的54军36师。53军先以116师攻击敌左翼的唐习山阵地,经过一日战斗,攻克该阵地。尔后又以两师兵力攻击大塘子马塘山之敌。该山地势险要,工事比较坚固。130师攻克数日不下,伤亡较大。116师支援后,两师配合作战,各派一部分精锐部队合力猛攻,敌军招架不住遂向南斋公房方面逃走。53军乘胜追击,进抵瓦甸江、苴城以东之线。接着,53军进行了攻击高黎贡山南斋公房的战斗。取得胜利后又以4个团的兵力将江苴之敌包围,敌逃至主力所在地腾冲县城。经过步、炮、工兵、空军联合作战,收复了腾冲,敌旅团长藏仲康美被击毙。接之,53军调归黄杰集团军,参加龙陵、芒市、遮放败逃之敌,同缅境日军全部配备于此,作困兽斗。53军、71军及第2军1部、第200师联合向木遮之敌进攻,取得了胜利。1945年1月27日 ,53军与驻印度的新一军在畹町胜利会师。历时8个多月的战斗,消灭日军第18、56、2师团,敌第30师团亦伤亡惨重,从而打通了这一国际交通要道,将日军驱出国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53军入越南,接替60军在越南的防务,分别驻河内、富寿省老街和开远。后130师又进入海防市。

      日本投降不久,蒋介石即点燃了内战的烽火。1946年3月15日,53军奉命集结,由海防撤回中国,4月21日到达广州。

      1947年7月,四平战役结束,杜律明因病辞职离任,由陈诚接任。陈诚到沈后,扩军备战,给53军扩编一个师,增编第8兵团,周福成任第8兵团司令官兼53军军长,周的兵团部驻开原,军部驻铁岭,116师驻昌图一带。其130师驻沈阳郊外,主要任务是保护沈阳铁路通车和加强沈阳工事,阻止解放军南进。

      还在1947年开始,根据东北地区斗争形势,解放军从各种渠道争取驻沈阳的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在我军的努力下,53军副军长赵国屏、130师师长王理寰等同意放下武器。赵国屏等还在53军内做了大量工作,争取全军起义。

      1948年10月31日,东北人民解放军从铁西区开始突破。这时第8兵团广大官兵纷纷放下武器投诚,只有国民党青年军207师一部分顽固分子仍然顽抗,作垂死挣扎,结果被全歼。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

      当解放军进入沈阳时,周福成见大势已去,便化装成商人逃至大西门里附近的四合公银行内,被解放军第2纵队第6师16团1连黄 达宣连长抓获。11月3日,林彪司令员请客,周福成被邀请出席。周福成与赵国屏见面时说:“咳,悔不该,我错了。”

       

      根据党的政策,周福成被编入东北解放军军官训练团。沈阳解放后,该团由抚顺转至绥化等地。1953年3月9日,周福成获释。是年因患高血压引起脑溢血逝世于哈尔滨。198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沈阳市人民政府向其家属补发投诚人员证明书(陆字第0293号),书有“周福成同志,原系国民党陆军第8兵团司令兼53军军长,于1948年11月在沈阳投诚。特此证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给几位烈士加上了照片
    • 家园 安德馨 -长城,该营全体官兵力战殉国

      长城抗战

        1932年l月3日,日军投入了新的大规模的兵力,向山海关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上空有8架飞机,还有两艘兵舰发炮作掩护,大有炸平山海关之势。我守军以步枪、机关枪、迫击炮迎头痛击,誓死抵抗。面对着强大、凶残且武器装备精良且儿倍于我的敌人,守卫山海关城的安德馨营,在敌炽烈炮火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誓死与关城共存亡。终因敌众我寡,为英勇保卫山海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安德馨营全体官兵300余人力战殉国,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阿_康,你贴的都是好东西,~~ 另外:

      我推选你为历史长河加精委员会的成员,好选出一批精华来,~~ 当然不仅包括温相,还要其他人的(其中还要你的)。

    • 家园 王肇治 -西事变打桂永清 台儿庄受嘉奖

      王肇治

      王肇治,字权初,1899年1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王屯。在中学学习期间,王肇治对中国时政已有所知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后来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1921年1月,王便毅然 参加了东北军。1922年1月,报名考取了奉天陆军军士教导队第二期步兵科。王在教导队学习期间便和张学良有了接触。在接触中王肇治增进了对张学良的了解,张学良也开始注意到王肇治。学习一年后结束,王被分配到奉天陆军第4旅1团3营,任少尉排长。1923年1月,又被张学良推荐到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深造。在讲武堂第五期步兵科学习期间,他与小他5岁的同乡吕正操结为好友。1924年5月王从讲武堂毕业,即被晋升为中尉排长。1925年4月,王被派到锦州,任东北军补充团上尉连长。

      1926年1月,王由张学良亲自送行,赴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步兵科学习。1928年8月,王毕业回国,在王以哲的第一旅37团3营任少校营长,驻防奉天北大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被派到东北军20旅任中校参谋处长驻防锦州、义县一线,阻击西犯的日军。

      王肇治不辜负少帅张学良的期望,在军中身先士卒,屡有业绩。1933年初长城抗战爆发,他任东北军109师上校参谋长。

      1936年6月,张学良在西安城难王曲镇主办“长安军官训练团”王肇治在该连受训,两个月后,奉命去甘肃合水。11月,王任111师631团上校团长。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晚,王遵照张学良的密令,率全团急行军。13日下午 ,赶到渭南县东的赤水车站,抵挡赤水河对岸的国民党中央军。王肇治鼓舞部下说:“我们赤水之战必须成功,否则无颜见张副司令和关东父老。”顿时,更使全团群情振奋、斗志昂扬。王部赶到的当天下午,即与前来进犯的国民党的教导队展开激战。全团上下奋力作战,终于将桂永清部的进攻击溃,又顶住了国民党蒋介石嫡系的樊崧噗甫28军。此战在军事上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出了贡献。

      此后,王肇治公开讲:“共产党是我们的朋友,蒋介石是卖国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对东北军采取了既打又拉的策略。蒋介石采取加官晋爵的办法,以示器重。王肇治的军衔由上校晋升为少将。任57军112师副师长。1937年7月,全民族的抗战爆发,王肇治遂于同年10月被调任57军111师333旅旅长。

      1938年3月,日军矶谷连介集结重兵,向台儿庄疯狂地进攻。为阻击日军的进攻,第五战区急调333旅增援临沂。3月30日凌晨,王肇治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猛攻。官兵们高唱《大刀进行曲》,向日军猛扑,杀得敌人丢盔卸甲。此战王肇治部毙伤日军八九百人,打出了军威,333旅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为夺取台儿庄的胜利,王肇治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受到战区长官李宗仁通电嘉奖。

      1939年冬,王肇治的部下的两个连遭日军袭击受到损失,缪澄流以此为借口,将王肇治撤职,送往西安软禁。

      王肇治取保获释后,经人推荐到第一战区去找汤恩伯。王与汤是同学,汤对王的到来十分欢迎。遂任命王肇治为漯河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漯河地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相邻,王肇治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力,明里暗里帮助一批批国统区的爱国知识分子投奔 延安,他还巧妙地协助中共地下党运送枪炮弹药给八路军,甚至倾囊相助。特别一提的是,他还接待并护送过周恩来等中共高级领导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肇治担任国民党第十二军的少将军官大队长,直 到1948年7月山东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经季方介绍,王肇治回东北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秘书、东北贸易部成高子疗养所副所长、东北贸易部大连疗养所副所长,省商业厅成高子疗养所主任。1956年11月,王肇治被批准加入民革。1958年10月28日,民革哈尔滨市筹备委员会成立,王肇治为筹委会5位委员之一。1963年11月6日,举行了第二届第一次民革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9人组成的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空缺,王肇治为副主任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王肇治被诬为“国民党残渣余孽”、“反动军官”,受到揪斗批判,被赶到“牛棚”,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从未动摇。

      1978年民革组织恢复活动后,王肇治先后担任民革黑龙江省委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和监察委员会常委,同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989年3月28日,王肇治在哈尔滨病逝,终年90岁。有关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留下的遗嘱,遗嘱是他在1983年7月12日用毛笔写在3页稿纸上的,全文是:“民革同志:将来我死之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医院同志认为我尸体有研究之用,贡献他们,完了后烧之,不用骨灰盒,将骨灰撒到哪个地方均可。特托”。

    • 家园 王以哲 -叶帅说他入了中共东北军二号人物

      王以哲将军

      王以哲,字鼎芳,又名海山。1896年生于吉林宾县。1922年,王以哲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赴奉天投身奉军,但却不得门而入。他鼓起勇气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得到张学良的召见,派他到张学良兼任队长的军士教导队任第1期中尉连副。他所带连队,每每获得全队之冠,因而连连提升。1925年1月升为少校营长,11月郭松龄反奉时,升任上校团长。1926年,王以哲任3、4方面军联合司令部卫队少将旅长。由于王以哲才华出众,短短4年中被张学良提升5级。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时,王已是张的4个心腹之一(高纪毅、王以哲、刘多荃和谭海)。

      1928年,王以哲升任19师中将师长。年底东北易帜,东北军改师为旅编制,王以哲任陆军独立第7旅旅长,驻守沈阳,一直得到张学良的重用。王以哲精心研究古代兵法院结合他的实践经验,编写一部20万字的《步兵操典详解》,这本书是东北军初等军事教育的重要教材,王也成为有名的儒将。“九?一八”事变时,王以哲执行“不抵抗命令”。此后,王以哲一再向张学良建议,勿听蒋介石“中央外交”政策。1932年8月,张学良就任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任王以哲为军衡处(即干部处)中将处长兼107师师长。长城抗战时,升任67军军长的王以哲亲率部队进行了慕名的青石梁战役和吉北口市街战役,受到世人赞扬。1933年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这期间蒋介石拉拢王以哲,想让他取张而代之,王以哲不为所动。王以哲将军是东北军内最早与红军联合行动的高级将领。1936年4月9日,王以哲陪张学良到肤施与周恩来会谈,双方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王以哲延安在西安事变前,给红军以很大支持和帮助。在红军把影响从陕北扩展到全国的工作中,王以哲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邓颖超说:“王以哲将军为革命立了大功。”

      1936年月12月11日深夜,张学良召集王以哲、于学忠等人,宣布“捉蒋兵谏”命令。12日凌晨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王以哲等人联名通电八项救国主张。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王以哲等当时想通过和平方式营救张学良,引起东北军内部一部分人的不满。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少数“少壮派”发动“二?二兵变”,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等人唆使少数不明真相的下级军官,将病中的王以哲杀害,时年仅42岁。周恩来等亲率代表团成员去王家吊唁,对王以哲将军给予高度评价。

    • 家园 万福麟 -热河逃兵 反对西安事变三位一体

      万福麟

      万福麟,字寿山,1880年12月20日生于吉林省长岭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因家中贫因,以给人扛活当“半拉子”为生。清朝末年,投入吴俊升后路巡防营当兵,以勇敢善骑和枪法精准而著称。日后逐年被提升为“哨长”、“哨官”、“管带”。1913年,万福麟随吴俊升因平息蒙古叛乱有功,晋升奉天后路巡防营帮统(即副团长),兼马队四营管带。是年来,被袁世凯授予步兵中校。1917年,奉天后路巡防营与骑兵二旅合编为陆军第29师,调往黑龙江。吴俊升任陆军第29师师长,万福麟任该师114团团长。1920年,万福麟升任57旅旅长兼东三省铁路护路军哈满司令。1922年,兼任安泰镇守使。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万福麟任新编第17师师长,不久升任骑兵副军长。

      郭松龄倒戈反奉时,万福麟建议张学良用骑兵迅速袭击郭军军需所在地白旗堡,并由万福麟亲自率骑兵以“置于死地而后生”为信条,擒贼先擒王之手段,张采纳之。结果郭军粮秣军械损失殆尽。郭军大败后,万福麟因功升任第8军军长。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国军政府”,万福麟部受命加入张学良第3、4方面军,与晋军作战。从此,万便投入张学良麾下,成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奉系新派成员之一。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万福麟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出任黑龙江省军务督办,后兼任省长,进入东北军决策层。

      1930年春,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欲出兵调停,东北军意见不一。万福麟等东北军内的新派支持张学良,并由万福麟从中斡旋,统一了东北军内部的意见。张学良决定武装调停中原大战。1931年夏,张学良抽调万福麟的两个及其他东北军入关平息了石友三叛乱。“九?一八”事变,万福麟被阻绝在北平。抗战时期万福麟每当提起东北之失,总是拍大腿,唉声叹气,无限悔恨。1932年,万福麟任总参议,协助张学良整顿6省军务及东北部队入关事宜。1933年,长城热河抗战打响,万福麟任53军军长兼华北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热河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万福麟任北平军分会副主任兼东北军5个军中的第53军军长。1934年张学良回国后,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调东北军南下,53军抽出大量兵力南下,但军部及116师仍在华北。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密电万福麟,令他统率所部迅速占领郑州,卡断陇海铁路,防止蒋的部队西进,威胁西安。万福麟不仅迟迟不动,亦不给张 回电。12月14日,他竟给王树常发出电报,拥护国民党中央,反对“西安事变”,并软禁了支持“西安事变”的副军长黄显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提出解决善后问题的甲乙案。甲案是东北军集中陕甘境内,甲案有利于“三位一体”的大团结;乙案是驻西北的东北军全部移驻苏、皖两省。万福麟力主执行乙案,与会者一致同意万福麟的意见,从此东北军作为一个整体开始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万福麟任第1集团军副总司令。在完成武汉保卫战后,辞去53军军长,保举周福成师长继任。1939年任20集团军副总司令,没有兵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万福麟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全国解放前夕,家人曾劝他留下等待解放,他只是对小儿子说,“我没打过共产党,你留下没问题”。解放初,吕正操在北京看到他小儿子时问:“我劝他不走,怎么就走了?他如果留下来是能够得到共产党的宽大的”。但万福麟还是去了香港,后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51年7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 家园 唐聚五 -学良说英雄死于中共手 谁造的谣?

      唐 聚 五

      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1898年4月20日生于吉林省双城堡新厢兰三屯(今属黑龙江省双城县)。

      唐聚五11岁进私塾念书,16岁到城里学木工手艺。1913年投奔奉军,并随奉系新兵队伍到达奉天(今沈阳)。不久,编入奉军第27师卫队旅第2营当护目。

      1921年5月,奉军扩编为10个旅,张学良任第3旅旅长时,唐聚五因作战勇敢,被提拔为排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唐聚五升任营长。1926年春,张学良保送唐聚五到东北讲武堂第6期步兵科深造。1929年5月,唐聚武被派到凤凰城驻防,任东边道镇守使署第21团中校团副。

      1932年3月21日,唐聚五等人在桓仁召开秘密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达30余人。经过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辽宁民众救国会和辽宁民众自卫队。救国会设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唐聚五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设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部,公推唐聚五为总司令。会议决定4月21日,举行起义。辽宁民众自卫军在唐聚五的领导下,队伍日益强盛,至8月份队伍已扩大到37路,近20万人,与日伪军战斗100多次,收复东边道14个县。辽宁民众自卫军成为东北义勇军的一支生力军。

      1932年8月,张学良决定在通化成立辽宁省临时政府,领导辽宁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并委任唐聚五为辽宁省政府代理省主席兼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授中将军衔。在唐聚五的领导下,与日伪军激战多次,给敌人以有力地打击,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1939年5月,唐聚五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41岁。

    • 家园 沈鸿烈 -反共先锋

      沈鸿烈

      沈鸿烈,字成章,1882年12月7日生于湖北农村一书香门第。幼年“承庭训,好学敏求。”跟乃父读书6年,汉学基础很深。1905年冬,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留日海军,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沈鸿烈归国后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因沈鸿烈是黎元洪的部下,被黎元洪任命为海军宣慰使,奉命策动长江中的清朝舰只起义,喜获成功。随后不久,他即被任命为海军部军机处参谋。1913年,北上调任北京参谋本部上校科长,主持海军作战及海防事宜。1920年春,海军部特颁吉黑江防司令公署编制令,委任王崇文为司令,沈鸿烈为司令公署参谋长。吉黑舰队原直属于北京海军部,后由于经费问题,1922年4月,海军部明令将舰队划归东三省巡阅使公署领辖,从此东北有了海军。沈鸿烈由此成为奉系将领,开始得到张作霖的注目。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张作霖得知沈鸿烈与黎元洪之间的关系,遂派他进京斡旋,使紧张形势缓解。这之后不久,张作霖看中了沈鸿烈的才干。同时,沈鸿烈与张作霖左右的人关系密切,与多位重要人物磕头拜把子,深相结交,尤其与张作霖的总参议杨宇霆关系更非同一般。沈鸿烈把家眷接来法库居住,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位东北籍人士,此举更使张作霖对他深信不疑。海军划归东三省后,作为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决定筹建东北海军,遂任命沈鸿烈为镇威上将军公署航警处处长,负责东三省江海防务、水道、渔业、航政等事宜。沈鸿烈成为东北海军的创始者。沈鸿烈作为一个非东北籍的海军军官被如此提升,在奉系中是不多见的。在郭松龄倒戈事件中,沈鸿烈对张作霖表现得忠心耿耿。当奉天吃紧,张作霖的左右纷纷逃遁之际,沈鸿烈不仅未逃,而且还为张作霖多方奔走,并号召海军官兵为张作霖而战。他说:“就是老将下野,也能维持我们十年。”这次事变,他的表现为他日后得到张氏父子的重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鸿烈任航警处处长后,设立了东三省航警学校,培养自己的海军军官。1923年,东北海防舰队成立,张作霖任命他为中将司令。任职期间,设法吞并了渤海舰队,东北海军实力大增。张作霖遂成立联合舰队,自任总司令,沈鸿烈为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之职。1929年12月,东北易帜,沈鸿烈支持张学良,力促其成。易帜后,沈鸿烈仍统辖东北海军,他反对中央将东北海军划归海军部指挥,仍忠实于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后,沈鸿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兼东北海军司令。后来,东北海军分裂,沈鸿烈引咎辞去海军司令职务。抗战期间,沈鸿烈继韩复榘之后出任山东省省长,制造了一系列反共惨案。公然叫嚣“宁匪化,勿赤化”、“宁亡于日,勿亡于共”。1941年冬,调任农林部长,次年兼国家动员会议秘书长。1946年3月出任浙江省主蒿,1948年调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全国解放前夕,随蒋介石到台湾。1969年3月病逝,终年87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