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行万里路:在印度的日子 -- 风雨声

共:💬195 🌺1016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在印度的日子(6): 南亚轻歌

      加尔各答是个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在大学时被泰戈尔的诗歌吸引,知道泰戈尔生长于斯。他的诗歌单纯、平静、富有智慧,《吉檀迦俐》中不少句子今天还记得,让我从虚无浮躁中归于平静。“如果错过了太阳你就哭泣,你还会错过月亮。”泰戈尔轻轻地用歌谣唱出印度古老的智慧。西孟邦如此贫困的地方培养出伟大的诗人,也许和Bengali人能歌善舞有关。印度人的声带仿佛和其他人种都不一样,他们的歌声如天外来音富有磁性,他们的舞蹈节奏强烈如痴如醉,却不显张狂。

      我虽为加尔各答的贫困震惊,也为这里人们在贫困中能够保持简单、快乐、安详的心情而深受感染。在如此贫困的条件下,这样的平和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约翰内斯堡、圣保罗等地早成了犯罪之都,然而加尔各答居然是个安全的城市。因大面积贫困,西孟邦的执政党长期是共产党,此事仿佛鲜为人知。

      我们在加尔各答停留其间,碰到BENGALI人最大的节日“Durga Puja”。那段时间到处都是庙会,夜晚的加尔各答装点得生动热闹。前英国殖民地总督府前车马依旧,大英的官员走了,他的马车和房子还留在这里。我和小傅由这马车拉着蹄蹄蹋蹋悠闲地绕着总督府广场转悠,看着总督府灯火摇拽,象是回到日不落帝国的时代。人们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夜夜笙歌、通宵达旦。那种感染力不让于巴西的嘉年华会。加尔各答人表达的方式更含蓄传统,虽没有膛胸露乳惊天动地的场面,却有小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一大家人扶老携幼其乐融融的温馨。

      庙会期间,人们划出一大片街区,街上轻歌曼舞,香蕴缭绕。由当地行会和有钱人家搭建了很多棚子和舞台,外面罩着深色的帆布或油布,里面供奉着印度教中神的塑像。印度教的大小神址很多,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敬拜的神也有所不同。DURGA PUJA敬拜的是一位印度教的天后,塑像有很多只手,手中握有各种武器,斩杀了一个半人半兽的魔怪。乍看有点样子有些微象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在诸多宗教中,印度教教义是较为宽松的一种,相信天下大同,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天堂。我好奇地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棚台之间,象走在迷宫之中,看着人们在神前烧香跪拜,对他们的虔诚也心生敬意。

      神龛的外面是成群结队的小摊,摆着各式各样的印度传统手工艺,做钥匙链的,编手环的,做项链的……夫妇、恋人们让工匠在钥链上刻着的自己成双对的名字,以期带来好运。穿过一大群小摊,旁边就是游乐场。这里的游乐设施大多土制,一个大转盘吱吱呀呀转动,转盘上挂着很多椅子,两个人可并排坐在上面,柱子支撑着大转盘和上面的人们,看着有点害怕。至今让我感觉惊心动魄的是海盗船,木头做的船体挂在木头的支架上,船体前后晃荡。

      带我们同行来的是GUPTA一家,老GUPTA没有来。他除了经营公司以外还开办一家医院,每天救助上千个无钱看病的穷人。在我们游乐的时间,老GUPTA还在医院过问管理情况。他的小儿子带着漂亮的太太、四个孩子和我们去游乐场。

      我有点恐高,向来对游乐场惊险刺激的游戏敬而远之。他家四个漂亮的小男孩最小的那个AJAY当时才五岁,聪明调皮,总是要我的同伴小傅抱他,抛向空中。四个男孩争先恐后爬上了船,在船上大叫大喊让我们一起玩。小傅拍拍我肩膀说走吧,别让好多人都盯着我们,只好上了船。其实我们俩长得够显眼的。船上大多是孩子们和年轻人,呼闪呼闪的大眼睛都好奇而友好地盯着我们这两个外国人。就这么海盗船开始晃动,越来越高,船尾晃到顶的时候,我感觉几乎就要从船上倒着掉下去,在肌肉内腑的颤抖和头晕目眩的恐惧中,我哆索着跟孩子们挤成一团。AJAY的小哥哥在我身边叫:“SCREAM,you will feel better!”,于是我同他们一起疯狂地大呼小叫…AJAY今年该满十二岁上中学了,不知道他还记得他曾经和两个东方来的叔叔一起在海盗船上大叫大喊的夜晚。

      从庙会回来,回味着这个节日真好,把人与人维系在一起,培养了人们共同的认同感。想到欧阳修笔下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要是这些情景能重回中国就好了。现在我们的传统和民间世俗节日的流风余韵都快被淡忘。春节放长假除了串门打麻将,很难找到有意思的事情做。印度人虽然贫穷的程度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保留传统上做了个好榜样。

      1996年底我奉诏回国。七年过去了,那段月华流光载歌载舞的日子恍如南柯一梦。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一个朋友前年去印度旅行(横穿印度)。我就问他对那里影响如何.

      他说印度文化确实有观瞻之处。但谈到发展,他说到了印度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电影里演的“旧社会”。除了新德里和孟买有些现代化气息外,其他地方是在是太落后了。

    • 家园 怎一个"好"字了得??
    • 家园 这样的好帖...真是好帖.
    • 家园 一直没倒出空来,刚刚看完,统一顶一下,请继续!
    • 家园 【原创】在印度的日子(5):天上人间

      上中学读长恨歌,觉得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即使不算奇迹,也实属异数。皇上后宫这个地方,善良柔弱者沦为鱼肉,凶狠精明者相互顷轧。在无所不用其极刀光剑影的血腥中,做皇上的还能有心儿女情长,岂不是有点含情脉脉地看着狼的意境。后来发现这中国外国,东方西方类似的故事还到处都有。风流君王从遥远的过去直到今天总有演不完的连台好戏,让老百姓在谋生的艰难中也算茶余饭后有可以津津乐道的故事。

      印度末代王朝第五代君王沙加汗为这前仆后继的“帝王艳史系列大乐章”写出了空前绝后的一曲。沙加汗比中国的乾隆皇帝早生一百年左右,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天生风流倜傥,都有些好大喜功,都能够文采飞扬,都有一个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爷爷摆平天下。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沙加汗是个痴情郎。

      波斯公主穆塔诗玛菡于1612年嫁给沙加汗,虽然这是沙加汗的第二个妻子,这个婚姻却使穆塔诗成为沙加汗形影不离的伴侣,是他的同志,朋友和顾问,鼓励他向善爱美,关心弱者。穆塔诗为沙加汗生了十四个孩子。1630年在随军出征的途中,穆塔诗死于产床上,那一年沙加汗继位成为穆古尔王朝的皇帝才第三年,也算共苦多而同甘少。18年的幸福婚姻香消玉散,据说穆塔诗去世后的几周内,沙加汗的乌丝很快变成了白发,伤心欲绝的同时,在印度古都阿克拉亚穆纳河畔修建了泰姬陵纪念他的妻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选了一个星期天,起个大早,加入一个旅行团奔赴阿克拉参观泰姬陵,拜谒沙加汗走过的道路。一个小巴士装了十多个人, 天蒙蒙亮就出发。同行的人大多忘了,就记得身边同座的两个英国妇女。也许是因为印度曾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她们对印度很有好感。印象最深的是她们的一个问题:印度这么多人,英国人当年船上过来的几个人怎么能管得了?

      从新德里往南走去阿克拉,大约三个小时的行车路程,主要是因为堵车。公路路况差了一点,只有两个车道,不仅有泥泞的路段,有的地方坑坑洼洼。一路上汽车颠颠簸簸,歪歪扭扭,停停走走,不时按着喇叭。老德里的人口压力一出城就感觉少了许多。也许没有农村户口限制之类的政策,印度人可以自由迁徙到城市。公路两旁的风景比较单一,没有多少人烟,看不到中国乡下村落散布,良田万顷,精耕细作的场面。路边的野地山坡上草和树木自然凌乱生长。车终於摇摇晃晃停在了阿克拉,导游说:“到了,记住你的车号!”这话听着象是从中国旅行社导游那儿学来的口令似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了车来,这就是阿克拉?印度的古都?太让人失望了。看着就象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应该说是小乡镇,还是十年前西部的的那种!没有什么市容,只有脏乱差。乱哄哄的小摊小店摆得七零八落,卖的是什么也认不出来,猜是印度的“豆浆油条”之类的东西。停车场的旁边是三三两两的垃圾堆,小道上坑坑洼洼装了些积水。各地来的游客都集中在此处,车停得越来越多,游客逐渐汇集成一股不小的人流。行人们歪着脖子东张西望,泰姬陵在哪儿啊?

      看着这乱七八糟的环境,心都凉了半截。来都来了,就跟着走吧。穿过小摊小店,然后穿过一排一排残墙断壁,跨过一道一道破门,我们一路喧嚣嘈杂,说说笑笑就跨过了最后一道小门。只觉得眼前掠过一道亮光,豁然开朗,人声鼎沸到此处突然鸦雀无声,我感觉身边所有的人屏住呼吸。我闻到空气中淡淡清香,听见旁边一粒水珠从树叶上坠落到地上。蓝天下一片绿色的平原,远处呈现出一座白色的宫殿,平静安详,亚穆纳河从宫殿旁边轻轻地流过,温柔婉转。 我眨了眨眼睛,看到人们来来往往在移动,证实这不是幻觉。想到红堡天顶上的一句话,“如果地上有天堂的话,这里就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为看惯了照片和现场感受的区别,我总是对照片打足够的折扣,用降低期望的方式来避免失望。在泰姬陵前,我明白了纸张可以传递的美丽受到的限制。此景,此地,此人放在一起,得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陵前有浅浅的两池清水,窄窄细长地前后一条线,映照出泰姬陵的身影。站在这倒映池前,同行的英国妇女惊呼这是戴安娜王妃照相的地方。1992年的那一张照片,美丽的戴安娜孤单一人在泰姬陵前留影,预示着同查尔斯王子的渐行渐远。同为王妃,戴安娜在此拜谒穆塔诗,不知道是何感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的偏见,我一直不能把伊斯兰文化和男女爱情这事儿联系在一起,觉得就象是把苹果机的操作系统装在WINTEL的机器上一样,有点不兼容的感觉。然而在印度看到胡马庸的陵墓是他的穆斯林遗孀给修建的,泰姬陵是一个悼亡妻子的穆斯林君王修建的,这已经足以修正我的偏见。

      泰姬陵修建前后历二十余年,每天工地上有两万劳工忙碌。在没有火车的情况下,沙加汗动用了1000多头大象从中亚等地运来白色大理石红砂石等重材料, 从中国斯里兰卡等地运来大量的玉石香料,开支三千二百万卢比,倾尽当时全国的财力。

      所有这些, 只是为了完成穆塔诗临死前的一个愿望:

      “记住我,为我修一个这世上从未见过的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突发奇想,有人比较过英国征服印度和满清入主中原的异同吗?

        都是相对极少的人统治相对绝大多数的异族国家,初期在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后期在政治上的精明手腕。当然满清不像英国还有个万里之外的强大祖家做后援,其不同之处也很多,比如社会发展阶段,科技水平,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但是英国征服印度和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是否有相通之处呢?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玩的题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