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美国次按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 子玉

  • 共: 💬 90 🌺 149
      • -- 系统屏蔽 --。
      • 房产这个东西不像股票

        很多时候是越便宜越没人买。房地产市场抄底占用的资金量太大,回款周期太长,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

        所以不会像股票那样波动频繁。

        一般房地产市场就是兴旺几年,衰落几年。都是大周期。

        相关的公司,到了市场衰落的时候,资金就会出现问题,那就只好关门了。

        • 房产这个东西不像股票,流动性差

          所以周期大。

          一般房地产市场就是兴旺几年,衰落几年。都是大周期。

      • 次按公司等不起

        这些公司也不是用自己的钱放贷。他们借来的钱也要产生利息支出,杠杆很大的话,应付的利息比自己的size还大。他们等不到地板价就垮了好多好多次了。

    • 【文摘】次级债危机"火烧连营"--美最大次贷公司面临破产

      次级债危机"火烧连营"--美最大次贷公司面临破产

      http://intl.ce.cn/gjzx/bm/200708/17/t20070817_12572358.shtml

      美国最大的商业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FinancialCorp,CFC)于当地时间本周二(14日)表示,7月份,该公司房屋贷款发生的止赎和违约案件升至五年多来的高位。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蔓延,该公司可能面临破产危险。

        在次级债风暴面前,美国数家大型商业性抵押贷款公司相继“倒下”。

        又一大象走向死亡

        美国最大的商业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CFC)于当地时间本周二(14日)表示,7月份,该公司房屋贷款发生的止赎和违约案件升至五年多来的高位。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蔓延,该公司可能面临破产危险。

        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收盘时,CFC股价暴跌13%,收于21.29美元,创下1987年股灾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该公司股价已经连续第五天下跌,是标准普尔500指数中股价跌幅最大的公司。今年以来,该股票跌幅已达50%,公司市值降至约123亿美元。

        今年3月份,饱受信贷违约事件困扰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NYSE)表示,公司已无力偿还共达84亿美元的银行债务。随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知新世纪金融,将对其展开初步调查,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3月13日,由于新世纪金融公司面临的危机不断加剧,SEC停止了其股票交易,准备将其摘牌。

        在3月12日的最后交易中,新世纪股价收于1.66美元,与去年5月份51.97美元的一年来最高点相比下跌了96.8%。目前该公司股票在OTC市场交易,15日收报0.11美元。至4月份,新世纪金融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房市降温以来最大的一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倒闭案。

        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公司——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HomeMortgageInvestment,AHMI)也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对冲基金已经倒闭。与新世纪金融专营刺激抵押贷款不同,AHMI还发放抵押贷款给那些信用级别仅低于最高等级的公司。

        美林报告雪上加霜

        CFC在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难问题已令投资者担心不已,而投行美林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令市场信心跌至冰点。

        美林证券在周三盘前将CFC的股票评级从“买进”跃级调降至“卖出”,该行表示,抵押贷款行业的流动性问题将进一步损害CFC的价值。美林分析师肯尼思·布鲁斯表示,如果公司财务压力进一步累积,或者市场对公司运营能力丧失信心,公司可能被迫清算资产,甚至破产。

        业内人士指出,美林突然调降评级,意味着CFC所面临的问题正在恶化。该公司上月还表示,一旦折磨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贷危机结束,CFC就将重新兴旺起来。美林的担忧无疑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情绪,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信贷市场紧缩程度已到了即使最为老练的市场参与者都束手无策的地步。

        “次级债冲击波”没有国界

        开始于美国的“次级债冲击波”,正在向更多国家的更多金融机构蔓延。

        澳大利亚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BasisCapitalFundManagement日前向投资者表示,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促使债权人强迫其出售公司资产,该公司旗下对冲基金YieldFund可能亏损逾80%。

        BasisCapital公司在周三(8月15日)寄给投资者的信件中表示,公司已经无法“精确评估”Yield基金的单位净值。该基金的亏损幅度在过去一个月内急剧恶化,7月份时,BasisCapital公司曾公布Yield基金可能亏损了50%。该公司3月份时管理的资产总额还高达10亿美元。

        据悉,BasisCapital公司上个月已经聘请了黑石集团(BlackstoneGroup)作为顾问,同其债权人进行交涉,避免将公司资产进行廉价抛售抵债。8月初,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损失。分析人士表示,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澳洲对冲基金受到信贷危机的波及。

        事实上,次级债危机已如“火烧连营”般在全球金融业快速蔓延。管理着近16亿美元资产的美国Sentinel资产管理公司周三宣布,停止处理客户的基金赎回申请,因为信贷市场的危机已使公司无法避免交易损失。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未能幸免。该国最大金融集团三菱日联周三表示,截至7月底,该集团约有50亿日元未实现的次级房贷投资损失。而日本第三大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集团也表示,今年4月至6月间,公司在美国房贷担保证券方面计提了“数十亿日元”损失。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上周也确认了6亿日元次级债相关损失。

      >>>>>>>>>>>>>>>>>>>

      8月中国企业公报,中国银行持有美国最大两家次按公司的情况也将披露,到时候震荡的不只是海外股市.

    • 【文摘】关于《货币战争》的看法,信or不信?

      关于《货币战争》的看法,信or不信?

      http://dragonpark.blog.hexun.com/11822425_d.html

        《货币战争》一本现在很火的书?(中国证券报连载了)有人赞有人骂,信还是不信~?

        

        这本书是去年12月10日于和讯blog开始连载

        今年6月份印发实体书。

        作者可以肯定不是宋鸿兵本人,根据他blog的言论,和货币战争的笔锋而言,大部分非本人著,而书发行时也注明是其编著的。他本人,偶感觉更像是个“愤青”--

        

        后,其本人在其blog中也证明,他们是一个团队,至于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并无透露。

        

        我是去年12月20日开始关注的,更倾向把它当成历史来读。不过着实是补习了很多金融基础知识。

        

        基本上,书中的内容可以说是把我的历史观翻了一个天。

        信与不信,大大的问号啊,开始当然是不信。

        然后就查阅一些历史资料,目前只是发现关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那段,作者是摘自一个英国当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S226;福格森的几本著作,尼尔&S226;福格森是专门研究欧洲金融史,政治史,很年轻,不到40岁。

        ―――――――――――――――――――――

        尼尔&S226;福格森

        Niall C Ferguson

          现为牛津大学政治与金融史教授、纽约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著有《战争的不幸》?《纸与铁》,《罗斯柴尔德家族》和《现金关系》等。

        ―――――――――――――――――――――

        

        美联储确实是个私有银行,美国政府的确没有货币发行权。证实了这几点后,基本可以确定,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已经可以达到改变历史进程的程度了,至于具体的方式和手段,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

        如果说不信的话,《货币战争》中关于几任美国总统的刺杀阴谋的推论又全然成体系。

        尤其是肯尼迪。

        如果用金融阴谋论来解释,所有美国总统被刺杀的原因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点,我也就信了,至于之后银行家们世界货币,环保货币等等,有待观察,姑且不信了。我可不想承认银行家控制着整个世界,这样活着郁闷。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战争》,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至少说明,西方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的多,就和我们的历史西方人也看不懂的道理一样。

        

        因为高中的时候,玩一些欧美的电脑游戏,策略类型的,其中不少作品都有提到佣兵战争的形式以及相关历史。所以,感觉西方人对于金钱的理解,确实和东方人有些本质差别。权力和金钱,东方选择了前者,西方选择了后者。

        

        那么现在分为几个部分,谈下我对《货币战争》论点的看法

        关于《货币战争》中阴谋论的部分

        共济会,货币战争中提到的共济会,以及共济会的种种理想(阴谋),在历史中确实存在过(现在是否存在,不知道)

        我对共济会进行了简单研究,得到几个结论,(共济会简介:http://dragonpark.blog.hexun.com/9526063_d.html)

        第一, 共济会是一个准宗教的精英组织,

        第二, 第二共济会的分会遍布全世界,中国上海也有一个。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证。

        第三, 第三,共济会的名人很多,影响很大,

        例如莫扎特(我已经把莫扎特的所有共济会音乐都down下来了,有9CD差不多,大部分是仪式用。),其代表作是《魔笛》一篇公认的带有共济会思想音乐作品。

        找到一篇硕士论文《18世纪共济会的理想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http://dragonpark.blog.hexun.com/9523436_d.html)其中提到不少启蒙时期的名家,除了莫扎特外,还有(觉得麻烦的话,可以略去往下看)

        ―――――――――――――――

        海顿在1785年2月成为共济会的成员,在埃斯特哈齐分会入会,他的兴趣得到了他的密友P.万利兹基的更大刺激,P.万利兹基是埃斯特哈齐伯爵宫廷的音乐指导。海顿在入会后,似乎没有参加任何共济会活动,也没有为共济会创作任何音乐,虽然有人认为其作品《创世纪》(The Creation)有某些种共济会象征主义的证据,但无确论。1787年,海顿的会员资格终止了。

        贝多芬对共济会仪式的了解比熟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思想要更深。有材料指出作曲家贝多芬“是共济会成员,只是在他的晚年在共济会不再活跃”。他创作勒几部显然受到共济会启发的作品,尤其是弦乐四重奏(Op.59No.1)的柔板,《菲黛里奥》(Fidelio)中的一些乐句,以及《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都是对共济会经文谱的曲。

        19世纪作曲家中参加共济会的有很多,李斯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1841年加入法兰克福的“Zur Einigkeit”分会,1842年在柏林的“RoyalYork”分会被提升为工匠,然后1870年在布加勒斯的“Zur Einigkeit”分会被提升为大师。他对共济会的兴趣受到瓦格纳《帕西法尔》[Parsifal]的一些方面的影响,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瓦格纳有意在从入会和炼金角度创作的。在1872年前后他一到达柏林,就要求加入这个城市的一个分会,但精神的压力使他放弃这种想法。古诺,虽然是位实践天主教徒,对共济会象征主义非常感兴趣,创作了一部“准共济会”歌剧。这部作品的乐谱非常类似《魔笛》的韵律因素和管弦乐特征。音乐学家胡戈&S226;里曼(Hugo Riemann)也是位著名的共济会成员。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共济会中所强调的某些思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勒西方自古典注意以来音乐文化中自由思想的形成,因而使得18世纪的音乐出项一种理想主义的风格,它体现在奥地利人的亲切随和虔诚敬神的结合之中。作曲家们凭借自己的创作展示勒他们对世俗音乐在风格与形式方面的关注,进而把他们追求的自由精神融入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的语汇之中。

        ――――――――――――――――――

        上述是音乐方面的。

        还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都是共济会的成员,美国开国的一些政治人物多数也为共济会成员。

        这里要说明的,不是因为这些名人的功绩而对共济会作出评论,而是倒过来,为什么这么多名人会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为他们的事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这点我是从一本《关于欧洲禁书检查制度发展史》的书中得到启发的。欧洲的禁书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并且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间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而这点往往被中国西方历史学者所忽视。西方历史不像中国,中国对于禁书的传播并未形成严密而成体系的检查制度,往往仅仅依靠皇权就可轻松解决,所以并无系统化的必要。但是在西方,因为长久以来并无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督教以及各个王国政权的禁书需求并不可能如中国这样随心所欲。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书报出版发行检查制度。

        而由出版前的“审批”制度到出版后“追查”制度之间的过渡,其中各种推动的力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毫无疑问,共济会,一个超国家的组织,在欧洲出版业以及出版检查制度的发展和改革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书中提到,当时书商为了获利而转入地下印刷(新教宣传的小册子,以及其他启蒙思想的书籍),而如果共济会在这个时候提供过帮助的话,那么就必然同银行家们打交道。所以,我想共济会和金融家的关系应该是这个时候建立的,而共济会本身的会员对象则是社会上层的精英,包括,商人,银行家,政治领袖,贵族等。

        所以,一圆美元背后的图案,毫无疑问就是共济会,以及共济会的理想的符号标识。

        阴谋论的其他地方暂时无法考证,美国总统的刺杀,以及一战二战的动因等等。可信,可不信吧。

        没必要在这些问题上纠缠过多。

        

        关于《货币战争》中,经济部分的看法。

        这点很多经济学圈内人士对本书的经济理论都表示出非常的不屑,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就我身边的情况而言,不少证券银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此书兴趣颇大,购书后纷纷传阅,而后便开始购买黄金,或者有这种计划(在股市退烧后),进行保值投资。认识一个几公斤几公斤的往家里买(一个在中国工商银行任职的朋友)。

        我想这大概是金融和经济学的区别吧。

        说白了,没有金融操作,经济学就什么也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

        关于经济学究竟是不是数学游戏这个问题,我和朋友吵过N次,他学理论经济出身的。

        其中,争执较多的问题,就是在我国强制结汇制度下,对于“外汇占款”现象的定义问题,他是死活不承认有“外汇占款”这种现象,执意说是热钱问题,坚持国际收支账户平衡论。虽然都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不是局部结构性的通胀,而有全面通胀的危险,但是他坚持认为是热钱推动了成本上升,现在则为成本需求共同作用下的通货膨胀。丝毫不提货币供给问题,认为那个通过货币政策可以解决。(完全都是课本理论么――)

        看过《货币战争》后,我对目前通胀问题的认识,很简单,就是因为RMB发多了,为什么发多了,因为外汇储备过多,顺差过大,中国人民的劳动价值被低估,而在保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将有大量货币增发进入经济体。从而必然产生通货膨胀(所有供小于需的商品上)。因为储备的美元只是代表美国所欠的债务。

        从商品市场来看,恰恰是因为美元是债务货币的原因,才导致美元滥发进而造成全球原材料的上升,这个是根本原因。债务货币以及通货膨胀具体表现在中国以及美国的企业层面,为美国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为2%,而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则为13%。从这点来看和《货币战争》中的认识相同。

        而且,《货币战争》一书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提到了美国次级房贷的泡沫问题,而今天,美国次按风暴的暴发,也算是证明了书中的一些预言吧。

        

        下面是一些与书中观点不同的地方,

        可以看到,美国企业借钱如此容易,但除了滥发美元货币外(因为是债务货币,所以,理论上能借多少,央行就可能发多少),不对等的贸易关系以及重商主义的发展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巨大的顺差才是造就天文数字的外汇储备的元凶。说白了,咱就是廉价给美国人民打工去了,手中拿了巨额的欠条,至于人家什么时候还,不得而知。但是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保证了高速的发展速度,资本都是逐利的,哪里利润高会往哪里跑,中国如此大方的赠送资源和劳力,外商们岂有不赚的道理,而资本,尤其是债务资本,是促进人们超额支付劳动力的根源。中国得到的回报是增长速度的奇迹,同时也满足了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确认。所以,就政府而言,他很乐意选择这条道路,同时满足发展以及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所以,导致中国陷入这种状况的原因,本质上我想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不大可能是某种“阴谋”,俗话说,苍蝇不钉无缝的蛋,自己大大咧咧的发展,出现无数漏洞,老外又不傻,岂有有钱不赚的道理。对于这点原因的解释,《货币战争》中的论述,确实过于“阴谋论”了。认为整个过程都是少数金融精英有预谋的行为。

        而且就算假设这种阴谋论是真的话,其实这种精英游戏和平民也没有太大关系(谁统治这个世界关一个普通人什么事情?,尤其在他们还是虚拟“统治”的情况下),就类似西方企业的破产,无非就是换个领导,换个人管理,和下面的工人毫无关系(当然,条件是人家有工会,HEHE)。

        

        第二个我不认同《货币战争》的地方就是,关于恢复金本位制度的问题。

        这里就不用经济学课本的论调了,没啥意思。

        

        根据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超额的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时间指能够满足自我生活预期的劳动量),是一个社会进步,经济能够发展的重要动因。而信息的交换,则是产生超额劳动时间两个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文化演化论的观点)

        货币实质上就是一种需求信息。货币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媒介,虽然它原本只是记录劳动时间的符号。

        

        债务是一种明确且可多次交换的并带有某种强制性的信息。

        所以债务货币能够使人产生超额的劳动时间,并且,金融债务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它能够让经济体内每一个单位,都付出一定的超额劳动时间。

        所以,债务货币的设计,尽管它不那么诚实。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诚实守信的,会还债的,只要这个利息别太过分。

        最后呢,政治关系方面

        《货币战争》中谈到,关于石油美元的产生,以及操作。

        事实上,几个有趣的事情可以提供一些证据的联想信息吧: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被美国攻打的前一个月,对外表示要用欧元结算石油,1个月后,萨达姆政权倒台。伊拉克战争爆发一年后,美元走弱,中东地区一些国家纷纷表示将才用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策略。而沙特发表声明,坚持美元。看当今伊朗,最多只是表示要增加欧元储备,坚持美元资产,丝毫未提改用其他货币结算石油的问题。

        不管石油美元的产生以及维持是如何进行的。一个既成事实就是,美元之所以能够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条件,就是因为石油必须用美元买~!不然的话,RMB作为储备货币也是不错的选择,呵呵(我们产品多啊)。

        

        总结,

        整体而言,我对《货币战争》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能用通俗的语言,将平时高深莫测的金融学以及经济学常识进行普及,要比那些快成了纯粹数字game的学术出版物有价值的多。所以,没看的人,一定要看看。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自己掂量着。

        这本书至少能告诉你几个已经成为事实的问题,以及你所能够做的一些自保方法(黄金)。

        

        1,你的财富正在被抢劫,不管是谁抢劫的,总之,如果你会经常听到学者说,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所帮助,理论上是。但是,通货膨胀对作为个体的平民而言,没有多少好处。因为资产价格上涨,普通人并不参与分配(现在的房子不是普通人能买的起)。而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贬值则显得真真切切,粮价,肉价,房价,教育,医疗,泡面也涨了。消费能力下降,实际上抵消了因为投资增加的经济发展效果。事实上,轻微的通货膨胀会加速贫富分化。

        2,黄金是保值的最好选择,如果你5年前购入一公斤黄金,这个投资现在看来绝对是正确的。所以,感觉到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有危险,要么买黄金,要么买房子,当然考虑到房子还有被做空的风险,最安全的还是黄金。

        3,关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有些时候还是重视下偶然性的影响吧。精英,尤其是金融方面的精英。

        《货币战争》的价值,我看来在于两点,其一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哪怕有阴谋论的嫌疑,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个阴谋论是我目前见过的体系最完善的阴谋论,可以解释历史上绝大多数正史无法解释的历史事件。

        第二点,它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在新的角度上进行解释,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让普通人至少有那么一点认识,足以保护自己可以保护的财富了。

      • 【原创】新语丝上有文章指出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出自美国1995年的一个记录片,

        作者翻译了美国在1995年出版的长达3个小时的纪录片<The Money Masters>

        (简称TMM),导演和解说是 Bill Still。

          首先,本书从文章到章节构成全部照搬 <TMM>

          (以下是TMM的英文目录结构)

          Introduction

          

          The Problem

          The Money Changers

          Roman Empire

          The Goldsmiths of Medieval England

          Tally sticks

          The Bank of England

          The Export of Private Central Banking to America

          

          The Rise of the Rothschild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Bank of North America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First Bank of the U.S.

          Napoleon's Rise to Power

          Death of 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War of 1812, Waterloo

          Andrew Jackson Kills the Second Bank of the U.S.

          

          Second Bank of the U.S.

          Andrew Jackson

          Abe Lincoln and the Civil War

          The Return of the Gold Standard

          Free Silver

          J.P. Morgan / 1907 Crash

          The Ris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

          

          Jekyll Island

          Federal Reserve Act

          J.P. Morgan / WWI

          Roaring 20s / Great Depression

          FDR / WWII / Fort Knox

          Conclusion and Monetary Reform Act

          

          World Central Bank and Conclusions.

          

          其次,本书没有在任何位置标注对<TMM>引用的reference。

          本书作者和出版商将作者所谓的海外背景作显著强调,有彻底套取全部著作

        权的嫌疑。

        从宋鸿兵的履历看,

        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

        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

        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

        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

        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他是在九十年代中期,

        美国IT工作人员需求旺盛之际从教育学专业转行到IT,

        并非金融专业出身(这不是说不学金融的就不能有对

        金融活动题出有价值得看法)。在其履历中所列的

        跟金融机构的关系,按我推测,应是做为IT

        的咨询顾问工作。这个“咨询顾问”恰当翻出

        来应是“临时工”或“合同工”(看有没有合同)。

      • 《力量的转移》

        确实和东方人有些本质差别。权力和金钱,东方选择了前者,西方选择了后者

        记得以前写了很热的《第三次浪潮》的夫妇,在其后的一本预言知识经济的专著《力量的转移》中,将力量(国家或者个人)分为三个等级:权力,金钱,知识。权力是最低等但同时也是表现最直接的力量,金钱居中,而知识是最高级的力量。权力通常是后两种高级力量实现目的的手段。所以我觉得可能不是东西方人的本质差别,而是力量发展的不同阶段吧

        • 我怎么觉得恰好相反

          权力和金钱,东方选择了前者,西方选择了后者。

          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东方人大多爱钱, 掌权也是为了捞钱, 很多人象小财主一样. 西方人里有一些是追逐权力想支配世界的, 象拉木斯非尔德和本拉登这样的, 似乎并不是特别追求金钱. 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吧.

      • 货币战争是一本不错的架空小说大纲

        鉴定完毕

      • 不要陷入西方的思考模式

        曾经有一段日子很好奇西方的一些神秘组织,比如Freemason,Illuminati,Aryan Nation,等等。其实大致上说起来就是一些带宗教性质的私会党。和东征的十字军都扯得上关系。

        问题是基督教义中有所谓的Armaggeddon,全人类大毁灭。这是很不健康的思想。如果全球大部分人类的思潮都奉这个为主流,那全人类大毁灭倒可能发生。

        中国人能做的就是拒绝玩他那一套。其实中国天地循环的思想要健康的多。

        全球发展的契机,千万不要陷入自我毁灭的思想泥沼。

        关键词(Tags): #泛论#社会
      • 你这是全文转载吧?

        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原文,好象你是全文转载,没有加自己的评论。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