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抵抗者(上) -- 王外马甲

共:💬266 🌺1763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国民党的失败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胜利

        是中国人民对正义和良知的追求,对民族存亡与发展的渴望,造就了TG和毛这样的历史丰碑!

      • 家园 庆功宴”上,总指挥潘文高被县政府处死!这样的政府

        不亡就没有天理了。前段萨苏和河友关于蒋介石"雄奇"一事有些争论,要我说,老蒋除了没有投降以及和日本谈判外,在抗战中没有做对几件事!

      • 家园 看了这段就有气,这就是抗日的国民政府?

        “45年2月,新任荔波县长刘琦邀请“农民联军”到县城聚会,说是要评功论赏。“庆功宴”上,总指挥潘文高被县政府处死,农民联军被13军缴械。随后,各路水族武装缴获的日军物资全部被政府没收,当做了国军的战利品。

        从此,水族人民的抗日事迹长期被人掩盖,很少被外界所知晓。”

      • 家园 只怕不抵抗
      • 家园 好!

        送花送到手发软

      • 家园 花---生活的语言,哈哈

        “顶得住个屁!一看见酒罐子,你就抵挡不住了”

      • 家园 请教“黑石关大劫”和潘文高之死的资料出处

        倒不是对王外兄不相信,但若是我拿您的资料跟别人讲,别人问:你怎么证实您说的是真的?我也得有话回答是不!

        附司马提供的资料:

        按29军战斗详报的说法,他们当面之敌是北犯独山之13师团104联队及7师团一部,步兵三四千名、骑兵三四百、炮五六门。陷荔波犯八寨的是3师团6联队3大队步骑约千名。91师与北犯日军从12月1日起在黑石关与日军作战,日军得到上司方向部队增援,并以小部队迂回独山县城。91师退向平塘。对于黑石关之战,说“将敌击退,歼敌甚众”

        防卫厅战史则称,104联队12月1日3时出发向上司推进,“附近重庆军抵抗甚为激烈”,美机不断来袭,白天攻击难以奏效,于是派第1大队迂回切断独山与平舟联络线,第2大队推进到上司北5公里处。2日,该联队在炮兵支援下准备攻击阁老河马路寨附近重庆军阵地,但由于美机和气温,及“重庆军抵抗极为顽强”,导致“攻击迟迟不得前进”,然后第1大队进战独山。此后不久,就是“本军决定停止追击立即反转”了。

        大致29军报告的12月1日黑石关战斗,就是104联队所说的“附近重庆军抵抗甚激烈,白天攻击难以奏效”。印象中孙元良回忆录也没提所谓“黑石关大捷”。不知道马甲的资料来源是什么?

        我估计这“大捷”与“灵宝大捷”大概都是为了应付赫尔利调停和重庆谈判,由宣传部门制造的。

        • 家园 flyingcatgm 兄

          对不起,我没有读过29军的战报。但从您节录的这一段来看,似乎有可商榷之处:其一,黔南事变中的日军没有第7师团的部队,29军不可能在贵州遇到他们;其二,104联队(联队长福海三千雄大佐)下辖第1大队(高桥赖永大尉)、第2大队(永田达夫大尉)、第三大队(永寿清次少佐),全是步兵,并没有骑兵。何况,104联队是沿着铁路线行军的,骑兵和他们走不到一起去。

          进入贵州的日军只使用了一些驮马和骆驼。104联队所在的第13师团没有骑兵部队,第3师团倒是有一个骑兵联队(联队长宫崎次彦大佐),但他们停留在黎明关以南了,并未深入贵州腹地——这个情况,日本的防卫厅战史应该有记录吧。

          马甲所知的黔南事变中,国民党军与日军的“较大规模”作战有三次:一次是在荔波黎明关,守方为97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进攻方为第3师团第34联队,国军守了一昼夜,日军死了一百多;另一次是“甲捞河”战斗,守方是29军91师273团(团长王挽危),进攻方是13师团104联队,守了六小时,国军阵亡一个营长(三营长桑振宇)。再就是“黑石关大捷”,我已经讲过了,国军没有伤亡。

          黑石关战斗是孙元良在“黔南事变”中唯一的一次亲临前线的作战,若非如此,除此之外,他自叙所言的“指挥先头部队,拼死奋战”,应该是哪一次?

          至于“黑石关大捷”是不是由孙元良说的,可以去查何毓昌1945年所著《孙元良将军》或者44年12月的国民党报纸。何毓昌是《大公报》的记者,当时,他断不敢造孙将军的谣的。

          其实,就连何毓昌也认为黔南之战“并没有打什么大战,说不上什么战绩”。他的解释是,国军原准备在都匀与贵阳之间(马场坪一带)与日军“决战”,但日本鬼子突然害怕了、撤退了,这才使得国军失去了立功的机会(参见何毓昌《黔南之战》)。

          “抵抗者”一文的依据,主要来自《黔南文史资料汇编》(一至七集),以及《荔波文史资料》、《独山文史资料》、《三都文史资料》、《黔南事变资料选辑》、《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那里面有当事人的回忆文章,也有当时的档案文件。关于潘文高的情况也是来自其中的。

          我确实没有采信台湾方面的资料,因为我认为用不着。说到抗战史,有人以为从海峡那边探听到的消息就比较权威,而我却觉得恰恰相反。

          说到资料的客观性,国民党的几乎所有的档案材料都丢在了大陆。大陆这边从县志到公文、从会议记录到官员日记,样样都有,而他们那边除了几个战败的老头子的满腹怨恨和自我安慰,又能有多少原始资料?说到当事人,从战场所在地的老百姓到参战的军人,绝大部分在大陆。以孙元良为例,除了他本人跑掉了,他手下的军官和士兵、家里的亲戚和朋友,有几个在台湾?所以,大陆各地的文史资料通常可以互相印证,而国民党那边的回忆文章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说实话,我并不保证自己的东西就完全真实,反正这是讲故事,爱信不信都可以。

          其实,我也不愿意把自己国家的军队写得那么差劲,我也乐意让国军老打胜仗,可他们要撤退我也没办法。汤恩伯和孙元良倒是说自己英勇善战,他们英勇来英勇去,从徐州英勇到贵州来了,这样的“善战”,看上去并不善。

          flyingcatgm 兄:我承认,看到孙元良之流的吹嘘,我心里很不痛快。

          您也许不知道,直至今天,从广西到独山的沿途都还有许多当年的难民的“野坟”,每次道路扩建或者建厂房的时候都能挖出一大堆骨骸来;您也许不知道,当年有许多家庭,十几二十几口人离开广西,走到贵阳就只剩一两个人了。直到五六十年代,贵阳、都匀、独山都还经常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寻人启事,妻子在找丈夫、父母在找子女——您知道么?这些人,大多来自文化发达地区的知识家庭,他们都是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真心追随自己的政府的呀!而这些悲剧,只要当年的二十万国军能够主动一点、勇敢一点,能够再迎上前去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知道孙元良之流自我吹嘘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这些难民;不知道那些支持国军在黔南的“优异表现”的朋友,应该如何去说服那些荒野中的无主冤魂。

          当然,讲故事也要实事求是。

          马甲也知道国民党军队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行为,这几天我也在琢磨:总是讲国军丢人的事情、不提国军光彩的事迹,是不是有点不公平?所以正在核对资料,准备弄几篇国军打日本(甚至打共军),而且打得挺爽的故事来——这样总可以平衡一些了吧。

          也许还是不能平衡。因为国军爽来爽去,终究还是要爽到台湾,依然爽得很有限。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青青的蓝,洗心,
          • 家园 马甲说得对,国军里面也不全是孬种

            国军是不全会打仗,不过还是有一些好样的,并且只要打日本人的就是英雄就应该被记住。一句话国军不打日本人你对得起那么多死去的英灵吗?

          • 家园 这句点睛之笔实在是高

            也许还是不能平衡。因为国军爽来爽去,终究还是要爽到台湾,依然爽得很有限。

          • 家园 花!

            鼓掌鼓到手发软

          • 家园
          • 家园 说得好!为员外鼓掌、送花、献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当浮一大白

            送花,第一次遇到: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其实gcd也一样

            一说到国民党抗战就说什么一触即溃,丧失大片国土,当时就那么个情况,以空间换时间,有什么不对的,建国都多少年了,我们的口号都是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没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吃亏的几乎都是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苛求国民党。何况国民党还有个战斗力不次于日军的印缅远征军,即使再后来的内战里,和解放军交手也占上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