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革后到底是不是“经济濒于崩溃”? -- flyingcatgm

共:💬120 🌺9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计划经济体制,和现在的视角不同

                      产能不能得到全部发挥,是不能称为损失的

                      只有在73年的产能发挥和76年的产能发挥相对比,少掉的这一块,才叫做损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人为乱指挥,该发挥而未发挥的产能,是损失.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需求不足而未发挥的产能不视为损失,是不同的.

                      就经济部门来看,如果有ABCDE五个部门,然后AB两部门损失了1000亿,而五部门总体是增长的,那么AB的损失当然可以视为下降.因为我们是计划经济啊,AB的生产萎缩不是因为行业升级,市场变动,而是因为四人帮在捣蛋,把生产秩序搞乱了

                      • 家园 那也只能算AB部门的下降,

                          算不得整体的下降。

                          举个例子:哪天你丢失了200元,这200元当然就是你损失了,但这是否就能说明你当月的收入比上月下降了200元?

                        • 家园 对偶来说就是啦

                          会计准则:一切从保守出发.

                          所有可能的收入和增长,在确认之前都不存在.

                          所有可能的损失和减值,在确认之前都要计提准备,作为已经发生的损失来看待.

                          唉偶是没救了.

    • 家园 是否经济濒于崩溃不是看国家是否在搞大项目

      否则北朝鲜也是经济蒸蒸日上了。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革前相比,文革结束时的生活水平是大大下降了,至少在城市里如此。

      • 家园 嘀咕一句

        “和文革前相比,文革结束时的生活水平是大大下降了,至少在城市里如此。 ”

        说这种概括性的话还是小心为好,最好还是说自己的例子。

        • 家园 也嘀咕一句

          父母的工资从60年到文革结束没有变过,物价指没有变多少,但东西买不到,样样要票。就我所知,在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所有人的工资都没有变。市场上要有增加的消费能力,那是新就业的人们的“十八块”(学徒工资)和“三十六块”(满师后的工资)。总消费能力或许随人口增加,但人均消费能力应该是下降了,因为满师工资再也不动了,直到改革开放后加工资。

          • 家园 对于城镇就业人口来讲,人均消费能力下降了

            但从总体上看,因为城镇就业人口比例的增加,全国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了。

            改革开放以后那是不能比,文革期间是蠕动,改革开放是飞跑。

          • 家园 就我所知

            70 - 76 年教育系统至少加过两次工资,是民主讨论的,主要给那些工资比较低的加,名额也少,我的父母都没加上。

            以现有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不支持人均消费水平下降的说法(见楼下FlyGeneral的数据),源于就业人口大大增加。解放后,由于免除了战乱,医疗保健的普及和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但老人显然不能就业,而新生婴儿大增,有工作的人平均负担就大。到了70年代,许多无业的老人相继去世,新生人口长大后自食其力,原来的就业人员虽然没有增加工资,但整体来说平均负担下降了,人均消费水平当然应该上升。我家就是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人们以自己的感受来概括一般或全国的情况容易出错,样本太小。

            • 家园 您能不能再向您父母确认一下?

              70 - 76 年教育系统至少加过两次工资,是民主讨论的,主要给那些工资比较低的加,名额也少,我的父母都没加上。

              应该是“79-86”年才对。

              我对“加工资”的理解是“普调”,随转正而来的工资增长是不算的。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就没有普调过。

              • 家园 我说得很清楚

                是给工资较低的加,名额很少,民主评议,而不是“普调”。你说的50-70年代都没有普调过,与我说的没矛盾。我说的两次,一次在70年代初,一次当在77年,而非76年,时间上稍有误差。

                • 家园 这就奇怪了,名额再少加工资也是大事,不会没听说过。

                  我父母就是教育系统的,你说的是不是“民办转正”?转了正在工资上有反映。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加?“工资较低”是行政多少级以下?“民办转正”是说此人原来是“民办教师”或者是“代课教师”,没有行政编制。转正就是正式成为国家干部,占了编制。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有过几次,当时普及中小学教育,教师队伍扩展得很快。

                  但那不是“加工资”,而是“给了编制”。文革期间有加工资还是第一次听到。当时可是连连以上军官的工资都冻结了的。

              • 家园 文革开始后第一次普调工资是在一九七七年底。

                  大约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名额比例(这个记不大清),每人长七元,比一级级差少一点。

                  再一次就是七九年底或八零年,这次是长一级工资,也有一定的比例,不是每个人都长。

                  转正、满师的不算在内。

                  再后来就是普调,工龄一样的基本上都一样。

                  七七年那次名额基本上都给了文革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我们工班有三十多位七一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其中只有三个名额,我也有幸在内,直到八零年以后普调前我都比同龄人多七元。普调后全成一样的了。

                • 家园 那是你福气好。

                  我们班也不错,30%的名额,看起来很困难不是。我们考上大学走了的人剩了名额下来,全班调上。

                  但在绝大多数地方,那次加工资是很失败的,加深了矛盾。听说这就是邓公胡公搞改革革大锅饭的命的一个动机。

            • 家园 嘿嘿,就是这个意思

              “总的来说,人们以自己的感受来概括一般或全国的情况容易出错,样本太小。 ”

              • 家园 说说感受,感觉“不好”是对的,“崩溃”有点说过了

                首先申明是家庭、个人感受,或者是父辈言谈中听来的,仅供参考。

                当时的经济主要还是农业为主,自己自足的成分还不少。这个可不容易“崩溃”,当然年景不好的时候是有的。要说“崩溃”,可能说“工业体系濒临崩溃”好一点。另外,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基础的一些东西的生产还是保证住的,就好像现在盖框架结构的楼宇一样,框架树起来了,高楼就基本成型了,难看是难看点,但不会倒,就是住着很不舒服,四面透风、毛水泥地板,但离崩溃堪塌还远着呢,烂尾楼摆那一二十年也不会倒不是?所以说即使是“工业体系濒临崩溃”的说法也是过啦。

                以从小长大的铁路系统为例,铁路是当时经济运行的重要血管,据了解,在WG中是有受到较大影响,但还是能发挥功能。在接近结束的后期,基本运行正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