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东线防守大师 - 陆军元帅莫德尔 -- 史鉴

共:💬83 🌺49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炸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13)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2. 第3装甲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1年夏天,莫德尔在苏德战场

      第3装甲师成立于1935年10月,是德军最早组建的三个装甲师之一。现任师长斯腾普夫(Horst Stumpff)和现任第5装甲旅旅长布莱特(Hermann Breith)是初创元老,无论在波兰还是在西线都有卓越表现。因此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莫德尔这个外人来当师长。由于德国装甲部队西线“闪电战”的成功,装甲师师长成了德军将领趋之若鹜的热门,竞争异常激烈,德军人事部对候选人的资历要求极高。1939年底,第2轻步兵师改编为第7装甲师,隆美尔要求担任该师师长,人事部就予以拒绝,认为他的资历只够指挥一个山地师。后来还是希特勒亲自干预,隆美尔才如愿以偿。

      无独有偶,莫德尔的意外升迁也归功于高层人物的破格提拔,此人便是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布劳希奇对这位昔日的下属照顾有加,为了给莫德尔腾出位置,不惜将斯滕普夫调到新成立的第20装甲师当师长。莫德尔上任伊始就展开大练兵。他完全打乱各部队的隶属关系和战斗序列,随机组建多兵种混成的战斗群。第3步兵团团长曼托菲尔(Günter von Manteuffel,名将曼托菲尔的哥哥)经常发现自己的一个步兵营被调走,然后临时配属好几个连的工兵、反坦克炮、榴弹炮、以及装甲战车。这个做法让很多观念陈旧的指挥官怨声载道。虽然短短几个月以后的苏德战场,随机应变的各种战斗群成为德军的主要作战编制,此时并没有多少指挥官能够具备和莫德尔一样的远见卓识。

      莫德尔的魔鬼训练并非无缘无故,他已经得知希特勒打算进攻苏联。莫德尔和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对苏德战争的前景并不乐观。他曾经私下跟总参谋长海德尔说,如果德军在春天入侵苏联,必须在圣诞节前赢得战争,否则就根本别想打赢。正是基于对这场战争残酷性的充分认识,莫德尔才驱使自己的部队埋头苦练。

      1941年5月间,莫德尔终于接到参战命令。第3装甲师编入施维彭伯格中将(Leo Geyr von Schweppenburg)的第24装甲军,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便是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部署,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Hermann Hoth)第3装甲集群一南一北展开钳形攻势,围歼苏军西方面军。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将充当古德里安的突击箭头。此时第3装甲师拥有198辆坦克,包括58辆II型,108辆III型,以及32辆IV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仅仅花费6天就攻入明斯克,完成了对苏军3个集团军的围歼。此战俘虏苏军官兵28万余人,缴获坦克2,585辆。斯大林怒不可遏,枪毙了司令官巴甫洛夫大将为首的一批西方面军高级将领。

      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作为突击箭头狂飙突进,8天内推进了500公里,先头部队于7月3日抵达第聂伯河,在东岸构筑一个桥头堡。这时军长施维彭伯格担心部队推进过快,他麾下的4个师散布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侧翼防御异常虚弱。施维彭伯格主张暂停攻击,等待步兵部队跟进。古德里安不为所动,指示装甲集群各部队指挥官,不要理会来自侧翼和后方的威胁,绕过固守第聂伯河据点的苏军,坚决果断向纵深推进。施维彭伯格接到命令,第24装甲军向斯摩棱斯克西南150公里的克里乔夫(Krychev)进攻,掩护装甲集群其他部队完成对斯摩棱斯克的包围。7月10日,莫德尔的主力部队渡过第聂伯河,5天以后拿下克里乔夫。7月16日,斯摩棱斯克陷落,苏军第16、19、20集团军被合围。

      斯摩棱斯克失守前两天,新上任的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官铁木辛哥元帅集结7个集团军,向德军南北两个侧翼发动猛烈反击,企图撕开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库兹涅佐夫大将(F. I. Kuznetsov)指挥的第21集团军猛攻第24装甲军防守的南面侧翼。这是一次计划周密的攻击,库兹涅佐夫发动正面进攻的同时,还派遣一个骑兵军从西面插入德军背后,切断第24装甲军的补给线。在此后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中,第3装甲师是德军防线的中坚力量,莫德尔不但要坚守自己的阵地,还派遣一个战斗群充当消防队,到处堵塞防线的漏洞。莫德尔频频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发号施令,鼓舞士气。7月19号这天,莫德尔先在比霍夫指挥官兵堵住苏军的突破口,接着又出现在普罗布留斯克组织防御苏军的重型坦克,而这两个地方相距50公里远。

      苏军反击虽然猛烈,但部队之间缺乏协调,支援炮火贫乏,后勤补给跟不上,攻势很快难以为继。一个星期以后,落在后面的德军步兵师陆续赶到,接替装甲部队的防守任务。古德里安一旦腾出手来,立刻展开机动作战,上演包抄合围的拿手好戏。他调遣第24、47两个装甲军奔袭罗斯拉夫尔(Roslavl),又将苏军第28集团军装进口袋。8月5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内,30万苏军放下武器,德军缴获坦克3千多辆。3天以后,德军又在罗斯拉夫尔俘虏3万8千苏军官兵,缴获坦克200辆。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定德军的攻击目标是莫斯科,因此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间部署了11个集团军,莫斯科东面还有4个集团军正在组建。然而扼守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后方,苏军只有3个集团军的预备队。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德军没有继续前进,斯大林误以为铁木辛哥代价高昂的反击战挫败了德军攻势,于是指示宣传部门大造舆论。此时斯大林并不知道,德军已经改变攻击方向,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奉命挥师南下,迂回到基辅背后,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围歼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

      莫德尔再次领衔担当攻击箭头。他的任务异常艰巨,第3装甲师将单刀直入,渡过三条河流,深入苏军防线275公里,期间没有兄弟部队提供侧翼掩护,后勤补给完全依靠空投。而此时第3装甲师只有41辆坦克能够作战。8月26日,第3装甲师强渡杰斯纳河,插入苏军第13、21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倘若这两个集团军反应敏捷,协同作战,两面夹击,莫德尔的部队无疑将遭到重创。然而苏军第13、21集团军隶属两个不同的方面军,彼此缺乏协调。自从巴甫洛夫大将被枪毙以后,苏军将领变得谨小慎微,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便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苏军两个集团军坐失良机,眼睁睁地看着第3装甲师从容渡河,长驱直入。

      两个星期以后,莫德尔的先头部队抵达基辅东面180公里的罗姆尼。此时军长施维彭伯格再次表现出极度的忧虑。第24装甲军在乌克兰的泥泞土路上挣扎前进,队伍绵延230公里,途中不断遭到苏军炮火、坦克、甚至轰炸机的攻击。施维彭伯格的军部遭遇一股苏军突袭,他本人险些成了俘虏。古德里安来到第24装甲军军部时,惊魂未定的施维彭伯格声称遭遇强大的苏军坦克集群,强烈要求转攻为守,花几天时间聚拢部队。

      这时连胆大包天的古德里安也犹豫起来,决定视察第3装甲师以后再做打算。古德里安途中屡次遭遇苏军炮火和飞机轰炸,到达第3装甲师师部以后却没有发现莫德尔的踪影,只见作战参谋庞陶少校急得发疯,因为第3装甲师敌敌军三面进攻,只剩下10辆坦克能够运转,这个节骨眼上却没人知道师长在哪里。古德里安驱车赶到先头部队所在的罗姆尼,果然发现了莫德尔。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次邂逅:“天黑的时候,我到达莫德尔的指挥部。他身边只有一个团,其他部队依然远远落在后面。他告诉我,周围聚集的苏军主要是后勤部队,只有少数具备野战能力。发现的苏联坦克大多是为了掩护苏军撤退从附近维修站临时调来的。”

      尽管麾下只有区区数千兵力,莫德尔依然决定勇往直前。9月14日,莫德尔派遣一个连的装甲掷弹兵,由仅存的10辆坦克开路做最后冲刺。这天下午6点,该战斗群同北上的第16装甲师一部胜利会师。基辅包围圈终于合拢了。

      基辅战役是德军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被围苏军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以及第5、21、26、37四个集团军,官兵70余万人。斯大林直到9月17日午夜才勉强允许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经过一个星期的激战,西南方面军只有1万5千人成功突围,司令官基尔波诺斯大将阵亡,66万5千苏军官兵走进战俘营。第3装甲师斩获甚丰,俘虏苏军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M. I. Potapov)和他的整个参谋部。波塔波夫是苏德战争初期表现最优秀的苏军将领之一,他在基辅前线的坚韧防守,曾经让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德一筹莫展。

      基辅战役结束以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回师中路,加入德军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击。德军面对的苏军防线无比宽广,两个方面军下属的13个集团军125万官兵严阵以待。然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命令各部队坚守阵地,不许擅自移动一步。这个愚蠢的命令给了德军装甲部队迂回穿插的天赐良机。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任务是围歼布良斯克附近的苏军两个集团军。第24装甲军再次一马当先,不过这次轮到第4装甲师担任突击箭头,莫德尔的部队掩护侧翼。

      此战德军遭遇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列留申科少将(Dmitri D. Lelyushenko)指挥的第一近卫军展现了苏军罕见的战术素养,该部装备T-34坦克的两个坦克旅成功伏击了轻敌冒进的德军第4装甲师,击毁击伤德军坦克一百多辆。古德里安震惊之余,不得不承认对手善于学习,提高得很快。然而个别苏军部队的优异表现并不能挽回败局。10月25日维亚兹玛-布良斯克战役落幕。苏军又有6个集团军覆灭,70万官兵被俘。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莫德尔双喜临门,荣升装甲兵上将,并调任第41装甲军军长。

      第41装甲军隶属德军第3装甲集群,奉命从西北方向冲击莫斯科。此时挡在第3装甲集群前面的苏军,是科涅夫大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包括4个集团军大约30万人。莫德尔接手时,第41装甲军只剩下第1、第6两个装甲师,兵力严重不足,直到11月底才配属了第23步兵师。雪上加霜的是,莫德尔上任不久便碰上秋雨连绵的天气,道路成为泥潭,部队举步维艰。莫德尔坚信苏军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只要坚持不懈,胜利就在眼前。他一如既往亲临前线,鞭策部队,振奋士气。一个参谋副官指出,第41装甲军此时只剩下40辆坦克,莫德尔大声回答:“没什么可抱怨的,我在基辅作战时只有10辆坦克。”

      第6装甲师刚从列宁格勒前线调来,未及修整就披挂上阵。莫德尔打乱编制,把第1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和第23步兵师的一个团配属给第6装甲师,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攻击箭头,直扑莫斯科。第6装甲师从苏军第16和第31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突入,和第7装甲师一道齐头并进。12月初,两支部队推进至莫斯科以北50公里的雅霍罗马小镇,而第7装甲师的卢克战斗群单刀直入,进入莫斯科北郊35公里。德军装甲部队在西北方向的犀利突破惊动了斯大林,他焦急询问朱可夫:“你确信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 朱可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一定守得住。”

      朱可夫决非盲目乐观,他集结了110万苏军,正等待时机迎头痛击进犯德军。12月4日,机会终于到来。这天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40度,德军的进攻陷于瘫痪。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Erhard Raus)在回忆录中写道:“酷寒天气下,德军士兵冻得浑身僵硬,无法端起步枪瞄准射击;步枪枪栓卡住,撞针一击即碎;机枪结了一层冰壳,润滑油冻在枪膛里;弹药供给中断;迫击炮弹钻进深深的雪窝里发出一声空洞无害的爆炸声;地雷完全失效。”

      12月5日,苏军的大反攻正式打响,坦克、骑兵、和雪橇兵组成的突击部队如同暴风雪一般扫荡德军防线。12月14日,德军总参谋长海德尔未经希特勒批准,允许德军前线部队相机后撤。两天以后,希特勒撤销了这个命令,要求德军坚守阵地,不得后退一步。德军早在一战就确立了“弹性防守”的战术原则,并不死守固定防线,而是逐步后退,依靠纵深部署的防御阵地集中火力消灭敌人。希特勒的这个命令遭到大批德军高级将领的强烈反对。希特勒针锋相对,在以后的一个月里相继撤换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三位集团军群司令官,以及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三十多位高级将领。

      莫德尔率领第41装甲军且战且退,后撤至拉玛河一线构筑防御工事。由于天寒地冻,德军士兵的铁锹毫无用处,而第41装甲军没有任何挖掘机械。莫德尔命令工兵用炸药开掘防御工事。依靠这样一条由弹坑连接而成的防线,第41装甲军打退苏军多次进攻,坚守阵地整整10天。1942年1月初,由于西面的德军防线被苏军多处突破,第41装甲军岌岌可危,被迫后撤至安全地带,不久第1、第6两个装甲师相继被调走。莫德尔牢骚满腹,向集团军群司令部抗议,却得到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 - 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委任状。

      虽然三个月里连升两级,莫德尔此刻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因为今后的几个月里他将面临生死悬于一线的残酷考验。

      • 家园 请教几个问题

        装甲部队战斗力的高低完全是由坦克数量决定的吗?德军的对方苏军的装甲部队配置如何?德军、苏军装甲部队在总军队的比例有多高?看您文章里的数据,第三装甲师开始时拥有198辆坦克,而后的第41装甲军只有40辆坦克,德军的战损如此巨大吗?还有战争初期缴获的苏军坦克大概有多少可以直接配置到德军各部队的?谢谢,我是个军盲,请别介意。

        • 家园 简单答复如下。

          装甲部队战斗力跟坦克数量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战术和指挥,另外通讯也很重要。波兰战役时期,德军装甲师的坦克编制是320辆,法国战役时就缩编为200辆左右,这个编制一直维持到战争结束。苏军也经历了类似的缩编,1940年,苏军一个机械化军拥有两个坦克师,总数1,031辆。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机械化军编制过于庞大,实战表现拙劣,苏军废除了这个编制,组建坦克旅,战时配属给各个集团军,每个坦克旅拥有坦克53辆。1943年,苏军恢复坦克军的编制,每个坦克军拥有三个坦克旅,总共168辆坦克。

          第三装甲师的198辆坦克是纸面兵力,实战中德军装甲师很少能有这么多坦克运转,出勤率通常只有一半,主要原因不是战损,而是机械故障。二战时期的坦克相当脆弱,经不起连续作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军第二装甲师奉命进军维也纳,行军距离675公里,结果三分之一的坦克在路上抛锚。莫斯科战役前夕第41装甲军仅有40辆坦克,主要原因不是战损,而是机械故障。

          德军大量使用缴获的苏军坦克,这是事实,至于使用了多少,我不太清楚。战争初期缴获的苏军坦克大多是落后的T26和BT系列坦克,德军极少用于前线部队,通常分配给后方保安部队。T34和KV坦克,德军倒是装备了不少。

    • 家园 3. 勒热夫突出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初,勒热夫突出部形势图。蓝色区域是莫斯科战役苏军推进区域,红色实线是莫斯科战役以后的德军防线走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初,莫德尔在勒热夫突出部同第1装甲师官兵打雪仗,左边是他的参谋长克雷布斯

      莫德尔的任命传达到第9集团军司令部时,到处可见惊愕的表情。对于莫德尔来说,这确实属于破格提拔,因为在中央集团军群有15位将军的资历高过他。许多史学家认为,莫德尔三个月内连升两级,主要得益于希特勒对他的青睐。这个观点以偏概全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德尔是少数几个可以立刻上任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在率领各自的部队苦战,无法脱身。莫德尔最终脱颖而出,主要因为他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而且表现不俗。这时德军高层最看重的资历。

      莫德尔接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第9集团军纸面兵力26万人,此时只剩下不足6万官兵;战斗序列里的165辆装甲战车,此时只剩下4辆III型突击炮和1辆III型坦克。第9集团军漫长而薄弱的防线被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多点突击,撕成碎片。苏军第39集团军从奥列尼诺(Olenino)突入德军防线纵深100公里,随后跟进的第22、29两个集团军将坚守奥列尼诺的德军第23军包围。第9集团军余下的两个军在勒热夫(Rzhev)附近抵挡苏军16个师的围攻,一股苏军已经打到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几公里的地方。

      莫德尔出现在第9集团军司令部时,看见的是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作战参谋布劳洛克向新上任的司令官简要介绍了情况,莫德尔立刻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打算从这里切断苏军补给线,从那里对苏军侧翼进行反击。布劳洛克目瞪口呆,问道:“您为这次反击带来多少部队?” 莫德尔哈哈大笑:“就我一个人。” 这成为二战史非常有名的一个花絮。

      其实莫德尔带来的远远不止他一个人。希特勒在总参谋长海德尔的劝谏下,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倘若苏军围歼了第9集团军,就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一条无法弥补的缺口,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就危在旦夕。因此希特勒勉强允许其他三个集团军有限后撤,缩短防线,以抽调部队增援第9集团军。莫德尔到任的两个星期之内,陆续到达的增援部队包括第5、第6、第7装甲师,党卫军“帝国”摩步师,第219、第246、第339步兵师,以及好几个保安团。德国空军奉命调来5个高炮营,全部装备88毫米重炮,大大增强了莫德尔的火力。

      然而就在莫德尔信心百倍组织反击,救援被围困在奥列尼诺的第23军时,希特勒又改变主意了。由于苏军第33集团军突破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防线,推进至铁路枢纽维亚兹玛附近,直接威胁到德军唯一的后勤运输线。希特勒打算让第9集团军下属的第47装甲军向南进攻,协助第4装甲集团军歼灭突破进来的苏军。莫德尔得知消息,立刻飞到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希望当面劝说希特勒回心转意。

      在会见中,莫德尔以一个参谋军官特有的严谨缜密陈述事实,说明第9集团军必须集中兵力稳固北面防线,而不是分散兵力向南北两个方向进攻。然而希特勒丝毫不为所动。莫德尔异常恼怒,两眼精光四射盯视希特勒,粗鲁地问道:“我的元首,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你还是我?”莫德尔的公开顶撞震惊了希特勒,他试图打断莫德尔的陈述,直接下达一个命令给第47装甲军。莫德尔梗着脖子回答:“我不会执行这个命令。”

      希特勒又惊又怒,过了一阵子才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莫德尔,你自己看着办,不过一切后果自负。” 事后希特勒望着莫德尔离去的背影,对身边的副官说:“你看见那人的眼神了吗?我很信任他,但我不会愿意在他手下工作。” 当天晚上,希特勒与希姆莱共进晚餐。谈到白天发生的事情,希特勒感慨道:“将军必须冷酷无情,象獒一样固执凶狠。我不信任那些夸夸其谈的将军,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理论如何贯彻于实践。如果一个将军胜任的话,他就应该得到与身份相符的指挥权限。”

      布衣出身的希特勒对德军将领普遍的普鲁士贵族气质有发自内心的反感,莫德尔的粗豪脾气反而很对他的胃口。此前诸如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海德尔等德军高级将领,经常被希特勒训斥得灰头土脸,丝毫没有勇气坚持己见。莫德尔证明,希特勒只尊重强力和信念,他是可以被屈服的。

      莫德尔回到前线以后,立刻着手实施一系列反击,将防线连成一片。莫德尔的反击兵力着实可怜,奉命救援奥列尼诺被围德军的部队,是党卫军骑兵旅3千人,外加第206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几百人,装甲火力是4辆III型突击炮。莫德尔认为,苏军官兵随身携带的弹药干粮已经所剩无几,后勤补给时断时续,此时已是强弩之末。这个判断非常准确,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已经断粮,开始屠杀军马充饥。大炮虽多,炮弹奇缺,每天只能打五、六炮骚扰德军。1942年1月21日,德军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向奥列尼诺发起反击。苏军果然一触即溃,短短48小时以后,反击部队就同奥列尼诺守军取得联系。

      莫德尔随即命令第47装甲军由塞乔夫卡(Sychevka)出击,切断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第29、第39两个集团军的联系。此次反击担当突前重任的是第5装甲师,这时尚有1,500名摩托化步兵,70辆坦克,以及27门重炮,在前线德军各部队中堪称实力最强。苏军的防守异常坚韧,德军不得不在严寒中同苏军逐村逐镇地争夺。2月5日,德军夺取切尔蒂诺(Cherdino),切断苏军第39集团军的退路。此战苏军第29集团军遭受重创,阵亡26,000人,被俘5,000人。德军击毁苏军坦克187辆,缴获苏军火炮343门。莫德尔的部队伤亡5千人,代价也相当惨重。

      1942年春天,德军防线总算稳定下来。第9集团军驻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不足100公里,如同斜斜刺入苏军防线的一把匕首。突出部是防守作战的大忌,守军三面受敌,防线随时都有可能被敌军拦腰斩断,导致围歼。开春以后,希特勒积极酝酿在南线的大规模攻势,北方和中央两个集团军群绝大部分火炮和坦克被抽调至南线。第9集团军的战斗部队不足100个营,总兵力不足5万,装甲战车只剩下区区60辆,却要扼守长达280公里的半圆形防线。

      在这种情况下,莫德尔几次向希特勒谏言,要求放弃勒热夫突出部,拉平德军防线,但都遭到希特勒的严词拒绝。希特勒的固执己见主要基于两个战略考虑。首先,勒热夫突出部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直接威胁苏联首都,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政治意义非常突出。从勒热夫突出部撤退,会极大损害德国的国际声望,动摇盟友的信心;其次,由于勒热夫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方面的苏军,这样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平心而论,希特勒的考虑不无道理。5月间爆发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铁木辛哥元帅策划的攻势遭到德军凌厉反击,苏军4个集团军被围歼,20万官兵被俘。虽然苏军惨败的原因很多,兵力不足肯定是关键因素。拱卫莫斯科的朱可夫指挥两个方面军,下属16个集团军两百万雄兵,却无法驰援南线,只得将满腔怒火倾斜在莫德尔身上。第9集团军扼守勒热夫突出部的一年间,苏军发动两次方面军规模的攻势,局部小攻势则不计其数。

      对于莫德尔来说,心腹之患还不是勒热夫突出部周围虎视眈眈的百万苏军,而是1月份突破进来的苏军第39集团军。这股苏军大约6万人,盘踞在勒热夫以南地区,频频骚扰德军的后勤补给线,着实让莫德尔感到如芒在背。由于德军兵力不足,一直未能彻底切断这支苏军与后方的联系。7月初,莫德尔策划了“塞德利兹作战”(Operation Seydlitz)肃清这支苏军。此战莫德尔又有神来之笔,他临时组建的一支特种部队“莫德尔骑兵旅”,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苏军第39集团军占据一片长80公里、宽50公里的椭圆形区域,大部分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只有奥列尼诺公路穿越该地区的西北一侧。苏军在这条公路两侧构筑坚固防御工事,部署重兵把守。莫德尔认识到苏军占据地利条件,正面强攻必然伤亡惨重,必须派遣一支奇兵穿插迂回到苏军防线的后方。这支奇兵必须具备穿越森林沼泽的机动能力,和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胆气。莫德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麾下8个步兵师的侦查营集中起来,临时组建一支特种部队,番号为“莫德尔骑兵旅”。

      莫德尔骑兵旅总兵力大约2千人,旅部直属1个工兵连,1个卫生连,1个摩托化辎重连。骑兵旅下属3个团,每团包括2个骑兵连、3个自行车连、和一个炮兵连(6门75毫米轻榴弹炮)。骑兵旅官兵人手一支MP-40冲锋枪,每个连配备24挺MG-34机关枪,两辆马车装载弹药给养。为了增强突击能力,骑兵旅额外配属了6个炮兵连和1个坦克连(14辆)。试想这支部队行进在路上会是怎样一幕古怪景象,坦克和马车并驾齐驱,骑兵队伍疾驰而过,后面跟着气喘吁吁狂蹬自行车的士兵。

      经过6个星期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强化训练,莫德尔骑兵旅奉命出击。7月2日凌晨3点,德军从四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第1装甲师沿着公路由北向南强攻苏军西北防线,而骑兵旅从东北方向穿过15公里的原始森林,向苏军防线侧后穿插。果然不出莫德尔所料,苏军沿公路的防守层次分明,阵地伪装严密,第1装甲师受到地形限制,部队无法展开,进展缓慢。苏军不认为德军能够穿越森林沼泽,因此骑兵旅的突击方向只遇到微弱抵抗。

      骑兵旅推进几公里以后进入沼泽,坦克和机动车辆无路可走,只得停下来。骑兵旅自行车连官兵跟在骑兵后面徒步跋涉深及膝盖的泥潭,继续前进。经过一整天的强行军,骑兵旅在傍晚抵达目的地,重装备直到次日凌晨才陆续赶到。正午时分,骑兵旅突然从森林杀出,猛攻苏军后勤部队,迅速控制了一段公路。然后骑兵旅沿着公路由南向北进攻,苏军西北一侧防线腹背受敌,很快瓦解,引发雪崩效应。经过11天的激烈战斗,苏军第39集团军被全歼,阵亡1万,伤俘5万,德军缴获坦克230辆,火炮760门。

      莫德尔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朱可夫便还以颜色。7月31日,苏军4个集团军35万大军向勒热夫突出部发动强大攻势,3天之内便在德军防线上撕开几个缺口。苏军进攻时莫德尔正在德国养伤,他得知情况危急,立刻赶回前线,施展通天本领,索要增援部队。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军统帅部先后向第9集团军增援了5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苏军猛攻将近两个月,导致第9集团军6万人伤亡,却未能撼动德军防线。9月23日,苏军精疲力竭,停止进攻。第9集团军又逃过一劫,莫德尔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然而短短两个月以后,朱可夫卷土重来,再向勒热夫突出部痛下杀手,这就是苏军代号“火星”的第二次勒热夫战役。此次进攻朱可夫志在必得,投入12个集团军,31个坦克旅,54个炮兵团,总共140万官兵,2,300辆坦克,超过1万门大炮。德军第9集团军只有不足10万官兵,大约200辆坦克,以及1,800门大炮。莫德尔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 家园 宝库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4. 火星陨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11月,苏军“火星”作战形势图。粉红色箭头是苏军计划推进路线;红色箭头是苏军实际推进路线;蓝色箭头是德军反击路线。

      一将名成万骨枯,朱可夫是这句名言最贴切的典范。战争结束以后朱可夫如日中天,形同战神,苏联军史为尊者讳,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官方历史几乎见不到“火星作战”的记载,朱可夫本人的回忆录也语焉不详。因此很少有人知道,莫德尔曾经让朱可夫遭受其军事生涯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朱可夫和许多德军装甲名将一样是骑兵出身,1918年参军,历任各级骑兵指挥官,一直升至苏军骑兵总监。朱可夫的成名之战是1939年在满蒙边境爆发的诺门坎战役。此战朱可夫利用装甲集群,多兵种协同作战,歼灭日军2万人,迫使日本军部放弃北进策略。然而此战苏军占据兵力、炮火、坦克的绝对优势,却付出阵亡9千人,伤1万6千人的惨重代价。经历此战的格里戈连科将军(Petro G. Grigorenko)在回忆录中批评朱可夫的战术安排简单粗糙,迷信正面强攻。苏军另一次代价高昂的正面强攻是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强攻德军坚固设防的希罗高地(Seelow Heights),结果3天之内阵亡3万5千人,伤10万人。此战的苏军指挥官又是朱可夫。

      1942年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莫斯科战区的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认为苏军冬季大反攻的侧重点应该是莫斯科方向,目标是围歼勒热夫突出部的第9集团军,进而消灭整个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斯大林经过考虑权衡,于9月26日做出决定,同时发动两个战略反攻,目标分别是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军第9集团军。莫斯科方向的反攻由朱可夫指挥,代号“火星”,参战部队两个方面军,总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由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代号“天王星”,参战部队三个方面军,总兵力110万,火炮15,000门,坦克1,400辆,战机800架。从兵力配置来看,两个战略反攻的主次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火星”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苏军7个集团军将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德军第9集团军发起向心攻击,其中主攻方向位于勒热夫突出部的东西两侧。朱可夫打算从这里腰斩德军防线,围歼第9集团军,然后挥师南下,会同其他5个集团军向维亚兹玛发动钳形攻势,进而围歼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为了避免在恶劣天气下穿越复杂地形,苏军各部队将以装甲集群为突击箭头,对德军防线进行正面强攻。

      朱可夫的战役部署显然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据守勒热夫突出部将近一年,对这块战场了如指掌。德军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除此以外,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战役爆发以后不断增援莫德尔,先期到达的有第9、第14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后来第12,第19,第20装甲师也奉命驰援。相比之下,顿兵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1月25日,苏军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开始一周以后,“火星”作战正式打响。勒热夫突出部北侧,刚刚重建的苏军第39集团军发动牵制性进攻,突入德军防线10公里以后便停滞不前。勒热夫突出部东侧,隶属苏军西方面军的第20、第31集团军总共20万官兵,在500辆坦克的支持下发动正面强攻,在他们面前,德军第27军4万官兵严阵以待。经过3天激战,苏军第31集团军无法撼动德军第102步兵师扼守的防线,裹足不前。苏军第20集团军的第一攻击波突破了德军前沿防线,由第6坦克军和第2近卫骑兵军组成的第二攻击波立刻向纵深挺进,切断德军的生命线–勒热夫-维亚兹玛铁路。突破苏军一路遇到星罗棋布的德军据点,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阻截,暴露在雪原上的骑兵部队伤亡惨重。德军第5装甲师和第78步兵师沿勒热夫-维亚兹玛铁路南北对进,发动凌厉反击,切断突破苏军的后路。29日晚,突破苏军不得不放弃原计划,转头向东突围,经过苦战返回苏军防线。激战5天以后,苏军第20集团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200辆坦克,无力再战。

      勒热夫突出部西侧,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的进展就可观得多。第41集团军在重镇别尔伊(Belyi)南面成功突破德军防线,索罗马津(M.A.Solomatin)的第1机械化军冲开一个宽达20公里的缺口,突入德军防线40公里。第22集团军在别尔伊以北的卢切萨河谷(Luchesa River Valley)也突破德军防线,卡图科夫(M. E. Katukov)的第3机械化军冲开一个宽8公里,深15公里的缺口。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驻守别尔伊的德军第246步兵师虽然身陷重围,却依托坚固工事沉着应战,吸引了苏军大量预备兵力。突破进来的苏军第1、第3机械化军遭到德军第1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的顽强抵抗,开始举步维艰。

      战役进入第二个星期,苏军在东、北、西三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都因为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苏军攻势成了强弩之末,莫德尔立刻抓住机会翻盘。12月7日,德军反击突破最深的苏军第41集团军,第1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一个团从北面,第19、第20装甲师从南面,向苏军据守的突出部两侧发动钳形攻势。3天以后,德军南北两路会师, 4万苏军被包围。索罗马津奉命就地死守,等待救援。

      朱可夫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面对各条战线传来的坏消息,他表现出超人的果敢,孤注一掷将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企图从勒热夫突出部东侧击破莫德尔的防线,救援被围苏军。12月11日,苏军第5、第6坦克军2万官兵和350辆坦克,在宽仅4公里的正面猛攻德军的坚固防线。第5坦克军的战史这样记载:“一支信号火箭在空中爆炸,战场上立刻回荡着‘为了祖国前进’的呐喊声。这是12月11日上午10点,第243、第247步兵师率先发起人浪冲锋,立刻遭遇敌军凶猛的火力。残酷的战斗进行了一天,整个突破面陷入瘫痪。第5坦克军的装甲集群投入战斗,硬冲德军防线,但是遭到敌军坦克的凶猛反击,被迫后撤。关键的高地几度易手,战场上到处都是燃烧的坦克和被毁的大炮。”

      苏军前仆后继的波次冲锋如同海浪冲击礁石,在德军坚固防线和精准炮火前撞得粉碎。经过3天激战,苏军损失坦克300辆,官兵伤亡数万,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12月16日凌晨,别尔伊以南的被围苏军在索罗马津的带领下丢弃所有重武器向西突围,付出惨重代价以后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作战以惨败告终。20天的鏖战中,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这个数字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参战坦克的总和),大炮1,100门。德军的伤亡在4万人左右。

      德军第9集团军12月15日的战报,算是对朱可夫“火星”作战的盖棺定论:“敌军统帅虽然在战役策划和最初实施阶段展示了不俗的技巧和适应性,但随着攻势的进程再次表现出一系列痼疾。敌军统帅虽然有所长进,但他显然还是不能抓住有利局面扩大战果。历史反复重演,敌军虽然开局雄心勃勃,进展顺利,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防线。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多次出现。在逆境中俄国人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然而莫德尔来之不易的胜利,却证明了他一贯的看法,坚守勒热夫突出部是一个战略错误。倘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早些弃守突出部缩短防线,就能省下十几个师的防守兵力增援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的悲剧就不会上演。1943年1月,希特勒迫于南线的危急形势,终于同意放弃勒热夫突出部。莫德尔制定了代号“水牛”的作战计划,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3月1日开始有序后撤。苏军发现德军的真实意图而全线追击,却为时已晚。莫德尔最终将第9集团军25万官兵毫发无爽地撤了下来。

      对苏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辉胜利完全掩盖了勒热夫突出部的惨败。朱可夫的仕途丝毫没有受到此次败绩的影响。因为朱可夫是一个坚强的斗士,而斯大林此时最需要他这样的斗士。苏联官方历史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分享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功劳。一年半以后,朱可夫策划并参与指挥了“巴格拉季昂”攻势,一举歼灭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 家园 我们所说的诺门坎战役一般包括第一次,第二次

        你说的两万人伤亡可能只是前期的,

      • 家园 太赞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5. 库尔斯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8月奥列尔突出部战役形势图,浅灰色箭头为苏军进攻路线,突出部内的三道虚线是莫德尔违命修筑的三条防线。

      莫德尔似乎与突出部结下不解之缘。第9集团军刚刚从勒热夫突出部撤出来,就奉命移防奥列尔(Orel),这又是一个突出部。

      1943年初,苏军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余威,在南起罗斯托夫、北至布良斯克1,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向德军发动全面进攻。在这条战线的北段,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对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停滞不前;在中段,罗科索夫斯基(K.K.Rokossovsky)指挥的中央方面军狂飙突进400公里,夺取重镇库尔斯克;在南段,曼施坦因著名的“反手一击”挫败苏军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夺回重镇哈尔科夫。3月中旬,这条战线的争夺尘埃落定,出现了三个突出部,即德军占据的北段奥列尔突出部、南段哈尔科夫突出部,和苏军占据的中段库尔斯克突出部。无论苏方还是德方,都打算吃掉对方占据的突出部,因此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4月15日,莫德尔接到希特勒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的指令。希特勒的语调几乎有些悲壮:“我已经决定发动今年的第一次攻势:堡垒作战。这次进攻极其关键,必须速战速决,必须为我们赢得主动权。因此,所有的准备措施都必须严密周到。最好的部队、最好的武器、最好的指挥官、最充足的弹药将投入这场战役。每一位官兵都必须意识到这次作战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的胜利将让世界瞩目。” 莫德尔将指挥14个步兵师和7个装甲师,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侧发动突击,同南侧霍特和坎普夫的两个装甲集群南北对进,腰斩库尔斯克突出部。希特勒将进攻时间定在5月15日。

      5月3日,希特勒召集战区高级将领开会,会上莫德尔强烈要求推迟进攻至少一个月,指出第9集团军各师平均只有65%的满员率,装甲战车只有区区800辆;而防守库尔斯克北侧的苏军中央方面军无论兵力、火炮、还是坦克,目前都占据2:1的绝对优势。虽然在场的其他人–包括两位集团军群司令官克鲁格和曼施坦因–都不同意推迟日期,但莫德尔的陈述有理有据,实在难以辩驳。最终希特勒很不情愿地同意推迟进攻至6月中旬。

      然而事实证明,推迟库尔斯克战役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德军进攻部队实力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防守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莫德尔对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4月底总兵力54万人,拥有坦克920辆,大炮7,860门;7月初剧增至70万人,坦克1,785辆,大炮12,500门。战役最终推迟了7个星期,这期间莫德尔接收了362门大炮,罗科索夫斯基则接收了将近5千门大炮。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断德军的主攻方向将在北面,因此中央方面军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明显强过扼守南面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莫德尔面对的苏军防御体系包括6道防线,前沿的3道防线拥有20公里的纵深,汇集了方面军绝大多数的兵力和炮火,每道防线火炮密度平均每公里25门,反坦克地雷密度平均每公里2,600颗,防线之间有坦克部队横向机动的通道,随时可以对突破德军实施反击。战役前夕,苏军已经把库尔斯克突出部变成一个巨大的坦克屠场。

      莫德尔据守勒热夫突出部15个月,挫败苏军两次大规模攻势,深知强攻坚固防线的愚蠢和徒劳,此刻肯定意识到自己肩负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由于莫德尔本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后人无从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时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作战参谋的格鲁本少将(Peter von der Groeben),战后参与美国政府的战史编篡项目,撰写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一文。格鲁本认为,莫德尔的真实意图是利用他对希特勒的影响力不断拖延战役时间表,期待苏军失去耐心而率先进攻,然后打一场他最擅长的防守战。格鲁本此说的主要依据是莫德尔违反希特勒的禁令,在奥列尔突出部距离前沿百余公里的纵深部位构筑了三条防线。

      莫德尔的战役部署,表明他缺乏信心,有所保留。鉴于苏军防线坚固厚实,派遣装甲集群冲击敌阵无异于飞蛾扑火。因此莫德尔策划了一次传统的步兵突击,8个步兵师在45公里宽的正面发动强攻,由装甲极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歼击坦克掩护,伴以数百辆III型突击炮,以及空中和地面的炮火支援。战役伊始,第9集团军下属7个装甲师只有第20装甲师加入攻击。相比之下,南线的曼施坦因第一天就将所有的装甲部队投入战斗,以高昂的坦克战损换取迅速的突破。莫德尔策划的步兵突击也并非没有软肋,第9集团军的所有步兵师都兵力短缺,战役打响时步兵战斗部队只有68,747人,根本经不起大量消耗。莫德尔寄希望于斐迪南歼击坦克、虎式坦克的厚实装甲和强大火力抵消突击部队的兵力劣势,这显然是一厢情愿了。

      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正式打响。头一天第9集团军进展顺利,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推进距离5公里,德军伤亡7,223人,坦克战损不足50辆。然而从第2天开始,罗科索夫斯基派遣第2坦克集团军发动一系列凌厉反击,德军进攻开始举步维艰,一天苦战下来往往只能推进几百米。无奈之下,莫德尔相继把5个装甲师投入战斗,依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伤亡数字却迅速攀升。至7月11日午夜,第9集团军伤亡达到22,273人,坦克战损143辆,进攻开始乏力。7月10日,莫德尔在集团军群司令官克鲁格的默许下,决定停止北线的攻势,因为两人都明白苏军的反攻指日可待。为了不惊动希特勒,克鲁格和莫德尔配合默契,在战报里只字不提停止进攻,不声不响地逐步撤出进攻部队。

      果然不出莫德尔所料,7月12日苏军发动代号“库图佐夫”的大反攻,苏军从东、北两个方向猛攻奥列尔突出部,打算围歼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莫德尔早有准备,反应迅捷。哈佩上将(Josef Harpe)的第41装甲军军部当天就撤出库尔斯克前线,北上驰援。同时撤离前线的还有第12、18、20装甲师,第36摩步师,以及装备斐迪南歼击坦克的第653、654猎坦克营。由于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官施密特被解职,莫德尔临时接过该集团军指挥权,统领整个奥列尔突出部的德军。

      “库图佐夫”是苏军精心策划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参战苏军包括三个方面军128万人。防守奥列尔突出部东线的德军第35军,只有有4个严重减员的步兵师,196门野战炮,70门反坦克炮,却要据守120公里长的防线,面对苏军两个集团军的攻击。德军第41装甲军防守的北线形势更加严峻,因为这是苏军的主攻方向。苏军最高统帅部以波尔霍夫(Bolkhov)为突击轴心,在其西面部署了巴格拉米扬率领的第11近卫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总兵力18万5千人,坦克720辆;在波尔霍夫东面部署了第3、第63集团军十余万人。为了取得局部的绝对兵力优势,苏军每个集团军的突击面只有9公里宽,突击部队的密度达到每公里6个步兵营、200门大炮、和18辆坦克。

      所幸莫德尔麾下有两员悍将,在危急关头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5军军长伦杜里奇上将(Lothar Lendulic)临危不乱,依靠侦查部队获得的敌情预测苏军的攻击目标,然后果断向这段防线增援4个步兵营,26门反坦克炮,以及将近70门野战炮,结果连续两天挫败苏军的进攻。伦杜里奇战后回忆说:“这样做最大的危险,是防线其他地段的兵力极其虚弱,无法抵挡苏军小规模的进攻。如果我打算守住这条防线,就必须冒有算计的风险。” 不过伦杜里奇也明白,此举无异于赌博,不可能总押对宝,因此屡次要求增援部队。然而北线战事更加吃紧,哈佩的第41装甲军更需要增援。莫德尔决定流动增援35军,所有的增援部队最多在东线战斗两天,立刻北上驰援第41装甲军。没有增援部队可派的时候,莫德尔便派出几个中队的斯图卡轰炸机,迟滞苏军坦克集群的推进。伦杜里奇继续与苏军斗智斗勇,依据侦查到的敌情不断变换防守重心,击退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莫德尔对第41装甲军军长哈佩非常器重,将他的指挥部升级为“哈佩集群”,不断调入增援部队。到7月23日,哈佩集群已经拥有3个军部、6个装甲师、3个装甲掷弹兵师、以及8个步兵师,总兵力25万人。哈佩不负众望,展开弹性十足的防守作战,在3个星期的激战中不但保持了防线的完整,还屡次挫败了巴格拉米扬的凌厉攻势。7月31日,希特勒终于同意撤离奥列尔突出部。莫德尔指挥两个集团军且战且退,有条不紊地撤到预先构筑的防线后面。

      奥列尔突出部战役是莫德尔的又一个防守杰作,德军两个集团军虎口脱险,从苏军的钳形攻势中全身而退。苏军损失惨重,阵亡和失踪11万人,伤32万人,损失坦克2,600辆,大炮900门,围歼德军的战役目标完全落空。德军伤亡6万余人,损失坦克将近300辆。

      1944年1月,莫德尔被任命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再次肩负力挽狂澜的重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