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现实一种--迷茫的人们(给颜子网友) -- 珊珊一何迟

共:💬63 🌺9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

            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挣到了钱,不是另一部分人的孩子接受不了正规教育的理由。

            • 家园 没有“一部分,另一部分”的区别

              都是同一部分人,同一部分进城农民工。

              光看到他们进城务工遇到的种种困难,自然眼里只有“疾苦”;光看到他们打工挣钱回家盖新房,自然觉得形势一片大好。

              实际上要综合起来作对比——和原来拴在土地上刨食相比,进城务工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这是当前这个社会现象的主流;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等,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也是日趋严重化的新挑战。

              事情就是这样,看你从哪个侧面去看问题了。

    • 家园 在国内,穷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受教育

      可是现在的教育成本越来越让穷人接受不了了。

      能接受的教育也就是这种粗制滥造的畸形产品。

        我也有一个同学,高中毕业后到处打工。现在在一个类似你说的学校里教书。一进去就是班主任,什么课都教。谈起来也很无奈,他也要生活。

      • 家园 是基础教育成本还是高等教育成本?

        如果是基础教育的话,2007年农村小学初中的学杂费已经全免了,从今年起城镇的小学初中的学杂费也开始全免……

        高等教育的话,至少在我这个地方,品学兼优者会一直被学校社会资助,基本上不用担心学费甚至生活费的问题,像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从高一开始到现在在人大念博士,他们家一分钱也没出过(他是孤儿……,由祖母抚养),现在应该也毕业了吧……去年,本地考上北大清华复旦的学生都由企业每人资助10万元RMB,就算是通货膨胀压力增大,10万元RMB也应该够了吧

        还有其他考上二本三本学校的学生,只要向民政局提出申请,都会得到数额颇大的助学资金,这些资金是不用还的,资金来源由财政、社会两方捐助。

        我觉得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毕竟还是有所进步,没必要那么悲观

        • 家园 到不是悲观,主要是看到孩子们就不忍心

            你可能身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所以看到的现象乐观的一面居多。但是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最发达地区,楼主所提到的现象也不是个例。是有代表性的。

            农村的学杂费用虽然终于全免了。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的地方官员对待基层教育经费的态度。危房校舍这样随意侵吞占用教育经费的事情太多了。刚刚发生在绥德的那件事,说到底还不是钱闹的。

            我虽然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也觉的在教育方面城乡壁垒到了不象话的程度。我去做过工程的北京东城区某小学,豪华程度不下于4星宾馆。可我那个同学打工的学校,也在北京。那个破房子。。。不说了。

          • 家园 别的地方不说

            在贵州,现在农村里面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还是托希望工程的福。现在农村教育最缺的不是基础设施、而是合格的师资。

            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钱,关键问题就是:农民工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到底愿不愿意、能不能给这些农民工子弟上学读书的事情买单。

            这个问题特别现实也特别麻烦,在没有全国通盘统筹的前提下,每个地方的政府都不敢大包大揽……一方面是这将导致本地教育经费的大饼被摊薄,市民们是不会接受的、有压力(当然也不影响他们对进城农民工子弟教育现状的同情,有时候社会就这么虚伪……);另一方面是怕,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移民,摊到哪个地方哪个城市都是扛不住的。

            所以,这个问题,现阶段是谁碰上都头疼、都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办法。

            • 家园 奇怪。啥时候市民能左右本地教育经费了?

                我怎么没听说过?

                一个暂住证制度能搞的如此完善严格的城市,凭暂住证或者其它证搞搞外地务工人员教育有什么难的?只会搞吓死人证么?这是9年义务教育,又不涉及高考分数线。

                到了现在这些孩子有了孩子,这问题都不一定解决的了。

              • 家园 不是左右,是压力

                等学校开始嚷嚷预算不足教育水平下降的时候,家长们就会用各种途径跟着嚷嚷,接下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会跟进,对地方政府这是个巨大的压力。

                如果用类似暂住证这样的证件来控制,卡得太紧了没多少实际效果、放得太松了地方财政又吃不消。北京市搞的那个“工作居住证”制度,面对的群体规模比农民工小,可是同样也是在“卡”和“放”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实施起来具体的麻烦也不少。用一个类似的制度扩展到农民工身上,现阶段条件还不成熟。

                其实算算帐就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了,按照北京市的标准、一名享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平摊下来每年的经费上万、甚至更高(估计数,不太准确),如果把农民工子女也按照同样的标准包下来、估计会增加几十万学生,这笔钱现在可没地方出啊……所以现在只能部分解决,北京的小学里面,在本学区的孩子用不完名额的情况下、也招农民工子女,但是这种机会毕竟是少数。

                • 家园 为什么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更严重却没有压力?

                  城市里面的教育再降低点也要比民工学校好上N倍,可是稍微降低点就有压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跟进。可是民工学校条件这么恶劣,怎么没有人给相关的部门压力呢?农民依然只能是这个社会的二等公民,如果他们还被国家认为是公民的话。而他们的后代,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继续他们卑微而无人关注命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