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共:💬586 🌺5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拜托山东同胞不要贬低江苏人来抬高自己

          恰好我跟你是同一年的,说说我了解的情况吧。

          当年我们系录取4-5个山东的,分数全在600以上,比全体江苏同学的均分高出近10分。这几位山东同学也没少为这个自豪。但后来在学校里一考就发现,这几位在大学各门功课上的表现基本上反而比江苏同学的平均水平要稍差一些。再后来,大四的时候有了个机会,我有幸看到了他们的高考成绩单,才发现山东省的某些学科阅卷显然要比江苏松一点,这也就足以说明他们的分为什么看起来高一些。(记不得具体哪科了,毕竟已经过了这么多年。)

          注一:从我对山东同学的了解看,他们的水平尚可。实力比面上的考分稍低一点,但也不差。

          注二:我绝对不是忌妒所谓山东的高分。我自己是保送的,但也做了高考卷,非正式地判过分。至少比这几位“高分”再高个二三十分应该没问题。

          • 家园 重贴一遍:不成器言

            其实这里有一个隐含的不公平的问题:

            1/大家都知道,中学教育只是在为高等教育打基础,有了这个知识基础就可以了,人是应该多方面发展的,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多方面的才智,才能在未来成长的更好。

            2/相比大城市的同龄人,小地方的学生机会尤其少。以东海为例,我中学六年最用功学的是英语,成绩最差的也是英语,尤其是听力,到大学里根本跟不上,当然这里有我个人语言能力差的因素,也和我们中学的师资有很大关系,我们6年的英语老师基本没有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甚至都没有本科学历毕业的,老师的口语就不用提了。我们当年年轻一些的中学老师一般是专科学历,年龄大一点的都是中专学历。我们中学六年基本没有上过实验课,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因为学校没有钱。甚至因为没钱,一段时间还被电力局把电停了,晚自习大家只能点蜡烛。上体育课,一班40多个男生,只有一个破足球,还不够一人踢一脚的。

            我一个大学同学是甘肃武威的,他告诉我,他们那里初中三年学校根本没有英语老师,甚至没有生物老师,英文和生物都是靠学生自学的,他是考语数外考到接近满分才勉强进了一所省重点高中,上英语课时别人学高中,他在下面学初中课本。

            其实就在我们县里,我是在城里上的初中,最起码还有生物/英语老师,甚至还有音乐课,很多农村来的同学,他们从没有上过生物等课程,中考全靠数理化成绩拼进来的。就这样,高中一个班里,农村来的孩子能占四分之三。

            县城的就业机会太少了,除了几个垄断行业(电力/邮电/银行)就是政府了,这点地方没有关系根本进不去,此外只有一家小化肥厂,他们招工只要高考落榜生,解决了很多农村同学的就业问题。因此,我的很多同学参加高考的目标甚至不是大学,这是为了能得到那张准考证(这也是要考的)。

            以这样的师资,以这样的环境,老师除了题海战术还有什么招?学生除了拼命做题还能学什么?不把人变成考试机器,你就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我们那里应届班平时有70人左右,高考前要先有一个预考,筛掉10-20人不给高考准考证,剩下的人当年才有5个本科,7个专科。学校主要靠复读班来提高升学率。

            我们那届(92年),学校里好像是6个应届班(2个文科班,4个理科班),外加8个复读班,复读班人更多,一班也就能考上20-30人(本科+专科),我们学校是当地升学率最高的学习。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最好的师资,最好的教学环境,最好的学习条件,甚至有最灵通的考试消息,有这些便利条件,还要有分数线的照顾,这公平吗?

            如果说照顾边远山区的同学,分数线低些,我们还能认同,北京上海的分数线这么低就让人无语了。

            很多人未必不是人才,只是被教学体制给浪费了。哈,人过三十还发牢骚,不成器啊。

          • 家园 没有贬低别人的意思,只是有感而发

            我承认高分不代表高能,反倒是高分低能比较常见。我是山东人,痛感我们那里初等教育的弊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真正的做事/做人的能力反倒欠缺的很。

            我所发的牢骚只是为自己悲哀:大家把宝贵的青春无比虔诚无比刻苦的用在其实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不是以你是否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定的,纯粹是为了淘汰大部分人。而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教育欠发达地区,竞争尤其残酷。这种残酷在个人身上是悲哀,在国家身上则是损失了。

            有一点疑问:看高考成绩单能发现某些学科阅卷的松紧?我不明白怎么做到的,如果是查看原始试卷还好理解。

            另92年高考,印象中数学/语文简单些,尤其是数学,91年比较难,大家分数偏低,92年又太简单了,普通90多分,虽然我自己考了满分(120分)也没有什么特别高兴的。我平时最痛苦的是英语,考了75分就让我高兴坏了,因为这是高中三年英语考的最好成绩了,其他基本没有印象了。

            • 家园 不知道是你是山东哪儿的?

              在我们那个穷苦的地方,只会学习的人很难一路狂奔着向好的大学走近的,学校里亦是社会,亦会有各种样的纷争。

              好的智商,我认为会带动好的情商,

              所谓高分低能,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比例是很低的。

              我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在工作时常会感觉基础比较薄弱的,所以在技术领域,我不认为花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是件残酷与悲哀的事情,当然在社科类与人文类方面,我没有发言权。

              不要那么的痛心疾首,这不是山东人的风格

              另外:山东没有多少是教育欠发达地区,越穷的地方,往往越重视教育!!!!

              • 家园 我是鲁南的

                属于沂蒙老区,从上大学离开家乡,快二十年了,一直在外面漂泊,回家探亲时走马观花的看看,2000年之后家乡的变化比较大了。

                哈,山东人的风格也有,不过人一上万,千姿百态,山东人里也是什么人都有的。就我们那里来说,好人很多,但是坑蒙拐骗/车匪路霸/小偷强盗一样也不少。

                哈,发的这几个帖子带有情绪了,我平时不是这样的,也许是勾起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有些惆怅吧。

                其实争这些就是一个宣泄,在社会上混达几年的都知道,高考其实相对来说是最公平的了,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不能因为鬼子装备好,八路军就不抗日了。一个人的发展,根本的还是考自己努力。相比父辈们,我们这一代已经幸运多了。

        • 家园 若兰相对还算幸福

          虽然也是先考试后报考,好歹不需要那样一周七天学习,没那么多晚自习。

          高中的时候还跑出去帮别人踢比赛。

        • 家园 w我只想对你说

          经历了这麽多,今天的你一定是最强的,记得跟姐姐汇报你的成绩!

          • 家园 还望雪姐罩着点

            多谢雪姐提点。唉,俺现在就是普通通通一凡人,现在北京混饭吃。

      • 家园 汗,我们山东也不全那样啊

        住校的在城里应该还是少数,城里有教委在旁边盯着素质教育,也不敢比北京上海之类狠很多...

        厉害的是那些县城学校之类...

        结果是我们最惨,要用北京上海的教育方式,跟下面(被逼着)刻苦的近乎变态的同龄人竞争,两头不讨好...

        所以您要送孩子去体验生活,大点的城市里都不要考虑,牟平一中,一年估计就足够了,在多怕要出问题...

        话说我上初中那会儿,有位觉着烟台二中的生活太舒服把儿子从里头拉出来送到牟平一中去的老先生给我活龙活现的描述了里头的生活,并且强烈建议我爸妈把我也送到那地方去.这位这些描述,也是我后来中考比较成功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啊...

        后来我高中同桌有过去同学被送到那地方去了写信回来诉苦,我看着还心惊肉跳来着...

      • 家园 真的象他们那样读书也未必好

        ,但我们大城市的孩子确实也不太用功.我现在有些后悔当初未好好读书,但对这种填鸭式的方法还是不以为然.学习是为了一个人更好的成长,但在他们那被异化成为了考试了.一个人的成败要看他的一生.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还是有一些先天优势的.再说真的到了大学,用点功的话,那些地方的学生也未必有优势.高考再不合理,在目前确实是相对最公平的.但我国的教育制度,确实不见得合理.

        • 家园 唉,谁愿意象那样读书啊,谁不想在最青春的时候多踢踢球

          看看小说诗歌,下下棋,学学音乐。谁愿意一天到晚绑在桌子边每天学习16个小时,那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

      • 家园 当年读书,摘抄过这么一句话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臣愿君勿忘出奔,管仲勿忘槛囚,宁戚勿忘饭牛车下之日。

        我们今天能从容的在西西河里遨游,是因为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社会对我们的不平等 —— 这个所谓不平等,就是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同别人一样的地位,正应了那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到一起喝咖啡。 —— 而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在我们的奋斗过程中,我们也像今天那些抱怨高考不公平的人一样抱怨过,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同伴曾经被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尽管今天我不需要再抱怨这种制度,但让我内心去赞成它,恐怕,这是很困难的;正如姐姐所说,世间上的不平等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远离了高考,还会有新的不平等。。。

      • 家园 赞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这句

        前几天,看薄熙来的儿子在北大座谈。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讲,没什么可说的。

        不过这位公子说了一句话,很值得拿出来重放:

        不是原文,大概如此:人生下来天生就不是公平的。

        作为他那个家庭,他肯定有更深的感悟。

        若兰曾经在上大学的时候有直接送日本某大学进修的名额,不过,若兰是穷人家,连保证金都掏不起的。不可能去的起。

        只能放弃。

        雪君姐姐说了关于分数线,这个若兰也有经历:若兰当时在H省的分数线是超清华的,不过只有两分,如果不服从分配,那别说去个好专业,就是进清华,那就基本不可能了。

        而当时初中时候的同级同学,中学时候随父母去了北京,高考比若兰少了小一百分,但是由于是北京考生,进了清华一个好专业。

        不公平的事情,哪儿都有。

        雪君姐姐最后那句话,若兰不是很同意: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小人得志,君子自乐罢了

        这个,未免过于主观。

      • 家园 这个帖子够精华了,把人世间的事情都总结了。

        君子不好做,就做逍遥派。

        逍遥派就是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也常要被看作是没有出息的,甚或是缩头乌龟。

        逍遥派,就是喜欢做一些各种各样的小事琐事,代表性工作就是打酱油。

    • 家园 公平不公平的争论起源还是屁股坐哪里

      每个地方都觉得大学应该多招点自己出的学生。

      换一个思路, 如果真的如大家所说,京沪利用了所在的优势招来的本地生的学术水平远远低于其余地区的学生(北京的500分和山东的600分进了一个专业),那么在大学里,本地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是在校园里垫底,这个现象存在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