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词·谚·谣 -- 商略

共:💬138 🌺4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像不一定要臣服

          有的会打服,低头躲开。有的打一会儿,也没见谁服了,第二次见面,就好上了。。。

    • 家园 【原创】卖柴人

      卖柴人

        冲担两头尖,

        拔出现铜钿。

        三天不住点,

        哭着喊皇天。

        这个歌谣,说的是旧时卖柴人的生活,也许是卖柴人自嘲时念的。他们靠卖柴为生,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儿,日子过得相当惨淡。

        冲担是用毛竹做成的,两头削尖,一头刺进一捆柴,扛在肩上,另一头刺进另一捆柴,就可以挑了。两头没有削尖的,叫做草杠,挑的时候需要用柴绳缚住。柴绳的一头系着个木制的钩子。草杠放在两捆柴的上面,再压上两捆柴,柴绳抽紧了,再打个结。另一头也这样缚了,就可以挑起来。不过打结是有讲究的,要不会散架,但一抽就能解开。

        “三天不住点”,是说下了三天雨,不能上山捡柴去卖,赚不了钱,所以只好哭着喊皇天了。这两句话,在我眼前展现出一个场景:一个中年男人,穿着补丁打补丁的破衣服,站在草屋的门口,满面愁容地看着天下的乌云,雨滴滴答答地下个不停。

        卖柴人没有地种,自然也没有山。他们捡柴,不能去私人的山上,只能去某族某房的公山上捡,我们村西北有一个捣臼岙,是卖柴人常去的地方。他们也不能拿着勾刀(柴刀)去砍柴,只能捡枯树枝枯柴禾。还有就是到烧炭窑的地方,去判些柴来,也就是买下不能烧炭的细枝,挑到镇上去卖掉,赚一些差价。

        镇上有一个柴行,专门收柴卖柴。现在城镇里的人不再烧柴,烧煤的也改成烧天然气了,但在过去,很多城镇都有柴行,《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也曾在杭州的柴行里记账。

        有一天,我很认真地问妈妈,我们村里人,究竟解放前日子好过,还是解放后日子好过?

        这样的问题,要是在三十年前问,那是大逆不道的。而且这样笼统的问题,写一本厚厚的书也未必说得清楚,我妈妈又怎么回答?

        不料,我妈妈想了一想,也很认真地说:“卖柴人的日子,是解放后好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该倒灶

      该倒灶

        覆卮山戴帽,沿江人倒灶。

        说到浙东上虞县的地理,排在前两位的,山是覆卮山,水是曹娥江。覆卮山海拔861米,是上虞最高山;曹娥江自南而北贯穿县境,在历史上,它也是一条非常有名的江。1986年我去采风时听到一个故事,说曹娥江原来是笔直的,但江堤常常被洪水冲倒,后来观音菩萨显灵,在江边走了一趟,人们依她的脚印弯弯曲曲地修堤坝,反而不倒塌了——也许有减缓洪水流速的作用?

        戴帽是说云雾遮山峰。覆卮山头伸进云雾里面,就会有大雨,就会有洪水,就会淹没沿曹娥江的许多农田,这样,沿江一带的人家就倒灶了。不过,在我印象中,沿江人都是曹娥江西侧的人,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这类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还有很多,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两条是这样的:

        鲎高日头低,晒杀老雄鸡。

        鲎低日头高,潭杀大肚稻。

        鲎是彩虹,潭杀是淹死,大肚稻是即将抽穗的水稻。

        “倒灶”两个字,意思是倒楣、落魄、糟糕。有资料说,因为民间俗信灶有灶神,灶君不仅守灶,还能赐福降灾、夺人寿命,所以必须把它安顿好,才能得到庇佑。灶的方位、灶门方向和形式都有讲究,如果出了什么突发事故或家境不好,或牲畜不易饲养等,往往认为灶有问题,要重新做灶。

      平时说话中,“倒灶”不是虚说糟糕,而往往是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不好的程度,在我曾经历的语境中,好像是不轻不重,不会只是蚊叮虫咬,也不会坏到家破人亡。有时候,它还是一个语重心长的自谦之词。

        有“倒灶”两字的谚语不少,比如:

        立夏穿棉袄,蚕娘大倒灶。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也常看到有人说“大热倒灶”,这个说法我没有在我们的方言中听到过。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狗屄倒灶”,意思是小气,与糟糕、落魄无关。如:“他这个人狗屄倒灶的。”或者:“狗屄倒灶的一眼眼东西怎么够?”

        “倒灶”一词的前面往往会加上一个字,说成“该倒灶”,有时省略成“该倒”,意思是活该倒楣。这是骂人的,有诅咒之意,自然比幸灾乐祸更严肃严重,可是真的说出了口,却奇怪地有一种小孩子气,所以大人一般不说这三个字,即使说了,也是满面笑容地开玩笑。我有时臆想,也许是“该倒”两字连读,在方言中的发音,是嘴唇收缩的过程,像是一个忍笑的过程。又想该倒灶三个字读起来速度都比较慢,有一种儿歌效果,也就自然地减轻了程度。这些想法,当然是毫无道理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二哥在看《西游记》时突然惊喜地笑了出来,他正看到第二十五回偷人参果的故事,孙悟空将石狮子变成自身模样,被小道童抬到油锅里,把锅底捣破了。书中这样写着:

        那大仙惊骂道:“你这猢猴!怎么弄手段捣了我的灶?”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

        原来“该倒灶”这三个字,有这样厉害的来历,竟出自孙悟空之口,这个,我可没有料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 这是“就该倒灶”

        不是该倒灶吧?……

      • 家园 [转载]《田园随笔》之三    虹与鲎

        陆益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981e60100064y.html

        江南方言中,有许多字和词,说出来大家一听就懂;但如果要写成文字 ,可就犯难了

        。难在说得出,写不出或是写得出,却读不出。要么有音无字,要么有字难识。这些麻烦

        的字或词,往往隐藏着深奥的学问,需要出一身大汗,才能大致弄清其来龙去脉。有一个

        字,困惑了我数十年,直到我最近赋闲在家,才有了钻牛角尖的时间和心情。

        幼年时,每见阵雨过后,天空出现一道彩虹。父母便告诉我说:这叫“吼”,(为了

        行文方便,此处不得已在吴语中找一个同音字来表述。)并且还告诉我,不可以用手指点

        这“吼”。至于为什么?我已经忘记了。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与我同样的教育,而

        且还共同熟记了一条农谚:“东吼日头西吼雨”。及至上学,便产生了一个疑问:书本上

        明明写着“虹”,我们的长辈为什么从来没有说“虹”,却非要说“吼”呢?如果要把这

        个乡音写出来,应该如何写呢?再后来,我对这个“虹”字也产生了疑问:虹该是天上的

        物象吧!按我们老祖宗造字的规律,该跟“日”、“雨”这些部首跑,譬如像“星”、“

        雲”等字。而“虹”却是“虫”傍的,太奇怪了!

        这些疑问在心中放了几十年,身居乡野,苦于无人可问,无书可查。待到家中略有藏

        书,方敢问津。先来请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虹,螮蝀也,状似虫。”段玉裁的

        注释是:“虫者,它也,虹似它,故字从虫。”再看段玉裁对“虫”字的注释:“虫,自

        是一种蛇。”古时虫即它,它即蛇,虹的形态似虫,(即它、即蛇)所以从了“虫”傍。

        再看《尔雅》释天:“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古人把虹又称作螮蝀和雩,如果再查

        下去,还会发现天弓、帝弓等虹的其它别名。太烦琐了,略过不提。

        还有一个词叫“虹霓”,是怎么回事呢?引经据典太麻烦,我把查阅到的资料归纳一

        下:原来天空中出现彩虹,有时是一道;有时是二道,即双虹。古人把下面色彩绚丽鲜明

        的那道称为正虹,把上面色彩淡薄的那道称为副虹,副虹也称为霓。(有时也写作蜺)在

        民间,虹有雌雄的说法:正虹为雄,副虹为雌。说到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令人百思不

        得其解:我曾经多次在旷野中仔细观赏过虹霓同现的双虹美景,发现它们颜色排列的顺序

        恰恰相反。虹的颜色从上到下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霓的颜色从上到下是紫蓝青绿黄橙赤。

        为了证明我昔日的田野观察是否准确,便从收藏的古今中外画册和杂志彩页中寻找双虹的

        图片,花了半天时间居然找不到一张清晰的图片。正在沮丧之际,忽然想到前几日我儿子

        曾拿回刚出版的《旅行者》杂志,找来一看,这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奇事,这一期恰恰刊

        登了一组在世界各地拍摄到的彩虹照片,题目就是《遇见十道彩虹》。先进的器材和彩印

        技术,把“双虹”的色彩层次清晰地展现出来,证明了我当年的观察是准确的。这件鬼使

        神差的巧事,给我带来了双重愉悦的心情。同时也让我有一种滑稽的感觉:一个中国乡巴

        佬为了印证自己往昔看到的彩虹,竟要依借外国的天空。

        既然明白了虹霓,也就明白了唐代《霓裳羽衣舞》中的“霓裳”为何物。也就明白了

        现代彩色灯管所以被称为霓虹灯的缘故。这些服饰灯具的取名,是何等地贴切和聪明,其

        灵感盖来自天际。

        家乡父老们又为何把虹称为“吼”呢?其实早在青年时代,我就用一个笨办法探索过

        这个问题。我在一本词典上按hou的读音,四个声调都找遍,终于找到了它:鲎。兴奋之余

        ,顿感失落。因为除了告诉我鲎就是虹以外,这本词典什么也没有说。虹字从虫,现在这

        个鲎 字从鱼,我不知道鲎是什么,大概是一种鱼类吧,但这种鱼类凭什么可以指代彩虹,

        我无法再向深处掘进了。求知之舟被迫搁浅。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繁体字多达二

        十四画的“鲎”字,也不知道它的含义。可是无数目不识丁的乡村农民都用这个字来取代

        “虹”字。现在,我手头有了一批古籍,就尝试着再向前探究一番。

        我首先看到有关鲎的记载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论虹”条云:“俗呼曰鲎。谚

        云:东鲎晴,西鲎雨。谚云:对日鲎,不到昼。”我还在比徐氏更早的《便民图纂》中找

        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但仍然不能解答为何以鲎指虹的问题。直到打开李时珍的《本草

        纲目》,(全图附方本)这才隐约搔到了痒处。在该书“介部•鲎鱼”条:“鲎者,

        候也。鲎善候风故谓之鲎。”意思是有一种鱼,善于候风,故以“候”的谐音取名为鲎 。

        但我仍不明白善于候风的鲎与虹有什么关联。尽管不明白,,但附图上画着二条鲎 ,背上

        各有一条抛物线倒很像虹的形象,引起了我的注意。

        继续找资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今鲎壳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

        瑚,俗呼为鲎帆。”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鲎 背上有骨如扇,乘风而行,俗呼为鲎

        帆。”至此我已明白:《本草纲目》附图中鲎背上的抛物线就是所谓鲎帆。

        我又查阅了关于鲎的一些生物学资料,犹如龙虾、甲鱼不是鱼一样,鲎根本不是鱼。

        它是南方浅海中的一种节肢动物。鲎背部有一块半园形的甲壳可以上下翻动。当它顺风游

        动时,可以翘起背甲像帆一样借助风力加快速度。古人航海初使帆篷时,很可能是受到了

        “鲎帆”的启发。在了解了鲎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惯后,方始读懂了《本草纲目》所说:

        “鲎者,候也。鲎善候风,故谓之鲎。”

        虹的形象很像鲎帆,或者说鲎帆的形象很像虹,都呈一个园弧状。再说,虹与鲎的发

        音是同一个声母,读音有点接近。于是南方人干脆把虹称为鲎。这也许是上千年前的事了

        ,时间一长,鲎的读音保留下来了,而这个字却逐渐丢失了。鲎字的丢失有其必然性:中

        国文化的主体是北方文化,以南方海边的一种小动物鲎去指代早已根深蒂固的虹,主流文

        化是不会认同的。另外,这个鲎字本身就有致命伤,繁多的笔画,复杂的结体,特殊的读

        音,都让人望而生畏。即便是读书人,口中说的是鲎,书写时必然用易写易识的虹。

        在古籍中,也有人望文生义,误解附会的。我手头有一部明代王圻父子编著的《三才

        图会》(他俩是我的乡贤,失敬了。)这可是一部图文并茂,素享盛誉的巨著。在“鲎”

        的图画中,居然画了二条鲤鱼。显然,他们认为鲎是一种鱼。要是我只看这幅图画,无论

        如何也不会明白“鲎帆”是怎么回事,更不会明白古人为什么把“鲎”和“虹”联系起来

        在我追索“鲎”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这个字至今还活在吴语中。(我认为:吴语

        的大范畴是苏南浙北;中范畴是历史上的苏州、松江、嘉兴三府;核心范畴是苏州地区。

        上海郊区操吴语,而现在的所谓“上海话”,是以吴语为骨干,揉杂了苏北、广东、北方

        等方言的大拼盘。)本地农民常把呈弧形凸起的现象称为“鲎”。让我来举几个例子:驼

        背,当地称为“鲎背”;头部不慎撞物而起肿块,当地称为“鲎块”;木匠刨木板时常说

        :中间还“鲎起”一点需要刨平;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常会蹲下寻找“鲎高”处然后削平

        ;天气闷热时干活,大家都会说:热煞人,“鲎出”一身痱子。甚至把“鲎”的含义扩展

        延伸为拥堵、遮蔽、刺目,不爽快,创造出极为微妙的“鲎势”一词。天气闷热,便说这

        天气“鲎势”;窗前有树木,便说这树木“鲎势”;门前堆了建筑材料,便说这材料“鲎

        势”;对讨厌的人,便说这人真“鲎势”。寻衅闹事被称为“寻鲎势”。仔细体会一下这

        许多例子,我觉得完全和称“虹”为“鲎”是一个语源。

        我在探索虹与鲎的联系时,顺手牵羊地找到了小时候父老不准我们以手指虹的历史渊

        源。《诗经•鄘风》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我翻阅了孔颖达、朱熹、程颐等数种权威注疏本,关于这首诗的解释和议论可以编一本书

        ,这里只引三段话:“蝃蝀,虹也。日与雨交,倏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

        不当交而交者,盖天地之淫气也。”“此刺淫奔之诗。言蝃蝀在东而人不敢指,以比淫奔

        之恶,人不可道也。”“淫奔之女,大无贞洁之信。”虽然说得云遮雾罩,扑朔迷离,但

        是一点是明白的,居然把彩虹视作淫邪的象征。《幼学琼林》也跟着说:“虹名螮蝀,乃

        天地之淫气。”《诗经》是儒家经典,《幼学琼林》是明清二代童蒙必读之书。乡里只要

        有读书人,就必然会把这些儒家观念传播乡里。年深日久,虽然乡下人不读书不识字,但

        仍会把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并发展成为一种民俗忌讳。我相信,我们的父老乡亲在劝诫儿

        童不能以手指虹时,他们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到这里,我仍心存疑问,

        明明是如此美丽的天象,古人何以偏偏要去和“淫奔”产生联想?我和千百年来所有的农

        人一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甚至怀疑《诗经》的本意并非如此,是后来的这些

        儒学大师“歪嘴和尚念歪了经”,曲解了这首诗。

        天上的彩虹,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是一种政治征兆。史籍记载中充满了对虹的敬畏和

        恐惧;地方志中充满了对虹的祥异记载。而对农人来说,则是一种“气象预报”,对虹观

        察得最仔细、最准确的是乡下人,大量的农谚便是证明。随着天文气象科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农田锐减和农业人口流动,人们已不再关注彩虹。在江南农村,“鲎”这一民间叫法

        可能逐渐消失和被遗忘。

        千百年来,彩虹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它的美丽,历代诗文中有大量的咏虹佳句。而毛泽

        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上阕则是咏虹的绝唱。在中国桥梁史上,北宋时期发明了一

        种外形如长虹贯空的木拱桥,这种拱桥跨度很大,没有桥柱。既便于航行,又不易被洪水

        冲垮,这便是“虹桥”。虹桥的形象在宋、元、明、清的绘画中比比皆是,而最著名的便

        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海郊区有一地名为虹桥,估计在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有过一

        座木建的拱桥。如今这个地名因为虹桥机场而闻名全世界。

    • 家园 【原创】千手弗动

      千手弗动

        契诃夫有一篇短文《我的她》,说她如何引诱他,控制他,从来没有一刻离开他,害得他倾家荡产,一事无成,牺牲了一切,可是想尽办法,也不能与她分手。他说的不是一个女子,而是一种性情,叫懒惰。

        我老家说一个人懒惰,叫“弗愿做”,非常直白,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从语调上可以判断懒惰的程度。如果说“介弗愿做的人前生前世都没看见过”,那就很严重了,差不多是“扫帚倒了也不扶一下”那种人。

        扶扫帚似乎是一个标准。有一个故事叫“扔苕帚挑丫头”,说的是有户人家夫妻两个到牙行里去买丫头,男人跟人谈生意,女人扔了一把苕帚在地上。等丫头们出来,准备一个个挑,却看见有一个丫头捡起苕帚在墙角放好,说明这个丫头手脚勤快,就挑上了。

        我们农民,只知道想吃饭,就得干活,担心的只是辛辛苦苦一年干到头也吃不饱,当然从来不知道有的人不干活也可以吃得好好的,专挑瘦肉,连肥肉也不肯吃——据说现在连普通的瘦肉也不吃了,专吃野味,他们的舌头,想必是金子做的——小时候我有一次偷懒,躺在床上不肯起来,我妈妈问:“你愿意困得饿,还是吃得做?”可见懒人挨饿天经地义。我们方言中,困是睡的意思,“得”这个语气助词,相当于“着”或“了”。

        另一个说人懒惰的词,叫“千手弗动”,不是说某人长得像千手观音,而是说这个人懒得要命,百样事情都不肯干。千手,这里指的是应该动手干的众多事情,主要是指家务。

        我家邻居有个男孩叫阿发,与我同龄,他妈妈对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我从没见过一个农村孩子有这样的待遇,真正是千手弗动,连一根猪圈草也不用割。有一次,他在楼上玩,他妈妈在楼下烧饭,灶下没柴了,就喊:“阿——发——你愿不愿意去给我抱一捆柴来?”语气婉转之极。阿发也很凑趣,高声回答:“不——愿——意——”语气一样温婉亲厚。他妈妈十分满意地回答:“哦——!”做妈妈的这样小心翼翼地差儿子,儿子这样心安理得地拒绝,妈妈又这样心满意足地纵容,这在我们农村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所以,这段对话成了我们村的经典段子,略一述说,无不大笑。

        如果婆婆说自家媳妇千手弗动,那是极其恶劣的品质。在农村,不管你多么勤快,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家里柴柴草草,养鸡养鸭,一天扫地扫上十八九遍也不算多。可娶了一个媳妇,竟然千手弗动,实在是很让人憎厌的。

        有的时候,说到一个媳妇千手弗动,却是说她福气好,什么家务都不用干。所以,这时千手弗动的意思,不是千手弗愿动,而是千手不用动。当然这里,千手弗动也可以用扫帚倒了也不用扶之类的话代替。

        也有的时候会用来对比。比如说,谁当姑娘时千手弗动,嫁了人却什么活都肯干。现在这种用法恐怕更多些,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骄宠,我猜能够降服他们的也只有一样骄宠的同龄人。

        为什么“千手弗动”这个词,大多用在女人的身上?因为农村里,男人干的是重活累活,像砍树、耕田、挑稻担——砍柴、割稻、种田之类活儿,虽然也让我害怕,却也不算特别重,女人也一样要干——家务事一般就由女人操心,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因此,男人懒,是小过失,女人懒,是大罪孽,虽然没有列入七出之条,但有不事姑舅的嫌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生活

      生活

        生活这个词,在吴越方言中,与普通话中通常说的生活两字几乎没有关系。普通话中的生活,我们叫过日子,生活过得好就说日子过得好,或者说日子过得体泰——体泰这词不是说身体好,而是指家庭的经济状况好。

        方言中“生活”这个词,有好几种意思。

        一是指活儿,干活儿就是做生活。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生活是做不光的。”

        比如,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田畈里的活也做得光光溜溜,而且又是农闲,柴草也堆成好几堆,烧两三年都不在话下,猪圈里的草垫得厚厚实实,吃不完的猪食也有好几七石缸,破衣服都补好洗净,整整齐齐叠在箱子里,鞋子也做够好几年了,就连屋顶的草和垃圾,没叫泥水匠,也自己扫下来了——这样,总没事情做了吧?

        你还可以去开山。开山的意思,就是给山上的茶树、毛竹、板栗树什么的松土。这个活儿,你可以不做,大不了竹树瘦些儿,但也可以做个没完,即使发下愚公移山的愿心,从黑发忙到白头,从白头再忙到黑发,几百辈子干不完,所以,只好想得通些,愿意干的时候去干,不愿意干的时候,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传说数十年前,我们村的一个老人有洁癖,走出门看见地上有一根稻草一张柴叶,或者有一堆鸡屎牛粪,就会转回家去拿扫帚扫干净,嘴里骂骂咧咧的。他出一趟门,得转回家好几趟。这样的人,生活怎么做得光?

        我小时候,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到我家来,跟我开玩笑,我说他骗人,他说:“做生活的人怎么会骗人?”当时,做生活三个字,广义是指在田畈上或家里干活,狭义是指满十五岁的人在生产队里干活。他这里用的是狭义,这我是明白的,但就是不明白一做了生活,怎么就不会骗人了。

        生活还有一个意思是本事,说某个人生活好,就是说他本事好。力气大是生活好,聪明能干是生活好,这个人八面玲珑,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也是生活好。那个人能从容应付突发事件,摆脱困境,自然也是生活好。谁的木匠生活好,是说这个木匠干活精细考究,值得信任。一眼生活也没有,就是说一点本事都没有。一眼,意思是一点点。

        但在很多情况下,生活这个词单用,指的是武艺。如果说谁谁是有些生活的,是指那人有三脚猫功夫的;如果说谁谁有生活,那肯定是有点真实本事了。

        我们村有好几个有生活的人。其中一个老头,当年跟邻村打架,他儿子是先锋,他就站在儿子身边,对方的人来一个,被他拎到田坎下一个,来两个拎两个。

        另一个老太太,个子矮小,但她做篾匠的丈夫很害怕她,动不动被她拎住耳朵,哇哇讨饶,给左邻右舍传为笑谈。她的千斤坠功夫也相当了得,虽七八十岁年老力衰,但她如果不肯动,再强壮的小伙子也拉不动她。

        还有一个人,教了几个徒弟,他在长凳上午睡,吩咐徒弟在他睡着时拿菜刀砍断他脖子,徒弟们都不敢下手,倒是他女儿,夺过菜刀砍了下去,结果砍断了长凳的头,那个武师在睡梦中听到风响,早就一骨碌滚到地下去了——于是女儿得到了他的真传,因为她杀性重。

        据说,我们村生活最好一个人生活在清朝年间,他大概轻功非常好,拖着一条长辫子,穿着一双木拖鞋,一发力跑动起来,一片急促的踢踢拖拖声,辫子拉得又平又直,就像一条黑色的飞蛇追在他的后脑勺。

        生活这个词,还有一个组词方法是“吃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干活儿或者有本事的意思,而是受惩罚的意思。给你吃生活,意思大多是要揍你;吃生活哉,意思是吃了亏;还有一句训斥是:“吃生活不拣日子!”意思就是说此时此刻就该受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