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 -- 风尘仆仆

共:💬356 🌺6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记得有人评论过

        最难拿的冠军是全国冠军。我是1987年第一次看乒乓球比赛的,还记得决赛中国队对瑞典队,陈龙灿打第一主力。85年陈新华给瑞典人的压力一直持续到了87年,反过来中国队开始放陈新华上场的烟幕,接过上场的是“大刀”骁将滕义。

        87年瑞典队的教练完全不知所云,决赛居然没上瓦尔德内尔。当时瑞典队的三名主力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伊伦只上了一个,好像是佩尔森?0:5可想而知。如果我没记错,后来的单项比赛中瓦尔德内尔连克滕义和陈龙灿,仅仅是决赛输给了江嘉良。

        • 家园 的确如此

          大概是1988年吧,我曾在全国锦标赛上看到江嘉良被不太知名的选手打得左支右绌。中国打球的人太多了,也许这就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较短的原因之一?

      • 家园 陈龙灿和韦晴光

        好像记得他们在汉城奥运会上拿了男双冠军,那届奥运会乒乓球是不是就他们拿了一块金牌?记忆中陈龙灿长得像一只小猴子一样,而韦晴光后来到日本打球,还改了个日本姓。

    • 家园 【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续七)

      1983年至1987年的共三届世乒赛对于中国的乒乓球爱好者来说,都是相当愉快的。虽然没能再现36届大包大揽的夸张到极点的“唯我独尊”的场面,但每一届都有六项冠军入账。37届、38届我们都是丢掉了男双;而39届我们拿回了男双,却又丢掉了女双。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谁能总是包揽全部冠军呢?咱也不好意思不是?嘿嘿,坏坏的笑ing……

      中国在世界乒乓球大家庭中的老大地位似乎无人能够撼动。但我认为危机从1983年就已经潜伏在我们身边,直到1989年爆发!而在89年之前,许多“领导”们还在做着不着边际的美梦。

      既然是讲那些记忆中的国手,那还是从几位队员说开去。咱就不要一届一届的分开来说了,因为有些人从头到尾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整个过程。

      郭跃华,上届的单打冠军,此次仍是男子团体成员。老郭是打算干完37届就退役的(毕竟27岁了,已经参加了4届世乒赛)。所以比赛时非常的认真,准备的也很充分。但男团决赛他并未出场。不过这也是好事,可以养精蓄锐,然后在单项中一展身手。果然,老郭在单项中收获颇丰:男单冠军、混双冠军(与倪夏莲合作)两个杯子抱回了家。说起来老郭有点不够意思:参加4届世乒赛,36、37届两次冠军都是从队友手中“抢”过来的(还都是从蔡振华一个人那儿抢的)。而34、35届两次亚军却都不大让人舒心:34届输给了日本的河野满;35届更糟糕,大腿不合时宜的“抽筋”( 嘿嘿,其实是拉伤),又让小日本的小野诚治白白捡个便宜。这不是只会打内战嘛!咋一到外战就输球涅?你输给谁不好,偏偏输给鬼子!未来的蔡指导两次屈居亚军,略感窝囊。郭跃华本次世乒赛结束后很快就退出了国家队,后来好像又去了欧洲打球,再后来成为一名比较成功的商人。但不管怎么说,老郭对中国的乒乓球运动贡献不小,功劳很大。功成名就之后理应衣锦还乡。

      蔡振华,36届的英雄。37届在男团决赛中表现也非常出色。我还能回忆起他在男团决赛第五盘对阵瓦尔德内尔时,第一局从18平开始,一口气干了十一次平局!最后才以30比28取胜。看得老风手心直出汗。不过老蔡有个毛病:每打一球就要擦汗,发球之前还要捣鼓半天。这就更让人紧张。男单决赛中1比3输给郭跃华并非实力不济,而是一个与“让球”有关的故事。咱们不讲这些了,我不喜欢让球的话题。不过,在这里还要指责一下CCTV。那场决赛第一盘第一局江嘉良输了,大家正在焦急时,嘿!不准看了!都去看“新闻联播”!NND,气死了!好歹等到转播重新开始时,都到了第三盘了。

      37届世乒赛结束后,蔡振华作为运动员的道路变得十分坎坷:新规则对于胶皮颜色的限制,使得他的看家功夫被生生的破掉了一小半!作为还很年轻的运动员,这无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不过,蔡还是继续努力,力求在遵守新规则的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37届结束不久,蔡振华在自己的家乡无锡又一次拿起两面不同性能而颜色相同的“怪拍”参加了亚洲杯(因为新规则要到1984年1月1日才开始实施)。半决赛对阵日本的斋藤清,他为家乡父老以及全国观众十分卖力的表演了“精神折磨大法”(这大概是最后一次)。那场球太艰苦了!蔡振华最后3比2战胜了这个长得很像电影演员刘龙的日本选手(刘龙演过很多反派人物:鬼子、反动军人、特务等等。比如《南海风云》里的南越海军舰长;《勐垅沙》里头人的儿子,著名台词是刁难一位米店的MM:“你给我数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粒米!”)。随后他又战胜了队友江嘉良,获得本次亚洲杯冠军。

      1985年的38届上,蔡振华没有参加男团决赛。但他在单项比赛上还是有所斩获:混双冠军(与曹燕华合作)、男双第三(与江嘉良合作),我没能看到他的比赛。不过我时常在想,他究竟花了多大的气力才能按照新规则的要求取得冠军!过去了18年后,我看到曹燕华的回忆:当时他们两人约定好,在拿到混双冠军后也来个比较“洋”式的拥抱啥的。可后来拿到冠军后,不知为什么两人都有点不好意思,结果没拥抱成。曹燕华一直为此感到遗憾。

      蔡振华在外国人的眼中是个难以战胜的对手(他们有没有“恐蔡症”?我想没有。也就是中国体育记者们喜欢搞这些名堂)。为此,他也成了中国运动员出现在外国邮票画面上的第一人。那是瑞典邮政局发行的邮票,一套两张:一张是蔡,另一张是瓦尔德内尔。

      38届结束后不久,蔡振华就退役了。然后出国赴意大利执教,很短的时间内,就带领意大利这支原本三流的队伍打出了欧洲第三(或第四?)的成绩!功夫当真了得!1989年他谢绝了意大利方面的一再挽留,带着已经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回到了中国(因为中国男队在40届世乒赛上0比5败在瑞典人手下)。先是在国家队任教练,1991年出任男队主教练。以后再说他的事情……。

      谢赛克,广西柳州人。当年有“乒乓神童”之称。1977年进入国青队;1979年入选国家队,那时他刚刚18岁。左手直板快攻打法,正手盖打弧圈和反手大角度的推挡以及较好的发球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他在克制弧圈球方面独树一帜。他在36届上的成功大家也都看到了。然而37届上,小谢不大走运。

      在37届期间,从电视屏幕中,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谢同学眼睛有点问题,像是在害眼疾。团体决赛对瑞典队,谢赛克第二盘出场,输给了阿佩伊伦。本来这不应该算什么大事,可不知为什么,后来那些领导教练们总是揪住这件事说个不停。怎么就不说人家小谢在团体赛整个赛程中共出场11次,就输了这一次。这么高的胜率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况且人家在第六盘拿下了林德。为战胜瑞典人夺得关键的一分!

      别的与小谢有关的赛事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有男双决赛还有比较深的印象:小谢与江嘉良合作,对手是南斯拉夫的老将舒尔贝克和新秀卡列尼茨(这卡列尼茨不像是打乒乓球的,到像是打篮球的:1.90m的身高。我依稀记得他打得是直板反胶,这在欧洲大概是独一份吧?)。说老实话,南斯拉夫这对选手水平的确很不错。但是假如谢赛克能正常发挥,伊朗杯十有八九还得是中国人抱回家。然而,谢赛克在比赛中失误频频,电视观众可以看到他的眼睛明显肿胀,似乎看不清东西的样子。比赛打满5盘,决胜局20比22,随着最后一个球江嘉良拉球下网,包揽七个奖杯的愿望破灭了。

      从1981年代表中国队出征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始,谢赛克共参加了3届世乒赛,屡屡有上佳表现。应该算是劳苦功高。可是在1985年他居然也退出了国家队,才24岁啊,不可思议!在中国,乒乓球选手在大赛中好像真的不能输掉关键比赛(梁戈亮是例外)。否则,立刻就会有新人取代你。你看吧,36届的施之皓在团体赛中连丢两分,很快就见不到他了。1985年的38届,谢赛克应该还算是团体成员,可是决赛中没有他。单项成绩似乎也很不理想。于是,小谢同学年纪轻轻的就走了,他选择了到法国俱乐部去打球。过了很久,在电视上再见到谢赛克时,他几乎完全谢顶,像个小老头儿似的。昔日“神童”风采已不复存在,让人心中不免凄然。

      外国记者曾经这样写道:“中国似乎有一个乒乓球冠军仓库,每隔几年就取出几个,拿到世界大赛上让大家惊奇。”也许他说的对,隔上几年,那些新鲜热辣的年轻冠军自然会取代过去的英雄。后备人才的充实固然是好事,可对于还很年轻的谢赛克他们,多少有点残酷。

      江嘉良,英俊少年,旷世奇才。广东中山人,1979年就进入了国家集训队,但真正向世人展现他那惊人的才华还是从1983年开始。

      (待续)

      关键词(Tags): #乒乓球#国手
      • 家园 小时候在思想品德课上听到过谢赛克

        好像是说他甘当陪练,模仿国外某人的打球风格,让我们的队员提前熟悉,最终取得好成绩。祥细的记不清了。。。。

        • 家园 谢蜗牛兄

          应该不是他,如果您说的是直板正胶选手,我感觉好像应该是何志文。老何现在还打球,经常跑到世界大赛上过球瘾。因为在西班牙,45岁的老何依然没有敌手,独孤求败。

          • 家园 你这么一说我又回忆了一下

            实在是太久远了,记不得了。大致上是国外某先手是我们难以应付的,于是一位前世界冠军挺身而出模仿该选手打法,最后是我们战而胜之。当时课文还提到赛前练习的时候该外国选手看到这位模仿者时浑身冰凉。。。

            谢赛克肯定是其中一个(不是那位模仿者就是后来战胜那位外国选手的),另一个也许是庄则栋?记不清了。之所以说一定有谢赛克是因为他的名字实在太特殊了,让我印象深刻。。。

            当然,我当时对乒乓球一窍不通,课本也许再有点艺术加工,现在回忆起来又有些模糊,这可能真是无头案了。。。

      • 家园 谢赛克当时正好患眼病

        那场比赛我看了,解说讲谢赛克比赛之前还上了眼药膏。曾经看过报道,说他小时候用过铁球拍练习。

      • 家园 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代表人物

        郭跃华是一个,接着是江嘉良,后来好像是马文革?这个有点弱了,后来就是刘国梁,现在应该是王励勤吧。

        • 家园 花谢于是兄

          您的头像很幽默滴说。马文革不弱,我认为他是个天才。可惜对自己的要求不太严格。至于刘国梁,我感觉他已经是直板正胶的最后一人了(当然是代表人物)。将来直板正胶能否再次独领风骚,我实在没有信心。哈哈,瞎说的哈!

          • 家园 您对直拍横打什么看法啊?呵呵

            王皓最近2年风头很盛,但是年龄已经偏大了

            王励勤一向被说成天赋极高,水平极高,就是心理问题,说他打出8成水平就天下无敌了,可惜都30岁了,结果还是没成天下无敌,呵呵,下面就看王皓了。

            不知道是不是直拍横打成材率低培养周期长?

            • 家园 瞎说一下哈!

              目前的直板选手若无直板横打技术,恐难以立足于高手行列。光靠推挡,直板技术再好,反手漏洞也难以弥补。至少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许还会有别的技术?

              所谓天赋,王励勤的确是在身体条件上得天独厚。但王励勤是个刻苦异常的人,只可惜他对于战术的变化反应略显迟钝。“发挥正常”这四个字的含义是不能把主动变化和尽快适应对方的变化抛在一边的。

              王皓还不错,打直板的人反手漏洞不能太明显,他做到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正手的功夫还是没能达到预期,发抢不错,接发抢尚可,相持不尽如人意。

              我个人希望王励勤能在2008奥运会上拿到男单冠军。否则不太公平,2004年人家已经很委屈了。

              直板选手成材率是比较低(弧圈球盛行以后),儿童学球,一般是横版先出成绩。直板横打的探讨其实在80年代就开始了。要不是因为基层如少体校等等未加重视,现在恐怕咱们能拥有好几个王皓了。

              • 家园 呵呵,但是马琳我觉得是个例外

                好像他的直拍横打,只是一种点缀性的技术,运用并不太多,而且不是那么的娴熟。

                王皓的正手,您说的有道理啊,呵呵,如果作为直拍选手,反手靠横打已经可以弥补差距甚至占有一点优势的话,正手的凶狠反而丢掉了,那是得不偿失了啊~~

                多年来大家都说王励勤是心理问题,不过从老兄的观点看,可能临场随机应变才是王励勤始终无法突破的关键因素了,可惜这个东西和心理一样,有人能捅破,有人怎么也不行,不是靠苦练能解决的,大概,这个也应该算作天赋之一吧~~

                其实我觉得,王励勤委屈真是大发了呢~~悉尼的时候,作为头号选手,居然不参加单打,老外都是一片惊叹,我估计王励勤自己心理也很难受的。雅典的时候,王皓夺冠倒也罢了,可是最后面对柳承敏是那样的结局,作为王励勤,心里恐怕更苦。

                我也非常希望大力在奥运拿个男单作为收官之作,虽然有心理和应变等等因素,但是有个完美的收官,大力也算是职业生涯无悔了,也对得起一直以来一哥的地位。

      • 家园 沙发

        这些选手都是俺也脸熟的了...

        过去了18年后,我看到曹燕华的回忆:当时他们两人约定好,在拿到混双冠军后也来个比较“洋”式的拥抱啥的。可后来拿到冠军后,不知为什么两人都有点不好意思,结果没拥抱成。曹燕华一直为此感到遗憾。

        哈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