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清明的那些花儿和蒸团(上) -- 大懒虫1号

共:💬47 🌺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啊,有机会拍个图

          宁波台州风俗很近的,稍有区别。许多台州农民在宁波包田种。台州北一度属于宁波。宁海也曾属台州

          温州到宁波,现在就二个半小时了,温州西山名产磁砖,估计以前是做碗的。

          柴爿花一株就一个色,快谢了会褪色,也长不到一人高。那种高的野杜鹃也有,几米了,天台每年办杜鹃节,就是这种,不过我们不叫柴爿花。是不是你记忆有误?(柴爿是我们土话,指劈开做柴火的树段)

          • 家园 那就太好了,赶紧拍了,否则就谢了。

            你们那里纬度便南一些。恩,台州比宁波富裕(很多大老板,我妹妹说的,她相对了解台州一些)。台州话的某些说法和发音跟宁波话一模一样,宁海话音调稍高一些,跟象山话有点相似。

            柴爿的发音和意义应该是一样的。说不定我这柴白浆花就是柴爿浆花也没准:)对它们的记忆肯定不会偏差,我们那里的山里很多是一米以上的高度的,深山里的长得更高,我一般摘的时候是拦腰高度,也就是至少50厘米高度的,有的分岔,有的不分岔。采回来后,我一般用大瓶子养着,直接摆在地上,也有长在树脚下的,那棵株就比较矮小了,似乎采回来后用小花瓶养着,放在桌子上。

      • 家园 神往!
        • 家园 是啊是啊,对某些人来说习以为常的,对其他人来说,却是神往的。。

          有机会你在河里纠集一个团伙在春天梅雨没来的季节去台州玩儿吧~~

    • 家园 大懒虫又来骗花,这回还要一对的
    • 家园 【原创】清明的那些花儿和蒸团(下)

      抗铁牛,接着说蒸团这个极有宁波乡土气息的食品。

      清明节除了上山扫墓的时候可以随意采摘杜鹃花,还有一件东西是通常带的,那就是清明扫墓时候带的青蒸团黄蒸团。扫墓时候带蒸团,一是当祭品,二是当点心吃,因为坟墓一般在山里,有的还比较远,去扫的话一般天刚亮就出发了,扫完也就饿了,吃个蒸团正合适。

      而蒸团这个东西从原材料这点,也注定其与清明节密切相关。虽然黄蒸团在别的季节也可以应需要而做,而青蒸团,则只在清明前后才能做。因为,青这个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只有在清明前后才生长。

      蒸团做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而且相当传统。因此,现在做得少了,小时候,家里都还是每年必做的。即使自家忙不过来,也跟别人家凑一起做。

      昨天在好友家帮忙一起包饺子,这是我有经验(大学里有过两次集体包饺子活动)以来大概第3次包饺子,看着我包得那歪歪扭扭的饺子和好友的父母包的那又快又好看的饺子,很有感慨。这就详细说一说蒸团的做法吧!

      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原材料是米粉、松花粉、做馅儿的糖等。

      米粉是先蒸熟了,用专门的那种蒸笼蒸的,闻起来特别香。

      然后呢,需要拿到石臼里甩。那可是体力活儿,非男人不可。当然,少数猛女也可。青蒸团的话,那就需要提前到山里去采摘“青”或“岩青”这种野生植物,我们叫“逮青”,摘回来后,洗干净,过滚水,然后大概是捣烂了,与蒸熟的米粉一直在石臼里甩。具体程序我想不起来了,反正最后它俩融为一体,看不出哪里是米粉那里是青,总之是青色的了,青的味道很好闻,也很独特,青长得有点像茼蒿,味道也有一些像,但是绝对不是同一种植物,我们那里的青貌似别无它用,专用来做蒸团的。黄蒸团,由于是米色的,只有米的味道,根本比不过青蒸团。(以前上海南京路上食品店里能经常看到的1元1个的青团跟我们那个青蒸团不是一个东东,上海的青团的绿色是蔬菜汁的,而且看着太绿了,跟有毒似的呵呵叫绿团才对~)

      然后是馅子。馅子是在大锅里提前熬好的。基本材料有黄糖和陈皮,其他应该还有多种材料,反正,我记得我奶奶熬的馅子,熟的时候,香气能在大门口都能闻得清清楚楚,我们都在小姑的带领下偷着用碗盛着吃。。。。

      接着就是大家一起包蒸团。有专门的模具,木头做的,刻有花纹,由于我家有木匠,所以有这道具,通过那些花纹,也能认出自家的蒸团来。把馅子包进蒸熟甩烂的分成一样大小的米粉团里(早已不是米粉了)后,在松花粉里滚一下,松花粉是从山上的松树开花的季节采取的花粉,然后再放到模具里,按平,拍到板上。这样,一个一面有花纹,另一面平的,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蒸团就算做好了。(也有其他大小的,不过一般就这个大小。)

      还有同时做一些没有馅的菱形的,叫。。(纯粹土话,字没法打出来),一般用青蒸团的材料做的,用黄蒸团的材料做,那是不好吃的,一般不做。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馅子做得不够,或者本来算好够了的,结果由于被偷吃而不够了的情况下,呵呵~

      做好后的蒸团一般都晾在竹子制作的专门用来晾食物(比如刚弄好的熟的软的番薯干、年糕什么的)的道具上,长度宽度跟一般的一扇门差不多,在农村每家都有几张的。晾干后,可以垒起来保存了。青蒸团保持比较长的时间的软和,冷的吃起来也蛮好吃的。黄蒸团则很快就硬了,需要蒸热了吃。蒸团煨着吃也很香。

      青蒸团,我是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现在的记忆中,也算是最好吃的米制食物。只是没想到,其他地方居然没有。现在,家里基本也不会那么去做了,首先是石臼基本是不用的了,我家由于有石匠,所以,还有这古老的工具,但是印象中,最后一次使用,那也是8岁以前了。后来即使用的话,也只借用使用频率最高的那家。我家反正是少说也有20年没做过蒸团了,估计以后也不会做的了。因为后来我们村有家点心店,每年清明节就卖这个,所以,导致很多人家后来都不做了,直接买了,由于是手工做出来的,所以,即使是买来的,也是很好吃的。有一年清明我回家,我娘给我买了很多,用箱子装起来,带给同事尝,都说没见过、真好吃。

      只是,很怀念小时候,一家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忙碌碌分工合作做蒸团,我们小孩子在快乐地奔来跑去像一群小老鼠似的偷馅子吃的情景。。。。。。。再也不会有了。

      全文完

      (P。S。月色妹子若能搞到图片拍一下青蒸团的模样,那是再好不过了,呵呵~~)

      很久很久没在文化百家发帖子了。识字的大懒虫同学到此一游,特此留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