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一)白人天皇退位记(上) -- 梦秋

共:💬32 🌺1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一)白人天皇退位记(上)

    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一)

    白人天皇退位记(上)

    当代“羊城名记”梦秋先生有一句名言:“挖了坑,迟早要埋的。”这句话很适合于本文现状。在被某报老板连续数月翻牌之后,俺总算有空来感叹一下春花秋月了,顺便填填坑。不过俺们妈妈桑觉得俺算得上本月第一红牌,难说还有那个老板过来翻牌的,所以这坑也不知啥时填完。大伙儿记得就好。千万记得,俺不填坑的时候,就是俺水深火热的时候。

    关于俺老板疯狂翻牌的行径,等过段时间再行控诉。

    本文此前的链接如下。强调一次,这些文字基本单独成篇。另外,许多历史资料来源于主人公安德森的回忆录。假如各位认为有误的话,就当俺被已经翘辫子的安德森翻牌好了。

    一个记者的传奇(一)链接出处

    一个记者的传奇(五)链接出处

    一个记者的传奇(十)链接出处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日本曾经被称为“白人天皇”。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当中,我们的著名记者杰克•安德森记录下了这么一条:这位著名将领似乎从来都不出汗。不论是在巴丹的热带雨林,还是在潮湿闷热的华盛顿,他从来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特别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例如1932年7月28日的冲突里。这一天,他穿上最正式的军服,同时命令副手艾森豪威尔少校也必须穿戴整齐。两人出现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上。这一天,陆军总参谋长麦克阿瑟四星上将调动了6辆坦克和巴顿少校领导的骑兵团,用履带、子弹和马刀将前来索要退伍补偿金的退伍军人们赶出了华盛顿。冲突中,上百人死伤,有两名婴儿死于瓦斯弹。

    亲眼目睹这一惨剧的人当中,有德鲁•皮尔逊,《华盛顿旋转木马》新闻专栏的创始人。应该说,当时的“良心”还不是斯皮尔伯格拿出来四处兜售的破烂。作为自由派知识分子,皮尔逊的良心无法让他不正视麦克阿瑟的残暴。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搜罗证据,在报章上不断攻击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自然也没打算放过这个小小记者。

    1934年,皮尔逊弄到了一条重要情报。麦克阿瑟的前妻透露,这位四星上将在晋升为少将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当时他的岳父(就是前妻的老爹)的支持。这位岳父大人正好是J.P摩根集团的合作伙伴。这似乎是一个可以攻击麦克阿瑟的话柄,至少皮尔逊这么认为。他欢天喜地地把这些证据都发表了在《华盛顿旋转木马》专栏上。

    这很可能是个陷阱。麦克阿瑟立刻就以诽谤罪将皮尔逊告上了法庭。索赔金额高达175万美元(麦克阿瑟当时的年薪是10000美元左右)。那位大嘴的前妻在临上法庭前夕突然拒绝出庭作证。这一下把皮尔逊干得几乎走投无路。要是皮尔逊被判有罪,不但他的职业生涯从此中断,很有可能,他此生的命运将在路易斯安那州以铲大粪告终。

    皮尔逊的脑袋反应得倒也快。他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了54岁的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带回来了一个东方小美人当作情人。如果老麦不老是打扮成卫道士,而是大胆承认自己的风流,皮尔逊还真拿他没啥办法。可是这个当口上,将军大人正打算把小美人送回马尼拉,或者打发她到上海某歌厅从操舞娘的旧业。这菲律宾小姑娘哪能忍受将军的始乱终弃,干脆腿一跺,走他娘,就是说,人间蒸发了。

    神通广大的皮尔逊赶在麦克阿瑟手下人之前找到了四星上将的小情人,顺手弄到了将军写给小美人的情书……根据协议,老麦撤回了对皮尔逊的起诉,负担了16000美元的法律费用(这律师有够心黑),另外还支付了15000美元给伤心欲绝的东方小美人。当然,这笔钱得用现金支付,否则有老麦签名的支票近似于一颗新埋下的定时炸弹。

    皮尔逊交出了所有情书的原件,保留了副本,并承诺在将军有生之年绝不公诸于众。小美人拿了钱,在皮尔逊的兄弟帮助下,隐居到了美国中部。1935年,麦克阿瑟陆军总参谋长任期届满。他不打算继续在华盛顿呆下去,而是离开美国到菲律宾去了。他本来打算把菲律宾元帅军衔作为自己军人生涯的最后光荣。但是没想到二战和朝鲜战争让他走得更远。

    下面的故事,才是本文所要重点叙述的。

    众所周知,麦克阿瑟常常僭越军人权限,屡次干涉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当时间来到1949年12月的时候,他的骄横表现变得愈来愈无法忍受。这一年,中国的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在是否需要协助防守台湾的问题上,麦克阿瑟所代表的军方和以艾奇逊为首的美国国务院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麦克阿瑟甚至直接向杜鲁门总统发来急电,要求美军立刻占领台湾。犹豫不决的杜鲁门总统试图调和双方矛盾,准备向蒋介石政权提供武器和军事顾问,但不会派遣海军舰队以及任何军队。

    在和国务院的争斗中,麦克阿瑟曾经动用军方的飞机将两名支持蒋介石政权的参议员送到台湾访问。这个举动没有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引起了艾奇逊的愤怒。他大骂麦克阿瑟试图主导美国的外交政策。双方你撕我斗纠缠了几个月,没分出来胜负。到了1950年的6月,朝鲜战争给出了最后的裁决。杜鲁门不但宣布要介入朝鲜战争,而且迅速决定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在皮尔逊和安德森的眼里,这是个“严重的错误”(Grave Mistake)。

    在杜鲁门宣布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前几个小时,安德森从五角大楼挖到了这条至关重要的消息。他需要在第一时间里公布这条新闻。安德森没有来得及与皮尔逊商量,因为后者正在飞往芝加哥的飞机上。安德森想尽了一切办法,给飞机上的皮尔逊传递了一条消息,让他下飞机的时候不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办妥这件事情之后,安德森立刻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向全美国宣布了杜鲁门的决定。

    不明就里的皮尔逊下飞机的时候,机场已经挤满了惊讶的记者。这个老报骨一言不发。按照他和安德森的约定,他直到和安德森通了电话才公开发表评论。

    第七舰队的来临,让蒋介石捞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公开发表声明,认为“如果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美国的外交政策,(中美之间)将不存在任何障碍”。如果有必要,蒋介石方面将提供3.3万人的部队参加朝鲜战争。这时节,联合国军正在洛东江拼死抵挡着人民军的进攻。麦克阿瑟缺人缺得不行,有了蒋介石的派兵承诺,他马上飞了一趟台北商量出兵问题。

    这下可把漏子捅大了。杜鲁门的政策是让台湾“中立化”,压根没看上台湾方面抱美国粗腿的用心。总统立刻派出特使哈里曼飞到东京请将军闭嘴。麦克阿瑟开始没当一回事,在退伍军人社团会议上宣称“在战略进攻态势上,台湾是一个完美的据点”。杜鲁门得知后大怒,公开要求麦克阿瑟收回这份声明。老麦照办了。总统和将军之间的第一次公开冲突,总统得胜而归。而蒋介石的几万人马,才得以终老台湾。

    战争发展到9月的仁川登陆之后,朝鲜战场的局势开始扭转。麦克阿瑟和杜鲁门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否需要越过三八线?他们或许都意识到了鸭绿江北部红色中国的力量,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股力量有多么强大。美国人所做的事情,是通过印度辗转传递给中国一个信息:无论朝鲜事态如何发展,美国无意进行任何反对中国的行动。

    美国人是否真的进行了这样的沟通?这一点也许各说各理。即使美国人真的这么做了,谁又能判断出这是否是个烟雾弹,一个战略欺骗行为?可笑今天的某些人们,拿着当年的一个假设当作真理,想要否定一场民族振兴的战争和几十万烈士牺牲的意义。无论如何,美国根本在外交上就没有采取多少沟通措施,而且根本没有打算进一步沟通,因为中国这个国家在他们的眼里,还是那么孱弱不堪,不值得关注。但是,在麦克阿瑟的军队大举越过三八线的日子里,皮尔逊和安德森的《华盛顿旋转木马》接连公布了印度总理尼赫鲁给杜鲁门的两份电报。第一份电报告诉杜鲁门,美国利用台湾机场起飞轰炸机空袭朝鲜,这件事情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大愤怒。阻止中国人参战的努力已告失败。第二份电报与美国情报部门的判断出奇地一致,认为中国和苏联之间可能出现了某些“麻烦”,如果杜鲁门政策得当,完全可以将毛泽东变成东亚的铁托。怎样结束朝鲜战争,将直接影响到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此外,安德森还从五角大楼了解到,北朝鲜军队将一些神秘的军人补充进了部队——据信他们都来自红色中国。

    在一次社论当中,皮尔逊不无忧虑地说:“如果中国参战,东亚无穷无尽的人力将耗尽我们几十年的资源。战争将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杜鲁门在是否将战火燃烧到北朝鲜土地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候,麦克阿瑟已经决定要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随着联合国军在朝鲜的顺利进展,越过三八线这个问题,很快就被是否越过鸭绿江所代替。麦克阿瑟在国会里的朋友们也开始提出各种进军的设想。而这种危险的想法最根本的内容是,越过鸭绿江之后,将划出部分中国领土作为缓冲区,作为大韩民国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换言之,如果中国不出兵,她将丧失在东北的部分土地。为了保证这种政策得以实施,麦克阿瑟将军将获得授权,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核武器。

    美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红色中国的变化。他们忘记了中国20年前918的耻辱,忘记了50年前中国人在日本人刺刀下丢掉朝鲜、丢失台湾的痛苦记忆,忘记了100多年来用鲜血擦亮眼睛的中国人。10月20日,美军占领了平壤。就在这一天,美国陆军情报机构发现鸭绿江以北中国军队正在集结。但是麦克阿瑟无视来自红色中国的警告,他手下的大军继续向鸭绿江猛扑过去。

    元宝推荐:宁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一)白人天皇退位记(下)

      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一)

      白人天皇退位记(下)

      “麦克阿瑟总是牵着杜鲁门的鼻子走……这种在军事和政治上拔河的状态,是美国历届总统和战地指挥官中之间最奇怪也是最困难的一种状态。”

      在皮尔逊作出这些判断的时候,是1950年12月。安德森和皮尔逊发疯似地在五角大楼和各个可靠的情报来源之间发掘不利于麦克阿瑟的材料。这种做法的动机一方面来自于新闻记者的功利性,另外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美国在远东局势当中扮演角色的担忧。安德森和皮尔逊对于杜鲁门“欧洲第一”的立场持绝对支持的态度。罗斯福当政的时候就秉持这一原则,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改变美国的战略重心。因此,当麦克阿瑟需要全面的战争来为他赢得最后一枚雪耻的勋章时,安德森和皮尔逊深深感受到了此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威胁。

      1950年代,美国的著名新闻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了“报刊的四种理论”,对美国战前绝对自由化思想泛滥的新闻媒介做出了理论限制。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社会责任”,而不是以置身事外的身份进行新闻工作。在这一点上,安德森和皮尔逊的所作所为显然代表了这种“社会责任”。新闻记者的责任是保持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不会被少数人所操纵,安德森们这样认为。这是他们拼命想要给麦克阿瑟找麻烦的原因之一。

      安德森利用他的经验,在五角大楼内发展了一整套套取最新军事情报的手段。在通常情况下,第一个消息来源也许会含糊地告诉他参谋长联席会议与麦克阿瑟在欧亚优先权和全球战略上存在某些分歧;第二个消息来源则会证实这些分歧是否正确。但是安德森必须以这种方式提问:“您是否认为麦克阿瑟将军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在联合国军是否越过三八线问题上存在分歧?如果不存在分歧,您就直接说no,如果存在分歧,您就保持沉默。”这个做法在20多年之后,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调查水门事件的时候也同样有效。

      当然,这时候并不等于安德森就拿到了全面的情报。他还需要通过第三个消息来源来获得一些琐碎的军事情报,并将这些情报与麦克阿瑟的发言进行比较,找出矛盾之处。最后,第四个消息来源可以偶尔向安德森提供一些麦克阿瑟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之间进行联系的秘密文件。这样,一个完整的对麦克阿瑟不利的框架就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之所以对老麦不利,根本原因还是他打了败仗,却把账赖到国内的政客头上,典型的拉屎不出怪地硬的做法。

      但是,麦克阿瑟在国内的形象及其正面,光靠倒腾负面资料,对他的地位产生不了决定性影响。必须寻找一个软肋,让他尝到致命一击的滋味儿。

      突破口并不难找。在美国国内一边倒地咒骂杜鲁门的时候,有人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幅漫画:身材瘦小猥琐的杜鲁门正在赶车,身材高大的麦克阿瑟却在使劲地把车向相反方向拖。皮尔逊认为,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之间政见不合已是全世界公认。只要找出他们之间不合的证据,最重要最尖刻的那份证据,就一定能刺激杜鲁门,让他把自卑的心态抛开,采用一个美国总统应该有的正常心态面对麦克阿瑟。正如后来林登.约翰逊所说的那样:“把老母牛的尾巴撩起来,把该暴露的都暴露出来。”

      究竟杜鲁门和麦克阿瑟有哪些不合之处呢?安德森费尽了心思,好不容易才挖出两条消息。有一次是杜鲁门在私下的一次言论,说正在考虑解除麦克阿瑟的言论。这条消息不能引用,因为有可能会暴露消息来源的身份。另外一次,杜鲁门怒气冲冲地对国会议员们说,麦克阿瑟完全知道该怎样做才不会让他和总统的外交政策发生冲突。

      杜鲁门带着他的乡巴佬本色骂了这么一句:“在没有得到官方允许之前,下一个在外交政策上胡说八道的狗杂种就要被炒鱿鱼!”

      说归说,他毕竟没有直接声明现在的“这个狗杂种”就是麦克阿瑟。

      1951年1月,安德森终于获得了他所认为的至关重要的情报: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在1950年10月15日(此刻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威克岛会谈的书面记录。这是一份未经修改的原始记录。安德森在描述他看见这份记录时的心情是“仿佛看见了普利策新闻奖”。在威克岛会谈期间,杜鲁门的手下在会议室安排了一位速记员,记录下了一切。唯一的遗憾是杜鲁门与麦克阿瑟两个人之间的单独会谈没有任何书面记录。那个著名的传说,麦克阿瑟点燃烟斗之后突然问杜鲁门是否可以抽烟的小轶事无从证实。其实我倒觉得这个故事是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写的,姑妄信之。后来我们的伟大设计师在会见铁娘子的时候似乎也演绎了这个场面。这个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心理上的快感。

      根据杜鲁门的回忆,他到威克岛是准备“教训”麦克阿瑟一顿,让他在越过三八线之前,至少在言论上要与美国外交政策保持一致。杜鲁门的这个说法一直给他带进坟墓也没有改变(可见杜鲁门内心的懦弱和外表的顽固恰成对比)。实际上,在杜鲁门单独会见了麦克阿瑟之后,他和他的幕僚们在公开的会场上听到麦克阿瑟说的第一句话是:“战争史上,没有一位指挥官能够像我一样,能够获得华盛顿如此全面和彻底的支持。”

      接下来,麦克阿瑟开始演讲。他先告诉大家,在朝鲜半岛南部,只剩下大约1.5万人民军残部。就算联合国军没有消灭他们,严寒也会把他们打垮。在半岛北部,人民军还有大约10万预备役人员。他们的装备和训练很糟糕。虽然他们的战斗意志非常坚强,但是他们不屈不挠的战斗仅仅是在挽回面子。东方人宁死也不肯丢脸。

      因此,联合国军应该占领鸭绿江以南所有地区。在重建秩序之后,美国人应该撤离朝鲜半岛(说到这儿,会议记录显示杜鲁门点头表示同意)。麦克阿瑟接着表示,在圣诞节之前,他打算把第八集团军所有部队撤回日本。接着他将把部队交给“奥马尔”(布莱德利),让他去拯救欧洲。

      中国呢?中国会做出什么反应?杜鲁门此行本来打算就越过三八线是否招来中国人进攻质疑麦克阿瑟的北进策略。麦克阿瑟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中国人能够早两个月参战,战场形势将发生决定性变化。可是现在已经晚了。中国人没有空军。他们最多能将五六万人渡过鸭绿江,然后将面临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屠杀。

      话说到这个地步,整个威克岛会面就成了一场无关紧要的小聚会。接下来说的东西都是些九五不沾边的东西,其中包括用广播车向朝鲜人灌输民主理念等手段。杜鲁门开了个不着调的玩笑:

      “广播车?我可是用广播车赢得了两次选举。”

      会场发出哄笑。

      会面结束。杜鲁门请麦克阿瑟共进午餐。将军说,对不起,我要回东京打仗。于是翅膀一甩飞掉了,撂下了一个尴尬无比的杜鲁门。即使这样,杜鲁门后来还硬着头皮说:“这是我举行过的最成功的一次会面。”

      威克岛的会谈纪要落入安德森手中,他不敢怠慢,立刻和皮尔逊商量应该如何处理这份文件。皮尔逊经过短暂的考虑,决定对会谈纪要的核心部分进行压缩编辑,使用相对模糊的语言用一个专栏发表出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过于保守。三个月后——也就是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前后,《纽约时报》弄到了会谈纪要,将全文分期刊载出来,并采访了许多目击者。这一年,《纽约时报》因为威克岛会谈纪要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

      究竟《华盛顿旋转木马》对麦克阿瑟的连番攻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位将军的前途,实在是不好判断的。即使是这样威克岛会谈纪要这种有份量的报道,在许多情况之下,都会被淹没在大众的嘈杂声中。真正让麦克阿瑟最后黯然走人的原因还得算在将军大人头上。

      1951年3月底,美国国务院正在设法安排停火谈判,麦克阿瑟再次插手美国外交工作。他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个人名义向北京发出了一道带有最后通牒味道的“谈判请求”。在这份“请求”当中,老麦判断,中国人无法进行一场持久的战争。将军认为,和平谈判的基础应该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朝鲜”这个现实之上,否则他就要扩大战争。“战争当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替代胜利!”这是麦克阿瑟的名言。

      五星上将真有点老糊涂了。在志愿军打到三七线的情况之下竟敢提“统一的朝鲜”,究竟谁能统一朝鲜?毛泽东和彭德怀还是他麦克阿瑟?真是痴人说梦。这次麦克阿瑟终于彻底激怒了杜鲁门。总统的“台湾中立化”、“朝鲜半岛的有限战争”、“欧洲第一”几项重要外交原则全部受到了麦克阿瑟的干扰。是时候了。4月11日,杜鲁门宣布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

      由于某些细微因素的介入。杜鲁门的解职通知晚于电台广播到达东京。麦克阿瑟是从公开渠道知道自己被解职的。对于职业军人来说,这种侮辱是他一辈子也没有感受过的。那颗虚荣的心在这样的打击之下,也许会变得十分沉重。

      杜鲁门接触麦克阿瑟职务之前,曾经询问过内阁成员们的意见。国务卿艾奇逊说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对军人夫妇住在军营里。他们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不断受到周围军人们的调戏和骚扰。一天晚上,丈夫在回家之后,伤心的妻子告诉他,女儿怀孕了。丈夫拿出手帕抹了一抹汗水,说道:“谢天谢地!这一切总算结束了。”

      是的,麦克阿瑟结束了,不过不够光彩。也许美国人也不是那么情愿地看见麦克阿瑟如此结束自己的军人生涯,但是大家毕竟松了一口气。麦克阿瑟回到国内,等候着他的是万人空巷的盛大欢迎仪式。这不过满足了他最后一次虚荣心。人们担心他的冒险精神,害怕他鼓吹的那些高调里无法捉摸的逻辑。麦克阿瑟只是一个象征,人们无法认同他所开列的解决危机的药方。因此,麦克阿瑟迅速褪色了。在角逐总统的竞选中,人们甚至把他的参选当作一个玩笑,用选票轻轻将他推开。

      关于媒体在白人天皇退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德森颇为疑惑。皮尔逊却坚决相信,是自由派媒体促成了人们对麦克阿瑟进行重新认识,也推动了杜鲁门政府作出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决定。“美国距离麦克阿瑟主义只有一步之遥。”皮尔逊说道。

      “想一想,如果国防部里坐镇的不是乔治.马歇尔,而是那个已经因为精神病自杀身亡的前部长福莱斯特。这个极端强硬的反共人物一定会成为麦克阿瑟在杜鲁门内阁当中最有力的盟友。”皮尔逊一直认为,是他和《华盛顿旋转木马》在此前的一系列报道当中揭穿了福莱斯特,并迫使他下台,从而切断了麦克阿瑟与内阁之间的友情联系,否则,杜鲁门受到内阁掣肘,很难对麦克阿瑟下手。美国的外交政策就会产生偏移。

      也许皮尔逊说得不错。麦克阿瑟还没有下台,皮尔逊就遭到了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严厉攻击,后者指责皮尔逊“诽谤”福莱斯特和麦克阿瑟,并支持国际共产主义。我们都知道麦卡锡此人后来所掀起的阵阵妖风。皮尔逊为此还付出了皮肉之苦。这将留待下面的故事进行讲述。

      P.S.

      一些朋友认为麦克阿瑟是个花架子,虚荣心极其强烈的臭皮囊,其指挥能力只相当于tg的一个师长。这个兄弟我还是有点自己的看法。老麦的指挥能力当然要远远强过tg的师长。按照他的能力,可以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军长,或者陆军集团军的军长。此人有一定的战略眼光,这是他说服罗斯福采纳“蛙跳”战术的一个原因。虽然这个战术本身包含了他的个人虚荣心。在政治上,在有枪杆子依靠的情况之下,他也做得不错,例如在菲律宾和日本,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不过他毕竟没有全面的战略思考能力,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打红眼的情况下,他的局限性就完全表现出来了。而且麦克阿瑟的战略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不成比例。他几乎没有指挥过类似欧洲那样的大规模地面战争,让他这样的人来理解苏联的大纵深战争理论是很困难的。每一次两栖登陆作战,麦克阿瑟所能指挥的军队不过数万,战役规模远远小于欧洲战场。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之间的协调出现问题,麦克阿瑟竟然不予理会,除了让胜利冲昏头脑的因素,还有他本人对大规模地面进攻的认识程度有关。在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志愿军的行动作出错误判断之后,他已经不合适担任一个方面军的指挥官了。而联合国军在朝鲜北部的失败又导致了麦克阿瑟进一步出现指挥失误。相比在阿登森林德军的反扑,艾森豪威尔的表现就清醒而且成熟很多。麦克阿瑟胜骄败馁,与他肩上所扛的五星完全不相符合。此人在菲律宾败于日本人手中,在朝鲜败于中国人手中,足以证明他的指挥能力。不过,他指挥仁川登陆,力排众议的能力,也应该得到大家的承认。只不过我们要记得,仁川和巴丹以及三八线附近的战斗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或者,我可以把麦克阿瑟和隆美尔相提并论——这一判断基于他们指挥部队的多少,而不是他们实际的表现。隆美尔与麦克阿瑟的最大区别,也许在于前者总能在最有限的条件之下打出漂亮的进攻。而麦克阿瑟在战斗意志和韧性上,与隆美尔相差太远。

      但是麦克阿瑟是幸运的。

    • 家园 老麦就是一个牛皮大师!李奇微比他强十倍都不止,可惜今天

      的人还是知道老麦的多,这就是老美的文化,干实事的就是比不上会表演的:)

    • 家园 “翻牌”???哈哈哈哈!!!!

      刚看了这个开头,脑袋立刻短路,从叼着玉米芯烟斗的麦帅,突然变成了可怜的阿扁总统。寂寞地坐在总统府的办公室里,没有溜须拍马,没有记者采访,连红衫军也懒得出现了,以往风光无限的焦点人物,现在也得等着别人来“翻牌”了。想象一下阿扁如寂寞怨妇般等待什么人来“翻牌”的样子,哈哈哈哈。。。。。。。。

    • 家园 始终很瞧不起老麦

      “仁川登陆”之类的伎俩,也就能对付相当于TG师长水平的老金。战略上,他蔑视进而忽视TG,苏联也没放在眼里;战术上,面对TG百战成精的各级军官和捍不畏死的老兵油子,完全是惊慌失措一溃千里。

      可笑小日本竟然把他叫成“白人天皇”,只一个字:

      [MOVE]贱[/MOVE]

      • 家园 老麦

        也就是能够指挥个万把人打个两栖登陆战而已。放到诺曼底立马露馅,放到东线不定会变成弗拉索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