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共:💬1701 🌺436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契尔年科死后有两次政治局会议

                    契尔年科1985年3月10日去世,当年晚上11点举行政治局会议,组成治丧委员会,包括全体政治局委员,并决定第二天下午2点再次举行政治局会议,第二天下午5点召开中央全会。连夜动用交通部和民航的力量把中央委员们运到莫斯科。总书记的人选是在第二次政治局会议上确定的。戈尔巴乔夫的说法是,葛罗米柯立刻起立提议小戈为候选人,也就是没有别的候选人被提出过。

                    • 家园 锅巴自然有他的说法

                      他没有提到别的候选人,有可能是真的没有,也可能他认为没必要拿出来说。

                      莫斯科书记格里申作为切尔年科遗嘱中“交付重大工作”的人,是锅巴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 家园 出自早熊同志,待我去别的网站问清楚

              很久以前讨论苏联内务机关的变迁时偶然提到的

              问过再回答

        • 家园 最离奇的怕还是1976年的中国吧?

          基本可以总结为天塌地陷,还赶上三个最高领导人同一年挂了。

          凡事就有这么正好的。

      • 家园 关于干部梯队的培养

        苏联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体制极度僵化,最后矮子里面拔将军,挑了戈氏。

      • 家园 有时间说说苏东吧,最近也看了不少相关的书
      • 家园 我就觉得吧,这俄罗斯人他素质太高,反而容易被胡悠

        福利太到位了,有时间读小说不过瘾,就去玩理论;结果小戈这方面是个强项,而且已经有英美人士对他包装.

        都是从网上信息得出的个人见解

        • 家园 是俄罗斯滴人文传统。

          这点在俄罗斯文学里面表现滴极为明显。俄罗斯滴精英阶层是悲天悯人滴,某种方面有凤凰涅槃滴理念,因此总想通过革命来改变俄罗斯。导致了每次变革缺乏长久滴打算和变通,因此每次变革几乎都是推倒重来。

        • 家园 好像并非如此

          以前我也这么以为,可是看看书,就觉得不可能是这样。戈尔巴乔夫长期在自己老家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工作,西方怎么会注意到他?即使慧眼识“英雄”,又能怎么包装他?难道苏共的选举不是看体制内的权力资源,而是看西方的包装?西方要是这么厉害,冷战怎么打得起来?

          再说戈尔巴乔夫搞理论,说实在的我也不觉得他有多少理论水平。他的文学水平倒是不错,回忆录许多地方写得挺感人,尤其是关于伟大卫国战争的一段。戈尔巴乔夫只是说要改革,但改成什么样、怎么改显然是一锅粥,以至改革的成功事例几乎一个都没有。特别搞笑的是,老戈当选苏共总书记的当天,回到家里他的孙子跟他说:“爷爷,祝贺你,祝你身体健康,多喝粥。”然后老戈在回忆录里自己承认:没想到以后真的喝了一锅粥……

          • 家园 具体到当时,苏共中央的领导班子那叫一个风烛残年,

            判断能力什么的估计也差了,

            眼神不好,

            给小戈钻了空子;

            历史有时候很偶然的,

            不是吗?

            比如普京

          • 家园 他的改革就是通过理论得一个远景,然后大踏步前进

            缺了邓小平的“摸”的功夫。不摸,方向再正确,却也保证不了脚边没坑。

      • 家园 老胡,你想好没有?眼看年关了,咱们的债,可不能再拖了!
    • 家园 【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十八)话说天下大势

      经济学读书心得(十八)话说天下大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

      公元180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与日尔曼人作战的军营中去世,享年59岁。同一年,诸葛亮出生,刘备18岁,曹操和孙坚25岁。

      我有时觉得中国的翻译家很有意思,因为他们经常用漂亮典雅的字来翻译国名和人名。英吉利、美利坚就不用说了,你看安东尼王朝的皇帝们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皮攸斯(Pius,又译庇护)、马可·奥勒留:涅、真、德、良、攸、奥等等,都是很好的字,配得上他们的贤明。不过翻译家们对暴君独夫同样用褒义字,就有点令人发笑了:尼禄和图密善都既不善,也没能安享天禄。要说最有喜剧效果的翻译,那就是马可·奥勒留的儿子:

      安东尼王朝的帝位传承,自涅尔瓦以来,连续四次都是养子继承。但是最伟大的马可·奥勒留皇帝,却打破传统,将权力交给自己19岁的亲生儿子康茂德。康茂德的品行完全与父亲相反,奢侈放荡,多疑嗜杀,以至人人自危。192年,康茂德的爱妾、侍从和禁卫军统领密谋,将他先下毒,再勒毙。安东尼王朝以这样的方式告终,真令人想起一句格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在180年左右的中国,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汉朝危机四伏。例如桥玄曾对年轻的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关羽、张飞也跳上了历史舞台。

      喜欢历史可说是中国人的民族性,而最受中国人熟知的历史肯定就是三国了。三国时期事件纷至沓来,原本不易叙述,但普通百姓都知道其中大纲和许多细节,这真是罗贯中的丰功伟绩。

      189年,袁绍领头消灭了宦官,朝政却落入董卓之手。190年,关东州郡联合讨伐董卓,结果却是各地方长官都变成了军阀,互相攻击。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跃升为群雄之首。

      208年,中国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曹操南下,刘琮束手,如果孙权投降,天下可以迅速统一。然而孙权和刘备坚持抵抗,以5万左右的兵力在赤壁大破曹操的20多万(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奠定了分裂的局面。从战祸延长的角度看,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刘备在当阳撤退时,宁可被曹军追及也要带着十几万归附者,理由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评论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每当我读到这一段,都深受感动。反观曹操,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似乎颇有悲天悯人之心,但却在194年为父亲报仇攻击陶谦时,“所过多所残戮”。这还是《三国志·武帝纪》的说法,而陈寿在《武帝纪》中的其它地方,对曹操明显是隐恶扬善的,可见这次对百姓的残害是无可讳饰的。对于人民的长期记忆而言,道德形象比政治功业重要得多。北宋时苏东坡记载,人们听说书,“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在这个意义上,真是公道自在人心。

      192年,康茂德死后,元老院选举佩尔提纳克斯为皇帝。但因为他通过减少给禁卫军的特殊待遇来节约支出,旋即被禁卫军兵变杀害。禁卫军长官宣布,谁能给禁卫军更高的待遇,就拥立谁为皇帝。有两个人出价,出价高的尤利亚努斯果然被禁卫军宣布为皇帝。然而驻防在多瑙河畔的塞维鲁将军向士兵许诺,只要攻占罗马城,给每人的赏赐会比尤利亚努斯给予禁卫军的多一倍。于是士气大振,在一个月内就从多瑙河畔攻进罗马,杀死只当了几个月皇帝的尤利亚努斯,开创了塞维鲁王朝。至此罗马帝国已无任何法制可言,权力的来源成了纯粹的暴力和金钱。

      211年,塞维鲁去世,儿子卡腊卡拉继位。212年,卡腊卡拉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各行省所有自由民。这样,罗马帝国人民在法律上的平等程度终于达到了中国在4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达到的水平。对于这种在中国人看来姗姗来迟得有点好笑的行动,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却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马授予被征服的异族人以公民权的这种慷慨大度,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心胸狭窄,恰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强烈对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正是罗马而不是雅典完成了地中海地区政治统一的原因。”(《人类与大地母亲》第2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据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译出)

      217年,卡腊卡拉在禁卫军兵变中被杀。此后直到235年塞维鲁王朝灭亡,每个皇帝都死于非命。罗马帝国陷入混乱时期,政坛好似走马灯一般令人目不暇接。238年一年之内就有4个皇帝,而又都在同年被杀。到253年,各行省纷纷独立,军队首领自封为皇帝,中央政权瘫痪。直到268年,克劳狄二世才消灭了割据势力,恢复中央的权威。

      270年奥勒良继位,在他统治下帝国中兴,收复了埃及、高卢、西班牙、不列颠。274年奥勒良举行罗马历史上最盛大的凯旋仪式,罗马人民放声欢庆,相信盛世又将来临,--他们谁又能预见到国家以后将要遭受的更多更大的痛苦?有趣的是,罗马人记载当时来祝贺的使臣中也有中国的。对此中国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也不能断言绝无此事,因为可能有中国商人在冒充使臣。中国史书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汉朝,吕思勉认为安敦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41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原著出版于1945年),但此事同样也可能是商人的假冒(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第203、204页)。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221年,刘备称帝,但很快在伐吴战争中失败,223年去世。天下三分,不过任何一方都不认为分裂的状况是合理的,都在努力谋求本方主导下的统一。227年,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时,代刘禅写了《为后帝伐魏诏》,有言:“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228年,在《后出师表》(如果这确实是诸葛亮的作品)中,诸葛亮开宗明义就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吴国同样也是要作正统的,例如诸葛恪作太傅时曾写文章力劝众人统一思想,迎难而上主动攻魏:“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王者不务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后世,古今未之有也。……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这后一句是《后出师表》确系诸葛亮所作的有力证据,也是我看到过的最有趣的文献引用之一!

      234年,诸葛亮在《与步骘书》中写道:“仆前军在五丈原。”(张连科、管淑珍《诸葛亮集校注》第97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原!263年,司马昭灭蜀。280年,司马炎灭吴,中国在将近100年的纷扰后重归统一。这个时间和罗马帝国削平割据的268年也相去不远,中国和罗马的状况又变得相似了。

      275年,仅仅在辉煌的祝捷仪式以后一年,奥勒良就被部下暗杀。经过几年的混乱,284年,禁卫军统领戴克里先被拥立,恢复了秩序。戴克里先出身微贱,父亲原是罗马元老阿努利乌斯家的奴隶,后来被释放。戴克里先在行伍中逐步高升,锻炼出了治军治政的才能。他是罗马皇帝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戴克里先与奥古斯都一样,被视为新帝国的奠基者”(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卷第13章第1节)。从235年至284年,罗马帝国出现过40多个皇帝。

      戴克里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我完全承认他是个极其有想象力的人,因为他提出了这样的办法: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拜占庭建设一座新都,将帝国一分为二,设立两个奥古斯都、两个恺撒。戴克里先本人是一个奥古斯都,驻节拜占庭,管辖帝国东部。他选定的将领马克西米安是另一个奥古斯都,驻节米兰,管辖帝国西部。两个恺撒是两个奥古斯都的副手和继承人,并各自管理一些地方。戴克里先认为,奥古斯都不应是终身制的,而应该至多只担任20年,到时退休,由恺撒继任;恺撒在成为奥古斯都后,再选择自己的副手和继承人。看到这里我惊叹不已:戴克里先的风度竟然好像邓小平!如果奥古斯都有女儿,就嫁给恺撒,以保证与继承人之间有血缘关系。戴克里先在退休制度方面的眼光令我很佩服,但对他的主动分裂帝国的做法,我想大多数中国人是做梦都不会想到的。罗马人能坦然接受分裂的安排,也是大多数中国人不可思议的。

      据记载,戴克里先的军队总数为435266人,其中陆军389704人,水兵45562人(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第298页,转引自琼斯《晚期罗马帝国,284-602年》第2卷,牛津1964年版第679页)。305年,戴克里先履行诺言,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为世界创下光荣退位的先例”(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卷第13章第10节)。我再次赞叹,戴克里先不但说的像邓小平,而且做的也像邓小平。

      然而,两个新的奥古斯都继位之后,在新的恺撒的人选上发生了争执。很快,帝国出现了好几个奥古斯都,又陷入混战。真令人想起223年邓芝出访东吴时和孙权的对答:“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直到324年,才由君士坦丁再次恢复一人统治。这样看来,戴克里先富有想象力的方案惨遭失败。不过戴克里先本人却安享了退休生活,直到313年去世。马克西米安曾请求他重新出山,戴克里先却只是展现出同情的笑容,回答说如果马克西米安看到他在萨洛那亲手种植的包心菜,就不会要他为追求权力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了(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卷第13章第11节)。不知戴克里先是不是像刘备一样,道德形象对后世的影响比政治功业的影响更大呢?

      在中国,西晋是一个糟糕的朝代,在开国之初就出现了亡国的迹象。晋武帝在统一全国之后就骄奢淫逸,以为天下太平了。然而从东汉以来,北方就持续地将游牧少数民族迁入内地,而且很多在心脏地带。有识之士看出这是国家的心腹大患。例如299年江统《徙戎论》中提出:

      “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

      吕思勉认为,“这虽不是民族问题根本解决之方,亦不失为政治上一时措置之策,而晋武帝因循不能用”(《吕著中国通史》第396页)。291年至306年,晋朝发生八王之乱,皇族自相残杀。匈奴左部帅刘渊少年时酷爱读书,汉文化程度很高,深受当时名流器重。成都王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事。刘渊托称要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于是返回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刘渊回到离石后,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二旬之间,拥众五万。304年,刘渊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建立汉国,是为“五胡乱华”之始。刘渊也称自己是当年在白登围困刘邦的冒顿单于之后,这样,他就同时把刘邦和冒顿这一对冤家奉为祖宗。这居然也能说得通,因为汉高祖实行过和亲政策。我不能不佩服刘渊自圆其说的能力!

      310年,刘渊族子刘曜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开创东晋。37年前西晋灭吴时,谁能想到不久以后就要到这里来避难!在北方,晋朝只剩并州刺史刘琨勉力支撑。刘琨年轻时是著名的清谈家,“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在现实深刻的家国之痛的刺激下,终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愚”(《与卢谌书》)。

      318年,刘曜自立为帝,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原来名义上属于刘渊、实际上是独立大队的羯族人石勒,319年正式独立,称赵王,史称后赵。329年,后赵攻灭前赵。石勒虽然不识字,却很虚心好学,对汉人谋士张宾言听计从,君臣甚为相得。333年,石勒去世,侄子石虎篡位。石虎残忍好杀,荒淫无度,民不聊生。349年,石虎去世,诸子争位,互相残杀。350年,石虎养孙石闵胜出,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因为他恢复了本姓冉,就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很著名的颁布“杀胡令”的汉族人冉闵

      “杀胡令”究竟是怎样的呢?根据正史的记载,冉闵先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此时“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冉闵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冉闵知道胡人不为己用,于是下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结果“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这当然是一种残酷行为,不过客观的效果是明显的。后赵的统治者羯族和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500年的匈奴族,就这样消失了,虽然肯定有许多血统的存留,但不再以一个民族的身份出现。对于这种做法,我觉得正好又用得上前面吕思勉的话:“这虽不是民族问题根本解决之方,亦不失为政治上一时措置之策。”至于对冉闵个人应该如何评价,我想多听听读者的意见。

      冉闵败亡于慕容氏的前燕,而北方的西部被氐族苻氏的前秦占据。355年,前秦开国之主苻健去世,儿子苻生继位,残暴无道。357年,苻生堂兄苻坚在汉族人王猛的辅佐下,杀苻生自立。王猛文武兼资,英才盖世,370年6万兵击败30万燕军,一举消灭燕国。在王猛的主持下,秦国大治,时人都将他比作诸葛亮,而苻坚也以刘备和诸葛亮来比喻自己和王猛。

      然而,375年王猛病逝后,苻坚不听王猛的遗言,383年兴兵攻晋,在淝水之战中被击溃。和绝大多数帝王相反,苻坚人生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为人过于宽宏大量。在相近的时间里,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也出现过一颗高尚的灵魂,他就是英年早逝的罗马皇帝尤里安

      关键词(Tags): #经济学#中国历史#欧洲历史#三国#戴克里先元宝推荐:老马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