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向《环球时报》的朋友们致敬 -- 萨苏

共:💬63 🌺20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

            del

            • 其实
              家园 的确,现在已经有实力模糊了

              模糊的结果有利于大陆。我上面是对台海统一后的结果的看法,台海的结局到最后还是脱不了一国两制的框架。我觉得过了这段时间,到时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气象。等到撩开面纱,就没有模糊的必要和可能了,统一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 家园 嗯,心理的温度还很低.不是绝望,也是边缘.
    • 家园 对老萨的两段文字提出强烈异议

      “我们比外国记者的优势在于他们只能采访,我们,除了采访,还有参加抢救的机会。”

      按我的理解,新华社记者除了保证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之外,社会责任感在他们工作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深受尊敬的。其实不光他们,就连CNN的前线记者,社会责任感也是很强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CNN后方主持人提出诱导性问题,前方记者常常费力地进行澄清,有的时候简直是掩饰,生怕后面的强大势力,挥舞道德大棒,对前方造成更大的困扰。这些,不应该有什么异议。

      但你这两个例子,路透社记者为了报社私利,破坏美联社工作。这个例子,实在是给新闻工作者抹黑。

      这个还罢了,默多克问题就更大了。

      如果普通新闻从业者坚持“真实就是我的道德”,尚有请可原,默多克说这种话是可笑的。他这种人是西方媒体的总后台,媒体轰炸都是这些人搞起来的。中国人吃他们的亏还少吗?

      1975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被总督罢免,据说是默多克的手段。

      2007年澳大利亚大选,大选两天前默多克到了,记者问了几句就明白了,旧政府要下台了。

      默多克急于进入中国,所以对中国的态度比较克制,但这丝毫不证明他心中有任何的“仁义”。

      • 家园 为资料完整,再加几个引用

        因为这都是些很普遍的看法,就不加链接出处了。

        当道琼斯落入默多克囊中,就有人断言《华尔街日报》“黑暗的日子”真正开始了:“因为《华尔街日报》自从胡佛总统之后就没有支持过任何总统候选人,也从不迎合广告商,这种独立精神与默多克这样的机会主义者水火不相融。”

          美国《华盛顿邮报》就忧心忡忡地说,“默多克新闻集团的拓张,会使在英国发生的一切在美国重演,这将影响媒体的未来。”

          1981年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也曾保证不干涉编务,也成立了采编独立委员会。但不到一年,他就解雇了总编辑埃文斯,把中立的报纸变成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的传声筒。

          帮助撒切尔竞选,支持马岛战争,默多克换得的是撒切尔时代新闻集团在英国的迅猛发展。

          直至1994年,《世界新闻报》《太阳报》等“默家媒体”一直都在攻击工党。但在这一年的9月,默多克和工党新领袖布莱尔共进晚餐后,一切开始转变,默多克成为了 “布莱尔内阁亲密一员”。

          2001年布莱尔谋求连任时,默多克的报纸更助了他一臂之力。布莱尔也投桃报李:新闻集团在英国可以无视国会禁令,随意调低报纸头版广告价格,对抗竞争者;甚至在默多克有意收购意大利传媒公司时,布莱尔成了他的说客。

          “商业社会中,金钱会说话”,《亚洲时报》预言,一旦默多克的利益倾向占上风,《华尔街日报》100多年来打磨的独立品质将荡然无存。

          正是担心默多克会干预采编,让《华尔街日报》服务于媒体帝国的商业利益,收购消息刚传出后,在美国的200多名记者编辑就举行了罢工抗议。

          5月中旬,《亚洲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方凤美和6名同事给道琼斯董事会写信,对默多克入主表示担忧。信中写道,默多克在处理编辑决定时,向来注重商业利益,为实现个人目标或是涉及政治因素时,常常放弃新闻报道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他们认为,默多克会干预一些敏感题材的报道,“记者将被迫软化立场”。

        这种担心和焦虑不无道理,也不是没有事实根据。也许,在默多克宣布收购道琼斯之际,上述当事人头脑中可能立马出现的是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记录了过去几十年中默多克“劣迹斑斑”的新闻发家史。他曾经在澳大利亚炮制出“皇后吃鼠”的新闻;他把《太阳报》变成了以“三版女郎”而闻名的情色大报;在1979年英国大选的时候《太阳报》公然头版号召人们投票给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后来又坚定地站在了布莱尔一边;而在伊拉克战争中他的媒体又一边倒地成为了美国总统的传声筒。默多克创造了在流行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下的“默多克式新闻”,他更是通过政治投机而维护了利益至上的自然法则。当然,这一切的背后,更加令人恐惧的是默多克的玩弄人的“手腕”。《泰晤士报》也曾被默多克树立成“新闻独立”的典范。 1981年默多克入主这家英国老牌媒体时,也曾与对方达成协约,成立独立监督委员会。然而,前《泰晤士报》主编哈诺德·埃文斯却在自传回忆道:“我们得到了钱,而且我以为我有了一个保护人,但是我们被默多克欺骗了。”

        著名学者、美国媒体观察家展江认为,《华尔街日报》的员工之所以对此次并购事件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默多克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在新闻集团之前的一些收购案中,默多克表现出了过多的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在报道思路上也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相悖。上世纪70年代收购英国《太阳报》是默多克收购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他为了使该报名声大振,选用了一些花边和黄色的消息去吸引受众,在一些比较传统的新闻媒体和受众中产生了反感情绪;在1993年收购香港星空卫视后,默多克曾要求该台不要购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些新闻报道,原因是BBC曾播出过一些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节目;此外,默多克还被指责为了迎合读者或官方的口味,经常直接干涉主编的工作,根据需要裁剪报道的内容,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要求主持人问指定的问题等。由于以上种种“劣迹”,默多克成了一个商业上成功,但在职业精神上却深受质疑的典型,而这,恰恰就成了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最大障碍。

        • 家园 看到您的回贴后,我的第一反映就是,默多克是不是犹太人,一查,真是

          啊。

          实际上,美国的媒体和美国的政党都在为一个利益集团服务,那就是美国的金融,而美国的金融是谁的?犹太人的。

          欧洲的大多数的银行,也在犹太人的手里,因此有观点说,世界上只有三个强国,犹太人的银行,俄罗斯和中国。

      • 家园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灾区

        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他们参加救灾活动的,起码从安全角度这样规定也是对的。但是中方媒体不必管这个规定,很多前线记者都是放下摄影机就帮着往外拉人 -- 无它,我是中国人而已。

        对于外媒,哪怕是CNN我也不主张一棒子打死。新华社也有片面宣传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能把新华社一棒子打死么?一个在新闻方面有所建树的群体,自有它的生命力,这不是单纯用一个政府或财团支持的理由可以解释的。

        我个人的看法,把对方视作粪土,是勇气和自信,但要面对对方,则需要认真深刻,尤其是客观的了解。所以,宣传上总要矫枉过正,而现实中,过到那儿,都不利于采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建立判断。

        • 家园 CNN当然不能打死,要留着做活教材教育人民
        • 家园 不行啊,就算认可CNN

          也没法儿认可默多克。

          这种大怪物,其所作所为,根本不为人所知,也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就连西方政府对他也避之唯恐不及。这里不是自信不自信的问题,也不是理不理的问题,而是和谐相处的问题。

          “真实就是我的道德”这种话,到底可以用在什么范畴?

          如果用于他自身,对不起,他是媒体大老板,为了保证媒体独立性,他不应该对媒体运作进行干涉。别人也不会要求媒体大老板“真实”,大老板本来不可以直接做新闻。

          如果用于他的媒体,问题又来了,难道就凭他一句话,他的媒体就有了道德制高点吗?

          如果用于所有媒体,还是有问题。他拥有部分媒体,就可以制定媒体标准吗?

          说到底,“真实就是我的道德”这句话,作为他为自己辩解的底线可以接受,把他的话作为媒体从业者道德标尺,问题太大。除非你能证明他的话是他在年轻时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说的,否则很不合适。

          奇怪,默多克不买日本媒体吗?只要他开始买了,大多数媒体对他就只能禁声了,他的威力实在太大了。

    • 家园 赞!李佩翰是我中学同班同学,大学同级校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