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禅门闲话】徒弟度化师父、徒弟帮师父开悟的例子 -- 衲子

共:💬90 🌺4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禅门闲话】坐脱立亡、生死自由 不是解脱、不是开悟

      即使能坐脱立亡、生死自由,依然不是解脱,也不是般若。 一般的外道修行人,凡是修得四禅功夫者,都能坐脱立亡。 没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人,即使有四禅功夫可以坐脱立亡,要死就死,仍然未解脱,因为死后仍在三界之中轮回受生。

       

      例如:

      石霜庆诸禅师入灭后,众请首座继任住持,时石霜之侍者九峰道虔禅师不肯首座,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首座即曰:「先师有甚么意﹖」九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首座答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九峰曰:「原来未会先师意在。」首座曰:「你不肯我哪﹖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首座已脱去。 九峰拊首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所以坐脱立亡并不是佛法修证上了不起的事,犹如九峰不肯首座,虽然首座说死就死,但还是不明其师意旨,却被九峰在他走后,抚背消遣说:「坐脱立亡的功夫你是有的,但石霜禅师的真正佛法意旨你还未领受,连作梦都还想不到。」

      般若智慧之证得,必须要能领会佛所开示的第一义空无所得之密意——真如空性心。不是以坐脱立亡、生死自由的禅定功夫作为佛菩萨所证的般若及解脱境界。

      譬如《佛藏经》世尊开示云:

      「舍利弗!是人虽于我法中出家护持净戒,而于第一义空无所得法,心不信解,惊怖疑悔,当知是人但贵持戒多闻禅定,舍利弗!是人不名供养恭敬尊重于我。何以故﹖舍利弗!无始世来无有众生不得四禅。若但知得四禅,谓为沙门利者,是人何名供养于我﹖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当来世人,于我法中种种贪着、种种邪见毁坏我法。舍利弗!若人但贵持戒多闻禅定,当知是人不能净行沙门诸法,我则不说此人名为沙门婆罗门。舍利弗!若人于一切法无我,如实知无我;一切法本来无所有空,能如实知无所有空,是则不以持戒为上、多闻为上、禅定为上。何以故﹖舍利弗!诸法实相无生无起,于中无法可为上者。」

      • 家园 【禅门闲话】舍寿后纵使烧出八斛四斗的舍利,也与开悟与否毫不相干

        《五灯会元·洪州云居道膺禅师》语录摘要:

        师曾令侍者送裤与一住庵道者。

        道者曰:“自有娘生裤。”竟不受。

        师再令侍者问:“娘未生时著个甚么?”

        道者无语。后迁化,有舍利,持示于师。

        师曰:“直烧得八斛四斗,不如当时下得一转语好。”

        《五灯会元·澧州夹山善会禅师》语录摘要:

        师曰:“金粟之苗裔,舍利之真身,罔象之玄谈,是野孤之窟宅。”

    • 家园 【原创】【链接】意识心不是生命的本体(大众版)

      链接出处

    • 家园 【禅门正语】宗门有密意

      我佛世尊开演法义,对上上根器的听众是明说的。一言之下,百万人、天得悟无生忍[1],岂有说不出口之理? 只不过对于非上上根器者,不应当明说罢了。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条件未成熟的人听闻密意,必然狐疑不信,没有好处,反有害处。 所以是不许明说,而不是没办法说明。 要是一个破本参的人,还没能力说明的话,那此人就不是真的悟了。

      佛在《佛藏经》中开示云:“若与法城作障碍者为是大贼,毁坏法城,盗我密法向外道说。是人常来我所,我与共语示其教法不说密要。”

      又,《大般涅槃经》载:“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是儿即时能得了知毗伽罗论不。不也世尊。如是长者于是子所有秘藏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以子年幼故不为说。不以秘故吝而不说。”

      依佛的教诲,不能明说密要,而只能隐说,藏之于禅宗公案的言语机锋,不是没办法明说。

      悟错了的人喜欢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明心开悟是不能用言语说明的。”这只能显示其人悟错了,或没有悟。 因为开悟所证的真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不妨意识心依旧并行运作,来指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心。 不是没办法明说。

      所以明心开悟,不是没办法一语道破。当然也可以不需言语,而能使人剎时相应,悟明本心。历代真悟的禅宗祖师大多是这样,或棒或喝、或锄田择菜、或吃饭喝水,一剎那间便得悟去,而不是以打坐进入定境之无觉知言语谓之为悟。

      --------------

      [1]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

      • 家园 1、《宗镜录》对于密意的阐述。2、禅宗的‘不说破’

        一、《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然根钝者。本难开悟。故且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渐度之。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

        《宗镜录》卷第五十

        问。此第八识于真俗二谛中。俱建立不。

        答。染净之本。真俗俱存。不达真异熟正唯识人。多执俗有真无。强生异见。不知诸佛密意。执遣相空理。以为究竟。此乃破遍计情执。是护过遮诠。便拨依他圆成。悉作空华之相。若无依圆。本识及一切。法皆则无体。既非实有。成大邪见。

        对钝根人,我佛一样给予开示,但没有说得很直白,所以才叫‘密意’。

        二、禅宗的‘不说破’:

        [洞山]因云岩讳日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处。得何指示。师云。虽在彼中。不蒙指示。云。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甚么。师云。争敢违背他。云。和尚初见南泉。为甚么却与云岩设斋。师云。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

        [香严]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师云。[沩山]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上堂举。圆通秀和尚示众云。少林九年冷坐。刚被神光觑破。如今玉石难分。只得麻缠纸裹。这一个那一个更一个。若是明眼人。何须重说破。师云。径山今日不免狗尾续貂。也有些子。老胡九年话堕。可惜当时放过。致令默照之徒。鬼窟长年打坐。这一个那一个更一个。虽然苦口叮咛。却似树头风过

        可见,禅是可以说破的(只不过佛有告诫,不允许这样做,因为这是在害人)。

        附带一提,通过打坐开悟是极难的,不是值得推荐的方法——“鬼窟长年打坐”、“默照邪禅”。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神光得其精髓。而后世人买椟还珠,不分玉石,以为打坐可以开悟。导致默照邪禅,磨砖试图成镜。

      • 家园 【禅门正语】禅宗公案之目的是什么?

        禅宗公案之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去证悟“每人本有的真实心”。禅宗公案所讲的、所直指的,就是这个真心。

        禅宗的公案,是把祖师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或是祖师帮助别人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这就成为了公案。

        娑婆世界这一劫的第一则公案——拈花微笑的公案,大家应该已经耳熟能详了。

        禅宗的祖师们,也就象释迦文佛那样子用这些公案中的密意,去让人家证得真实心,所以一代一代就把它记录下来。后来因为有人想到,这对后代的弟子们可能有帮助,也许他们读到哪一则公案时,就可能证悟了,那又可以多了一个同参,又可以多了一个弘扬宗门正法的善知识了,所以就有人去搜集整理,印行出来。禅宗的公案就是这样来的。

        禅宗的公案所说的法又叫做无门关,因为它无门可入。修定、修观、学教门等,都有法门可入,都可以一步一步走进来,但若没有证得实相心,永远都只是在外门修习大乘佛法罢了,未能真实的证知三乘菩提的佛法。 你若想亲证实相心,唯有参禅。而禅宗的这个证悟,也就只是一念相应,只是忽然间找到自己的实相心而已; 这个一念相应,何尝有门可入呢? 尚未一念相应之前,根本就不知道门在哪里。 而进入这个证悟的智慧境界,则以参究禅宗的公案最为直截了当;可是禅宗的公案参究,却是无门可入的,主要的还是须依止善知识,除非你是再来人。

        所以禅宗的公案就叫做无门关,没有一个门可以入,纯粹是般若智慧;你如果忽然间悟了,那一时间你就入了禅门了。可是,这个门在哪里呢?你不知道!得要入了门以后,才知道原来处处都是门,却处处无门啊!所以《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后来,无门慧开禅师就点评了四十八则公案,命名为“无门关”。这,还有克勤圆悟大师的《碧岩录》,都可谓是禅门必读书。

        “佛语心为宗”, 佛所说的话都是以这个真实心为宗旨来讲的。三藏十二部教门所说的,也无非就是这个真实心,无非就是讲“无门关”中所要证悟的那个心,无非就是禅宗公案所悟的那个心;所以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禅宗的证悟公案,都不是在笼罩人,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是指向一个目标─指向你的自心真如。 如果你由那些公案而证悟了,你就找到了你的真实心;一旦找到的时候,般若经不必你的师父教你,你只要自己把它请出来即可,因为所讲的都是你自己的真心。

        • 家园 【禅门正语】若真开悟,则具择法眼,能看出错悟的‘大师’错在何处

          分别正邪、检择是非,是禅宗真悟祖师所义不容辞的任务,因为这可以保护当代以及后世的禅子,使之免入歧途。

          譬如永嘉大师唱言:“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无门曰:「若能直下领略得去,着佛衣、吃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个佛字,三日漱口。若是个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马祖道一禅师一句即心是佛,大梅法常禅师误以为即是能知能觉的心不攀缘、离于妄念就是佛心;大梅自以为悟而直接离去,不问清楚,不请马祖勘验;马祖也未再进一步要求其口说手呈的仔细勘验,大梅即住山、开山去了。马祖恐他悟错,之后又要人传话说:「非心非佛。」然而大梅却不肯检验其中之差别,仍然守着即觉知心就是佛;马祖初出道时勘人经验不够,又予以放过,以为大梅所悟之即心即佛与马祖自己的非心非佛是悟得同一个心。倘若大梅所悟者同于马祖,那么无门禅师就说他一切即是说佛话、着佛衣、吃佛饭、行佛行。但是错悟者还是会认为其能知能觉不攀缘没有妄念之灵知心,也是说佛话、着佛衣、吃佛饭、行佛行的心;因为实相知见不够的缘故,不知实相心离六尘的缘故,落在觉知心上面,执着觉知心能够了了分明是真实心故,而不知此了了分明乃是六尘见闻觉知中之法,与自心如来不于六尘见闻觉知之法相完全相违背。大梅法常禅师就因为错悟而落在觉知心上的缘故,广被当代真悟禅师所评论、所拈提。

          大梅错悟之事,不仅无门禅师加以拈提,当代的盐官齐安禅师亦拈,后来的克勤圆悟禅师亦拈,为什么呢?因为真悟的祖师都有大悲心,不忍众生被错悟之师误导。 将真悟者的拈提流传下来,可以让有缘人比对错误之语录,避免因错悟禅师开示文字之流传而继续误导未具眼之后人。

          《碧岩录》

          譬如僧问大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梅云:「西来无意。」盐官闻云:「一个棺材,两个死汉。」玄沙闻云:「盐官是作家。」雪窦道:「三个也有。」只如这僧问祖师西来意,却向他道西来无意,尔若恁么会,堕在无事界里。所以道:「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

          解释:

          有僧人问大梅法常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之意旨?」大梅说:「西来之意旨,即是没有任何意旨(落在意识觉知心了了分明而不思善恶之故意不明白状态)。」

          盐官齐安禅师听到这个问答,就说:「两个人全死在一个公案下。」玄沙师备禅师听闻了以后就说:「盐官禅师是个行家(知道大梅二人之法身慧命为何未活)。」雪窦重显禅师对于这个公案却说:「死在这个公案下的三个都有了(以雪窦的意思,僧人与大梅皆死于公案下,但是盐官除了拈提之外,如果是作家,也应该对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密旨,在一句话下为学人指出路途才是)。」

          克勤圜悟禅师举示了以上之例子以后开示说:「僧人问大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大梅却回答说祖师西来无意旨,你倘若就这么会去(以为只要保持一念不生、离念灵知就可以了,不必寻找如来藏),那就堕在无事界里头了。所以说:‘参禅要参活句(要明白哪一句是能使人活得法身慧命的句子,而在那一句中参究),不要参死句(就像西来无意这样的言句,根本就与指示本分事无关,再怎么参,都只能落于无事界中,法身慧命永远活不了,故是死句,不可在这上面参究)。若能在活句下参究而找到自心如来者,永劫皆不可能会忘了此自心如来和祂的亲切妙用、殊胜功德;若是在死句下认得的,不免会落在离念灵知之妄心中,这种人连自己都救不了(腊月三十到来,临命终时,离念灵知之意识觉知心渐渐昏沈;转入正死位时完全断灭,所谓的「悟境」完全消失了),何况能当禅师度化他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