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华的逝世想到文革后邓做的三件事。 -- 九霄环珮

共:💬355 🌺7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集体化并不等同于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和农业上

                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升级可以就地完成,华西村就是成功的例子,这里已经说了。

                同样,在集体化的前提下,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不是什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外出工作的劳动力可以采取类似留职停薪的做法,在集体中保留一份口粮,同时向集体上缴一小部分收入,作为个人和家庭保留集体福利的代价。

                保留集体的最大好处是对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保护,避免更大的社会附加成本(比如治安问题,子女就学问题等)。

                • 家园 谢宝
                • 家园 就地工业化的最大问题是

                  无论是资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还是原材料资源都不一定是按照劳动力密度分布的,市场竞争决定了大多数情况下是劳动力发生流动以适应这些资源的分布而不是反过来。看世界各国无不如此,我国怕也不能例外。

                  就社会保障水平而言,肯定是在一些方面有恶化,不过我想,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二次分配的问题,一次分配的优化应该有比较优先的位置,当然二次分配也不是不重要。

                • 家园 不否认理论上有此可能

                  但实际上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确实发生在单干之后。极端条件下的逃荒不算。

                  • 家园 文革时期,

                    我父母的工厂里都有很多农民工,还有一些临时工。

                    单干之前劳动力流动少,不是因为农民被束缚了,而是因为工厂里的岗位少,城镇的国营或集体的工厂每年要安置新增的城镇户口的就业人口,要等有了剩余的岗位,或者有的岗位没有招到人,才会去农村招收农民工。

                    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应该跟单干没有关系,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应该是工业发展的结果,工业发展了,岗位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解决的出路,自然就流动起来了。

                  • 家园 为什么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出现在单干之后?

                    时间顺序不等于因果关系吧。

                    另外,我并不认为价格低廉、缺乏福利保护的农民工大批量出现是中国之福。欠的账是要还的,还债时间推后,后果可能更危险。

                    • 家园 虽然时间先后的确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但至少证明了是可能的。因此是实践的可能性,应该是高于理论上的可能性的。

                      在此对一代人中的大多数做出的牺牲表示敬意,的确,未来如何解决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问题至关重要,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福利,也是生产力。当年听布莱尔的演讲,对于安全感能够鼓励创新印象很深刻。

                      • 家园 我的理解是农民工大批量出现出于若干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一个是农民本身的实际收入降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基层治理恶化、机构膨胀以及农业生产力发展停滞,导致农民负担增加,压抑了继续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这是把人往死路逼的做法。

                        李昌平的书很生动的描述了这一问题。我也接触过这样的例子,印象极其深刻:本世纪初期,湖南某个县的农民宁可到东莞去打600块一个月的工,起早贪黑有一顿没一顿,年积蓄不过2000多元,但也不愿种田。为什么?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如果种田,扣除各种摊派和成本性支出后,4口之家的全年的结余不到1000块(当然这家也有风险性的额外收入,女主人在公路边偷偷卖淫,因为这个被抓了)。

                        第二个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诱导农民向城市流动,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心理刺激。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就是,先往城里去混着,没准就能找到发财的机会。

                        第三个是工业、建筑业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

                        另外补充一下,现在效果比较好的劳动力异地流动(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使用的苏北和安徽农民工),是有组织的,是当地政府参与。反之,东莞现在已经出现民工荒了。

                        • 家园 老兄这个何不展开来说?

                          另外补充一下,现在效果比较好的劳动力异地流动(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使用的苏北和安徽农民工),是有组织的,是当地政府参与。反之,东莞现在已经出现民工荒了。

                          个人感觉如果劳动力不光单向地向城市异地流动,如果在全国大范围农村异地流动呢?是不是对今后新农村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产生推动性的作用?

                          • 家园 农村异地流动也有啊

                            东部江浙的田都是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农民来承包种植了。

                            • 家园 效果如何?

                              包括经济效益,与原住民和当地基层的关系,配套的福利保障措施,还有政治权利。

                              • 家园 效果还可以

                                江浙工商业比较发达,本地就算是农民,多数是种点自留地蔬菜自己吃或销售。

                                承包地特别是粮田,基本上都转包了。

                                因为粮价受制于粮食安全、消费者承受力等几个因素不敢涨,而水电化肥农药价格却在涨,单位粮田所能产生的收入非常小,既要农民增收、又要保持粮田,那么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增大种植面积。这个问题其实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发基点(但土地流转政策却有被滥用的可能)。

                                • 家园 谢谢老兄!

                                  中间商以及基层组织的盘剥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不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地流转,只有在农业人口能够大幅度流动(估计进城务工人员会大量地返乡),并且相应的政治,经济,管理等保障措施到位的情况下才能推广。省直辖产粮县应该是第一步。不知老兄对乡镇企业的兴衰有研究没有?个人觉得县乡的乡镇企业应该鼓励发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