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世纪之棋-从开罗到板门店 -- 天涯热血

共:💬18 🌺1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世纪之棋-从开罗到板门店

    看了陈郢客mm写的朝鲜战争,一时心痒,把以前未成的旧作拿了出来,坦率的说,我个人以为,朝鲜战争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战后两极革局的形成实有赖于此,战后的两极革局并非所谓的雅尔塔体系,而是雅尔塔-板门店体系,而谈到朝鲜战争,不能不从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东北问题谈起。这不仅因为朝鲜战争与争夺东北都是美苏国共朝韩四国六方争夺日本战败后留下的遗产所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为前者之因。而且,中美在朝鲜及越南的对抗及中苏日后的反目均可由此找到根由,而这一切要从抗战后期谈起,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出于牵制日本在中国大陆的近二百万日军,以减轻美军压力的考虑,曾打算以装备国民党军队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不仅如此,出于战后国际格局的考虑,罗斯福更极力主张把中国扶植为战后的大国,以有利于稳定战后亚洲的秩序。

    • 家园 (三)中

      那么,面对美方在军政方面双重压迫的国民党又是怎么回应的呢,首先,对于一切有关于联合政府与使中共加入政府并获得权力的提议,国民党不是漠然置之就是断然拒绝,在国民党看来,中共加入政府可以,但要把军队和地盘交出来,然后就是象花瓶一样的分给中共几个职位。

      而对于军权方面,国民党则表现出了复杂的心态,就蒋介石的本意而言,是不想交出军权的,但由于国军在日军的攻势下连连惨败,他也不好公开拒绝移交军权。因此,在最初采用了拖延战术,7月8日,蒋复电罗斯福表示,原则上同意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声称中国军队及政治情况复杂,“必须有一准备时期”,建议罗派私人代表来华,调整蒋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增进中美合作。同日,蒋又致电华莱士副总统,称中国战局“并未有如阁下在各地所得报告之危险与绝望之程度,此当能以今后事实之表现证明之”。两电联系,可见蒋是在施缓兵之计。

      但是,玩弄文字游戏仅能缓和于一时,根本的出路取决于战局能否好转,唯有战局好转,方能在指挥权问题上求得有利的结果。为此,一方面蒋介石立即派宋子文到美国活动,拉拢美国政界.另一方面蒋积极整顿军队,抽调力量,加强作战指导,以求有所收获。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尽管蒋用尽了一切可能的办法,但衡阳仍于8月8日陷落。不仅如此,守城主将方先觉也率部投敌了。于是,8月10日,罗斯福再度致电蒋:“中国战场形势危急,关于史迪威之事需要立即行动,否则将为太迟。”同时提出,将派曾任陆军部长、中东特使的赫尔利为私人代表来华,调整蒋、史关系。逼着老蒋交权!

      凭心而论,蒋介石对战事继续恶化也并非毫无准备,在史迪威指挥权问题提出之初,蒋也曾有"有取辱负重之意,拟以原则同意",“暂用妥协政策为宜”。并为此指定何应钦、徐永昌、刘斐三人对此作具体研究,而在7月23日蒋介石致罗斯福的电报中,蒋提出了交出指挥权的三个要求,1.除非中共军队接受国府管辖,否则不能由史迪威指挥,2.史迪威必须在蒋介石统辖下指挥中国军队,3.租借物资支配权应完全归于中国政府或最高统帅。同时,他请罗斯福派一个私人特使来华协调移交军权的工作。而对此,其手下谋士也分为两种意见,一派以为,应以敷衍的方式应付美国,具体做法是:仅将部分军队指挥权交出,坚持除非中共军队接受国府管辖,否则不能由史迪威指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可以把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全部军队指挥权交出。

      那么,这些人是否疯了?不然,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美国的租借物资必须由国民党掌管调拨,这样的话,中共军队既归史迪威指挥,就会处于这样一种处境,服从史迪威指挥吧,战斗的损失就很难得到补充,因为美援的掌管调拨权在老蒋那里,随便找点借口,就能把援助拖着,让你没米下锅,不服从史迪威指挥吧,他就可以振振有词的表示:看吧,不是我国民党不容共产党,那是共产党自己在保存实力,游而不击,以前的种种表示那都是虚伪的宣传,不光我国民党指挥不了,你美国人来了也没办法,所以,我不管怎么样对付共产党,那都是有道理的。同时,有美国将领担任指挥职务,将来一旦苏联加入远东战争后,国军与苏军接触时,有美国人在中间,也能拉着虎皮作大旗,把老美拖下水,威慑老毛子。至于美国人会控制军权,危及国民党统治,嘿嘿,不怕,以当时中国军队那个派系众多的混乱情况,连老蒋也不能指挥自如,他史迪威就能?只要美援的掌管调拨权在我这里,他史迪威手中没东西,能拉到谁呀。因此老蒋是考虑复杂反复,一会儿有将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全部军队交出更为有利的念头,一会儿又不认为全部交出更有利,迟迟不能作出最后决定。

      但时间不等人,在8月23日,蒋介石又接到罗斯福发来的电报,催促他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这是罗斯福的第四封催促电报。同时,赫尔利为其特使,于9月6日到达重庆。因此蒋介石不得不作出一些表面的让步,9月12日,蒋介石与赫尔利特使的会谈达成以下结果:一、史迪威的职务名称定为“中华民国陆、空军前敌总司令”;二、史迪威亲自指挥中国陆、空军对日作战,但作战计划须经军事委员会审议;三、史迪威对其管辖部队,可依据中华民国法律实施奖惩任免之权。

      但老蒋刚一答应下来,又后悔了,以致萌生“独立应战”的想法,其日记云:“对余之侮辱欺妄,竟至于此。故余决据理力争,不能再事谦让,并须预作独立应战之准备,以防万一也。”为何如此?因为在9月9日至11日,宋子文、何应钦与赫尔利、史迪威、纳尔逊的谈话中。美国表示不愿交出租借物资支配权,其间,宋子文根据蒋介石指示,坚持美国租借物资到达中国后应交中国政府处理,但可授予美国“考核监督之权”。但美国人不傻,史迪威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大元帅控制了分配权,我就完了。共产党人将什么也得不到,只有大元帅的亲信才能得到物资,我的部队(远征军)将只能去舔别人的屁股。”因此,美国提出,可以在重庆成立一个中美联合委员会来考虑对物资的请求,然后由华盛顿批准支出。

      9月13日,史迪威会见了中共代表,中共代表转交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史迪威的电报,表示愿意把中共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史迪威大喜,答应给中共装备五个美式机械化师。

      与之呼应,在9月15日,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发言中,代表中共公开提出联合政府的要求。9月16日,美国大使高斯对蒋介石称:“希望将来中国在和会中能代表中国与亚洲,不失为四强之一之资格。”蒋自称听了这段话以后,有如“利刃刺心”,9月18日,罗斯福发电给史迪威,并请史迪威转交一封他给蒋介石的电报。罗斯福在电报中,用向部下发布命令的方式说:“请立即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一刻也不要再犹豫。”措辞之苛,令罗斯福感叹说:“如果对方是欧洲国家政府的话,恐怕就不需要这样的电报了。” 9月19日,史迪威将罗斯福的电报转交蒋介石,蒋只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了”,但内心愤怒异常,此举极大损伤了蒋介石的自尊心,以至于蒋介石在9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实为余平生最大之耻辱也。”“今年七七接美总统罗斯福侮辱我国之电以后,余再三忍辱茹痛,至今已有三四次之多,然尚可忍也。今日接其九一八来电,其态度与精神之恶劣及措辞之荒谬,可谓极矣。”

      至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中共压蒋交出政权,而美国则压蒋交出军权。事实上,中共中央所以用联合政府这样一种形式,来从根本上否定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与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后与中共的接触有关,在提出联合政府要求之后,周恩来立即起草了致史迪威的说帖,提出:我们坚决主张国民政府立即召集国是会议,取消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向史迪威提出联合政府问题,事实上便将美国的军权问题与中共的政权问题联系起来。就在此刻,具有官方性质的美国新闻处广播:"中国形势甚为严重,亟需成立联合政府"④。联合政府问题由此迅速国际化。把蒋介石逼到了死胡同。史迪威问题由此急转直下,一发而不可收拾。

      9月20日,蒋介石对赫尔利表示:罗斯福关于将中国军队交史迪威指挥提议,出于好意,有利中国,但“军队乃国家命脉,而军队之指挥权,乃操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自己不能不慎重处理。蒋要赫尔利转告罗斯福:“有三点不能稍事迁就:1、三民主义不能有所动摇,故不能任共产主义之赤化中国。2、国家主权与尊严不能有所损失。3、国家与个人人格不能污辱,即不能接受强制式之合作也。” 蒋称:已对史迪威“失去最后一分之希望与信心”,希望美国另派人员来华。10月6日 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表示接受蒋的建议,解除史迪威的参谋长职务,命他不再负责租借物资,但罗坚持,为保证中印空运,仍须史负责指挥在缅甸及云南的中国军队。但蒋介石寸步不让,10月1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声称现正颁发命令,即将史迪威回国。

    • 家园

      花,等下文。

    • 家园 要命的事

      要命的事,硬盘中毒了,把本来写成的(三中)(三下)给搞掉了,想办法明天再写吧,见谅。

    • 家园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这条主线很值得写。+u。
    • 家园

      某些人因此把美国力挺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和四强等当作国民党的一项功绩而大加推崇,实际上,这是美国出于战后国际格局的考虑而为之的,不少对中国现状有所了解的美国人,多对罗斯福的这个考虑提出异议,但罗斯福别无选择,美国与远东地区远隔大洋,必须在远东地区寻找一个可靠得力的盟友,否则就很难稳定的控制远东地区,而当时远东地区的国家中,最为强大的日本正与美国交战中,将来的走势如何很难预测,而其他的国家都太小太弱,又多为殖民地,相比之下,只有中国合适,

      而且,在1942、43年,由于宣传,也由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对于日本侵华袖手旁观的愧疚等因素,美国舆论充满了对中国的玫瑰色幻想,同时,由于日本占领缅甸,切断中国对外联系,美国只得靠大型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向中国运输物质,运输量平均每月1000吨左右,并不能满足需要。加之,1942年欧洲和太平洋战区都十分吃紧,出自先欧后亚的战略步骤,美国也无暇顾及中国战区,为了使中国能坚持下去,并出于战后国际格局的考虑,在不能大量援华的情况下,美国采用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做法,也正是以此为背景,1942-1943年里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确实在外交上风光一时,跻身“四强”,消除了不平等条约体系,国民党和蒋介石本人,当时也因此大事宣扬。此时,中美两国似乎进入了一个蜜月,

      不过,在表面的光华后面,蕴藏着深刻的危机。随着时局的变化-一切也会随之而改变,首先,在牵线日军的问题上,从42年未开始,随着美军的实力增强,日军在太平洋上转入防御,并且从其他地区大量调兵来增援太平洋战场,而这其中最让美国大跌眼镜的是,日军的援兵在44年年初之前,居然大多来自于中国关内战场,从42年中到44年年初,日军从中国关内战场调出的兵力有第6、15、17、32、35.36.41、51师团,而在东北的关东军则仅调出了20.51两个师团,而其中的51师团还是从中派军转手的,而且,关东军还从中派军调来了27师团并以110师团为骨干组建71师团填补了空白。

      对此国民政府的解释是中国军队实力太弱,装备低劣,无力反攻,要求美国大量支援,而由于日本占领缅甸,切断了中国对外的海陆联系,只能靠大型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向中国运输物质,运输量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中美两方即考虑反攻缅甸,以打开援华通道,但在反攻缅甸问题上,蒋介石由于在第一次派军入缅时吃了亏,坚持要在英美军作为主力并提供海军支援的情况下反攻缅甸,否则国民党就不出兵,但在美国看来,反攻缅甸的主要目的是打通中国的对外联系,使大批援华物资能安全抵华,这既不是出于美国也不是出于英国的需要(美军的主攻方向是太平洋,英国则对收复缅甸没多大兴趣),而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居然要别人来代干,真是岂有此理,此外、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对于日本侵华袖手旁观的愧疚和太平洋战争初期因战局不利对中国的期望,也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无力来帮助美国的不满取代了。

      更糟的是,在当时的国统区, 内政可谓一塌糊涂,1942-43年,由于久旱不雨和蝗灾,河南出现了大饥荒,而国民政府先是不但没有及时采取救灾措施,还照样征粮!把农民的最后一点救命粮也强行夺走。 1943年2月1日,《大公报》以《豫灾实录》为题报道了大灾荒。王芸生奋笔写就《看重庆,念中原》,第二天作为社论刊出。蒋介石看了勃然大怒,亲自下令将《大公报》停刊整顿三天,王芸生应美国政府邀请赴美,已经买好机票,也不准成行。而后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下令救灾,但由于贪污腐化及效率低下,以及酿成了极大的丑闻。同时,在政治上,各级政权的贪污腐化横行,以至到了几乎无官不贪的地步,虽然大案频传,但在处理上则多是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或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同时,国府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靠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维持财政。而大量增发货币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在重庆,不仅一般民众食不饱腹,连中流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都陷入苦境,而政府的各级官员却乘机大发国难财,导致民怨沸腾。所有这一切,都通过多种途径转至华盛顿,使罗斯福对国民政府产生了疑虑,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则显示出它的无能与不思悔改,把一切对它的批评都看成是共产党的宣传。

      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进行了首脑会谈,罗斯福邀请蒋介石一起开会,除了协调盟国之间的关系外,亦是希望了解蒋介石是否足以担负起他从前对蒋所寄予的厚望。而结果则大失所望,蒋介石在会上提出了中国的要求:战后返还日本武力夺取的东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罗斯福和丘吉尔均表同意。但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罗斯福希望蒋介石尽快派遣军队再入缅甸战场,担负起打通印缅道路的主要负担,但蒋介石则以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补给困难为由,要求以英军当主力来反攻缅甸,而国民党军队则要等打通印缅道路得到充分援助后,才可能发起大规模作战。又向罗斯福要求将提供的装备增加为90个师,同时要求美国再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罗斯福虽然对此口头上表示谅解,但内心对此十分不满。据罗斯福的儿子艾利沃特(Elliott)的回忆录,罗斯福在开罗会见了蒋介石后说:“我现在明白了,中国军队一心只放在监视共产军上,根本无心和日军作战。我相信蒋介石的确在妨碍史迪威的训练计划。”同时在会议上,罗斯福向蒋介石问起河南大饥荒的情况,蒋介石却对此话题表现的十分冷漠。罗斯福因此在开罗会议后说:“对于中国民众的悲惨状况,中国政府明显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所有这些,使罗斯福感到蒋所具备的素质不足以担负他从前对蒋所寄予的厚望,可谓“望之不似人君,”必须对他原来的设想予以重新考虑与调整,以保证美国的战略利益。

      据史迪威的副手,后出任美国驻台湾首席军事顾问的多恩将军在其回忆录《和史迪威从缅甸出走》一书中披露1943年12月史迪威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时,罗斯福就曾对史迪威说:“你如果无法与蒋相处,又无法换掉他,那就一劳永逸的把他干掉算了。”据此,制定了刺杀蒋介石的“蓝鲸行动” ,在另一方面,在开罗会议之后,就在德黑兰会议向斯大林试探性的提出了出兵要求, 并且表示“大连可以辟为自由港,”斯大林对此喜形于色,表示“这是个不坏的建议”,他同时表示,苏联可以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战争。在开罗会议上原本决定中国军队和英国海军于1943年年底发起第二次缅甸战役,夺取印缅道路。但由于英方的变卦,美英改变了作战计划,决定英国海军不配合中国军队进攻,而以中国军队先单独发起第二次缅甸战役,但蒋介石蒋介石强调,除非有英国海军配合,或者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否则中国就要把第二次缅甸战役推后到1944年雨季以后。而美国认为,在1942年,已经给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的贷款了,这5亿美元国民党直到1945年才花用光,目前借款为时尚早,另一方面这笔5亿美元的贷款,是根据盟国财政援助协议给予的三无贷款,“无担保,无期限,不指定用途”,等于是变相援助,而且国民党方面丑闻频出,因此在美国人看来:我给你一个“四强之一”,外加诸多物质援助,就是让你在世界大战的格局下考虑问题,出兵缅甸、印度,从侧翼支持英美的南太平洋诸岛战役。而你不但不帮忙,居然还要拿此来敲诈,让我拿钱来供你贪污挥霍,因此,美国政府和国会没有什么人同意提供这笔贷款。

      而蒋介石则给罗斯福送去了帐单,要求美国支付中国为美国垫付的机场建设费和驻军费用8亿美元。而当时法币和美元兑换的官价是20元法币兑换1美元,黑市价格却是3000多元法币兑换1美元。在重庆一包香烟按照官价兑换的价格为5美元,而在黑市上1美元就可以买到160包香烟。以至于修建一个公共厕所的造价都要1万美元,重庆政府则按照官方兑换价向美方要求支付美元,这使得美国财政部长私下大骂蒋是“他妈的骗子”,“让蒋介石那帮人跳长江去死吧!” 同时,罗斯福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表示:“如果阁下再不出兵,美国将断绝一切经济军事援助。”在罗斯福的强压下,蒋介石被迫出兵,1944年4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开始了第二次缅甸战役。一时间,中美双方摩擦不断,与此同时,不少美国人对中共则大有好感。

      • 家园 花!但楼主能否分分段啥的,看得眼晕。
      • 家园 三(上)

        1944年春季开始,日军在中国大陆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攻势。此役中方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在这场历时八个月的战役中,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居然连连溃败,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望风而逃。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

        有人以为正是因为这次战役的失利,才使美国邀请苏联出兵,从而导致苏联进入东北,进而使中共获得了大量武器装备,并由此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但如前所述,实际上在开罗会议之后,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就向斯大林试探性的提出了出兵要求,换句话说,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介入中国事务,是罗斯福有所预料也有准备的。但是罗斯福既怕斯大林会为向日本开战而漫天要价。又担心被牵扯入中苏之间的矛盾中,同时出于战后安排的的考虑,罗斯福决定还是试图一方面提供物资武器装备以武装国民党军,另一方面设法改善,加强国民党政权,从而达到使其能承担起大陆战场的主要任务,进而达到使国民党政权能成为战后美国远东政策基石的目的。同时对于中苏之间的种种问题,则采取令中苏两家自己交涉,美国不插手,如果在中苏之间的交涉中,国民党的让步或苏联的要价使美国利益受损之时,美国再介入,如此则进退自如,既能确保美国利益,又不至于被牵扯入中苏之间的矛盾中,承担不必要的义务,但是其实施的结果则是史迪威事件,从而导致美国走向前台,与苏联签订雅尔塔密约。

        接下来,我谈一下史迪威事件的前前后后,对于如何加强改善国民党政权,罗斯福是有所考虑的,他认为,可以用联合政府的做法,这杆既解决中国的内部统一问题,又利用共产党人的清廉与干劲来加强改善国民党政权,因此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经向蒋介石提议:国民党“应该在战争还在继续的时候,同延安的共产党成立一个联合政府。”但对于罗斯福的这一建议,蒋介石不加理睬,美国方面此后也只能将其束之高阁。但到了44年的夏初,震惊于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的失利,罗斯福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访问,华莱士到中国与蒋介石会谈时,主要商讨了两方面的问题,国共关系与中苏关系,对于国共关系,华莱士特别提出要派驻一个观察小组到延安,蒋介石最初不同意,但一方面华莱士再三坚持,另一方面,在国民党军大败的情况下,蒋的底气不足,有求于美国,被迫同意美国观察小组访问延安。另外,对于中苏关系方面,两人在会谈中也有所涉及 ,这方面的情况,以后再谈。

        通过自己的观察,华莱士对国府的印象非常糟,认为蒋介石政府是“一个由地主、军阀和银行家支持的落后无知的政府。”在他到达昆明后,向罗斯福发了如下的电报:“我们对蒋介石的支持恐怕是一项短期投资,他实在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智慧和政治力量,战后中国的领袖大概将会通过政治变革或革命的方式产生出来。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战后中国的领袖出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接到这封电报,使得罗斯福也开始感到必须采取措施,在此之前,美国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也多次向罗斯福建议改革中国军队,罗斯福就考虑让史迪威接管蒋介石在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1944年7月7日,罗斯福发电给蒋介石:“鉴于中国战局危急,我感到有必要让史迪威指挥在中国的全部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我理解阁下对史迪威将军的感情,但是我找不出另外的人选,具有史迪威那样的能力和决心,能够实现我们打败日本的远大计划。为此我把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请阁下把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将军。”

        同时,在政治上,6月前后,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开始在大使馆范围内提出“由委员长召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所有派别和他一起组成军事委员会或最高统帅部”,以便大家共同承担责任,确保中国尚存地区不致进一步落入日本手中的建议。这项建议得到了其他外交官的一致认同,也迅速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认可。国务卿赫尔甚至直接打电报给高思称:总统和我已仔细考虑了你的意见,我们赞同使中国政府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并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宽容精神的政府的一切努力,而“一个代表中国所有有影响的党派并在蒋介石领导下拥有全权的委员会或某种机构,将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最有效的形式”。据此,7月4日,艾切森代办在与立法院院长孙科的谈话中第一次正式向中国政府官员提出了这一建议。之后,高思同外交部长宋子文以及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也进行了类似的谈话,并且亲自向蒋介石正面提出了这个问题。

      • 家园 老蒋的账单不是8亿而是20亿美金

        后来双方吵了半天,以老米在太平洋诸岛的一批剩余物资折合8亿美金了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