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B]【原创】我也来科普—中国金融组织[/B] -- 上古神兵

共:💬97 🌺6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漏了保险啦!

      银联也不是信用卡组织,银联支持的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的。

      ——刚看到后面已经提到了。

      怎么不说说中行和交行呢?这两家比人行总瓢把子的资格还老。应该怎么算这辈分?叔叔?然后叔叔家被侄子合并了,再然后叔叔和各儿子们又分家分出来了......

      • 家园 应该叫贷记卡和信用卡

        再次声明,我没漏保险业,中国的保险业是仅作为投资者出现的。中国的保险业没有参与为金融产品创立保险产品,因此我没有把其纳入金融组织的类型。否则房地产公司乃至各行各业都要纳入了。我这里强调的是以金融手段参与金融交易的,或以其他方式为金融交易提供专业服务的。

        • 家园 这次是你错了

          信用卡就是贷记卡,借记卡就是平时说的储蓄卡,区别就是贷记卡上的存款是没利息的,但是可以透支,而借记卡存款是有利息的,但是不能透支,另外,还有一种准贷记卡,就是存款有利息,并且能透支的卡

          另外,保险应该不能独立出金融,那些投资连接产品,万能产品,企业年金的产品都算是金融类吧,再通俗点,那些养老险,等于就是变相的长期储蓄

        • 家园 信用卡就是贷记卡,与借记卡是相对的概念。

          发贴后我已经看到你谈及保险的事情了。

    • 家园 再提醒一下,还少一类机构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里面故事可不少,可以从美帝那旮旯说起的.

      • 家园 [B]【原创】科普中国金融——那些吃干饭的[/B]

        吃干饭在我们那的意思是光吃不做的意思。正如这句俗语的来源一样,这些吃干饭的指的“衙门”——我们的政府部门:财政部和各大监(银、证)。也许由于体制,也许由于个人能力,也许由于习惯认识,这种当事人觉得冤枉至极的评价,却肯定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不仅是当事人的悲哀,也是纳税人的无奈。

        先说这财政部,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就是一门学科,可以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一直讲到保尔森。所以我就偷点懒,说点具体实在的——国债和税。

        发国债是财政部的天职,不过我们是从民国才开始学会向老百姓借钱的,以前都是白拿,传说中曾经借钱给皇帝的人如沈万三、胡雪岩都没有好下场,中间的插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曾经以不发任何国债而自豪。财政部发国债一度很成问题,我小时候的国债叫国库券,是摊派发行的,甚至从工资里直接扣,党员干部还要带头,难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以兑付,曾经用过抽号兑付的方式,就是一次只予兑付尾号是某号的国库券,跟抽奖似的,简直不叫兑付,叫对付。老百姓倒不是不相信政府,而是当时老百姓收入太低,手头是真不富裕,这样国库券就成了压箱底的破烂货。这时候中国第一批“搞金融”的牛人出现了,这些人中的大一部分并不知道什么叫主权信用,只是坚定地相信,共产党和国家肯定不能赖老百姓的帐,于是开始小规模、低于面值地收购私人手中的国库券。由于当时国库券明文规定不准转让流通,这种行为当时算是犯罪——投机倒把罪,但却没有受到倒卖商品一样的重点打击,原因很简单,获利有限、前途渺茫,而且国家和个人都从中受益——国家发债、群众变现都有了非正式渠道。另一部分人是平反后得到大笔工资补偿(那时不叫国家赔偿)的右派、干部,这些人主要是手里现金充裕,“觉悟高”。真正大规模地倒卖是88年开放国库券交易后,由于只在大城市开设交易柜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通信、交通设施落后,形成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价差,这种价差甚至可以达到票面的50%,于是杨百万们诞生了。说来好笑,当时和收国库券的一起在十字路口吆喝的,是换大米(哪位还记得郭达的小品?)和收劳保用品的。国债那时候还是实物券,印的跟人民币似的,点看全图

        (涂抹处是号码,网上搜来照片怕有人告侵权,不是刮开抽奖)

        凭证式和记账式这些无纸化的国债是后来的事了。大家都明白过来了,发行国债就不强制了,但到了90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又不买了,这回的原因是通货膨胀。于是财政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和一个馊主意,好主意是保值贴补率,尽管有人认为这不是一个规范的东西,但我认为这很符合中国的国情;馊主意是国债期货,这个主意是受了证监会的影响,这个主意捅了大漏子,就是“327”事件,这要到信托投资公司那篇再细说。

        财政部国债和央行票据(这个要等到商业银行篇细说)的是不同的。前者无论发给谁,并不影响货币供应量,还是这么多钱在体内循环,是金融活动的交易工具和载体;后者只是发给银行,等于老子强制扣住儿子的钱,减少了货币流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

        技术发展了,交易正规完善了,投机的机会就减少了,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股票上——证监会出场了!不过财政部并没有退场,不仅不退场,还经常和陈佩斯一样,和证监会讨论主角问题。

        这回财政部的道具是税。印花税的事大家都熟悉,但还有好几把剑财政部都悬着没用呢,比如说证券交易所得税,前些时有人一提,就吓坏了好多人。税对金融的影响核心是加大交易成本,直接或间接影响投资收益,所以金融对税特别敏感。敏感归敏感,就跟打针一样,一阵就过去了,心理影响比实际影响更大些,因为合理范围内的税是可以在经营和交易活动中被消化的。有些人认为税加大交易成本会影响交易意愿,这是一种臆测,因为在只有一家赌场的情况下,赌徒不会因为赌场的抽头而放弃,放弃的真正原因只可能是赔率的吸引力不大或确定性太强,中国的证券市场就是如此。

        尽管如此,每次财政部抢这个风头,证监会都很不高兴,特别是2007年的“说谎门”事件。这引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征税必须人大批准,严格说是的,但我们国家的正式法律后面往往跟着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条例是人大授权国务院管具体执行的,财政部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让股市表演过山车的,尽管这条例暂行了20多年。

        财政部之所以常常抢镜头,除了财政金融天然的联系外,与我国的历史和国情也有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一家,财政部与人民银行是两兄弟,财政部管投资——就是拨款,人民银行管贷款,后来才逐渐“拨改贷”。拨改贷的结果是,财政部生下一个金融领域的银行儿子,这就是如今认了美国银行当干爹的“建设银行”。财政部的另一个儿子——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臭名昭著的“中经开“)则是证券和期货市场的搅屎棍——“327事件”的罪魁祸首。

        这里屡次提到“327事件”,却总留在以后说,这不是我卖关子,而是这个事件并非百度里介绍的那么简单,它涉及了当时众多的金融单位和证券、期货、货币、资本等多个金融市场,事件本身疑点重重,,对我国的金融建设有着巨大影响。所以非要介绍完所有参与对象,才能解说这一事件。

        好,财政部说完了,下面该谁了?哦!证监会已经被晾在台上半天了,对不起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