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上)文人与行·梁实秋和郁达夫 -- 陈郢客

共:💬312 🌺1362 🌵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是想请老兄搞清楚梁实秋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

            之前讨论过了,其实正是国民党搞台湾“文革”时期,梁实秋的文章能写到这个份上已经可以了,毕竟他不是江南,也不是李敖……

            同样一篇文章,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看这篇文章只看出了梁对闻之死的郁闷,“这怪谁?”难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怪闻一多自己么?我能看出来梁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不满老兄却看不出来,看来真的是立场问题吧……

            我不懂的是,现在攻击梁实秋的主攻方向居然是生活作风问题,且不说他跟龚业雅到底有没有不清不楚,就是有,这跟梁的文学地位有关系么?当文学讨论变成了八卦讨论,我想就没什么可讨论的必要了……

            • 家园 江南兄也许是以己厚道之心度人吧。

              梁评闻,不只是三个字“这怪谁”。

              他这里的行文逻辑和他评论鲁迅如出一辙: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

              他认为鲁迅有怨气(一个人如果有怨气啊,给人感觉是什么?想想吧)。而且他的逻辑是,鲁迅的怨气,是因为“一生坎坷,到处碰壁”,即,是个人原因。活脱脱描绘出一个“点背怪社会”的负面人物形象。

              同样,他在评论闻一多也是类似的招数:

              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

              即,他认为闻一多有怨气,而这个怨气也是个人原因,即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家穷(前面春秋笔法暗示闻一多不能受穷),当然这里他的笔法很隐晦。

              请问,他在台湾,有人逼他评论闻一多吗,有人逼他发表对为什么闻一多“千古文章未尽才”的看法了吗?有人逼他去指出闻一多的“怨气”了吗?

              • 家园 没办法,我确实看不出来

                我跟老兄预设不同,所以我看不出来梁说闻有“怨气”是怪闻自己,我看不出来梁说闻“千古文章未尽才”是因为闻自己受不了穷,我更看不出来梁说“谁又不穷苦?”是说闻受不了穷……

                最后说一句,我通读全文也看不出来梁对闻有什么讽刺的意思,我只看得出梁对闻的惋惜,对当时时事的不满。

        • 家园 呵呵,作为一个老潜水员,还记的

          江南兄在这个问题上舌战群儒的风采。我当时还觉得自己低估梁大师的思想境界了。不过,后来偶然又看到梁大师回忆鲁迅的文章,结合大师对闻一多的评论就彻底对大师失望了。说到底,梁大师充其量是个文字大师而已。他以永恒的人性为文学作品的最高评判,求仁得仁,他最好的作品也就只好在这上面打转转了。雅舍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

      • 家园 从这些文字看梁先生实在是个自私的人

        心中没有国家,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自私,自负。在那个年代,他自己的生活还是经营的不错的。这个“不错”的得来,到不枉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

    • 家园 好文章!等下集:)花!
    • 家园 道德制高点

      ,“无行的文人中最无行者,就是自家做了无数桩缺德事,然后倨傲的赤裸裸的招供出来,名之曰忏悔。忏悔云云,并不是忏悔过的表示,只是侮慢社会的公认的德行,不以可耻的事为可耻,一五一十的倾倒出来……于是在一片忏悔声中无行的文人就变为真诚的英雄了。”

      倒像是在说范跑跑。

    • 家园 陈MM再度为澄清历史,不惜羽毛,仗义执言,在下受教。

      面对文化上“理性”独树,春华秋实的梁实秋,和生活上难免时俗,“涟漪”绵绵的秋郎,俺也很想像北宸MM一样,不失公允宽容地说一句

      文化的归文化,生活的归生活

      然而终不愤其人花枝不提,《槐园梦忆》独表的自我陶醉功夫,尤不忍其一幅理性中正的pose,居高临下地analyze与自己同陷乱世的鲁迅,闻一多。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

      “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折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抗战军兴之后,一多一直在昆明,我一直在四川,不但未能有一次晤面,即往返书信也只有一次,那是他写信给我要我为他的弟弟家驷谋一教法文的职位。所以,闻一多如何成为“斗士”,如何斗,和谁斗,斗到何种程度,斗出什么名堂,我一概不知。我所知道的闻一多是抗战前的闻一多,亦即是诗人学者之闻一多。我现在所要谈的亦以此为限。‘闻一多在昆明’那精彩的一段,应该有更有资格的人来写。”

      “我已有言在前,闻一多在昆明那一段,应该留给别人写,因为我于抗战期间在重庆,对于一多的情形不大熟悉。不过每次杨金甫到重庆参加国民资政会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一些有关一多的事情,主要的是说他生活困苦。抗战期间除了那些有办法的人之外谁又不穷苦?一般的公教人员谁不是按月领取那两斗平价米?不过一多好像是比别人更穷苦些,因为他家里人口多,他共有八个孩子……刻印是他的老手艺。不过到了昆明正式挂牌,技艺大进罢了。听说盟军人士出于好奇,也往往订刻图章,比较可得美价,故亦来者不拒。文人不得已鬻印,亦可慨已!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

      梁公的学养和作态,对己对人都有一定迷惑力。梁公已作古,执迷醒悟已经无可求了,我们尚在的历史看客,还是不愿雾里看花的。

      陈MM不得不戴上“道德主义者”的帽子,以8卦之迹行侠义之心,在下佩服。

    • 家园 嗯,文如其人。

      本篇读后感:

      文如其人——从文字可读人;

      物以类聚——从其朋友喜好读不同路的人;

      另,从本帖跟帖各人的表达,亦可辨别出西西河的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帖子里的一致性。有趣有趣~~~

      盼下文~~

      • 家园 文如其人

        也只是用于君子身上,否则别人尽可在文章中掩藏自己的真正想法。

        这便如大家说的字如其人,你拿宋徽宗的瘦金体去和李世民的墨宝比一比,你觉得谁更倔一点?

        • 家园 嘿嘿都怪我说得高度概括了~

          其实我说的文如其人,这里的人,和文,既包括小人的,也包括君子的,也包括圣贤的。

          因为人有不同层次,而文也有不同的层次,是君子是小人,一篇两篇文章的确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架不住多篇文章的表达。的确有一些人善于用文字来遮盖自己,但是这瞒不住火眼金睛的人,瞒不住众人的视角,掩盖吗,总有盲点的,自己意识不到的地方,是不会去掩盖的。

          我这么多年阅读训练的,主要是习惯于看到那文字背后的人。直觉练得越来越准的说。俺也看到了你捏,哈哈别害怕你不是坏人的说~

          至于字,道理也一样的。要看准看透的话,可不能只看一点。不过这个功夫看来是不用练习了,现在都不写字了,唉!

          所以,关键还是看者的视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