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听袁老评书《三国演义》笔记(一) -- realdog

共:💬41 🌺1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真没听过,您那有没,交流下

              本打算收集全了的,无奈老单作品实在太多。

              努力之下,把白眉,三侠五义系列基本找全了,隋唐演义,大名英烈,燕王扫北,后面的童林传,连环套,薛家将收集了的

              • 家园 还真是很难收全

                单老说的实在太多了,也有点滥了。您还没听过他说的西游记吧?他说过的非武侠、非演义也很多,比较有名的像百年风云、乱世枭雄,也很不错。不怎么出名的还有封神、太平洋海战。。。。

                水浒我有,不过怎么给你呢

                • 家园 听过,也收藏了呢

                  还是喜欢他古代的那些作品,近代的难免受政治背景所限不能尽情发挥,不过老单自己最推崇人物的好像是张学良。

        • 家园 事实上我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第四部分的最后)

          谈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所谓书与书不同,当然要有不同的处理。而关于袁老采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的问题。炉中煤先生有过精彩的评论,这些评论被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评书卷)所吸收,以下是其相关内容:

            正因为现代评书比传统评书细腻的多,评书史上模仿人物说话最成功的一部书,必然是现代评书。这就好比配音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现代题材一样。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在这方面,传统评书的表现能力极其有限(传统评书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无非就是山西话(寇准),云南话(任堂惠),没鼻子(哈米蚩),尖嗓门(时迁)等等最简单的东东。在这当中,还有很多语音其实是和人物身份性格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山西话只能表明寇准是山西人,没鼻子只能表明哈米蚩有生理缺陷,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什么联系呢?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区分书中不同人物罢了。我想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至于还存在这样的人,不用不同的语音来区分人物,你就分不清甲乙丙丁吧?

            现代评书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袁阔成的《暴风骤雨》为例。政委,队长,小战士,知识分子,拉大车的,地主恶霸,地主婆,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听完一部《暴风骤雨》,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有网友笑谈,听了袁阔成老师的暴风骤雨,感觉袁老师可以去给电影配音了,而且是一个人配所有人物。

            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各种人物不同的情绪。在这当中,《肖飞买药》堪称范本。比如汉奸被枪顶住后腰的惊慌,比如伪军被打以后的沮丧,都被袁阔成的语音刻画的惟妙惟肖。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大家知道,如果两个人说话不想被第三人听到的话,肯定要用压低的声音。比如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两个人被特务盯梢(可能是,记不清了),其中一个人就对另一个人说:“别说话,快走。”用了很低很急的语调。另外比如袁阔成《水泊梁山》,吴用让李逵装哑巴,结果出去以后李逵要说话,吴用也是用压低的语调和李逵说话。我要说的是,这种压低的语调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如果音域不够宽广的话,这种声音还真发不出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次和同学自习说话,那个哥们说什么都做不到压低声音。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的能力高超,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袁阔成是什么超人,而是当时的创作环境决定的。那时的文艺界不像现在这样浮躁,有网友说,那个时候,小学故事员的培训中就要求有生活,有细节,形象生动。从建国伊始,话剧大师焦菊隐导演《龙须沟》的时候要求演员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就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比如说一段书,你就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形象必然栩栩如生。这比某些演员闭门造车,闷在家里凭空捏造人物的语音,自然要高明得多。

          • 家园 我把第四部分的相关内容转贴到这

            一个是书和书不同,有的书是小丑窝子比如《白眉大侠》,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徐良、房书安、蒋平等人的行当都是小丑,小丑插科打诨出个怪像说个怪话是完全允许的,其实这就是一种卡通化处理。而《三国》是老生窝子,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刘备、什么鲁肃、法正、荀彧、郭嘉、袁绍等等都是老生行当,如果也像《白眉大侠》一样演说非挨骂不可。田连元先生当年说《杨家将》,其中的寇准采用山西方言表演,尚且被语言研究所的吴晓铃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吴小如教授挑了毛病。何况《三国演义》这一部名著呢?其二,袁老这部《三国》中的什么张飞啦、蒋干啦、董卓啦,什么牧童啦、老军啦、书童啦等等都采用了和普通老生不同的音色语调,只不过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一些人没能听出来。一个是相对于整部书来说,这些人物的戏太少,而《三国》又是一部对话较少的书,导致有些人没有能够引起注意。其二就是本段文章所要阐述的内容,袁老对这个书的表演采取了点到为止的原则。比如蒋干这个人物,对比袁老的《三国》和《群英会》会发现,尽管袁老对这个人物音色语调的设计都是酸溜溜的,但明显《群英会》的表演更加夸张。毫无疑问,相比于《群英会》,袁老的《三国》处理得更好。而其原因我在本文第一部分就说明了,因为《三国》这个书中的人物是有厚度的,比如张飞,你把他表演成李逵,那就错了。值得一提的是,袁老对《三国》这部书人物对话的处理得到了配音大师童自荣先生的高度评价。

            不过有人会问,不对啊,我听袁老开书的“鞭督邮”中的“督邮”音色语调就很夸张啊,对了那是一个特例。其之所以独特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人物在开书第一回出现,因此采用夸张一些的表演,这在春点里叫“打空”,在戏班子里叫“警警前台”。

      • 家园 评话被一些人推崇,但这个东西还是要接受群众检验

        只能说评话和评书走了不同的路子,评书的路子,袁阔成的这版三国是成功了,南方的评话则没有产生这样大影响的三国版本。语言的限制固然是其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南方评话的改编方式或说路子本就不能被大众接受呢?这就是个可争论的问题。一个事实是,北方的姜存瑞的三国(是评书),路数就和南方评话很相似,但是影响远远不如袁阔成的大。这件事很可能表明这样的问题,对于大众来说,是更愿意接受袁版三国这样的改编方式的。

        比如说这一点,三国演义本是三虚七实的,而评话则比原著虚化很多。三国演义是成了名著的,因此尽管这三分虚中可能有很多不合理,比如有网友证明的草船借箭的不合理,但听众仍然愿意接受。而评话所在原著基础上虚出来的东西,听众很可能是要挑毛病的。比如著名的张三国中,司马昭和司马师在赤壁之战中就出场了,而事实上这两个人赤壁之战的时候一个还没有出生,一个刚刚出生。

        再比如张三国的草船借箭中,采用一个酒杯估量得箭的多少,这是很不合理的,转贴一段别的帖子:草船借箭通过酒杯的倾斜角度判断得箭的多少,出自南方的评话。但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不合理。按一支雕翎箭50克重,20只草船共得10万箭,算来每船约得6000支箭(包括破损的),也就是说每船的一面得3000支箭。这3000支箭总重多少呢?300斤。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原来每船军士30人,束草千余个。再加上船身重量,也就是说船的原重远远大于借箭时候得箭的重量。也就是说,在得箭以前和(一侧)得箭以后,船的倾斜角度是很小的。这个角度有多小呢?小于一个150斤重的军士从船的一侧走到另一侧船身所产生的倾斜角度,大家看是不是这样?这个角度相当小。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演草船借箭,船倾斜的厉害,以至于桌子上的酒菜都滑到了桌下,都是因为没有考虑得箭的重量和船的原重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船是不可能倾斜的那样厉害的

        这个时候还应该想到,如果船上两侧束草的重量不一样怎么办?30名军士在船的两侧分布不平均怎么办?因为这3000支箭的重量只有区区300斤,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影响原文中给出的这种方法的精确程度。即便是诸葛亮精心安排,船的两侧束草和30名军士的分布都是均衡的。不要忘了借箭的事情发生在长江里。在长江流水的冲击下船本身就要摇晃滴,所以这种办法根本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噱头。其关键错误就是没有考虑这得来的箭的重量和船的原重的关系。

        事实上判断是否得箭已满有这么费劲吗?大家都看过电影《群英会》,京剧里是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的?军士报到:箭满船头。你派个军卒顶着盾牌出去看看箭是不是满了不就得了?

        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却蠢的很,用这句话评价“草船借箭”的这一处理,是很恰当的。

        在张三国中,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用一个酒杯来测量得箭的多少(前面已提到,这是极不合理的),但却忽略了曹军的弓箭手可能数量不够的问题,以至于急得团团转,非要徐庶出手帮忙,才完成借箭的任务。这个诸葛亮就和原著有了差距,张三国草船借箭故事塑造的这个形象,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是一个工匠,而且还是个水平不高的工匠。

        当然,三国评话为什么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上面提到的也仅是一点猜测而已。

        关于评书和评话的区别,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www.lqqm.net/Lqqm.NetBROAAACVALAPMGHANGSYJBDSQGEWUCBPXGXBG_A/con?B=124&F=M.1223827913.A&N=104&T=0

        有人可能没看过张国良先生的《草船借箭》,就其相关内容作一简介:借箭的时候,诸葛亮在自己和鲁肃之外,另设第三个酒杯,酒杯上放置一只筷子。在借箭的过程当中,船要倾斜,什么时候这第三个酒杯中的酒碰到筷子了,证明船的一侧受箭已经够数,然后让船掉头,让另一侧受箭。在船的倾斜角度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办法确实是可以的,但如果船的倾斜角度很小,这种办法的误差会很大,从而失去意义。

        诸葛亮没有料到,曹操派出来的弓箭手很少,马上就要天亮雾散了,借箭数目迟迟不够,却又无可奈何。幸亏的曹营中的徐庶又献一“计”,曹操增派了弓箭手,诸葛亮才完成借箭的任务。

    • 家园 好文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快写快写,鲜花大大的有~
    • 家园 老兄写的真好,介意我转载到相声水寨吗?

      当然,会注明来自西西和realdog滴

    • 家园 袁先生的确是评书之艺成就最高者,83年全国万城空巷啊

      每天中午12点半,大街上肯定没什么人,听袁阔成去了。我印象中,中央电视台85年左右新闻报道中央领导接见袁先生,估计评书界一人而已。

    • 家园 赞,这部书是袁老先生的经典啊!

      花之!

      赞,这部书是袁老先生的经典啊!

      也是评书经典中的经典啊!

      另:

      最近有啥新的经典评书可以推荐吗?

      近代历史方面的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