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那年庐山 (外一篇)关于李锐和他的书 -- 史文恭

  • 共: 💬 182 🌺 506 🌵 17
  • 【原创】那年庐山 (外一篇)关于李锐和他的书

    本来这个帖子是不想做的。最近关心《那年庐山》系列的同学不少,有一些对俺有不同意见的人用李锐现在反毛来做为依据,质疑李锐书的可信度,---后来,俺看到了,原来他们根本就没读过李锐的书,自然,他们的评论无疑是一种奇妙的空中楼阁。------何况,奇怪的是,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李锐反毛,所以李锐的书就不可信,那为什么那个言必称“邓贼”的曹工程师的言论,就是信史呢?

    因此,即使从逻辑上看,俺也本不必回应一些对于“自己没看过的东西”的评论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类的“史料”的。----但考虑到另外一些河友,有可能对李锐的个人历史和他的这本《庐山会议实录》并不熟悉,而俺的系列又引用了李锐的书中大量信息,就像白用李锐这么多东西,所以,与公与私,俺都应该为他们,也为李锐澄清一些关于他和他的书的基本信息:

    1,关于李锐的这本书--《庐山会议实录》这一本书,在出版之后就被誉为TG第一本“信史”。为什么?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庐山会议的几个主要的男配角之一,且这本书因为李锐保留了很多会议的第一手记录,所以得以让后来者看到TG巨头在会议时的原滋原味的现场风采。其三,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党史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所以,该书,因为是当事人第一手资料权威来源这三个原因而享有极高的可信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1988年第一次公开发行时,据庐山会议不过30年,很多当事人还在世,所以,李锐也不可能在该书里自说自话。

    而且,《庐山会议实录》这本书的写作,实际的推动人是胡乔木。---这个事实就在《庐山会议实录》的增订版后记里,----因此俺看到有些同学把李锐写书的动机推测来推测去的,实在忍不住焦急,就提醒了一下。《庐山会议实录》的网络版满天都是,随便下载一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吾尝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顺手把这个书的来源抄在下面:

    “1959 年7、8 月间举行的庐山会议,是中共党史极为重要的一页。本书作者李锐同志曾参加这次会议的全过程,会议后期被列为“彭德怀反党集团”的追随者而受到批判。1980 年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时,看到作者有关庐山会议的长篇发言后,当时,主持《决议)起草的中央领导同志即建议作者写出这一段历史(在11 月 19 日的信中说):“你是否可以负责写一庐山会议始末史料,写出后再找有关同志补充审定。这事很要紧,值得付出心血。万一我辈都不在了(人有旦夕祸福),这一段重要史料谁来写呢?会写成什么样子呢?”根据自己的记录本和有关原始资料,作者终于在今年夏天写成此书。”

    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中央领导同志”就是庐山会议的当事人之一,胡乔木。----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而胡乔木的政治倾向是“左宗棠”而不是“于右任”,他对东哥的感情之深也是众所周知的。

    李锐同时记下:

    这本书的发起人胡乔木已经作古了。他收到我的赠书后,一次见面时对我说:这是我建议写的,我对此完全负责;还表示再版应公开发行

    因此很多缺乏基本常识的同学们应该明白,李锐的这本书根本不是出于“反毛”的初衷写得。-----当然,俺说这话也白说,我们不能强迫一个评论者在发表评论前必须对评论对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第二个要说的是,李锐这个人

    这个话题比较大,因为李锐本人还在世。所以俺就简单说一下他的人品。“1967 年8 月间,当时我早已下放在安徽磨子潭水电站。“北京专案组的几个人,持中央办公厅和公安部的介绍信来,要我交代同胡乔木、吴冷西和田家英的关系,特别是在庐山时的情况:并说专案组长是周总理。当时我虽已五十岁,且是八年戴罪之身,却依然少年气盛。我说,毛主席周围的人最危险的,不是他们三个人,而是陈伯达。‘我最不放心的是陈伯达’。于是我举出事例,以为证明。”陈伯达当时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可谓红得发紫。当时说这样的话,自知是要担风险的。可是,李锐就是这样一个人,为维护自己的信念,为坚持真理,是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度外的。果然,1967 年11 月11 日,一架专机,将我从安徽送到北京,关入秦城监狱。在狱中八年,为任何熟人写“证明材料”,都是如实落笔或着意保护,从未有过什么检举揭发之事,包括对我落井下石的人。

    上面是李锐的自述,----俺顺便提一下,有一次看一本写聂帅的书,里面提到文革的时候,在做胡服的冤案调查里,访问了大批的TG干部,文革后查卷宗档案,发现只有两个人没撒谎,其中一个就是聂帅。----大家可以以这个例子来回顾上面李锐自述的分量。

    当然,看李锐的人品,不能只听他个人的自述。---接下来,俺来引用另外一方面的资料:李锐1979年1月恢复工作,任电力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政委,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这是他的老本行,但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他忽然转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1982-1984年并升任中组部副部长。

    熟悉TG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中组部是何等核心的部门。----事实上,李锐干中组部的时候,部长是宋任穷,而宋的前任,就是胡耀邦。---因此,在这个部门做负责工作的人,他的人品和历史都是经受了最严格的审查。----而李锐的确通过了这个审查。----而且,青年干部局局长这个位置是更为重要的,当时的中央把这个位置交给李锐,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况且,现在的第四,第五代TG领导层里很多跳上龙门的干部,至少是经过李锐的挑选,那么,我们可曾听说李锐的子女因此而官居要职,腰缠万贯吗?-----所以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李锐的政治观点如何,他的私德是可信的

    第三,尽管如此,俺还是要指出,在李锐写的这本《庐山会议实录》里,固然,他说得基本都是实话,(比如他拒绝柯庆施敬酒之类,他自己不说,我们很难知道,可见李锐并不藏私。),但这并不意味这他已经讲了所有的实话。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关于庐山会议的史料和他本人的某些想法,李锐并没有全盘托出。----但在这一点上,需要我们更加仔细地翻阅其他的史料来对比李锐的书,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庐山会议的全貌。---俺在后面的帖子里,也会略加补充。

    总之,从俺目前看到的各种资料来说,还没有发现有对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的基本史实发生颠覆性影响的,在此,特向同学们汇报。--如有同学发现有新材料的,请不吝赐教。

    -----------------华丽的分割线-----------------

    王外马甲兄这个榜样

    下面是一些私房话,

    写庐山会议,俺参阅了不少的书籍和其他资料,比如仅仅因为上面的关于李锐的帖子,相关的资料俺看过的就有: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李锐日记》

    吴冷西 《回忆领袖和战友》,

    《宋任穷回忆录续集》,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20年》,

    权延赤《周惠与庐山会议》等等。

    -----因此,在看到某一些评论者对李锐的毫无根据的评论时,难免感觉就像赫胥黎被人指着说“人是上帝制造的”一样。----没有一种情绪上的波动是不可能的。---很多次俺脑海里都有一个头上长角,尾巴带刺,手握三叉戟的家伙跳出来,唆使俺写几篇帖子反击,但后来都放弃了。---因此,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曾经夸俺脾气好,那时候为了虚名,俺昧着良心接受了。但现在觉得还是坦白比较好。----因为每当俺开始不爽的时候,总记起王外马甲对司徒卡一战。司徒卡兄在国内一些论坛里是拜为宗师级的人物,当他带着他的“豫北之鹰”来到西西河时,不幸碰到了王外马甲,-----就像王朗不幸碰到了诸葛孔明。----那一战的风采俺已不用赘述,但想要强调的是王外马甲兄的胜利并不是对司徒卡兄个人的胜利,他的胜利实际上既映衬了整个台岛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上的狭隘,同时又粉碎了他们自以为是的公正。---因此王外马甲兄的剑下,倒地的是一个庞然大物,所以,他的剑,闪着寒光,他的风衣,在风中猎猎作响。-------因为剑客的荣耀,在于他所征服的对手。----而在对王外马甲兄的伟绩流完口水后,俺怅然发现,如果俺也来写一篇反驳文章的话,举起的却不是剑,----而是苍蝇拍。

    而做为一个苍蝇拍客,无论俺长的多帅,POSE摆的多酷,手中的“武器”拍的多“响”,都不可能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于是,俺只好放弃了。

    谨以此文,来向同学们展示,王外马甲兄做为一个榜样的力量。---并以此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Tags): #庐山会议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终于找到你对李锐的关于是庐山会议的书的看法了

      虽然后来有周惠的谈话、戚本禹的回忆录,我推测时至今日你还会坚持同样的观点。

      对此人我是深不以为然的。

    • 胡乔木在这事上的态度不一定是他本人的心意

      我并不是说,胡乔木本心一定是不同意李锐书中看法的,或者是李锐此书内容一定有作假,但由于不难理解的历史背景,所谓胡乔木是李锐此书的实际发起人,而胡乔木的“亲毛”立场又证明了李锐此书内容的可靠性,这种逻辑推断表面似乎有理,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很简单,1980年,胡乔木根本不可能出于个人保存史料的原因,去私下建议李锐去写“庐山会议实录”。庐山会议是什么性质的事件?尤其是80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评价毛建国后的功过问题,而庐山会议正是这个党史国史最大要害的分水岭,而且又与几乎所有重要国家领导人纠缠极深,责任归属远不如WG那样,可以简单化的推给毛路线失误,林、江集团趁机作乱。便是现在也是最严格的禁区之一,更何况是80年,岂容胡乔木、李锐可以私著其史的?

      几乎可以肯定,胡乔木如果是私下建议,而李锐又照着做了,那么他们就是犯了严重的组织错误,胡、李都要马上滚蛋,更不会允许李锐出版此书,哪怕是在香港出版,否则他早就是第一个许家屯了,而不会象现在这样,继续享受高级离休干部待遇。

      事实上,根据胡乔木的推手,以及李锐当时一度在中组部担任要职的情况看,此书的写作是有更高层、甚至就是二代领导直接点头或者示意的,其材料的选择和观点的阐述别说不能肯定是反映了胡乔木的看法,甚至不一定就是李锐当时自己的实际的全部想法。

      最后说说对李锐此书个人的看法,对于现在研究庐山会议的情况,这本书确实是绕不开的,但它的意义实际上绝对没有所谓的“TG第一本信史”那么大(事实上,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极其夸大其词),关键正是九霄网友指出的,现在说要给庐山会议下个结论,哪怕是大概的结论,都其实可能说是个笑话。因为最最关键的材料谁都没见过,怎么下?其实,李锐倒是有可能有彭万言书全文的人,但不管如何,他也没有提供这份最基本的材料,其余何必再论。

    • 不应用李锐的人品来决定《庐山会议实录》的可信性

      李锐的人品与《庐山会议实录》的真实可靠性并无直接联系。李锐的人品好,并不见得他写的书就真实可靠,反之亦然。

    • 在目前出版状况下,任何著述都缺乏充分的“个人性”。

      所以,楼主难免会和别人对辩。

    • 苍蝇拍的比喻,很贴切也很搞笑
    • 照这么一解释《庐山会议实录》不过是李锐的又一个投名状而.

      以上结论乃按心理揣测大法得出.这一次苍蝇拍恐怕是哪里拍来拍回哪里去了.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