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原创】中国当前民族问题 -- apm43

共:💬736 🌺1306 🌵2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帮apm43按版规重排)

      原文来自《课外阅读》2008年第4期,(这个链接是龙源的收费站点,感谢石工河友提供信息),免费的阅读转载在西祠胡同(链接地址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 13岁的老大、12 岁的老二和10 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 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 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留在上海,满眼都是痛苦的回忆。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里的语言( 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 ,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 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

      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还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边。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 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 1谢克尔等于100 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当我的小摊生意慢慢稳定下来以后,1993年5月,我把 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一天,当 3个孩子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 "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 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很伤人,我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 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 "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

      第二天是祈祷日,孩子们中午就放学了。来到我的小摊,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

      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去学校,放学回来的时候,会把每人 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象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 "教育从娃娃抓起 "一样,他们始终觉得 "赚钱从娃娃抓起" 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 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 50雅戈洛…… 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 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较老实,按照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到了 400雅戈洛;老二则使用了批发手段, 40雅戈洛一个直接将春卷全部卖给了学校餐厅,尽管只有200 雅戈洛的利润,但他告诉我餐厅同意每天让他送100 个春卷去;老大的方式比较出人意料,他在学校举办了一个" 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由他主讲中国国内的见闻,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是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每个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 10份,他接待了 200个听众,入场券收入2000 雅戈洛,在上缴学校500 雅戈洛的场地费用后,利润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内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经营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

      ——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老师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 "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 "钱 "或" 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 "教育 "。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他们很赞赏老师说的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的 ……"

      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 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这对我们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产。然后,老大跟我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 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 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

      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 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 谢克尔。

      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 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当老大在利用国内的资源赚钱的时候,老二也在如此做着,不过,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 老二以他14 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 篇,每篇1000字,每月 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 ——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

      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大 30%、老二 20%、老三10 %。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

      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还要优秀 ——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们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 ——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 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 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 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

      ——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

      ——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 ——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

      "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

      [SIZE=3]【评:】[/SIZE]

      这个帖子写得很温情,饱含母亲对子女的骄傲和自豪。

      但从另一面讲,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子女,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我是指帖子里没有提到一个新丈夫介入到这个家庭,那我推测这个母亲没有再婚),非常自然的抛弃了中国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完全认同了犹太人金钱至上的观念。这个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他们本身是犹太人,在中国又全是痛苦的回忆,认同犹太观念是完全正常的,并不能说明多大的问题。

      可我还是觉得,这里面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在重建中华文化时需要认真思考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样的故事很好呀。不管是真还是假

        其实影响最大的不是“夏令营”,而是《丑陋的中国人》,那里面说的是一些人类共性的东西,但是却被单独安在中国人头上,而我们大家也都当真了。

        但是,二十几年过后,发现这似乎没什么不好。在中国这最辛苦的二十多年里,我想任何一个人做事情时,当几个人合作不愉快时,当和别人有利益冲突时,当可以给别人使坏时,大概都会不自觉地想到那里面的警告,“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我想很多人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所以就心软一下,然后说“随他去吧,俺就不去坏他了”。

        也正是这样对中国文化的原罪感,才能够做到对现代中国人的不停的鞭策,让大家不停的干,尽量少做一些拆台的事情,学会和别人合作。至到现在,中国人干出了别的国家很多年才能干出的成就,然后发现,切,原来外国人也是那个操性。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最应该感谢那些“假故事”的原因。

      • 家园 假假假

        我认识的正统犹太人,连婚礼都要父母出钱的(大学刚/没毕业就结婚, 父母不出钱谁出钱?)

        有些中国人老是幻想外国人怎么要子女独立,一过18岁就扔出去自生自灭 (上文连十八岁都不到就要自己弄饭吃了)。怎么不想想,如果生孩子如果就为了有朝一日把他扔出去,生什么孩子, 钱都留给自己花多好。

      • 家园 这个我很久之前就看过,有人说是假文章,

        那个人专门写做批驳的帖子.

        我现在能记起的批驳内容:

        第一个是关于她父亲教她所谓的"古希伯来语",说这个很存疑.因为"古希伯来语"早就没人会说了,或者说没有人能用完整的"古希伯来语"进行日常交流的.是19世纪某个欧洲犹太人和其他犹太人一起在残存的希伯来语的基础上重新加入大量词汇,建立了新的希伯来语.

        第二个是里面的数据,比较不真实,全是整数,也很存疑.

        第三个是二儿子的年龄,二儿子是13岁过去的以色列,短短一年时间,就可以跟的上功课,学会语言还可以给报社投稿的可能性过低.其实基本没有.

        第四个是作者生育的年纪在那个年代偏大了,而且92年以50多岁高龄去学语言难度也过大了.可能性又不高.

        第五个就是她没按照计划生育来生,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据说当时的上海计划生育执行的也比较严格,而她的身份很可能应该入的是汉族.80年代初期,上海执行计划生育过分的地方可以把已经7个月的孩子给流掉.

        第六个就是她那几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很荒谬,特别是第一个,比如举办什么讲座卖春卷.举办讲座需要跟学校申请地方,做广告什么的乱七八糟的,根本不是一天能搞的完的,结果第一天就完了,可能性基本为0. ......

        反正还有很多,当时至少被列出来10条左右.有些是被认为原文撒谎;有些被认为疑问太大,但是如果那些疑点都是真的话,那巧合太严重了,而且很极端. 上边的我有些我比较同意第三个和第六个,特别是第六个,一天搞定根本是笑话.另外就我接触过仅有的两个犹太人来看......和其他欧洲小青年没什么两样.

        那个反驳者最后给陈述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垃圾文章,大意是这个文章最早似乎是90年代末期(要不就是这个世纪初)的杂志上的文章.当时的大环境多是那种夸张我们国内自己的不足的,夸张国外的先进的文章,往往把别人的方式手段描述的栩栩如生,而自己的却惨不忍睹.比较著名的就是那个"夏令营"的文章,因为影响过大,所以被揭发出来是假文章.但是他对80后的影响已经难以挽回了,同时当时的那些什么{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经常有此类垃圾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很是骗的了人,而且大家也愿意看,因为大家多没出过国,而且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意愿很强烈.

        不过那个批驳者也同时对此文表示原谅(当时看到的时候似乎是几年前,而那个人表示他当时已经在国外有些年头了),说这些文章的出发点并不坏,本意多是为了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当时不少文人本身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报批判和不信任态度,所以往往用这样做假的方式,希望大家改变自己的文化行为方式.虽然做法不好,而且自己也不认同这些人,但是至少本意不坏,希望大家不要过于追究.

        我自己就说一句,这个文章其实现在只要报着一点存疑的心态来看,就能看的出来这个文章很荒唐,这样水平的文章也转来...多了我也不说了,因为我毕竟先看过别人说他是假文章的.

        • 家园 我在另一个贴里发表过一个看法

          见链接:链接出处

          我看过作者上的电视台清谈节目。这里基本是她在节目里讲的内容。

          我对几点批驳的看法:

          一.犹太人学古希伯来文主要是为了读希伯来文《圣经》。她父亲如果是犹太教徒的话应该教过她。现在上海还有一个类似情况的犹太人,因为身体残疾(十个驼子),只有小学文化,也照样教他儿子古希伯来文。

          二.不清楚你说的哪些数据

          三.现代希伯来文是种人造语言,语法很简单,要学不难。她儿子给报社投稿肯定有编辑审稿和改稿。华裔犹太人少,人家也就图个好玩。后来她两个儿子都回来读大学,看样子在以色列学校也混得不怎么样。

          四.她是解放后出生的。她父亲是留华的犹太富商。上海、天津、哈尔滨一直有外国人居住,其中不少犹太人。她生二儿子的时候肯定没有三十岁。

          五.她可能保留的外国籍或是无国籍。在华很多犹太人,除了爱泼斯坦这样的共产党员入了籍,很多人是东欧或苏联国籍,或者干脆是无国籍,所以不受计划生育限制。

          六.这个就不知道了。

          • 家园 我在回复一次吧,不过简略点.有些原因我不太记得,就是靠我

            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1.原文说是"语","古希伯来文"一直在用.就是为了宗教方面使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717.htm

            2.文章里面那些所有的数据,哪有道理全是整数.特别是那个什么40%,30%,20%,10%.真的很好笑.之前他们家分分计较,这次就这么好商量,而且分的这么整.

            3.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特别是河里出国的有的是,问问就知道了,一年的时间,还是上的正经的学校而不是语言学校.除非是语言天才,另外他2个儿子回中国的原因你根本没看明白啊.

            4和5."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 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

            从这段话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她出生在2战年代左右,解放后可能不大;她母亲是中国人;12岁成孤儿,之后应该被人收养,应该有中国国籍而且很应该入的是汉族,她想入外国国籍都很难.之后她的孩子就更有问题了,如果她无国籍,但是她丈夫应该是中国人,所以她孩子正常都是入中国国籍.那从计划生育角度来看还是不行啊.

            6.我不知道国内大学怎么样,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参加过CSSA(就是学生会),搞个活动很麻烦,申请活动的地方和时间,做宣传,做准备.那个小子想一天搞定是开玩笑.除非我们英国留学生和那些英国学生都是傻子.

            我又大概看一下,说几个我认为胡扯的地方.

            1."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以至少40岁以上的高龄开始学一种陌生的语言,敢说完全掌握.你可以问一下海外河友,谁敢这么说.

            2.她孩子回国的时候理论上已经有以色列国籍了,那么她孩子应该进的是国际学校,难道国际学校的老师那么没有国际视野?她孩子是第一个犹太国际学生?国际学校学费非常昂贵,是普通高中的很多倍.他孩子只是靠卖那点东西就可以赚钱,可能性过低,或者说基本没有.

            好,就算她孩子进的普通高中,你真的以为老师说服不了家长,学校领导层会容忍几个孩子破坏学校风气,打击学校的学习气氛吗?另外当时的高中孩子能有多大的消费能力,我很怀疑.

            最后,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无论国际学校还是普通中学,都很重视升学率,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怕是不能被学校所能容忍.

            3."尽管老大很会赚钱,但在实际上,老二比他更能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 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

            多了不说了,大家想想犹太人是否真的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他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

          • 家园 奇怪了,我今天上午发了一篇回复,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显示出来
          • 家园 如何看待异族文化

            我觉得不能把一个异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简单看做是极端。虽然也许他确实是极端。(这句话说得有点别扭)

            我们中国人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实际情况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孔夫子说割不正不食,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虽然这样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确都认同重义轻利舍生成仁的价值观,也认同秩序的作用。

            想找一个文化的活标本是非常困难的,困难到出现一个不是被捧成英雄就被质疑为作假。

            我们观察一个和我们不同的异族文化的时候,只需要看看现象里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再看看这个民族是否认同,就足够了。

            有些网友用各种理由说那篇帖子是假的肤浅的,在我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就奇怪了,既然那个帖子里的现象是假的,哪你怎么可能从

              那些假的现象里提炼出来他们的价值观念呢?就好象想从铁矿石中提炼黄金一样,提出来的根本不是那东西.你不胡扯呢吗?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不用争了,如果这是真事儿的话

            这篇文章一定以老大卖春卷的方式印在纸上,卖给没出过国的父老乡亲们,挣足你们的雅戈洛,还会放到网上让我们免费看,切....

          • 家园 给你们两位都献花了,这种讨论让人长见识。
      • 家园 看了以后很无语

        我不明白为什么把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放在“教育”这个语境里讨论。

        这篇文章很适合在机场的那些书店里的励志类或者类似的什么东西里卖,看上去微言大义,其实浅薄无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