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生育救国(生育数量、意愿和可能性调查) -- 科大胡不归

共:💬496 🌺406 🌵35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266 / 87

    现无孩子,想生1个
    18/6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60/28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5/2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19/4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2
    不打算要孩子
    13/5
    现有1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33/10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8/9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6/13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3/2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8/1
    现有2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12/4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0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0
    现有3个或更多孩子
    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和社会人口结构密切相关

            看看欧洲日本就知道。

          • 家园 当然有联系,将心比心

            你不希望你自己的儿女给你养老,你就希望看到别人的儿女给你养老?你去养老院不就是要别人家的年轻人来服侍你么?将心比心。除非你老了自己走进火葬场,那样就不需要任何年轻人来服侍你了。

            而且我举的例子中,有儿女的都是孝顺的,我没有说他们不孝顺。孝顺的儿女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孝顺的?

            • 家园 然则最好我们每个家庭有一个全科医生,有一个全科护士

              看病自己人看,放心;护理自己人做,贴心……

              养老院里的年轻人照顾老人那是他们的工作,和将心比心有什么关系。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 家园 那好,承认这个社会分工

                现在我们谈的是整个国家年轻人减少,那么多老人由什么人来养?

                如果这样的社会分工存在,那你认为在几十年以后社会上平均一个年轻人养多少个老人?也就是说,在一对夫妻要养四个老人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护理人员?这些护理人员由谁来养活他们?没有年轻人创造财富,天上会掉下馅饼来养活他们?

                • 家园 养有两方面的含义,分别理解

                  1,养,作为生活来源:老人们年轻的时候也工作过,也有储蓄,投资,城市里有养老金。如果是农民兄弟,收入方面是差一些,但生活消费很多可以自给自足,且生活成本比城市低。此外,国家也在作出一些统筹规划,逐步扩大对农村老龄人口的社保工作。

                  至于说到社保资金支多入少,这是事实。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社保资金入不敷出了呢?别说社保资金有入的,炸药奖基金更惨,建立在炸药先生的遗产捐赠上,打那时候之后还有什么入项没有?但瑞典年年搞炸药奖从来不叫没钱钱不够了,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实现社保基金在支多入少基础上平稳运转,需要很多方面配合,比如国家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政策规定,甚至可能具体到某个操盘手的眼光。如果质疑这一点,发散开去不可避免要扯到政治制度腐败反腐败等等,恕我不展开了。

                  2,养,作为生活照顾。我由于工作需要,平均每年去一到两次附近的一家养老院,每次呆两三个小时,和大爷大妈们说说话,看看他们的生活。里面情况可能和各位想象的不太一样。要说护理人员做得比最有爱心的子女还好,那不可能。但比起一般的子女,至少是专业很多。按摩、协助洗澡、换药、打针之类一手包办,有多少子女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老人对自己的护理人员不满意,可以向院方要求换人换到满意。有全科医生设置,小问题随时咨询,大问题院方派车医生护送医院。急救之类更是强项,毕竟现在受过专业指导的人很少,中风、心脏复苏、噎着之类该如何处理,普通人就算知道,也很难说得上标准。敬老院的建筑有电梯和轮椅坡道,即使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要下楼也比住在老式小区的家里还没有普及电梯和坡道的老人们要简单。总之,要说宾至如归乐不思蜀是没指望,但和家庭养老互有千秋。

            • 家园 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回复的意思

              不是你希不希望你的子女能给你养老送终,而是在现代社会里他们有没有可能做到。如今的生活节奏已非以前的社会可比,即使他们愿意付出爱心,也未必就有能力付出时间和精力。

              不用将心比己,如果你家里有生病的病人(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有年纪很大的老人,你可以看看自己可以做得如何。为什么有老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如果你没经历过长期伺候病人,请不要奢谈耐心、爱心、恒心之类的事情。这不是单靠一腔热血就可以办到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痛苦。的确有人做得很好,但大多数人做不到,会想办法逃避,这是人的天性使然,趋利避害,无可厚非。

              我的血亲里就既有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也有年逾九十的老人,因为是血亲,不能相舍,但同时也知道这种坚持是多么的艰难(心理上的),真的是非常的累,而且几乎是无休止的。

              • 家园 理解你的情况,但是也请理解家庭和国家是一样的

                都是年轻人在养老人。既然是这样,那么在年轻人急剧减少的情况下,赡养老人会消耗很大一部分的年轻人创造的财富。

                为什么赡养老人有时候很难?不就是因为没钱?我们不谈爱心什么的,只谈钱。除了养老,你有太多的别的事情要做,因为不做这些事情,对你的事业,对你的家庭损失会很大;这笔账一算,觉得有很多地方应付不过来,觉得心力交瘁。但是如果你很富有,或者你根本不在乎这些损失,那我看不出来照顾自己的父母何乐而不为。

                国家也一样,如果国家将来把很大一部分财富消耗在养老上,那别的方面就有损失。科大等人只不过呼吁把计划生育控制到正常的生育水平,我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妥当的。

                ——本人在美国,明年就回国了。每当看到工资单上1/3的钱交给了国家,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Social Security Tax (有时候一个月要交500多美元,就是给那些美国老人养老),就对那些常年住院的老人毫无怜惜之心。美国是人口结构非常年轻的国家,将来中国要是老了,情况有甚于此,如果出现那样的情况,您就乐意把您一个月工资的1/6或者更多给社会上的老人养老?如果这样,跟您一个周请一天的假照顾自己的老人有什么区别?如果你不能够做到一周请一天的假照顾自己的老人,就不要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做到。

                • 家园 当你看到中部

                  农村,生了3、4个儿子的老人,每月只能从每个子女那里拿到1、2块钱的养老钱,估计你就不会这样说了,你所说的加一个前提,就是充分教育的情况下,在大城市,生2个孩子是有好处的,不仅你这么说,北京市计生委,广州市计生委也都是这么说。但是一旦涉及到农村,涉及到小城市,问题根本没这么简单,也没那么纯粹。

                • 家园 钱并不能解决一切,有时候钱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没经历过的人是没法理解的,就像以前我也没法理解一样,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困难,可实际上不是,完全不是。

                  我不是计划生育的卫道士,实际上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完全无所谓。不管是否计划生育,以家庭现实情况来看,我也最多有精力养育一个孩子,这和经济条件无关。

    • 家园 【文摘】郭志刚教授否定计生委的1.8生育率

      此文转引自大黄先生的中国人口问题论纲(二)。大黄先生的这一系列文章写得很有深度,除了有大量的数据之外,还指出了计生委和计生政策中的政治问题,值得认真研读。在这里请大家看看郭志刚教授对计生委1.8生育率说法的有力驳斥。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

      郭志刚 2005年10月26日 16:35 《人口研究》2004年3月号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用新方法对1990年代全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就计算结果讨论了1990年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特点。本文还比较了多个其他来源对该时期生育水平的不同估计,并对当前仍占主流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其理由。

        关键词: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政策生育率

        作者简介: 郭志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中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扑朔迷离的状况。1990年代初,全国性调查的数据都一致性表现出生育水平大幅度迅速下降(陈胜利,1996;于景元、袁建华,1996;曾毅,1996),后来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乃至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出来的总和生育率(TFR )甚至低到了“似乎难以解释”的极低水平(郭志刚,2000a ;张为民、崔红艳,2002;于学军,2002;丁峻峰,2003)。对于这种情况,既可以从1990年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育意愿出现转变、生育年龄推迟、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高等角度来部分地加以解释,同时出生漏报也构成解释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这些调查的生育数据质量存在极为严重的漏报,因此已完全不可信。各种意见和猜疑议论纷纷,导致统计部门在1992年以后便不再公布总和生育率这一指标(注1)。政府部门在谈到生育水平时仅采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或“低生育率”这样一些模糊的表述。到底1990年代的中国生育率水平有多高,一时完全没有了权威的说法,仅有少数研究人员尽力根据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开展一些生育方面的统计分析。然而,只有充分理解和分析中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生育形势,这对于正确制定一系列有关人口发展的政策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1‰原始数据样本,对0~10岁少儿人口进行户内母子匹配,获得了他们母亲的生育年龄及他们本人的孩次,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发了最新普查中的生育信息,计算了1990年代全国生育水平的估计。本文还通过比较和讨论不同来源得到的生育统计结果,阐述了笔者个人对当前全国生育水平的观点,以求进一步推动开展有关问题的研究讨论,增进我们对当前生育水平的认识。……

        总之,国家统计部门在1990年代历年公布的出生率及隐含的生育率其实已经远远高于这一期间实际调查的生育水平,并且也与2000年普查得到的少儿人口登记数完全对不上口了。

        而所有应用实际调查和普查数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水平都表明2000年的TFR 在1.3左右。即使考虑一定程度漏报而需要调整,现在仍用TFR 为1.8(甚至以上)作为当前的实际生育水平显然再也说不过去了(注7)。至于1990年代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出生率与本次普查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一方面可以怀疑是本次普查漏报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同样可以怀疑历年公布的出生率被调得过高了。过去一些小规模调查的证据表明存在着极严重的生育漏报,但是我们尚没有更多的证据确定这些局部地区的严重漏报情况到底对全国的生育统计有多大的统计意义,以致方方面面总是处于对调查结果半信半疑的状态。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后,即使接受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总人口数字,权且不再计较那2000多万人的缺口,也难以拒绝时期生育水平并不是一般地低于更替水平、而是已经降至极低的结论。同时,如果考虑到妇女终身生育水平正逐渐接近政策生育率水平的分析结果,以及再考虑到1990年代存在着很强的进度效应,那么这种极低的时期生育率其实也并不是十分难于理解的。

        注释:

        (1)甚至后来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即使在公布各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年龄别生育率时,也不肯顺便提供总和生育率,而以一般生育率代之。……

        (7)政府部门在不同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仍将2000年及以后的实际生育水平按TFR =1.8来考虑。由此,联合国及所属机构(ESCAP ,2002)、以及美国人口咨询局(2002)出版的人口数据至今索引中国的TFR 为1.8。

      关键词(Tags): #人口#生育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十多年后问题爆发后,某委有的是人进班房!
        • 家园 十多年后问题爆发,某部委的人有的是进班房

          我不知道某部委的人怎么想的。

          这个数据上面忽悠国家干什么?为了引起重视?为了保全部门,当然还有位置!

          这个数据是瞒不住的,而且让国家掉进坑里,几十年爬不出来,年年受伤痛,国家是要杀人的!

          其实寄生委本来仕途就不好,转成行政长官的例子几乎没有。而且国家也不重视这个部门了,

          开会只是一带而过,每年大领导们关注的事情,他都是垫底的。有什么想头嘛!

          不能为了博领导眼球,为了多当几年官,玩这种危险的游戏。搭上自己将来的命运!

    • 家园 对中国人口下降情况的预测

      挺计派经常说中国人口还会增长几十年。这是真的吗?

      其实分析这个问题并不难。不考虑移民,人口的变动就取决于出生数和死亡数的对比。2008年的统计公报说: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2001年来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1600万左右,我很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下降。不过姑且假设这个数值保持不变,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时候死亡人口会赶上出生人口。

      乍一看可能会以为还需要很多年,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中国的预期寿命是73岁,这说明2008年死亡的人大多是1935年左右出生的。不过解放前中国的预期寿命很低,一般认为只有35岁,可见1935年出生的肯定有很大比例远没有活到最近这几年。这使得2008年的死亡数少于1935年的出生数,不妨称之为“早死效应”。

      比较可靠的人口统计从1949年开始。1949年人口54167万,出生率3.6%(数据来自八一八中国的人口情况),出生人口是1950万。请注意,这已经超过了1600万!如果1949年的预期寿命就达到73岁的话,意味着2022年死亡人口将比出生人口多350万,总人口会下降。当然,1949年的预期寿命还很低,许多人早已死去了。但是从1949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早死效应逐渐减小。同时从1949年到1968年,出生人口大量增加(1968年人口78534万,出生率3.559%,出生人口2795万)。这两个因素都是有利于提高在当年加上预期寿命后年份的死亡人数的。

      由此可见,中国人口下降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即使2022年还不下降,也挺不过此后的几年。在2040年左右,会出现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的雪崩。这还是建立在每年能出生1600万人的基础上的,如果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情况还将更为严重。

      • 家园 有人总爱无端地人口恐慌,其实很多问题能简单计算清楚的

        什么人口16亿啊,

        什么没饭吃啊,

        ......

        所以我建议科大兄还是把文章收集一下,

        这样别人一开始能看到,省得无端恐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