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徽帮抗日 -- 井底望天

共:💬243 🌺551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能献花,回复顶你吧

            哈哈

            没错,虽然铁道部前几年跨越式发展,大引进,大跃进吧,不过走的路子很对,有点军工的样子,就是买3台原装机车,国内继续组装几台,剩下的都国内生产,当然,某些部件国内生产不了,还得进口了。

            军工有过国家安全,以及国之利器、不可依赖于人一样;虽然发动机中国还不能造出满足要求的,但慢慢山寨还是应该积极鼓励和加油的。

            高铁作为一个大蛋糕,特别是中国这么个大市场,加上这几年有目共睹的成绩,我想大家也都认可铁道部的成绩了。

            加油,铁道部!!!雄起,中国!!!

        • 家园 他搞得是燃料电池吧

          忽悠了半天,什么成果都没有,好像国家已经不怎么往这个方向投钱了。看看这个吹嘘万钢的帖子:外链出处

          里面提到:

          在奥迪的十年,他登上了多少个高峰?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要凭其中任何一项的业绩,就可以载入汽车工业史了,而万钢博士却是这一切的发明人,每一项都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有三个人的影响对万钢至关重要。同济大学的李国豪老校长在访德时,与同济校友会谈了一个下午,高兴之余,说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一个高峰,再入前可能就要下来了,这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发展的地方。”言者有心,听者也有心,万钢的心灵有了一些触动。

            而那一年,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访德时,说起开发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果有德国工业背景的人回国从事教育,对中国学生树立开发的理念可能会更好。万钢心里的那根弦又被触动了一下。

            真正下决心是在前年,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访德时,特意与万钢详谈了一个下午,谈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进行跨越式发展,对万钢提出的“把发展轿车洁净新能源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跳跃发展的起跑线”的建议,朱部长击节赞赏,当即向万钢发出邀请,回国出任这个宏伟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我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上上下下如此热情支持,我信心很大。去年是‘搭场子’,今年真的要唱戏了。回来我不指望有谁给我高薪,凭借在奥迪十年学到的生产经验,我想对国内的汽车工业提点指导性的意见。”万钢的语气淡然,神色也淡然。

          大家对此人的作风和背景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 家园 "我想对国内的汽车工业提点指导性的意见"

            就是个dev manager啊, 大众老总都不敢提“指导性意见”。估计byd和奇瑞没听他指导。

            • 家园 岂止,看发改委一个处长这么透露的

              这位处长感觉比亚迪的电动力技术可能并不受主管新能源汽车技术项目投资的科技部青睐,“它的铁电池并不在科技部的官方支持范围内,可能比亚迪觉得它不需要科技部的财力支持。”他透露,在北京一次科技部的会议上,万钢对比亚迪的铁电池“不以为然”。另外,其“世界第一”的口号在业内引起不理解,对主管部委也形成了负面影响,“有人希望他们先退退烧再说。

              比亚迪如果火了,教世界领先的万部长情何以堪?分明是不给“超越”系列电池轿车面子啊

              • 家园 万钢是海龟,有先入为主的概念

                这个没办法改变的事实,那么只能用事实自己来改变了。

              • 家园 没辙,继续较劲....

                以便是靠自己的技术和市场和资金,另一边是靠政府政策、日本技术、政府资金。呵呵,较劲。看看谁是真正的强者?

                • 家园 不用较近

                  搞燃料电池是注定没有出路的,现在搞电池都清楚,国外已经开始减少这方面的科研投入,国内也有苗头了。用干这个的话说,这辈子看到实用化的可能性太小。

                  比亚迪的锂电主要是面临一个磷酸铁力的专利权问题,这个虽然很老了,但还活着呢,就是goodenough,

        • 家园 怎么选用科技界的高级官员是个大问题

          尤其是科技和产业界,这个比经济界还要紧。经济界搞忽悠的,主要领导往往通过直觉能发现;而科技和产业界的,因为领导本人不懂,容易有迷信专家的思想。具体到新能源汽车,本身这个方向领导抓对了,但用错了人,效果几乎抵消。而且像万钢这样的,已经放到了政策副主席这样的高位上,已经是骑虎难下了。怎么选用科技界的主管官员,对中国未来一二十年以科技创新和内需为主轴经济的进程是至关重要的。万、苗这个事情如果就这么得逞了,会是一个恶劣的导向,得打击一大片科技和创新人才的信心和积极性。

          • 家园 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

            万也算是牛人了,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在具体的决策上,未必总是英明神武。学术界应该是INSTITUTIONALIZATION,制度建设最重要。这个比引进个别牛人要重要的多。

            中国至今对西方的思考大多还停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上。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是为什么西方总是能够产生那些奇技淫巧。经济领域,中国的进步是脱胎换骨的;工程技术方面,改善是明显的;但是教育学术领域,普及方面有进步,但是提高方面和民国时期都难以相比。整个社会的知识是按照大学,研究所,企业的顺序来起源和推广的,类似于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国社会知识链的源头是虚弱的,这才是产业升级无力的根本。事实上知识链下层的高速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剥削劳动者和透支环境换取的。仿佛是当年的抗美援朝,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之外,在执行层面主要是依靠士兵的牺牲,吃苦,忍耐,以及数量优势来和美国抗衡。现在的经济战争仍然如此。

            为什么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反而衰落了下去?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索是不到位的。左派当权,整个社会不存在触及灵魂的思索和反省的土壤。认识不到位,解决方案就必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个问题的解决绝对不是轰轰烈烈搞两场运动那么简单。

            • 家园 还是左派当权?呵呵。不过是右派看到右下去的危险才稍微

              刹了一下车。左派关注的是公平,右派关注的是什么?如何把教育进一步产业化?还是如何再提高商品房的售价?还是如何保护富人继续为富不仁?

          • 家园 这是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

            万钢,男,汉族,1952年8月生,上海市人,致公党成员,1969年4月参加工作,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1978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学院并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1年在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学习,1981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至1991年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至2001年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

            以上来自科技部网站。从这个简历可以看出,他是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80年代初的中国科技界的情况,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由于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科技界断绝了所有对外交往的渠道,经过了20多年的与世隔绝,到80年代初时,中国的科技界,特别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6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兴学科,已经处于近乎“沙漠化”的状态。这时国际学术界稍微有点地位的人物手指缝里漏出来的一点东西,都能让中国留学生在国内一步登天,平步青云。因此某些有远见的外部势力便开始用这个手段为自己在中国培植势力,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